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她的歌聲唱暖八十年代 · 改革開放 風雲人物 · 2008
[鄧麗君]她的歌聲唱暖八十年代 |
日期:[2008年11月25日]版次:[AT08]版名:[改革開放 風雲人物]稿源:[南方都市報] 網友評論:1 條 |
|
30年30人 鄧麗君 檔案 台灣著名歌唱家、一代歌后。 鄧麗君本名鄧麗筠,1953年1月29日生於台灣雲林縣,1995年5月8日在泰國病逝。從小有著唱歌天賦的鄧麗君14歲因為家境貧寒被迫輟學登台表演,從此開始了她傳奇的歌唱生涯。至20世紀70年代末,在台灣,「鄧麗君只是星河中芸芸歌手之一。真正的巨星地位,是在她的歌進入大陸之後才奠立的。」改革開放之初,鄧麗君的歌曲是一種具有顛覆效果的符號。她那清甜圓潤、纏綿柔情的歌聲,讓大陸聽慣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輕人耳目一新。 致敬辭 鄧麗君是「古典」留給「現代」的一個禮物,是久違的「問候」,天籟人情的「共鳴」。正因為這種獨特的質地,當國人急於衝破「革命」倫理的道袍時,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才轉化成了個體自由倫理的「我在」呢喃,具有了一種無堅不摧的顛覆性和哲性魅惑。 1979年,歌星鄧麗君來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已經風靡日本和全世界華人圈的她,正遇到一些法律上的麻煩,準備在這裡過一段清凈悠閑的學生生涯。沒有想到,一天晚上,當地的電視新聞節目卻開始播放她的歌曲和照片,而此後一段時間,《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在沒有採訪她、也對她生活在美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報道了她的消息。儘管那個階段鄧麗君在美加華人圈舉辦巡迴演出,新聞的主題卻是,一位台灣歌手,在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大陸,贏得了巨大的粉絲群。當她1983年在香港舉行的15周年紀念音樂會上,發現穿著列寧裝的大陸歌迷,始知新聞所言不虛。 在鄧麗君自己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她已經被西方媒體當成改革開放的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風向標。 小城故事多那個時代的聲音 曾經為鄧麗君寫傳的傳媒人師永剛,如此描述少年時的自己與鄧麗君的邂逅:「我走在這個山西小城的塵土飛揚的街道上,呆掛在街道邊的電線杆上的有線廣播里,忽然傳出歌聲: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做客……在晨間的八十年代氣質里,永遠地印刻在我的記憶中。」 如果要尋找中國大陸的八十年代的代表性聲音,鄧麗君無可爭議地位居首選。那是個解放與壓抑進行拉鋸戰的時代,她的歌聲象徵了那個時代人們對私人生活解放的渴求。儘管她在亞洲其他地方同樣贏得巨大聲望,卻不曾像在中國大陸這樣,擁有複雜的時代內涵。 跟今天的追星族不同,鄧麗君的大陸歌迷,不僅無法在電視或者現場,領略她演唱會上的綽約風姿和豪華陣仗,也不能在任何大陸的報紙、雜誌上看到關於她生活的隻言片語。那些瘋狂迷戀她聲音的人,只能在雜亂的黑市小店裡,翻錄的盒帶上看到翻印的、她的模糊面容和身影,甚至,更早的時候,只是海峽那邊的「敵台」里傳來的帶著強大幹擾信號的聲音。她從未踏足中國大陸,沒有任何包裝或炒作,她就撫慰了億萬人的心靈,成為一代人心中永遠的偶像。 這是流行文化也許再也無法複製的奇蹟。 1967年,她在第一張專輯中錄製了伴隨一生的《何日君再來》。在鄧麗君歌聲風靡台灣、香港和東南亞的時候,大陸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人們生活中長期只有進行曲和八個樣板戲。 10年後,鄧麗君與中國大陸的相遇,是在一個充滿斷層、也初現希望的年代。那時候,個人生活中的溫情,中華文化婉約文雅的一面,已經在長期的政治鬥爭中,被當作資產階級的東西,無論是《小城故事》中樸素親切的故園風味,還是《甜蜜蜜》的單純甜美,或是《但願人長久》的中國式意象,對大陸人早已陌生,卻正是他們最渴求的———那個年代,即便是戀人的書信,也以「革命友誼常青」這樣的字句結尾。 何日君再來終其一生未能踏足大陸 歌聲是被關起來的。那時候,海峽兩岸冰冷對峙,很多人最早是從「敵台」聆聽到她的歌聲。錄音帶從南方輾轉流入,在廣大的黑市中流傳翻錄。在1979年後一度興盛的群眾自發舞會上,最常聽見的主要就是鄧麗君的歌。 隨著政治氣氛的緩和,1985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題為《鄧麗君說:真高興,能有電話從北京來》的新聞報道。這是中國大陸新聞界對鄧麗君的第一次正式的報道。1980年代中後期,有關方面有意促成鄧麗君「登陸」演出,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何日君再來?何日君能來?大時代的反覆中,鄧麗君落戶蘇州、回到歌詞中的老上海,為普通民眾演唱的浪漫家國夢,幾經輾轉最終還是成空。 此後,有關鄧麗君的書籍、唱片、磁帶,都能在正規渠道見到。終於,在鄧麗君倉促往生的那一年,1995年5月9日,中央電視台第四套節目在新聞時段報道:「台灣著名歌星鄧麗君昨日在泰國清邁病逝」,並播放了多段鄧麗君生前演唱活動的電視畫面———這是中國大陸最高級別的媒體第一次報道鄧麗君,對她的報道傳播,之後不再有禁區。 她不再被禁止,得益於她也參與開創的新氛圍。鄧麗君常以一襲中式旗袍出場,她的言語和舉止,都流露出大陸人陌生而無法抗拒的人文氣質。她的音樂形式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婉約一派,也融合了20世紀30年代發源於上海的都會風情,她連接了歷史與當今,傳統和現代,化解了兩岸分隔30年的冷漠,在民俗文化中,為中國人的風格定調。模仿她的唱腔、研究她的配器、翻唱她的音樂作品,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工業因此濫觴。 2006年,文化部前部長劉忠德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喜歡鄧麗君的歌,對於鄧麗君沒能來大陸演出,是自己當文化部長時的遺憾之一。 2008年9月23日,央視4套播出特別節目《喜愛鄧麗君的那些人》,開篇語是:如果說對於全球所有的華人來說,有一個聲音能讓所有的人安靜下來,那這個聲音可能就是鄧麗君的歌聲了。 本報記者李軍 |
推薦閱讀:
※【史上談兵】戰爭年代如何過春節?志願軍在朝鮮用炮彈殼包餃子
※20 .30 年代 清純
※梁波羅:60年代大帥哥 孫道臨關門弟子 如今年近八旬仍是年輕模樣
※【每天老照片】--393 --70年代末的紐約·迪斯科
※這都什麼年代了連眉毛都不會畫?史上最全畫眉法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