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日·三元節
2007-03-10 20:30:13|分類: 古代民俗 閱讀333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 文化大觀園的日誌 - 網易博客
【三元】 (1)即元旦。指夏曆正月初一。是日為年、月、日之始,故稱。唐徐堅《初學記》卷四載隋杜台卿《玉燭寶典》:「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註:「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2)舊時以夏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上元、中元、下元,合稱「三元」。源於道教。《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道士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皆法身自懺#罪焉。」每年逢此三日,道觀均作法事、誦經。宋太宗時,三元日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門,中元、下元御東華門。後罷中元、下元二節。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十五日)為三元日,則自元魏始。」(3)術數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宮,一百八十年一周始,第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合稱三元。《晉書·符堅載記下》:「從上元人皇起,至中元,窮於下元,天地一變,盡三元而止。」(4)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元」。《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上元節】 (1)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時在夏曆正月十五日,其夜為上元夜,也叫「元宵」、「元宵節」。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百枝燈樹》:「韓國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因上元節與元宵節在同一天,故民間一般通稱,而以元宵節著名。是日有食元宵、放爆竹、鬧花燈等節日活動。(2)朝鮮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吉林延邊、黑龍江、遼寧等朝鮮族居住地區。即夏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日早晨喝「聰耳酒」,白天吃「葯飯」或「五穀飯」節日期間有「火炬戰」、「索戰」、「迎月」、「踏橋」等活動。
【中元節】 亦稱「盂蘭盆節」、「鬼節」。俗稱「七月半」。舊時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各地。在夏曆七月十五日舉行。原為宗教節目。一說始於道教。道教認為,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是日道觀作齋醮薦碑。《道經》:「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一說始於佛教,為追薦祖先而舉行。佛經說,釋迦牟尼的弟子目蓮曾設百味果,供養十方僧眾,救母於倒懸之中,佛教於是興起盂蘭盆會。唐韓鄂《歲華紀麗·中元》:「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後演變為民間祭祖日,家家追薦祖先亡靈,並有放河燈等活動,意為超度亡魂野鬼。南朝時已在民間流傳。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佛。」唐宋時盛行。王建《宮詞》:「看著中元齋日到,自是金錢綉真容。」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今世每七月十五日,營僧尼供,謂之盂蘭齋者。」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見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元節》)。前蜀蕊花夫人《宮詞》之一三一:「法雲寺里中元節,又是官家誕降辰。」南宋以來,有放河燈之舉。吳自牧《夢梁錄》卷四:「七月十五日,……後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十五日,諸寺建盂蘭盆會,夜於水次放燈,曰放河燈。」在北京,兒童執長柄荷葉,燃燭於內,沿街唱誦:「荷花燈,荷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清代中元節祭掃,尤勝清明;庵觀寺院,設盂蘭會,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誦念經文,演出《目連救母》劇,做水陸道場,施放焰口,俗謂「濟孤魂」。還用紙紮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還點燃河燈,俗謂「慈航普渡」。並有娛樂活動。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運河二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盆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其夜,民間各家以紙錢在路旁焚燒,謂「祀孤魂」。蒙古、達斡爾、彝、納西、白、苗、侗、布依、壯、土家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下元節】 亦稱「下元日」。舊時漢族民間節日。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時間在夏曆十月十五日。道教認為下元為水官解厄之日。是日道觀皆作法事。民間多備豐盛菜肴,享祭祖先、神靈,以祀福祿。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推薦閱讀:
※日本的傳統文化是如何保存至今並發揚光大的?
※藏民還保持著不洗澡的習俗嗎?
※邳州民俗之議婚:媒人、相親、婚齡、合婚
※「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否有性別歧視的成分?孩子是否可以叫母親的父母「爺爺奶奶」?這麼做是否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