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文解字》衣部、糸部、巾部字看古代服飾制
·
·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說文解字》是東漢年間的文字學家許慎編寫的一部字典,而且它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它收字9353個,另外有重文(也就是異體字)1163個。書中每個字都是用小篆寫的,說解時都是先解釋字義,再解說其字形結構。許慎在解說字的形體結構時,概括了五百四十個偏旁作為部首,並把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一一歸入這五百四十個部首。許慎歸納部首時遵循了一個規則,即「分別部居,不相雜廁;其建首也,立一為專」,在把字歸部時,許慎也有一個規則,那就是盡量把同一個部首中的意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其中又把表示積極意義的字排在前面,把表示消極意義的字排在後面。這種排列方法更能體現部首與部首、字與字之間的意義聯繫,因而我們要想探究某一個部首所代表的意義內涵就很容易,只要從這一部首中的字出發就可以了。《說文解字》一書是許慎收集東漢的文字而寫成的,但它並不僅僅是一本解釋字義的字典,它記載的那些文字實際上反映了諸多文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反映我國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傳承的巨大功用。因而通過考察這本書各個部首中的字,可以探究其中所反映的古代文化制度。筆者通過考察衣部、糸部、巾部共四百四十六字(包括二十個重文)探究我國古代的服飾制度,從其表示的服飾的款式、材質、紋飾顏色和功能四個方面發現服飾與穿戴者的等級存在對應關係,顯示出其在等級上和禮儀上的尊卑關係。一、 文字中表示服飾的款式三個部首中表示服飾款式的字有許多,其中大部分是衣部字。《說文解字·衣部》(以下簡稱《說文·衣部》,余仿此。):表,上衣也。段注[1]: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論語》:「當暑,袗絺綌[2],必表而出之」……皇云:若在家則裘葛之上亦無別加衣,若出行接賓客皆加上衣。當暑,絺綌可單,若出不可單,則必加上衣也。嫌暑熱不加故特明之。《玉藻》:表裘不入公門。鄭曰:表裘,外裘也。襌絺綌、外裘,二者形且褻。皆當表之乃出。引伸為凡外箸之稱。表字的意思是上衣,按段註上衣就是在外面的衣服,即外衣。「若在家則裘葛之上亦無別加衣」說明古代人們已經掌握了用獸皮製衣的方法和工藝,因而貴族王公等富貴之家到了冬天就能夠用狐裘豹皮製成皮衣穿著禦寒,當然夏天很熱,不管貧富都是可以穿著單衣的,但如果要外出,就不可以穿著單衣了,一定要加件外衣,即「表」。接著,段玉裁又引了《禮記·玉藻》,且以鄭玄注「表裘,外裘也」解釋,說絺綌二衣「形且褻」,輕慢而不夠莊重,是不合禮儀的。又如「袤」字和「襘」字:《說文·衣部》:袤,衣帶以上。……段註:……帶者,上衣下常之介也。《說文·衣部》:襘,帶所結也。段註:昭十一年《左傳》,叔向曰:衣有襘,帶有結。視不過結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杜註:襘,領會。結,帶結也。《玉藻》、《曲禮》、《深衣》皆謂交領曰袷。會合同義。且叔向視不過結襘之中,即《曲禮》視天子不上於袷,不下於帶。《玉藻》侍君視帶以及袷也。然則杜注得之,許含繪結二者為一,似誤矣。……「帶」是上下衣之間的帶子,「襘」是帶子打的結,段注引《玉藻》、《曲禮》和《深衣》說:「皆謂交領曰袷,會合同義」,即「襘」、「袷」是同義的,又引《曲禮》:「視天子不上於袷,不下於帶」、《玉藻》:「侍君視帶以及袷也」,意思是說侍奉君主的人須謹守禮儀,不能隨便張望看顧,只
《說文·巾部》: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繋佩之形,佩必有巾。段註:《內則》曰:男鞶革,女鞶絲。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文·糸部》:紳,大帶也。段註:巾部帶下曰,紳也。與此為轉注。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帶下雲,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說文·革部》:鞶,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紳是大帶,鞶也是大帶,古時男子用獸皮做帶,而女子用絲織品做帶,這是謹守嚴格的男女之別的必需,而古代嚴謹的禮儀制度也由此清晰地顯現了出來。二、 文字中表示服飾的材質從材質上看,古代服飾大部分是由絲、麻等原料加工製作而成,絲和麻本身有質量的好壞,而且加工製作的工序也有優劣。《說文·衣部》:,丹縠衣也。段註:縠,細絹也。……毛詩傳:禮有展衣者,以丹縠為衣。……後鄭云:展衣以禮見王及賔客之服。《說文·衣部》:?,編枲衣。段註:謂取未績之麻編之為衣。與艸雨衣相類。衣之至賤者也。《說文·衣部》:褐,編枲韤。一曰粗衣。段註:取未績之麻編之為足衣。如今艸鞵之類。……褐,賤者之服也。按照段注的意思,展衣用紅色的細絹做成,是王后按照禮節覲見君王或接見賓客時的禮服;?是用沒有績[3]過的麻編織成的衣服,與草做的雨衣相類似,段玉裁說它是衣中最為卑賤的;褐是用沒有績過的麻編織而成的襪子,與草鞋類似,而褐衣也可以叫做粗衣,段注說它是卑賤的人的衣服。從這三種衣服的原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穿戴的服飾是有貴賤之分的,這種尊卑差異、等級差異很明顯地顯現在這些文字中。另外,糸部字中有三個字「綌」、「絺」、「縐」:《說文·糸部》:綌,粗葛也。《說文·糸部》:絺,細葛也。段註:葛者,絺綌艸也。其緝績之一如麻枲,其所成之布,細者曰絺,粗者曰綌,葢草有不同。《說文·糸部》:縐,絺之細者也。《詩》曰:蒙彼縐絺。段註:《庸風》君子偕老文,傳曰:蒙,覆也。絺之靡者為縐。按靡謂紋細皃。如水紋之靡靡也。……我們一下就可看出它們在材質上的差別來,葛是一種絺綌草,用它緝搓成線做成布,紋路細一點的就叫做「絺」,粗一點的就叫做「綌」了;而「縐」是細絺,也就是紋路更細的葛布。《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齕之。」[2]為天子削完瓜,就用紋路細的絺布覆蓋,為諸侯國君則用紋路稍粗的綌布覆蓋,而為大夫、士和庶人削瓜,則根本就不用巾布覆蓋了。由此看出,我國古代的等級尊卑的意識以及等級尊卑的禮儀。三、 文字中表示服飾的紋飾顏色服飾的紋飾和顏色常常是富貴人家所追求的,而且也是富貴人家才能擁有的,他們講究服飾的圖案、製作工藝,常常在衣領、衣襟、衣袖上加些裝飾,綉上花紋。而廣大勞動人民處於社會底層,他們所能穿的一般都是粗麻、亂毛織成的粗布短衣,也就是粗「褐」,而且他們的衣服沒有什麼修飾,甚至是不準有修飾的,所以後來對平民百姓就有了這樣的稱呼:「布衣」、「白丁」,比如唐代劉禹錫有詩云「往來無白丁」。《說文·衣部》:褕,褕翟。羽飾衣。段註:……毛傳曰:翟,揄狄、闕狄,羽飾衣也。《釋文》揄字又作褕,狄字又作翟。依《說文》則毛傳本作褕、作翟也。羽部曰:翟、山雞。其衣曰褕翟、闕翟。故知為羽飾衣也。……鄭仲師云:揄狄、闕狄畫羽飾。則釋為畫。後鄭謂褘、揄卽《爾雅》之翬雉、搖雉字。狄卽雉字。翬衣搖翟皆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箸於衣以為飾。因以為名。闕翟刻而不畫。……《說文·衣部》:褘,蔽厀也。《周禮》曰:王后之服褘衣,謂畫袍。段註:……《周禮·內司服》: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綠衣。……大鄭曰:褘衣、畫衣。……意思是說,褕翟是用山雞的羽毛裝飾的衣服,是周朝時王后的禮服。王后的禮服一共有六種:「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綠衣」六服。其中「揄」就是「褕」[4],「揄狄」就是「褕翟」,褕翟和闕狄這兩種禮服都是在衣服上刻了羽飾的,褕翟刻了之後又用五彩畫,而闕狄刻而不畫,褘衣則畫而不刻。「展衣」在上文已經提過,是用紅色的細絹製成的,王后穿上展衣才能覲見君主或接見賓客。《說文·衣部》:褗,褗領也。段註:……《士昏禮》註:卿大夫之妻刺黼以為領。……《說文·衣部》:襮,黼領也。段註:白與黑相次文謂之黼。黼領刺黼文於領也。……諸矦繍黼丹朱中衣。……「褗」是一種衣領,刺上黼紋,也就是黑白相間的花紋而成,是卿大夫妻子的專用服飾。「襮」也是黼紋的衣領,是諸侯的服飾中衣的衣領。古代的帝王、諸侯等在祭祀、登基等重大場合必須按照禮儀制度穿衣,這種衣服稱之為冕服。
《說文·衣部》:袞,天子享先王。卷龍繍於下常。幅一龍。蟠阿上鄕。段註:《周禮·司服》曰: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袞冕。鄭仲師云:袞,卷龍衣也。……鄕今向字。……蟠阿,曲皃也。上鄕,所謂升龍也。鄭注覲禮云:上公袞無陛龍,然則惟天子袞有升龍也。龍曲體而昂首,故曰蟠阿上鄕。《白虎通引傳》云:天子升龍,諸侯降龍。……「袞」就是冕服之一,袞冕是一種在下衣上綉上龍紋的衣服,是天子祭祀先王時所穿的吉服。段注中「袞」字下還有這樣幾句話:「惟天子袞有升龍也,龍曲體而昂首」,「蟠阿上向」,又有「天子升龍,諸侯降龍」,天子袞衣上繡的是頭朝上的升龍,三公諸侯祭祀的衣服上也是可以綉上龍紋的,但他們的龍紋只可以是尾朝上頭朝下的降龍。即使是位高權重的諸侯公卿也不可僭越禮儀,更不可逾越尊卑等級。由此更可看出古代服飾的尊卑等級之嚴。糸部字大多是與絲織品有關的,有許多表示絲織品的顏色的字,如「紅」和「紫」,「絑」和「絳」,「綠」和「縹」等等。而古有「紅衣為上,青綠次之,吏卒衣黑,平民衣白,罪犯衣赭」,又有「官吏穿絲衣,商人和百姓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3],由此,服飾的等級從顏色的等級上就分得很清楚了,而穿衣者的身份就從服飾的顏色顯現了出來。古時有正色、間色之分。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這是根據五行學說劃分的:東方是木,屬青色;南方是火,屬赤色;西方是金,屬白色;北方是水,屬黑色;中央是土,屬黃色。古時的染色工藝雖然比較發達,但禮服的顏色卻只能採用這五種正色。《周禮·考工記》說:「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綉。」[4]「文、章、黼、黻、綉」等即為間色。古時儒家崇尚禮儀,而崇尚禮儀的核心就在於分別尊卑、貴賤和等級。這種對於尊卑和貴賤的分別反映在色彩上就是以正色為尊,間色為卑。所以服裝的顏色就十分講究了,有著明確的等級制度。就如當時的「紅」即是南方赤色的間色,也就是今天的粉紅、桃紅;「紫」是北方黑色的間色,《論語·鄉黨》:「紅紫不以為褻服。」[5]意思是說,紅色和紫色都不能用來做「褻服」,「褻服」 也就是內衣,認為這兩種間色過於輕慢,不夠端莊。尤其是其中的紫色,一向都是被貶抑的對象。而相反的作為正色的「赤」字則是大受歡迎的,否則就不會用「赤子之心」來形容純潔的心了。《周易·繫辭下》記載了這樣一句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6]因為古代衣服長而寬大,所以說是「垂衣裳」,「垂」也就是穿的意思。《乾》、《坤》是《周易》的兩卦,象徵天地,所以古代是上衣下裳的服制。按照這樣的服制,我國古代帝王禮服上衣取玄色而下衣取黃色(玄色就是黑色),就是取的天玄地黃之義。四、 文字中表示服飾的功能服飾的各種專用功能也反映了尊卑等級關係和禮儀制度。《說文·衣部》:襄,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段注補「而」)意思是說勞動者在耕種時脫去累贅的衣服。這個「襄」字也只有勞動人民專用了,富貴人家怎麼需要「解衣而耕」呢?《說文·衣部》:褻,私服。……段註:……《論語》曰:紅紫不以為褻服。……褻也就是內衣。前文已經說過褻服的製作是有要求的,即不能用紅色和紫色,否則就不符禮儀了。《說文·衣部》:衷,裹褻衣。……段註:褻衣有在外者。衷則在內者也。……意思是說「衷」也是內衣,不過它是一種裹在「褻衣」以內的內衣,也就是說,古時內衣有兩種,一種穿在外,即「褻衣」,另外一種穿在「褻衣」裡面,稱為「衷」。《說文·糸部》:絰,喪首戴也。段註:《禮·喪服經》:苴絰。注曰:麻在首在要皆曰絰。絰之言實也。明孝子有忠實之心。故為制次服焉。……則在首為絰。在要為帶。經特舉絰以統帶耳。故許以喪首戴釋絰。猶言當心之縗。則負板、辟領皆統其中也。
推薦閱讀:
※【專題】古代埃及的檔案
※中國古代計量管理機構和人物
※實拍:世界各國古代真金打造的皇冠,還是中國最霸氣
※呂雉:古代女性第一神話 - 古史漫談 - 青年論壇
※這種是古代的什麼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