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能做你的後盾嗎?──依附理論系列(七)
psykr360
心理客,是一個專業服務於心理諮詢行業的平台。通過互聯網+,結合優質的心理諮詢行業資源,為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免費提供包括學習、交流、成長和工具等在內的專業、全方位綜合服務。 We Serve.
每一段愛情,或許都是我們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
隨著兩個人從初識到越走越近,我們漸漸地會發現,自己似乎開始喜歡上了對方喜歡的東西,開始替對方著想,甚至,有些本來我們討厭的事情,也因此而漸漸地模糊了起來。
我們有時候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自己,有時候又會覺得這樣子的調整是好的。愛情本來就得把一部份的自己交給對方,這中間的矛盾與模糊,讓我們學著重新認識自己,學著用更有彈性的角度來看待一些從未想過的事情(注1)。
我們越來越像了:感情中的同步化行為
過去的研究發現,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較會透過調整自己的內在層面來配合伴侶,即使這些調整可能會對自己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negative self-synchronization),他們依然會這麼做[1]。安全型的人在和低自尊的伴侶互動時,比起和高自尊的伴侶互動,更有可能降低自己的自尊,來和對方達成連結感,但是不安全型的人就比較不會做出這樣的調整。
這件事情有可能正反映了,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較不會認為配合對方是一種犧牲自己、讓自己變得很糟糕的方式,而是同理對方、和對方產生緊密連結的方式;但對於不安全型依附者來說,如同前面文章所提到的,他們對於自己的看法較為負面,為了要保護好自己脆弱的自尊,因此不會做出這樣的調整(注2)。同樣的,透過實驗操弄觸發安全感,也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比例,觸發不安全感則會得到相反的結果[1]。
除了保護好自己脆弱的自尊之外,不安全依附不會產生降低自尊的同步化,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就逃避型依附者來說,由於他們不喜歡和他人過於親近,因此比較不知道伴侶的情感生活,也對伴侶的親密想法以及感覺沒興趣,因此比較不會透過同步化的方式來和對方產生連結[2];而焦慮型依附的人呢?就如前一篇文章里所提到的一般,他們關注自己需求勝過於關注對方的需求,因此他們也比較不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做出這樣的連結[3]。
對於伴侶煩惱的響應
除了調整內在層面與伴侶產生鏈接之外,在伴侶有所需要時,能夠提供安全感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過去的研究發現,安全型的人比起焦慮型和逃避型的人,更能在伴侶心裡苦的時候,敏感的對他做出回應[4-7]。不論是情侶每日紀錄彼此互動過程的研究[8],或是實驗室當中的操弄研究,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5, 9-11]。
例如操弄戀愛中的女生去做一個充滿壓力的實驗時,安全型男生比較容易注意到女友的擔憂,並提供了較多情緒支持與言語支持,逃避型的伴侶則提供了較少的支持[10];另一個研究當中,研究者錄下了伴侶傾吐心事的過程,結果發現,越是安全型的伴侶,比起越是焦慮型的伴侶,越能給予另一半支持與正向回應。
逃避型的人比較少給伴侶提供支持,或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但是焦慮型的人呢?她們不是很渴望和伴侶產生連結嗎?沒錯,焦慮型的人確實會做出一些和伴侶產生連結的事情,她們很關注在伴侶的問題之上,但是「太」關注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伴侶?在你向他抱怨事情的時候,他總是試圖要幫你解決問題,甚至直接把你的事情搶過來做,跑去打電會給你的教授說要他對妳照顧一點,不要給你那麼多的壓力等等,到頭來反而使得事情變得更為複雜。沒錯,焦慮型的人比較容易強迫性地照顧伴侶、過分投注在伴侶的問題之上,沒能解決伴侶手上的問題,反而給伴侶製造了更多的問題[11]。
但是,如果自己已經在課業或是工作上很忙,要如何分神關心伴侶呢?過去研究發現,不論是原本就處於一段安全型關係的人(心理學術語稱之為傾向性屬於安全型的人,dispositional),或是透過實驗觸發操弄出安全感的人(脈絡性處發出安全感的人,contextual),他們都比較能夠在伴侶訴說自己的困擾時,提供較有效率的關懷。有一個實驗甚至發現,即便在他們感到很累的時候,依然能夠克服自己的疲倦,回過頭來傾聽與關懷他們的伴侶。
實驗者採取隨機分派的方式,將伴侶分成照顧者(care-giver)與尋求照顧者(care-seeker)。接著,尋求照顧者留在實驗室內寫下想要討論的議題,照顧者則到另一個房間做色字測驗(stroop task,注3),藉此消耗他們的腦力。在色字測驗當中,實驗者會加入一些和安全感有關或無關的辭彙,例如受試者伴侶的名子,或是一些陌生人的名子。
做完測驗之後,照顧者回到實驗室內,花十分鐘和尋求照顧者討論剛剛寫下的議題。結果發現,本來就屬於安全型的人,或是因為剛剛「在實驗材料中接觸到伴侶名字」而被觸發安全感的人,會對於尋求照顧者給予較多的回應與支持。
由此可知,無論是本來就偏向安全型依附的人,或是受到觸發而產生安全感的人,都能夠克服心智上的疲累,給予伴侶適當的照顧。總而言之,安全感觸發使得逃避依附者不再那麼的逃避、也使焦慮型依附者克服心智疲累,用較為支持與響應的方式同理他們的伴侶[12]。
做你最堅強的後盾
如何和伴侶產生連結,還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安全堡壘(secure base)。還記得我曾經在第一篇文章當中提到,小孩會以母親作為安全堡壘,開始探索四周的環境嗎?有一篇針對成人伴侶依附的研究[13],也探討了安全堡壘的問題:當伴侶想要擴展自己的視野時,或是當他/她需要被幫助時,另一方是否願意支持自己呢?他/她想和外在世界互動時,是否能夠不被另一方阻止呢?自己的伴侶能否接受並鼓勵自己去探索外在世界呢?
還記得當年很紅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嗎?在這部連續劇當中,每當女主角程又青不畏艱辛,希望能夠做自己想做的工作時,丁立威卻不顧她的意願,企圖安排一個穩當舒適的工作給她,希望她能夠安穩地做這份工作就好了。
我想或許丁立威就是一個焦慮型依附的人,因為根據這篇研究發現,焦慮型的人會在伴侶試圖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時,不但不支持伴侶的探索,反而介入了她的選擇當中,試圖幫對方做出自己認為好的選擇,儘管這個選擇對於自己的伴侶來說,並不一定是她也想要的。
而逃避型依附呢?他們在伴侶自主探索時,幾乎不會給予任何的支持,採取了放任的態度看待這件事情;而焦慮、逃避程度都高的人,則是最不支持伴侶自主探索那群的人。
伴侶能否支持自己對外探索的行為,會帶來哪些影響呢?B.Feeney的研究發現,伴侶在追求目標時,若是能夠知覺到另一半願意站在自己身邊,協助自己移除路上的障礙物,那麼,他們也比較能夠獨立地去追求這些目標、覺得自己有能力達成這些目標(自我效能感),以及較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地投入在自己的目標之上。
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在和伴侶討論未來個人的目標時,若是能夠獲得伴侶的支持與認同,將會使他更願意投入及探索這些目標。這份研究也採取長期追蹤的方式來研究這一點,他們要受試者研擬幾個「六個月內的個人目標」,並測量他們伴侶對於這些目標的支持與響應,結果發現,那些越是受到伴侶支持、伴侶越是願意給予對方響應的人,將會使自己更有可能至少達成一個目標[14]。
在另一個研究中,B.Feeney 錄像記錄伴侶討論個人目標的過程,發現當自己的伴侶願意給予自己較多支持時,被支持方比較願意開放地討論自己的個人目標,同時也更能夠尋找各種方式來達成目標;但是當另一方採取了較多反對、阻止的行為,或是試圖去控制自己的伴侶時,將導致伴侶被迫更改或是扭曲了自己本來想追求的目標。除此之外,伴侶的支持性行為侶預測了在討論結束之後,訴說方感覺到了較多的自尊感,以及正向的情緒[15]。
從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件事情,安全型的伴侶是全心全意地支持自己另一半想要做的事情,而非將自己的想法凌駕於對方的目標之上,或是完全忽視對方的目標,從而讓對方更能獨立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由此可以發現,其實關係好的情侶,並不是整天黏在一起,什麼都要一起完成的那些人,反而是那些平時有各自的生活,但是在需要彼此的時候,能夠相互支持與幫助的情侶。事實上,過去的研究便發現了,關係好的伴侶是那些能夠同時獨立追求自己的目標,但又同時支持著彼此的人[16](注4)。
批註
1.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海苔熊的這篇文章,裡面有提到關於愛情中的改變與動蕩。
2.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是一個類似的概念,只是該篇文章當中的研究,並未採取「依附風格」作為研究的變項,不過當中所提及的「低自尊者與脆弱高自尊者,比較容易受到外在情境變化而改變自我價值感,高自尊者則比較不會如此」,正是呼應了有較高自尊的安全型依附者比較不會因為調整自我來配合對方而感到脆弱,但自尊較低的不安全依附者則比較容易有這樣的情形出現。
3.這是一個很耗腦力的測驗,很多人可能都在大學迎新玩過,只是不知道這是心理學研究工具XD。內容大概是這樣子:請快速而正確地讀出下列文字的顏色:藍紅黃紫綠。很難吧!沒錯,這是因為我們會受到字義的干擾,因此無法快速而正確的讀出字的顏色。(教妳一個作弊的方式,如果妳有近視,把眼鏡拿掉,就能夠快速而正確地念出來了,但請不要拿來欺騙心理學實驗者,因為妳的樣本會成為極端值而被剔除)
4.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我的這篇文章:情侶間無法逃避的三大矛盾,你們用了哪種應對策略?
延伸閱讀
1.Rholes, W. S., Simpson, J. A., Tran, S., Martin, A. M., & Friedman, M. (2007). Attachment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33 , 422-438.
2.Rholes, W. S., Paetzold, R. L., Friedman, M. (2008). Ties that bind: Linking personality to interpersonal behavior through the study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F. Rhodewalt (E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ashington D. C.: Psychology Press.
3.B.Feeney & Collins(2001) Predictors of caregiving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 (6), 972
4.J.Feeney & Hohans(2001). Attachment and spousal caregiv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8,21-39.
5.Kunce, L.J., & Shaver, P.R. (1994). An attachment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aregiv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5. Attachment processes in adulthood (pp. 205-237).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6.Millings A & Walsh J (2009) A dyadic exploration of attachment and caregiving in long-term coupl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3), 437-453.
7.Davila & Kashy (2009) Secure base processes in couples: daily associations between support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security.23(1):76-88. doi: 10.1037/a0014353.
8.Collins, N. L., & Feeney, B. C. (2002, February). Social support and caregiving processes in daily interaction: Feeling supported and feeling sec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avannah, GA.
9.Simpson, J. A., Rholes, W. S., & Nelligan, J. S. (1992). Support seeking and support giving within couples in an anxiety-provoking situation: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434-446.
10.Simpson, J. A., Rholes, W. S., Orina, M. M., & Grich, J. (2002).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support giving, and support seeking in a stressful situ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598–608
11.Kunce, L. J., & Shaver, P. R. (1994). An attachment-theoretical approach to caregiving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5, pp. 205-237).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12.Mikulincer, Shaver, Sahdra and Bar-On(2013) Can security-enhancing interventions overcom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responsivenes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ttach Hum Dev. 2013;15(3):246-60. doi: 10.1080/14616734.2013.782653. Epub 2013 Apr 8.
13.Feeney, B. C., & Thrush, R. L. (2010).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exploration in adulthoo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a secure ba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 57-76.
14.Brooke C. Feeney. The Dependency Paradox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ccepting Dependence Promotes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 Vol. 92, No. 2, 268 –285.
15.B.Feeney(2004) A secure base: responsive support of goal strivings and exploration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 (5), 631
16.Baxter, L.A. (1990).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7, 69-88.
本文系「心理Kr」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後增加的插圖均來自於互聯網,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內審核處理。
長按二維碼向我轉賬
受蘋果公司新規定影響,微信 iOS 版的讚賞功能被關閉,可通過二維碼轉賬支持公眾號。
閱讀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臟 腑 理論
※愚蠢|你還在用魚塘理論做營銷?
※呂氏八字命理學」理論系統全面揭秘
※六爻八卦高層理論 斷六親屬相
※《大謊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