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華五千年演義(55)辛亥革命

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華五千年演義(55)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清朝大戲歷經二百多年的演繹,行將落幕,接續而來的時代則迥然不同於以往,而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中華民國。這個時代,始於公元1912年,如果推至2012年瑪雅預言所說的「宇宙更新」之限,則剛好一百年。天意深邃,似有所指,又讓人難測。

孫中山國父出世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被後人尊為「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孫中山的父親叫孫達成,孫中山有兩個兄長、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孫先生誕生時,他的長兄在村裡為他人做工,全家都在貧苦中度日。由於他們家先世幾代單傳,次兄及大姐又都早殤,所以孫中山一來到世上,父親便給他取了個乳名叫「帝像」,意在祈求村廟的「北帝」保佑這新生嬰兒茁壯成長,福壽雙全。孫中山乳名「帝像」,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義。後依諧音,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後人稱其為中山先生,其後此稱謂便逐漸演化為孫中山,成為後人無限景仰的偉人名號。幼年時代的孫中山,天真活潑,非常喜愛聽長輩講故事,又喜歡同鄰居家的兒童們一起玩耍。玩耍時,無論是放風箏,還是踢毽子,他總是要大家一起玩得公平。1871年,孫先生六歲,便同二姐妙茜一起上山撿柴、打草,幫助父母。年齡漸長後,就隨同父親下田插秧,或到山上放牛,儘自己的力量與父親一起做農活。有時候也同外祖父一起駕舟出海,感受大海蒼穹遼闊無垠天水一色的自然風光。

孫中山年輕像學兼東西翠亨村祖廟,在馮氏宗祠設立有一所村塾。孫先生七歲時,父親原想送他入私塾讀書,但因家境貧困無力敬送束脩而未能如願,只得在楊寶常先生的書房附讀。直到1875年才入私塾。同學中有一位比孫先生小兩歲的陸皓東(1868─1895),兩人極其友愛,常在一起談論未來。後來陸皓東積極參加孫先生倡導的革命活動。孫中山的大哥孫眉,字德彰,忠厚淳樸,勤勞善良,既是一位極力承擔家務的創業型大哥,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智慧型長兄。孫中山家境貧困,父親終年辛勞做工,仍不足以養家餬口,即讓大哥到鄰村程名桂家做長工。為了開創新的生活,1871年,孫眉大哥又去海外謀生,跟隨舅父楊文納及程名桂到了檀香山,工作幾年後,孫眉先後設立了自己的德隆昌米鋪、雜貨店及牧場,孫家的經濟情況,因此開始逐漸好轉。1877年6月9日,德彰大哥從檀香山回到翠亨村結婚,在家居住了三個多月。孫先生從長兄言談中得知海外種種樂趣及許許多多的新鮮事物,內心非常嚮往。幾次請求父母允許他到大哥那裡去。1878年,孫先生滿懷興奮喜悅的心情陪侍母親隨同鄭強一行,自澳門啟行,奔赴檀香山。大哥立即決定送胞弟入校學習,他選擇了由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意奧蘭尼」男子學校。「意奧蘭尼」學校,學制是八年,學費每年約需一百五十美元,在當時是相當昂貴的。由此可見長兄悉心培養幼弟的一片深情!1883年春,孫先生升入「正埠」相當於高級中學的「阿湖學院」讀書。1883年)11月,孫先生去了香港,進入「拔萃書院」,與兒時好友陸皓東同時在美國綱紀慎會喜嘉禮牧師主持下領洗,正式成為基督教徒,教友登記簿上署名孫日新。1884年4月15日,孫先生轉學香港中央書院。孫先生時常提出疑問,又常對同學們說:「學問、學問,不學不問,怎樣能知」!由於他勤奮用功,言談中顯出知識豐富,同學們很佩服,便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通天曉」。1887年10月,孫先生自廣州轉學香港新設立的西醫書院。孫先生在校學習五年,第二、第三、第四學年,學習成績均列第一,五個學年中,十科成績獲得「榮譽」,畢業名次榮列第一。康得黎博士是倫敦著名外科醫生,受邀主持香港西醫書院教務工作,一到崗位,即將滿腔熱情傾注在心愛的醫學教育事業上。他在自述中曾說,在這二十四名學生中,孫對我最具吸引力,因為他的品質文雅、勤奮求學;不論在學校或私人生活都表現如紳士般的儀態,他實在是其他同學的模範。康得黎博士深幸獲得如此優異的學生,特於畢業典禮後設宴為孫先生慶祝,邀請五十人作陪。這是非常難得的榮譽。日後隨著歲月的推移,康得黎博士與孫先生逐漸形成了偉大的師生情誼,在中國現代史的開創上,發揮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孫先生一生生活極其簡樸,但購書費用卻極大。後來,當「經史方家」章太炎因學問大而看不起他時,孫先生亦曾笑言:「我也曾讀書破萬卷。」凡是知道孫先生的人,都曉得讀書幾乎是他空閑時間一種嗜好,孫先生一生最為同志稱道的有兩件事:一是每遭革命失敗的時候,別人或是沮喪嘆氣,或是乞靈於詩詞小說,以作消遣暫時安頓心靈;而孫先生往往在這時,取專門巨著而細讀之,從容一如平時,一點無沮喪悲觀的形象。胡漢民先生每每談及此事,也認為是他生平所見的第一人。二是孫先生每遇挫敗或拂意的事而為他人所不能忍受者,他皆能處之泰然。胡漢民先生認為孫先生所以能如此的原因,是由於他認革命為當應不斷地進化,在危疑震撼當中,他能縱其全體以為衡量,故對於革命認為只有成功而無所謂失敗。他對革命的此種樂觀態度是由於他對革命之深切認識而來,而此一深切認識則是由於學問與讀書而至;因為讀書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種修養與造詣,而為他人所不及的。讀書,讀古今中外之書,尤其是讀時代新書,是中山先生一生生活內容重要組成部分。古今中外聖賢智者的思想精華,俱在典籍之中,孫先生鍥而不舍,以讀書為樂,終生不厭。因此,孫中山先生,思想睿智,仁愛滿懷,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社會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智慧超凡的學者。

孫中山開始革命孫中山展開革命大業,從成立興中會開始。1894年甲午戰爭那年,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主張,希望求見但遭拒後,更加堅定推翻滿清的決心,於是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這是孫中山領導革命運動成立的首個團體。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孫中山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但不幸失敗,陸皓東等人壯烈犧牲。1897年,孫中山派陳少白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1899年孫中山更親赴臺灣,在臺北長沙街與臺灣志士共謀惠州起義。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失敗,更加快了革命的進程。結合興中會、華興會等組織於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後,孫中山期間策劃多次起義,屢敗屢戰,這個階段是革命過程重要時期,許多民眾明瞭孫中山革命決心進而支持。1911年3月29日,革命烈士黃興領導黃花崗起義,引起全國矚目。

辛亥革命照片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成功,史稱「辛亥革命」,這是一場改變歷史的戰役。湖北省成立軍政府,暫作革命聯絡中樞,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滿清王朝風雨飄搖。武昌起義事發倉促,革命領導人或死、或逃、或在獄、或外出,不及起而負責,致使起義成功時反推出局外人黎元洪為都督,但自孫先生倡導革命以來,十數年中革命宣傳廣泛、深入,十數次武裝起義震撼全國,成仁烈士鮮血澆灌的革命之花處處怒放,「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已成為全國有識之士的共同心願。全國革命成功的條件已經成熟,所以,義旗一舉,天下影從,不足一百日間,十數省先後脫離滿清,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

孫中山奔赴前線1911年11月14日,江蘇軍政府都督程德全通電各省都督,請公電孫先生迅速回國,組織臨時政府,以一事權:「中山先生為首創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組織臨時政府,舍伊莫屬」。武昌首義日,孫先生正在美國西岸乘火車,往中部東部各地向致公堂兄弟募捐途中。10月11日,行抵科羅拉多州丹佛城。因旅途過於勞累,12日午前11時才起床,至飯堂用餐,經過迴廊報攤購報入餐室閱之。展開報紙則見專電一則云:「武昌為革命黨佔領」。孫先生見到這一喜訊,大感快慰。12月21日,孫先生輪行抵香港。胡漢民廖仲愷等乘兵艦至香港歡迎。既見孫先生,屏人熟商一切問題,自晨至晚,爭論始決。爭論焦點在於:孫先生是留粵,或是北上滬寧問題。胡漢民等力主孫先生留粵,理由是:「滿洲政府人心已失,惟尚有北洋數鎮兵力未打破,故得延期殘喘。袁世凱心實不可測,首鼠兩端,但所恃也只數萬兵力。這一勢力不被剷除,即革命無由徹底,革命無一種威力以鞏固政權,則破壞與建設兩無可言。先生一至滬寧,眾情所屬,必被推戴,幕府當在南京,而兵無可用,何以直搗黃龍?……元首且同虛器。……何如留粵,就粵中各軍整理,可立得精兵數萬,鼓行而前,始有勝算,盡北洋數鎮之力,則兩三月內未能摧破東南;而吾事已濟,以實力廓清強敵,乃真成南北統一之局。粵寧相較,事正相反:若鶩虛聲,且貽後悔。最近福建、廣西、貴州諸省,正以甯、鄂當沖,有暫推粵為首都之議,吾輩方謙讓未遑,先生則可控制此局。」胡漢民等的意見,總體上說不無道理,從全局著眼也不能說不為可行之策,但仔細品味,似有動用心機、自修戰備、靜觀局變、以收漁利之嫌,因此至誠無我的孫中山卻而不用,堅持即行北上。先生意味深長的說:「以形勢論,滬甯在前方,不以身當其衝,而退就粵中以修戰備,此為避難就易。四方同志正引領屬望,至此其為我何?我恃人心,敵恃兵力,既如所云,何故不善用所長,而用我所短?鄂即稍萌岐趨,寧復有內部之糾紛,以之委敵,所謂趙舉而秦強,形勢益失,我然後舉兵以圖恢復,豈雲得計?朱明末局,正坐東南不守,而粵桂遂不能支,何能蹈此覆轍?革命軍驟起,有不可向邇之勢,列強倉猝,無以為計,故只得守其向來局外中立之慣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勢頓挫,則此事正未可深恃。戈登、白齊文之於太平天國,此等手段正多,胡可不慮?謂袁世凱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餘年貴族專制之滿州,則賢於用兵十萬。縱其欲繼滿州以為惡,而其基礎已遠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圓滿之段落。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內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子宜從我速行。」(6)「夫今日人民及黨人所望於我者,非望我有堅強之兵力也,乃在能收拾殘破之局以撥亂反治也。今如君之言,不徑赴中部應民眾收拾時局之望,而遄返故里從事養兵,人其為我何?且今日中國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開世界未有之例,何必以兵?今之大患即在無政府,如能創建政府,則滿清之政府必傾覆;即袁世凱亦未必能支,必不足以為患於新政府,不宜預防他人之不服,而一意謀以武力爭天下為也。」由此對胡漢民廖仲愷等的訓導可見,孫中山以主義倡導革命,以人格膺孚天下,以道德創建民國,一以貫之之精神。「何必以兵?」,「不以武力爭天下」,「以和平收革命之功」,這是人類發展史上推動社會轉型、歷史進步的最高境界!最佳狀態!

孫中山就職總統1911年12月28日,各省代表在南京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議。候選人有孫文、黃興、黎元洪三人(非等額選舉!)。29日,開正式選舉會。計共投十七票。按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規定:滿總投票數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當選。開票結果:孫文得十六票,黃興一票。孫先生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大總統。孫中山對記者說:「南京新政府無庸建設華麗宮殿,昔日有在曠野樹下組織新政府者。今吾中華民國如無合宜房宇組織新政府,則蓋設棚廠以代之,亦無不可也」。孫先生接受代表會選舉後,即安排上海都督陳其美準備一切,並強調說:「我輩革命黨,全不採儀式,祗一車足矣」。陳從命預備一專車,且親自護從。孫先生由各省代表會推派之代表議長湯爾和、副議長王寵惠陪同,暨隨行同志,於西元1912年1月1日上午十時,自上海乘滬寧鐵路專車赴南京。滬上各團體代表、政界人士、部隊、民眾等不下萬餘人至車站恭送。下午五時抵南京下關車站。迎接人員暨各國駐南京領事均集於車站歡迎。孫中山改乘飾有藍色繡花彩綢之馬車,緩緩入城。沿線旗幟飄揚,市民夾道歡呼。由軍樂隊騎馬奏凱旋曲前導,後隨衛隊,前往總統府(設於舊兩江總督署)。晚間十時,舉行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就位,儀式開始。參與典禮人員依序排列,先行三鞠躬禮,並鳴禮炮二十一響。代表會公推景耀月報告選舉經過:「今日之舉,為五千年歷史所未有。我國民所希望者,在共和政府之成立及推到滿清政府,使人人得享自由幸福。孫先生為近代革命創始者,富有政治學識,各省公民選定後,今日任職,願孫先生始終愛護國民自由,毋負國民期望」。報告完畢,請大總統向全國國民宣誓。孫先生肅立朗聲宣讀誓詞:「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僅以此誓於國民」。「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僅以此誓於國民。」天下為公,決不壟斷公共權力,此乃孫中山稟性所賦。宣誓畢,即行授印,印文曰:「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印」。孫中山受印後,隨即於就職宣言上用印。由胡漢民代為宣讀。次由海陸軍代表徐紹楨讀頌辭,孫先生親致答辭。就任大典於全體人員三呼中華共和萬歲與悠揚樂聲中圓滿完成。西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誕生!西元1912年是為中華民國元年。中華民國是為亞洲第一共和國。

孫中山和平過渡武昌起義成功後,清廷在十月十二日即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大軍南下「進剿」。清廷作垂死掙扎,重新起用袁世凱,任命袁為湖廣總督,與革命軍對峙。袁世凱派出唐紹儀為代表,奔走南北,提出議和。最終,清帝順應大勢,顧全大局,同意退位,和平交權,避免了一場生靈塗炭,給歷史留下了光輝的範式。滿族本是尚武的民族,他們的骨子裡都有一種不服輸的硬氣,清朝皇子教育又是歷朝歷代中最嚴格的,皇子個個都文武兼修,幾乎人人都體格健壯、意志堅強,所以清朝各代皇帝都非常勤政,很少像以往各朝那樣,晚期皇帝幾乎個個都荒淫無度,而清朝皇帝卻都很努力。這是康熙當年開創的皇子教育的功勞。孫中山發動的辛亥革命發生後,革命黨人的軍事力量並不強大,以清朝之力,當時並非不能一搏,或至少可以在拼盡全力後退守東北老家。可是他們顧全大局,為了避免更大的流血衝突和人民死傷,於是決定和平退位。當時,袁世凱和孫中山各方,也都以和平為大,同意給清朝皇室以優厚待遇,這在人類政權更替上給人類留下了光輝的範例。相比之下,後來的法國革命和沙俄革命就很糟糕了,把國王都處死了。清朝末年的「革命」是半武力半和平的,最後以清帝的和平退位而結束,皆大歡喜,也沒有產生漢族與滿族之間的民族仇恨,這真是非常難得的。辛亥革命給人類留下了「和平過渡」的範例與希望。
推薦閱讀:

5-10歲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
幼兒學英語重點在聽和說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幼兒英語兒歌★★
教育孩子要從根本抓起
長輩如何教育孩子

TAG:教育 | 孩子 | 故事 | 中華 | 革命 | 辛亥革命 | 教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