標籤:

七百年古橋煥彩——小記揭陽仙橋

  仙橋,為仙橋人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林潔松 攝

  因一座橋「名字顯赫」,而成為一條河的名字,進而成為一個政區的地名,在揭陽全境,也就只有仙橋了。

  潮汕三大名橋之一

  仙橋曾是潮汕三大名橋(潮州湘子橋、揭陽仙橋、潮陽和平橋)之一,是仙橋街道的標誌性建築。元至正三年(1343)由邑進士黃點首建於官溪,俗稱「硫岡仙橋」,百姓美稱其為神仙所造而得名,後簡以仙橋之名行世,明嘉靖三年(1524)該橋受颱風摧毀。

  民國八年(1919),籃兜文善堂倡重建,興工建石板橋。1926年可通行人,當年端午節,境內各鄉龍舟集中在仙橋下河段競渡慶賀。1929年全橋竣工,天塹變通途。橋南建有芳名亭,南橋欄石刻聯:「仙境雪吟驢背穩,橋樑霜印馬蹄遙。」北橋欄石刻:「仙有真顏何處覓,橋無假貌利人行。」自此,仙橋成為周圍百姓公認完美的建築,橋下這道河流原來叫官溪的「官方」名字也逐漸被人們忘記,代之為「仙橋溪」「仙橋河」。

  民國二十九年(1940),為阻日軍侵犯,國民政府下令斷橋,時拆去中間二洲橋面石板。抗戰勝利後,籃兜南社村民鄭瑤川用自家樓枋、樓楹鋪橋。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石板重鋪之。1959年,為將引榕南乾渠的水從橋南引到橋北,灌溉安字片農田,水利部門在橋面石板下灌注鋼筋混凝土水槽,並拓寬加固橋面石板,仙橋變身交通、水渠兩用橋。時橋頭有聯:「仙山花果香千載,橋水波光活萬疇。」

  1961年,安樂公社一分為二,剛剛改建為交通、水利兩用設施的仙橋順理成章成為新設置的公社名字。爾後50多年曆經區、鎮、街道建制,仙橋作為一級行政區名字,不再更改。

  改革開放後,經濟蓬勃發展,車流人流增多,仙橋經常堵塞,當時政府倡於橋西側建造新仙橋,於1992年動工,1994年竣工。新仙橋是當時仙橋鎮人民政府發動海內外人士捐資建成的,橋南端西側建「流芳亭」。

  名橋勝跡煥然一新

  仙橋曾是粵東通往省城的交通要道,由於橋面狹窄,車輛增多,不斷碾壓,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亟待修繕。且先人已樹典範於前,為傳承名橋勝跡,保護歷史文物,興逢盛世,政通人和,籃兜社區黨政、公益理事會暨整治村容村貌後,倡修建籃兜商業大道,又擬重修古橋,遂募資修橋,熱心人士慷慨解囊,群眾踴躍捐款。

  古橋修繕工程於2015年6月動工,社區幹部、理事會全體人員、義工等出錢出力,上下同心,頂酷暑全力奮戰,並拆除古橋兩頭影響景觀的違建物10多處。修繕過程中精選材料,一絲不苟保質量,高標準、嚴要求。橋面底層重灌注鋼筋混凝土,再採用天然石板鋪設,用天然青油麻石立欄杆。巧妙設計景觀台(原為避車欄)14處,並配石椅可供坐觀閑談,橋欄杆兩側立鋁質仿古路燈32盞。橋頭、橋尾有石獅二對,石鼓二對,並栽植油杉(別名杜松)、香樟木、人面子、秋楓、黃金風鈴、狀元紅、桂花等。橋長156米,寬4.3米,15孔,工程於2016年4月告竣。

  橋南端建有芳名屏,鐫刻有建橋慷慨捐資的熱心人士芳名。香港知名文史專家郭偉川先生為修橋作記。兩橋頭中間立以巨石鐫刻「仙橋」二字,為國學大師饒宗頤老先生手澤,使大橋更有氣勢和歷史文化價值。

  如今,仙橋煥然一新,一到夜晚燈火通明,橋與燈光、綠樹、河水交相輝映,風景秀麗,人們駐足欣賞。

  仙橋,為仙橋人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林勇珊)

554
推薦閱讀:

松筋正骨培訓小記(七)
練功小記53
喪服小記第十五
[子平學記]《子平玄珠》小記
練功小記91

TAG:揭陽 | 小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