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培養情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通過培養情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上海熱線 更新時間:2009-8-19 10:30:29 | |
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反映出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動中的重要指標。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科學研究表明,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個商數。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可見情商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從90年代開始,人們越來越關注情緒發展對人一生髮展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孩子未來成功20%取決於孩子的智商,80%取決於他的情商。所以,孩子成功與否與情緒的發展有很大關係。所以,我們說情商的高低決定了他人生的失敗和成功,情感智力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 那麼,到底什麼是情商呢?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係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內容。良好的情感,應該包括關心和同情別人,表達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獨立性,適應能力強,能維繫融洽的人際關係,能夠受到人的喜愛,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勇敢、善良等。 過去,人們更關注孩子的智商、關注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等,大多數父母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通過學習開發智力,認為孩子越聰明,成功的機會就越多。人們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來自紐西蘭的一個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於前半個世紀20個百分點。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聰明的同時,情感和社會技能卻在急劇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許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國近15年的統計,兒童和少年的憂鬱症增加了近千倍,來自保護兒童基金會的一組統計數字呈現出:美國平均每天有3名25歲以下的青年死於愛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愛滋病;每天有6名兒童自殺;有342名18歲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個少年母親生下嬰兒;有2833名兒童退學;每天有6042個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兒童攜槍上學。這說明不是孩子智商高了,孩子就必然有成功幸福的未來。情商是靠後天培養的,有關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後天培養的。這就意味著無論你的孩子天賦如何,你都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他創造成功的人生。 有個成語叫「笨鳥先飛」,那「笨鳥」為什麼要「先飛」?為什麼能「先飛」?這當中實際上就涉及到一個「情商」的問題。但是,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把一個人學業上的成績、事業上的成就、生活上的成功都僅僅歸因於理性心理素質,特別是歸因於智力——或者是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並可由智力測驗測得的智力,或者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後天學習發展而成的智力,即認知能力或一般能力。這種「智力決定論」的片面觀點(特別是「IQ」決定論的宿命論觀點)致使在社會生活、社會文化和社會心態嬗變、經濟關係多元化、各種文化價值觀念互相撞擊、社會心態複雜紛繁的今天,我們的現代教育,特別是對心理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培養顯得那麼的軟弱無力! 我們現代教育的主導方面是用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鑄造下一代的靈魂,而且反映社會和教育進步的新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教育活動中,但是同時,學校教育中也存在著與時代要求不一致的東西:一是「應試教育」傾向的仍然存在——重「雙基」訓練,輕能力培養。有的學校,與考試關係不大的科目盡量壓縮課時,完全不考的科目則乾脆不開,活動課程形同虛設,心理健康諮詢與輔導更是蹤跡難尋。考試、升學競爭的片面強化造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乃至心理挫傷:有的學生因厭學而離家出走;有的學生考不上重點就輕生……。第二,是教育態度與教育方法的不夠正確:這樣「不準」那樣「不能」的過分苛求、過多管束,對學生形成不適當的壓抑;這樣「等級」那樣「評比」對學生形成的不夠理解與不夠尊重。有的老師甚至缺乏起碼的愛心,對學生簡單粗暴、動輒施罰。三是在市場經濟的衝擊和各種社會文化的衝突面前,顯得有些被動——在這信息爆炸的年月,讓人困惑的事情也實在太多:這邊是笙歌絲竹剪綵慶典,那邊是水深火熱濟困扶貧;這邊是學習抗洪英雄李向群,那邊是數百人圍觀打砸搶的事而無人相助;這邊是一貧如洗捉襟見肘,那邊是公款揮霍富得流油;這邊有人進「貴族」學校,那邊有人只奢望能進「希望小學」或「宏志班」……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泛濫,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奉獻精神等受到強烈衝擊的緊要關頭,在課本上講國有企業如何穩步發展,而生活中學生的父母卻雙雙下崗的矛盾時刻,或者茫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固守一些過時的觀念和價值標準,或者不能理直氣壯地堅持我們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有力抵制各種消極的文化觀念和思潮的影響,從而在學生中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往往更敏銳、更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心態的變化。由於家庭結構、家庭人際關係、家長素質等的差異,家庭教育可謂五花八門,但總是打上時代和社會的鮮明印記。一方面,與當今社會的改革開放、社會生活的民主化和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的新觀念,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家庭,為好的傳統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新型家庭教育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但是,另一方面,舊的已經不合時宜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仍然普遍存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開放社會中各種消極的文化觀念也直接反映到家庭教育中來,「應試教育」對家庭的影響更是隨處可見。不少家庭特別是高收入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千方百計在物質上滿足子女的要求,卻不注意從思想上加強教育、從身心上促其磨鍊。不少家庭在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上表現出過多的功利主義和脫離實際的傾向,常常以大人主觀設計的模式或者目前社會地位的高低、實際收入的多少來決定孩子的發展方向,致使升學報考時金融、外貿、財稅、電腦等專業屢屢爆棚,而其他家長們自認為沒什麼前途的專業則少人問津——哪怕孩子自己可能非常喜歡!期望過高,而不顧孩子本身的意願和潛在條件;只要求孩子學好、學精實用性知識和技能,而不重視孩子素質的全面發展,尤其不懂得重視心理素質的發展。在具體要求上,有的過分苛求,對孩子進行超越其年齡階段和實際承受能力的強制訓練與掠奪性智力開發;有的則只顧自己的事業或只顧掙錢,而對孩子的成長很少過問,似乎是任其自生自滅。在教育方法上,有的過分成人化,有的則一味管束、指責、壓制,既不尊重,也不理解;還有的家長卻嬌慣溺愛,放任遷就,混淆了孩子心中的是非,降低了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許多家長因此而不能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NextPage]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目前相當多的青少年存在著心理障礙,初中生約為13.7%,高中生約為18.8%。可以說,學生的情商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影響極大。如何注意學生情商培養,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討的重要心理問題之一。 一、注重自我教育,有效控制不良情緒 中學生的情緒和感情不夠穩定,處於過渡時期。一些學生不善於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有時為一點小事而傷心或大發脾氣,有時為某次考試不理想而沮喪。有的學生時常被悲觀、憂鬱、孤獨、緊張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導致學習沒興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甚至有的學生因考試不理想或學習上的壓力,居然從高高的樓頂上跳下來。由此可見自身情緒控制尤其重要,實踐也證明,一個人的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體現在自身情緒控制的成敗上。那麼怎樣才能有效控制情緒呢? 控制情緒,並不是簡單的抑制,而是重在自我教育、自我疏導、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北京大學心理系孟邵蘭教授在人類情緒中指出:"情緒情感是認識自我的鏡子。"她還強調"人對自己要有自我的認識,特別是要認識自己的精神狀態,它包括智慧能力和情感動機、個性習慣等"。每當學生產生不良情緒時,應重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具體分為三步。 (一)正視現實。要求學生接受並正視自己的不良情緒,因為每個人並非時時刻刻是積極樂觀的,偶然產生一些不良情緒也是正常的.了解自己的情緒處於什麼狀態,即是什麼心情或心境,並讓學生認識自己產生不良情緒時的一些身體表現(姿勢、言語、面部表情和體態等方面)。如:悲傷時痛哭流淚,痛恨時咬牙切齒,恐懼時手足無措。訓練學生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使自己的身體平靜下來。 (二)找原因,查根源。找到自己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人什麼事產生的不良情緒,著重分析自己主觀方面的原因,並回憶自己曾有哪些類似的不良情緒及被不良情緒纏繞的體驗和危害性。 (三)解決方法。引導學生認識任何不良情緒都是可以控制、轉換的,如"化悲痛為力量"、"自卑的超越"等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求有效控制情緒的方法,如通過語言與他人溝通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轉移精力(聽音樂、散步等)便情緒得以緩解。實踐表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開展自我批評,提高自我認識能力,對控制不良情緒,收效良好。 二、注重挫折教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總是一帆風順,挫折對每個人來說也是難免的。但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較強,能打擊或經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經不住挫折考驗,面對挫折恐懼而消極悲觀、承憂鬱,自然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重者則導致心理障礙,影響身心健康。特別是高科技時代的今天,強競爭、快節奏、多變化給人帶來更加強烈的情緒衝擊,使矛盾、衝突更普遍更尖銳。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地給學生補上挫折教育這一課。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質一樣,可以通過學習和鍛煉而獲得提高。在常教育工作中,經常教育學生要有意識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明白許多飽經風霜、遭遇過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風順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為。建議在班上設立"心理信箱",在每個假期布置一份特殊的作業----讓學生給老師寫一封信,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承受能力。然後把學生反映的心理問題認真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組織開展了"挫折教育"系列活動,如"十六歲的花季"、"偉人年輕的時候"、"二十一世紀的我"主題班會,"愛我中華、愛我班級"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同時有意識地設置一定的挫折教育情景,寓挫折教育於日常教育工作中,定期組織一些難度較大的活動(爬山、義務勞動),磨鍊學生的意志,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重在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認識"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的道理;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家庭貧困的學生,注重引導他們自強、自立;對女生,注重引導他們自信、自強、自尊、自愛。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班上有個學生,家庭條件優裕,從小嬌生慣養,各方各能力不及一般同學。後來他父親不幸因病去逝,他承受不住這個沉重打擊,日益消極悲觀,不再願意與同學交往,成績一落千丈。針對這個現象,可以在班上開展了"愛心教育"系列活動,讓他感覺到班集體的溫暖,同時我多次找他談心,幫他排除心中的煩悶,還讓他擔任班幹部,從各方面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使他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漸漸地從父親去逝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他在班級"挫折教育"系列活動中表現 突出,工作出色,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 三、注重樂觀教育.營造良好的心境 樂觀就是以寬容、接納、愉悅和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周邊的現實世界,它能很好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美國心理學教授馬丁認為:"樂觀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培養學生請商,還要注重樂觀教育,營造良好的心境。 如何使自己樂觀起來?美國兩位心理學家米勒和戴爾納通過認真調查研究認為:樂觀的人多數是自愛、自信的,自我控制能力強,且性格外向易與他人交往。鑒此,我通過目標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引導學生多方位思考問題(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幽默感,以輕鬆的心情對待環境壓力,以微笑對等生活等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樂觀主義精神,使他們正確地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自然、自信積極,樂觀向上。 以上述三點是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靈活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情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
推薦閱讀:
※?仔豬日增重提高36%?最新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這個就能做到
※怎樣提高智商、情商、逆商
※適合放在 家裡 提高家居風水的植物
※提高你修養的100句話
※怎麼訓練都無法提高跑步成績?那是一種不會呼吸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