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五

《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五

胃經經絡鍛煉法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 ●調理脾胃臂單舉h^uj, 百拇醫藥

要鍛練胃經,可從八段錦中的一個動作——「調理脾胃須單舉」開始做起。

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旋腕轉肘,抱球,從中焦脾胃的位置分陰陽。一手向上舉,一手向下按。雙手對撐8次。然後兩手換位,對撐8次。兩手還原

注意上面的手,手指要指向對側,而下面的手,手指指向前方。 這個動作通過左右上肢一松一緊地上下對拉,可以牽動腹腔,對脾胃起到按摩作用。調節脾胃的升降,一升一降,一開一合,使脾胃功能的到調節和鍛煉。 足太陰脾經——女性健康守護神 中醫里的脾與西醫中的脾不完全一樣。西醫的脾主要是作為一個免疫器官,而中醫的脾不僅代表了整個消化吸收的功能,還具有統攝血液的功能。中醫認為,女子以血,肝主藏血,而脾主統血,只有脾經運行正常,脾氣旺盛,女性的身體才能健康。 足太陰脾經的循行路線:從大腳趾末端開始,沿大腳趾內側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向上沿內踝前邊,上至小腿內側,然後沿小腿內側骨,與肝經相交,在肝經之前循行,上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再通過腹部與胸部的間隔,夾食管旁,沿舌根散布舌下。 足太陰脾經主治病症:主治脾胃疾病、婦科疾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出現的問題,如舌根強直、時時噯氣等。 脾經藏象淺說

●脾主運化

我們平時常把脾和胃連在一起說。中醫講胃主受納,我們吃的東西在胃裡面,需要胃來受納,裝盛,容盛。而脾主運化,如果說胃是倉庫,那麼脾就是物流公司,能夠把倉庫里的這些營養物質輸送到需要它的地方去,這個功能就是運化。

中醫認為運化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必須通過運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所以說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我們都知道腎為先天之本,貯藏著先天的精氣,有的人先天精氣充足,有的人則相對不足,而且人在一生當中會不斷消耗先天之精。而脾為後天之本,通過鍛煉後天之本,讓讓身體吸取更多的自然界的營養物質,可以補充先天的精氣,從而能夠使身體強健,並延緩衰老。如果先天之本虧耗,而後天之本又不健旺,我們的身體就進入了一種疾病的狀態,或者是亞健康的狀態。所以大家注意,要補腎先健脾。

除了運化水谷之外,脾還具有運化水濕的作用。水濕,即人體內的水液。運化水濕,是指脾能夠把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及時地輸送到肺和腎,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因此,脾的功能正常的時候,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的停滯,身體里就不會產生濕、痰等對人體健康不利的產物。 正因為脾是一個運化濕濁的重要的臟器,所以當我們的身上常有沉重感,特別是到下午,手腳會明顯地發脹的話,就說明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了。 ●脾主升清

脾主升清主要是強調了脾氣的運行是以上升為主的。我們人體的氣聚集到了中焦脾胃之後,脾向上升,把清氣,也就是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向上輸送於心肺;胃主降濁,把食物和糟粕向下通降,由此一升一降,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如果脾氣上升的狀態受到影響,那麼水谷就不能正常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就會出現乏力、頭暈、腹瀉,甚至內臟下垂等病症。

●脾主統血

脾將血液約束於脈內而不外逸的作用,稱「脾統血」。一般出血症多與火熱有關,「熱血沸騰」,血受火熱之邪干擾時會不受約束而妄行,出現各種出血症。但還有一類出血症,與火熱之邪無關。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也就是統帥的意思,要使血在脈管中規規矩矩地運行,不隨便跑到脈管外來,需要「氣」對它的約束,這個氣主要是脾氣。如果脾氣虛弱,不能承擔起這種約束功能,也會出現各種出血病症,如皮膚瘀斑,鼻子流血,牙齦出血,眼睛的球結膜出血,或者女性的經血不調、淋漓不盡,這都是脾不統血的表現。治療這類出血不能用瀉火的方法,而要補脾氣。宋代有一個名方「歸脾湯」(現有中成藥「歸脾丸」)就是治療這類出血的有效藥物。

●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說明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很多人出現口淡、口甜、口中黏膩的癥狀,都與脾的功能失調有關。

那麼什麼叫其華在唇呢?確切地說,應該是其華在唇四白。嘴唇四周的皮膚顏色偏白,這個白色的圈就是唇四白。如果唇四白表現很清楚,嘴唇發暗,就說明有脾虛的傾向了。

另外,如果您的口唇已經發烏黑的顏色,這個時候就該提高警惕了,一種情況,可能是寒邪侵脾,還有一種情況是氣滯血瘀,因為脾經和心經在體內是相交的,所以當我們發現口唇烏黑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看看有沒有心血管的病變。

●在液為涎,主四肢肌肉

脾在液為涎,涎是什麼?涎是清稀的唾液,我們說饞得流口水,這個口水就是涎。很多有隨地吐痰的習慣,其實吐出來的大部分是涎液。經常不自覺地吐口水,也是脾氣不固的一種表現。而且經常吐涎液,體內的津液就會減少,也就是體內的陰性物質減少了,所以脾虛的人往往還伴有有陰虛。 脾主肌肉四肢,這是因為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臟化生的氣血來滋養。而四肢相對於軀幹來說,處於人體的末梢,更需要脾的升清作用把營養輸送過去,,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實四肢。

脾胃功能健旺,四肢肌肉就充實。反過來說,肌肉與四肢得到充分的鍛煉也可以健脾。如果我們很少運動,四體不勤,脾胃的功能就會逐漸減弱,運化水谷、滋養四肢肌肉的作用也隨著減弱,人就總感覺很疲乏,更不願意運動,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太過安逸的生活可以傷及我們的脾臟,只有讓四肢與肌肉動起來,這樣才可以健脾。特別是脾經所運行的部位,一定要得到充分的鍛煉,方可讓我們吃得下,吃得香。

脾經養生要穴(1)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 隱白穴止血,功似三七/ 穴位定位:足大指內側指甲角旁約寸。 取穴方法:在足大拇指的內側,從指甲角向後大約一個韭菜葉寬的位置就是隱白穴 隱白穴具有健脾疏肝,養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治療女性月經先期、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尿血、便血等屬於脾不統血的病症,包括虛性的鼻出血,牙齦出血等。 有一個大夫很善於治療婦科疾病。有一次,來了一個30多歲的一個女性患者,人長得瘦,臉色蒼白,說起話來有氣無力,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她得了崩漏,什麼叫崩漏?崩漏其實分兩種,一種叫崩中,另外一種叫做漏下。崩中是指女性的月經來的時候量特別大,特別猛烈,血量大到就像山洪爆發一樣,像崩開了,崩潰了,這種叫做崩中。還有一種我們稱之為漏下,是指女性月經完了之後,老是點滴不盡,量可能不像崩中一樣很大,但是老是不幹凈,這叫做漏下。就像一瓶水漏了一樣,慢慢地往下滴,我所講的這個病人,她就是一個漏下的病人。治療了將近有半年的時間了也沒有痊癒。 大夫看完了之後,認為這個病人是脾不統血之證,他用艾灸隱白穴的方法,每次灸20分鐘,灸了3次之後,這個病人的月經就止住了,當然,還配合吃了一些湯藥,並囑咐這個病人,回家後繼續每天灸隱白。經過一兩個月經周期後,這個病人的漏下病就沒有再複發了。我們中醫認為,崩漏是由於沖脈和任脈兩脈不固,臟腑失調所引起的,因此治療上應該著重補益沖脈和任脈,應該著重補益肝,脾和腎,調養沖任,健脾升清,通過艾灸來達到這樣的作用,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固攝住崩漏患者的下血癥狀。 有句話叫四世同堂,膝下暖,就是說和老人住在一起,大家其樂融融。但是在天氣變冷的時候,人體的陽氣內斂,有的人就會出現四肢發冷的癥狀,尤其老年人陽氣不足,甚至會足冷過膝,即使用一些中藥去調理也沒有效果。這時候怎麼辦?可從開始出現癥狀是,用艾灸來灸隱白穴。便可起到改善足冷過膝的毛病,艾灸隱白穴,每天灸的時間不用長,每側灸20分鐘,慢慢地效果就會出來了。 點按方法:隱白穴,可像少商穴一樣,用切法來進行操作,也就是把大拇指指甲放在穴位上,拇指關節向前傾斜進行切按。注意切按後要按揉穴位,以利於氣血的通暢和穴位的恢復。 ●婦科就找三陰交,長按終身不變老 穴位定位: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的後緣。 取穴方法:先找到足內側踝關節的最高點,從這裡向上量四橫指的寬度,脛骨後緣的凹陷中就是三陰交穴。 插入三陰交穴圖/ 三陰交,是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點,因此治療這個穴位不僅可以調節我們的後天之本——脾,還可以治療先天之本的腎,還能疏肝解郁。由此可見,三陰交是多麼重要了。 《紅樓夢》里說,女子是水做的。這話不假,中醫認為「婦女以血為本」,血在女性的一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女性的一生,會經歷到很多與血密切相關生理問題,這裡面主要指的就是女性的月經、懷孕、生產、哺乳一直到絕經,都離不開血的支持。另外女性還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情緒化」,而主管情志的是肝臟,因此肝脾腎三經與女性的關係最為密切,女性的很多疾病大都因此三經出現了問題。三陰交可以統調足三陰經,因此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防止我們的月經不調、痛經、白帶、崩漏、盆腔炎、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一系列的疾病,是婦科病的「靈丹妙藥」,有人就把它稱為「女三里」。脾經養生要穴(2)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 - 點按方法:可以一個手的拇指在前,另一手的拇指在後,彈撥式點按,就像用拇指在撥琴弦一樣。這樣可以使動作輕柔和緩,力道深透有力。彈撥時力度的側重點是向下按,然後輕輕彈起,向下按輕輕彈起,會有明顯的串痛感,或者脹痛感,這樣就起到了相應的按壓效果。 對於體質虛寒者,可以用艾條「灸」三陰交,每次10分鐘左右,以局部溫熱、紅潤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女性體質虛寒者長期堅持可防治婦科病症,強壯身體。此外,臨睡前艾灸該穴還有助眠作用。 古人曾經用這個穴位作為墮胎的穴位使用,因此懷孕的婦女不應該用這個穴位進行任何治療。 在三陰交的對面,也就是外踝高點上3寸,有一個穴位叫懸鐘,又稱絕谷,它是八會穴之一,是我們骨髓所匯的地方,因此對於骨髓、腦髓的疾病有預防治療的作用,如中風、大腦動脈硬化等病。但要注意,在腦血管疾病突發的急性期不要使用這個穴位。 血海穴,調血脈止瘙癢 穴位定位:位於骸骨內上緣上2寸。 取穴方法:坐在椅子上,屈膝,手掌轉過來,指尖向上,用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拇指與食指呈45度角,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插入血海穴圖 人身有四海:氣海,血海,水谷之海,髓海,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的海是水的聚集之處,很顯然,血海穴就是全身血脈的聚集之所了,所以這個穴位可以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不管你是出血、瘀血、貧血、血不下行,都可選用此穴來進行預防和治療。 另外,血海還可以治療皮膚的過敏性疾病。許多過敏性疾病都有瘙癢的癥狀,中醫認為瘙癢是風邪作祟,「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只要陰血旺盛,風邪便難以肆虐,所以採用經穴治療皮膚過敏痰癢類疾病,大多離不開血海穴。其實,皮膚瘙癢的根源就是皮膚沒有得到氣血的滋養,再加上外界乾燥的環境侵蝕造成的,只要能夠把氣血引過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點按方法:按摩血海穴時候刺激力度要稍微地強一點,因為它皮下的組織、肌肉韌帶都比較豐富。用力按揉方可達到理想功效,檢查是否達標有一辦法,那就是看揉完了有沒有紅的地方,若有紅的地方,但是沒有任何掐痕的話,那就是比較正確的了。 ●防身要穴大包穴 穴位定位:大包穴位於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中。 取穴方法:從腋窩中點直下約4橫指的肋間隙中就是大包穴。 插入大包穴圖 脾經有一條大絡稱為大包,所以取大包穴的時候不需要特別精確,而是可以在腋下方際肋部取一個相對廣大的區域。 在我們受到侵害時,大包穴是一個很好的防身穴位。如果受到歹徒威脅時,可考慮襲擊這個部位,因為這個穴位是人一伸手能夠著的部位,用拳也好,用掌也好,防身效果很好,一般情況下,被敲擊者攻擊性都會明顯減弱,這個時候您就有時間去呼救和逃跑了。而且攻擊這個部位不會造成被敲擊者嚴重的內臟損傷。 點按方法:這個穴位不要輕易去點按它,因為如果運用不好,裡面的臟器會受到一些影響。如果是特殊的情況,比如說有帶狀皰疹,或者其他的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運用。 實際上不僅是大包穴,際肋所有經脈,都不要用外力去對它進行調攝,而應該以牽拉的方式來進行調攝,即中醫所講的抻筋拔骨更為適合,因為牽拉式是把經脈本身拉長,也有利於經脈的通暢。八段錦中的一個動作——五勞七傷往後瞧,就可有效地鍛煉到大包這個穴位。脾經經絡鍛煉法黃帝內經十二經絡養生法 - 脾胃互為表裡,調脾可以益胃,調胃可以健脾,因此前面教過的「調理脾胃臂單舉」就可以很好地鍛煉脾經。 ●原地雲手健脾胃 原地雲法是由太極的雲手改造而來的,但是我們不要按照雲手的方法去做。 兩腳併攏,腳跟和腳尖全部併攏,然後旋腕轉掌,像抱一個球一樣,一隻手托著球的下部,另一手從身前抬起,越過頭頂,然後從體側放下。抬手的同時,同側的腿也慢慢抬起,腳面自動放鬆,向下垂,手落下的時候腳也落下。然後換另一側的動作。 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手能抬多高抬多高,腳也是能抬多高抬多高。每側做5個,腳和手同側同時上升。開始練習的時候可能覺得有點不流暢,熟練了手和腳的動作就能很好地協調,達到「行雲流水」的境界。 這種方法之所以能夠健脾,是因為雲手本身就有讓脾胃臟腑運動,幫助消化功能的功能,而這個動作把四肢部分的運動強化了,讓整個四肢都得到了活動,大家知道,脾是主四肢的,活動四肢同樣可以起到健脾的功效。 插入原地雲法圖 呼脾氣訣 呼脾氣訣也是六字訣里的鍛煉方法。用口唇發出「呼」字的音,不要用咽喉發音。這個方法也可以和原地雲法配合使用。 呼脾氣訣 脾宮屬土號太倉,痰病行之勝藥方。 瀉痢腸鳴並吐水,急調呼字免成殃。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百條經典(湖北*王立志老師整理)
黃帝內經;靈樞經;九針論第七十八
順應天時養生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六)
《內經》論針灸療法
《內經》中臟腑陰陽屬性及其發生學原理索解 By 張效霞

TAG:養生 | 黃帝 | 經絡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