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縣沁源縣武鄉縣名勝古迹簡介
【法興寺】 在山西長子縣東南15公里慈林山。南向,中軸線上分列舍利塔、圓覺殿和後殿。圓覺殿為六架椽懸山頂,五脊六獸,石門框,木板門,青石小八角柱上刻纏枝花紋,前檐青石牆上雕動物蓮花圖案。刻工細緻,生動有力。門上檻刻有銘文。殿中砌一凹宇佛台,本尊釋迦佛像高坐方形蓮台上,文殊、普賢左右列坐,並分站兩軀護法金剛,兩次間各塑圓覺像六尊,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半裸,面龐圓韻,高髻秀眉,莊重優美,神態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特別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於眉梢,流於口角,造型優美,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塑造。 【舍利塔】 又稱石殿。在法興寺內。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建。塔通體用砂石板構造,平面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安拱形石板門,重檐樓閣式,基層檐牆與內槽牆的牆身均用石板迭砌,塔檐迭出三層,內部構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檁椽,斗栱支檐,脊吻皆備,四角攢尖寶珠頂。下層內槽可繞行一周,四壁有壁畫,人物形象端莊,服裝色彩深沉。室頂藻井內浮雕八瓣蓮花,十分精緻。整個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此製為我國現存古塔中所僅見。 【長明燈】 又稱燃燈塔。在法興寺內圓覺殿前。高2.4米,平面八角形,山花蕉葉寶珠頂海棠須彌座,束腰雕八個伎樂人,底座雕圓形仰覆蓮瓣,上雕四門空心八角燈亭,每門邊雕束蓮圓柱一根,上置櫨斗,兩柱間上刻闌額,雕有方形門與破子欞窗。夜間燈光由四門射出,光照寺周。精工細雕,表現出當時石雕建築藝術的高度水平。 【崇慶寺】 在山西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紫雲山腳下。寺後山峰環聳如屏,寺前松柏簇擁。山巔立有明代中州范志完所書「紫雲山」石碑。寺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後兩院,後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橫眉怒目,威武壯觀。左右為卧佛殿與三大士殿,西北隅為地藏殿,千佛殿居後院正北,梁架斗栱均屬宋制。殿內有佛、菩薩像三尊,西壁懸塑人物局部殘壞。西配殿內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塑三大士及十八羅漢像,西垛殿內明初塑地藏菩薩與十王像,塑造技藝甚佳。 【聖壽寺】 在山西沁源縣城西北18公里靈空山峪。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避黃巢起義到此,景福二年(893年)建寺隱之,並削髮為僧,謚封先師菩薩,寺稱先師禪院,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改今稱,明、清重建始成現狀。寺居崖下,因地建造,規模嚴整,布局奇特。五進院落縱向排列,既可互相串通,又各建山門自成格局。中心為佛殿院,左右力先師菩薩院、經藏院、方丈院、禪堂院等。佛殿院前為天王殿,側有鐘鼓二樓,左右配殿對峙,山門設在天王殿兩側。正面為大佛殿五楹。殿內木雕為清制,精巧玲瓏,工藝頗佳。寺外東鐘樓矗立山頭,小茅庵懸於崖間,仙巒二橋橫跨深溝細流,供遊人往來。寺內古碑數通,載寺史沿革和山水風光,其中靈空十景最引人注目。 【靈空山】 亦名九頂山。在山西沁源縣城西北30公里處。山上松林密布,遠望千峰迭翠,四周峭壁如削,山澗幽深,清泉潺潺。山中有聖壽寺,坐落在懸崖腰畔。據《沁源縣誌》等記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於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避黃巢起義到此,削髮為僧,死後謚封先師菩薩。山上寺院、茅庵、仙橋、巒橋、東鐘樓等建築,經歷代修繕,至今尚存,總體布局錯落有致,建築頗為壯觀。另有三炷香、九桿旗、一佛二菩薩等數十棵珍奇古松,蒼勁虯曲,各具形態。還有蓋海洞、五龍池、十八盤等,山幽水清,雲霞繚繞,為天然勝景。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在山西武鄉縣東部的王家峪和磚壁村。抗日戰爭時,八路軍總司令部曾在兩村駐紮一年多,是華北各解放區的指揮中心。王家峪位於洪水河南岸的一條狹谷中,夾岸丘壑起伏。舊址在村北相連的三座民屠中,傍山而立。南行約里許,河右岸有一株大楊樹,軀桿道勁,枝丫繁茂,據傳為1940年朱德手植。磚壁村在王家峪之東,相距約10公里。位居太行山腰,背依群山,峰巒環繞,前臨深谷狹澗,素有」磚壁天險」之稱。總部舊址在村東,由玉皇廟、佛爺廟、娘娘廟、李家祠堂等建築群組成。解放後將司令部舊址復原,在王家峪建有「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