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心理學辭彙表|《做人的權利:馬斯洛傳》附錄
野獸按:2003年10月我來北京發展時,隨身攜帶的為數不多的書籍中有一本是馬斯洛的學生愛德華·霍夫曼所著的《馬斯洛傳:做人的權利》(2003年1月,華夏出版社)。
該書提到了馬斯洛晚年和一幫同道一起開創了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成立了超個人心理學協會並創建了《超個人心理學》雜誌。相關內容集中在「第15章:開明的管理人、神秘體驗論者和企業家」,」第16章:艱難前行的反傳統文化勇士「和」第17章加利福尼亞的拯救「。
它還有一章附錄:馬斯洛心理學辭彙表。是作者愛德華·霍夫曼為了便於讀者理解馬斯洛心理學而編寫的。
剛才搜索了一下,發現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再版了此書,現今還能在噹噹網購讀。
馬斯洛心理學辭彙表
亞伯拉罕·馬斯洛在發展自己富有影響力的心理學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術語。在其後的幾十年中,這些術語傳播到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甚至整個美國文化。但是,馬斯洛的一些重要的術語不斷地被誤解和誤用。在馬斯洛去世之時,他已經對這種情況越來越感到不滿。以下關鍵術語是依照是依照馬斯洛在自己著作中使用的含義來定義的。Aggridant 優勢成員:在生物學上指人類或其他物種佔優勢的成員,較好的觀察者與選擇者,在所屬種類的社會中傾向與處與主導或者領導者地位.Alpha 阿爾法:見Aggridant,源於阿爾道斯·赫胥黎在小說《美麗新世界》中的用法。Apollonian Mystic 日神式的神秘人物:指通過深思冥想而體驗到超越和神聖的人.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權力主義人格:指這樣一種人,他具有"叢林觀",認為善意仁慈等都是能被人利用的軟弱的表現.Basic needs 基本需要 基本需求:指與生俱來的人類本能的低級心理需要,自下而上的層次順序為獲得安全和保護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受尊敬和諮詢的需要.Being cognition (B-cognition) 存在性認識:通過沉思得到的清晰的認知,尤其是指關於人或者事物的超越性神性以及永恆方面的認知,自我實現的人在高峰體驗狀態中經常產生這種認識,但並不是只有自我實現的人才產生這種認識.Being humon (B-humor) 存在性幽默:富有哲理的或者是啟發性的幽默,它反映了高度的成熟與高層次的動機,如林肯所具有的幽默感。Being knowledge(B-konwledge)存在性知識:關於人和事物本身超越的、獨一無二的、或神聖性的認知,是通過存在性認知獲得的,而不是通過邏輯或推理。Being love(B-love)存在性愛情:對於所愛者的本質和潛能懷有無私的、無條件的尊敬心理,而不是利用自己所愛的對象來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愛事物的本來面目和它的獨特之處。Being motivations(B-motivation)存在性動機:見「超越性動機」。Being needs(B-needs)存在性需要:見「超越性需要」。Being psychology(B-psychology)存在心理學:關於人類最高意識狀態的心理學。例如,在高峰體驗時的認識、體驗和動機等等。Being values(B-values)存在性價值:人類內在的終極價值。例如,真理,美,公正等,它們都是我們超越性需要的對象,也是我們超越性動機的目的之所在。Belongingness needs 歸屬需要:與生俱來的一種在心理上希望從屬於一個團體、家庭、部落或者社會的感情需要。Bodhisattva 菩薩:這是一個佛教用語,用於指那些在開悟之後,自願回返到世俗世界、通過當一位師傅來無私地幫助他人的人。與佛教中的「緣覺」相對。Cognitive Pathologies 認知病態:人在認識和理解周圍世界時在需要上的病態或者焦慮,包括無法容忍模糊不清,對於精確性的難以抑制的需要,過度的理智化,程式化,以及假愚等Counter Values 逆反性價值 :對存在價值,例如真善美以及人的優秀品行的恐懼害怕或者厭惡Counter valuing 逆反性評價:直接體驗或者表達對存在價值以及能夠體現存在價值的一切事物的敵意.包括帶著敵視態度對存在價值進行貶低或者醜化,這是我們面對存在價值時,由於感受到了敬畏,驚訝,對比自身的渺小與匱乏,內心產生了仇恨感,進而採取的一種防衛機制.Deficiency cognition (D-cognition) 匱乏性認知:常見的認知方式.如通過邏輯或者理性分析,孤立片面地看待人或者事物的某些細節.Deficiency humor (D-humor)匱乏性幽默:帶有敵意,幸災樂禍或者貶低等意味的幽默.例如在嘲諷他人的不幸等.它反映了當事人的不成熟以及低層次的動機Deficiency love (D-Love) 匱乏性愛:在愛情中,把對方看成是滿足自己基本需要的手段.Deficiency motivation (D-motivation) 匱乏性動機 :與滿足基本需要相關的動機.Deficiency needs (D-needs) 匱乏性需要: 見基本需要Deficiency psychology (D-psychology) 匱乏心理學:心理學的一分支,主要研究在基本需要和普通意識領域內的認知,體驗以及動機.Desacrilization非神聖化:在我們文化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它表現為對積極的情緒例如溫和,友好,崇高感,出身入迷,以及人類行為中任何神秘體驗和美好感受加以否認或者壓抑Dionysian Mystic 酒神式神秘人物:指通過達到如痴如狂的狀態來體驗超越與神聖的人。Eupsychia 優心態文化:正式的定義為一千個自我實現的人在一個孤島上所形成的文化。在廣義上是指在人性許可的範圍內,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完美的社會,這種社會能夠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而且還能夠為每個成員提供自我實現的機會Eupsychian 優心態:朝著優心態文化發展的狀態。也就是可達到的健康心理發展。它指的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改良,而不僅僅是烏托邦。也指能夠使人更加健康的社會或者組織條件。還可以指教師,治療家或管理者為推動,鼓勵這種運動而採取的行動。Eupsychian Managerment 優心態管理:正式的定義為由一百個自我實現的人合作所建立的企業管理制度。這一百個人把積蓄集中起來,投資到這個企業,所有每個人都有同等的發言權。廣義上是指一種開明的管理。在一個組織內,每個人的成長和創造力的發揮與這個組織的產品或者服務質量以至整個組織的健康發展都密切相關。Existential Gratitude 存在主義感激:當人與人之間有了愛和同情之時所產生的適當的,健康的感激之情。包括與此相應的話語和心理上的感動。Existential guilt 存在主義內疚:當我們在生活中違背了我們的高層次的本性或者存在價值(如正義,真理)時所產生的適當的健康的內疚感。也可以稱為天生負罪感。Existential Psychology 存在主義心理學:這種心理學強調個性和經驗,致力與研究解決人類存在的現實問題以及人類自身面對的一些困境。例如:對生活意義的探索。Existential 存在主義治療:指專門針對那些價值觀紊亂或者處於超越性病態的人的心理治療Fourth Force 第四種力量:見超個人心理學Growth Needs 成長需要;見超越性需要Hierarchy of needs 需要層次:指與生俱來的包括基本需要與超越性需要的各種生理,心理需要的層次排列。每當較低級的需要得到滿足,較高級的新需要就會出現。Holistic 整體論的:指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不是從零碎的分離的細節入手進行研究的方法。與原子式的和還原論的研究方法剛好相反。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心理學: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它是由馬斯洛 羅洛梅 ,卡爾羅傑斯和其他人建立起來的具有廣泛基礎的心理學。它超越了弗洛伊德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成為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
Instinctoid Needs 類本能需要:天生的心理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儘管這些本質上較弱,但是使我們可能並追求生活中的某些價值,如「真」或「美」。只有滿足類本能需要才能獲得身心的完全健康。Intrinsic guilt 內在性內疚 同「存在性內疚」Intrinsic value 內在性價值:那些出與本能的人類價值,我們需要滿足它們,才能促進全面發展並且防止疾病。剝奪內在價值會導致超越性精神疾病。內在價值也是超越需要的對象。Jonah complex 約拿情結:一種從《聖經》人物約拿引申出的情緒狀態,它反映了一種「對自身偉大之處的恐懼」。並導致我們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發掘自己的潛力。在日常生活中,約拿情結可能表現為缺少上進心,或稱「偽愚」。Jungle outlook 叢林觀:具有權利主義傾向的人所持的人生觀,認為人不是羊就是狼,既不是受害者,便是潛在的掠奪者。持有叢林觀的人常常無法對直系血親以外的任何人產生感情。Love Needs 愛的需要:感覺到被他人如朋友或家人愛的基本。Metamoticvation 超越性動機狀態: 指一種渴求存在價值,如真理,正義完滿的動機狀態。這是自我實現者的主要動機狀態。Metagrumble 超越性牢騷:當我們感到被剝奪了存在性價值或超越性需要時所產生的抱怨(如在工作中沒能發揮創造性時所產生的抱怨)Metamotives 超越性動機:人類在獲得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受到存在性價值的激發而產生的動機。Mettanneeds 超越性需要:我們天生的除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受到存在性價值的需要,雖然不強烈,但如果失去,就會導致超越性精神疾病(meta-pathologies)或靈魂病態。Metapathologies 超越性疾病:長期喪失超越性需要,即超越性打擊不能滿足而引起的存在於精神上的疾病,它們包括玩世不恭、冷漠、厭煩、缺乏熱情、失望、無助感、虛弱和虛無感。Metapay 超越性報酬:滿足高層次需要的報酬,例如能夠實現創造性和自主性的工作。Nadir Experience 失落體驗:指一種孤獨的體驗,來自精神上的退步,失落或悲劇感,還可能因面臨死亡或現實中的絕境而產生,這種體驗可能使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態徹底崩潰或改變。Non Peaker 反高峰體驗者:指因懼怕進而抑制,拒絕其高峰體驗的人。他們通常通過否定,壓抑或是忘記的方式而使這種體驗從意識和記憶中消失。這些人往往過於理性,實際,唯物,或執迷不悟,有強迫心理。Normative psychology 規範心理學:關於人們怎樣從認知和感情兩方面發揮能效的心理學。Peak-Experience 高峰體驗:通常指一種短暫的狂喜,入迷,出神,極大的幸福感和愉快。在這種短暫的時刻里,我們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體驗到此時此時以及真實而統一地存在的感覺,同時也體會到超越與神聖。這種體驗多發生在自我實現者身上。Plateau-Experience 高原體驗:指對與感受到的敬畏與神氣作出平靜的,穩重的反應,與高峰體驗相比,它沒有那麼強烈的感情色彩,相反,它更多地含有理性與認知的成分,也更多地是處於意志的行為。例如,一個母親靜靜地坐著,照看她的小寶寶在地上玩耍。Pratyeka Buddha 緣覺:佛教用語,指只為自身的開悟而不關心眾生的修行者。與菩薩相對Proctological View 直腸病世界觀:指那些玩世不恭的人或處與絕望中的人世界觀,他們總是輕視別人,貶低別人,或是尋求別人行為中的最惡劣的動機。這是患有超越性精神疾病的表現。Pseudo-stupidity 偽愚:一種認知方面的病態,它是約拿情結的一種表現。其特徵上是對自身智力的一種抵制或否定。Reality freshening 現實鮮活化:有意識地重新喚起對存在價值的體驗,如對美,真理,公正的體驗,是對與想當然態度的一種必要的有效防止法。參見重現神聖。Re-sacrilization 再神聖化:試圖從永恆的角度來衡量人或物,在日常生活中重現奇異和神聖之感。參見重現現實。Rhapsodic communication 狂想式傳達:詩意的語言,如使用隱喻或神話式的象徵。這種傳達方式常出現與高峰體驗時期,並超越了純粹理性的邏輯的表達的限制。Rubricize 標籤化:將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歸人某一類,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例如:將某人歸類為一個侍者或一個警察而非獨特的個人。周期性的「重現現實」可有助與我們克服標籤化的傾向。Safety needs 安全需要:先天的一種對身體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種基本需求。Self 自我(或譯人格核心):人格的生物基礎核心。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實現:個人成長的頂峰期,這時,我們已擺脫由基本需求和匱乏性動機帶來的憂患。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不是終點,而是完成充分發展的一種動力和渴望。同時,也是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程度上發掘自身潛在的天賦,能力和趨勢的一個過程。雖然我們都有這個動力,但我們也有對與成長的恐懼。Self-Actualized person 自我實現者:一個精神上健康,成熟,正是實現自我完善的個體,他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滿足,因而為超越性需要所驅動,成為存在價值的積極追求者,這種類型的人的特徵,包括創造力,睿智,情感的自發性,對某種職業的熱忱等。Self-Esteem Needs 自尊需要:先天的對自尊和自我價值的精神需求。它是一種基本需求。Synergic 協同性的:具有協同作用的特製。也是個人和組織,社會的需要,目標互相促進的一種程度。比如,一個具有協同性的社會是美德能得到回報的社會。一個美滿的婚姻也是協同性的。Synergy 協同作用:由人類學露絲本尼迪克特在1941年提出並由馬斯洛詳細闡述的概念。可以用來概括不同的文化。在高協同的文化中,對某個人有益的,同時也對大家有益,反之亦然。比如,一種廣泛推崇利他主義的文化就是如此。在一種低協同的文化中,對某個人有益,而對其他人則有害,反之亦然。比如,個人的成功必須要他人付出代價的組織。Taolist 道家精神:具有接受和順其自然的品質,不侵犯也不干涉別人。Taolist science 道家科學:具有道家特點的科學。能夠通過「存在性認知」而不僅僅是「匱乏性認知」來追求知識。Theory Z Z理論:馬斯洛提出的管理理論,旨在綜合併超越道格拉斯·麥克雷戈於60年代提出的頗具影響力的X理論和Y理論。Third Force 第三思潮(力量):見「人本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超個人心理學:馬斯洛於60年代在人本心理學基礎之上建立的一種研究方法,旨在把人的精神放在一個廣泛地人類本性與潛能的框架中來研究。它被稱之為心理學的「第四種思潮(力量)」。Unitive perception 統一性知覺:指通過世俗的生活來領會神聖的能力,是存在領域知覺與匱乏領域的知覺的綜合。Value disgturbance 價值混亂:見「超越性精神疾病」。Valuelessness 價值貧乏感:指一種失去價值體系的生存狀態,它能夠導致多種超越性精神疾病,也能引起身體上的疾病。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17:07書錄完畢,北京野獸愛智慧居
推薦閱讀:
※劉星圖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佛系?
※喜羊羊明明是一個正面形象,為何還要被很多人討厭?相反,反派角色灰太狼受到喜愛?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不好意思去健身房,是什麼不讓你去?是什麼讓你去?
※性格靠努力可以改變嗎?
※得過抑鬱症的人為什麼會突然明白許多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