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被西方帝國打破大門,為何就日本維新成功了

執筆:刀賤笑

【編者按】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戊戌變法120周年。前者成功了,後者失敗了。對兩者的比較,一直是令後世著迷的話題。

如今,中日兩國又處在新的時代節點上。對這段歷史的回顧與反思有了新的現實意義。補壹刀繼「一場流血的改革告訴我們,有三大錯誤不能犯」之後,將刊發系列文章,圍繞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做出新的闡述與解讀。

1854年4月的一個凌晨,一條小船悄然靠近停在江戶灣(現在叫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兩名穿闊腿褲、帶武士刀的日本人,趁著夜黑爬到艦上。

剛一上來,他們就被美國兵抓了。幾天前,日本幕府剛簽下《日美親善條約》,同意開國通商。這時候,兩名武士潛上軍艦,想幹嘛?美國人格外警惕。

為首的武士名叫吉田松陰,他趕緊跟船上的美國准將佩里解釋,說沒惡意,只是想借美國軍艦偷渡出國,週遊世界,增長見識。

吉田松陰話說了一半,沒說的是,他認為日本衰弱才被美國欺負,所以想去探求西方強盛的秘密,好讓日本強大,不再挨打。

19世紀初的日本處在德川幕府統治末期。200多年僵化鎖國,導致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危機四伏。

其中,作為社會中堅的武士階層變窮了,尚武精神衰退。1833年到1836年的「天寶大饑荒」,一下餓死數十萬人,也讓平民對幕府統治怨言日盛。

幕府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但因經驗不足、積習難改等原因,失敗了。這樣一來,人們對幕府更不信任了。

雪上加霜的是,這時美國「黑船來航」,幕府元老阿部正弘負責處理這場危機。阿部正弘一直關注海防,知道日本武備虛弱,根本抵擋不了美國通體烏黑的巨型炮艦。

在「是戰是和」這個經典的弱國難題面前,阿部正弘選擇讓步,簽署《日美親善條約》。一開始,他還為避免迫在眉睫的戰爭欣慰,沒料到新一輪更猛烈的風暴接踵而來,俄、英、法、荷等國都要求並締結了類似條約,日本迅速淪為半殖民地。

幕府對內專制、對外妥協,在國內遭到猛烈批評。潛上美艦的吉田松陰,就是其中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吉田松陰1830年出生在長州藩一個低級武士家庭,早年研習儒學、軍事學。幕末日本被逼開國,大清在鴉片戰爭中戰敗,都加劇了日本上下的危機感。吉田也受此氛圍影響。他熟讀魏源的《海國圖志》,並對美國「黑船」上先進的武器裝備艷羨不已,於是想出去看看,汲取西學。

幕府時代,民眾幾乎被禁止出國。佩里不想招惹事端,於是把他們交給了日本當局,吉田因此獲刑。一年後出獄,他被允許開辦松下村塾,除了向年輕人灌輸「尊王攘夷」思想,還與其他草莽志士針砭時政,討論國家如何自強。

近代史上,19世紀的日本,不是唯一受歐美侵略的國家,彼時世界地圖上很多的非西方國家,都遭殖民凌辱。典型的如奧斯曼帝國、埃及、印度錫克帝國,當然還有大清。

但這麼多國家中,只有日本通過變革維新實現近代化,短短几十年內角色反轉,躋身列強。

原因何在?首要一點,在於思想上的啟蒙。

西歐各國社會變革前,大都先經歷思想變革,文藝復興、宗教革命、啟蒙運動,都是如此。

日本維新,也肇起于思想層面。在這方面,吉田松陰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

一則,是他對「尊王攘夷」思想進行激進闡釋,強調天皇直接理政,同時廢除對外條約、驅逐外國勢力。這直接激勵和指導了後來倒幕運動,下層武士們掀起維新序幕。

二則,是他直接培養了倒幕派甚至主導明治維新的一批年輕人。吉田松陰的門生中,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木戶孝允,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第三任首相山縣有朋,都赫然在列。

梁啟超說,吉田是「日本維新之首功」,因為「吉田諸先輩造其因,而明治諸元勛收其果。無因則無果」。

比吉田松陰晚3年,福澤諭吉在九州的中津藩出生。

他也來自貧窮武士家庭,小時候就痛恨封建身份等級的禁錮,於是苦研蘭學,想藉此改變命運。

蘭學,一開始是個夾縫中的存在。幕府長期鎖國,只留長崎一個地方,允許跟中國人和荷蘭人往來。西方科技和學術,就通過荷蘭人和荷蘭語進入日本。洋學,因此被稱為蘭學。

日本人藉此跟蹤著歐洲16、17世紀以來科學革命的成果。後來明治維新看似一蹴而就,很大功勞,就在於之前兩三百年對歐洲先進科技文化的了解和積累。

福澤諭吉苦學荷蘭語和蘭學,英語更通用後,又把熱情轉向英語。1860年,他成為日本首個赴美使團的翻譯,兩年後又和其他幕府考察團一起,前往英、法、荷、俄等國。

考察中,福澤諭吉初步形成結論:日本虛弱落後,是因它的傳統文化沒產生出對科學的好奇,沒產生出自力更生的獨立性,也沒產生西方國家那種肯定個人成就的風氣。

世人談及福澤諭吉,都會想到他的《脫亞論》,但寫《脫亞論》已是1885年了,而且也只是一片政論短文。在那之前,福澤諭吉已經創建慶應義塾,寫下《西洋事情》(1867-1870)和《勸學篇》(1872-1876)等鴻篇巨製。

在《西洋事情》中,他新造了「文明開化」一詞。文明開化與脫亞入歐,是福澤諭吉在思想和精神上,為日本開出的藥方。

福澤諭吉1901年腦溢血去世,活了68歲。他一生中,沒像吉田松陰那樣激烈直接,而是以持續的呼喊敦促日本人學西方。

幾百年的蘭學傳統,加上福澤諭吉等人的傳承發揚,使日本較為系統、全面的接受了近代文明成果,這是明治維新成功的又一原因。

如果說,福澤諭吉是維新啟蒙的「思想派」,吉田松陰就是個「行動派」,不僅親自試圖偷渡出國,就連死,也直接刺激了青年志士倒幕的行動。

1858年,井伊直弼掌控幕府實權,他主張對內專制對外妥協,對改革派大肆迫害。堅持「尊皇攘夷」的吉田松陰,1859年10月在東京被斬首,年僅29歲。

吉田松陰和其他一大批改革派的死,對悲憤的年輕武士來說是火上澆油,引發了他們實施暗殺的決定。

1860年3月3日早上,井伊直弼從家中出來,在數十名護衛保護下,前往江戶城堡的官署。走到主城門櫻田門時,十多名年輕武士接近他的轎子,突然發起攻擊。護衛們還沒反應過來,井伊直弼的頭就被砍了下來。

「櫻田門事件」,拉開「尊王攘夷」派行動的大幕,大批下級武士參與進來,他們發動針對歐洲商人和俄國海員的恐怖活動,也對幕府官員實施暗殺,僅1862年到1864年兩年間,暗殺行動就達70多次。

長州、薩摩、土佐和肥前等藩,長期受幕府排擠,這時,它們給予倒幕志士們支持。

吉田松陰的影響,充分體現了出來。正如梁啟超所言,「松陰死後,舉國志士,風起水涌,卒傾幕府,成維新。」

其中又以他過去的大本營長州藩藩士「最有力焉」,他的學生高杉晉作、伊藤博文扯起倒幕大旗,並促成與薩摩等藩的聯盟。

殘酷較量後,1868年初,薩、長、土、肥等藩組成的精銳軍隊,打到江戶,幕府軍投降,剛繼位不久的15歲天皇收回大政。

1868年9月,年輕天皇定年號為「明治」,日本新時代開始了。

150年後再看明治維新,日本國民性中較強的集體主義發揮了很大作用,關鍵時刻能達成共識。

一開始,薩摩藩主張「佐幕開國」,但在西鄉隆盛等人努力下,薩摩藩人接受了長州藩「尊王攘夷」的主張,加入倒幕陣營。

日本近代海軍之父勝海舟,是幕府的實力人物,但他同情維新。1868年,面對旌旗招展的倒幕軍,他讓江戶「無血開城」,避免內戰。

這樣的例子,在維新前後有很多。

發生巨大變革的國家,大都伴隨劇烈的內部爭鬥,因為會觸動不同利益。而變革能不能成,往往取決於關鍵時刻的折中或求同存異,先把蛋糕做大,再說怎麼分。

日本維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雖有激烈內鬥和衝突,但沒導致國家的分裂和大規模內戰。

有種說法,吉田松陰的影響,在明治維新開始時就結束了。因為在打倒幕府成功「尊王」後,「攘夷」政策基本就停止了。

倒幕建政後,根據新的階段特徵調整努力方向,國家獨立和未來輝煌,成為壓倒一切的目標,這是日本維新成功的又一原因。

伊藤博文、西鄉隆盛、岩倉具視等1868年的年輕領袖們,在成為掌舵人後,意識到單純依靠民族主義不行。要真正強大,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都要進行革命性變革。

至於方向,福澤諭吉等啟蒙先輩早已指明。

倒幕派主導的新政府一成立,就以天皇名義頒布《五條誓文》,確定施政方向:

「廣興公議,萬機決於公眾;上下同心, 大展經綸;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於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舊規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理正氣;求知識於世界,以振皇基。」

廢藩置縣、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等,一系列明治維新新政策陸續推出,日本面貌開始大為改觀。

1871年的岩倉使團出訪美歐,更把變革推向高潮。

這個使團由49名官員組成,包括政府核心成員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岩倉具視和木戶孝允等。

他們計划到訪與日本保持外交關係的15個國家。行前定下兩個目標:一是希望相關國家修改對日不平等條約,二是破解西方成功的秘訣。

但很快就發現,第一個目標不可能實現,國家弱,沒得談,於是所幸集中於第二個目標。

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分別研究西方的政治體制,收集經貿金融信息,調查教育體制等情況,另外還包括對軍警制度的考察等。

一年多後歸來,日本領導人們更加明確了方向,他們仿照西方,締造立憲政體,推進工業化和資本主義,改造思想觀念和社會基礎,明治維新被推向新的深度。

一場關係國家命運的變革取得成功,原因是複雜的,內部外部、主觀客觀的都有。

前面說的思想啟蒙,充分吸收借鑒西方文明成果,變革沒導致國家分裂,與時俱進調整目標,等等,當然都至關重要。

但僅有這些顯然不夠,很多其他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幕末日本有著特殊的政治和經濟結構。

幕府名義上是中央,但腐敗和沒落之下沒多大控制力了,長州、薩摩等強藩擁有較大自主空間,得以更大範圍的學習西方科學和軍事技術,甚至單獨對列強開戰。

這種結構的好處還在於,幕府被迫與外國簽署不平等條約時,各藩卻能保持一定獨立性,避免徹底被殖民化,保存了自強的基本力量。

又如,一群為變革維新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領導者。

15歲的明治天皇初登大位,並沒形成明確的思想傾向。但在倒幕派推動下,他踏上維新征程,很快成為倒幕運動的象徵性力量。

維新開始後,一大批武士階層出身的政治家,與明治一起,研究確立各種制度,穩步推進變革。這樣的一個領導層,讓維新運動少了不少波折。

除了這些內部的,外部因素也不可或缺。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的國際環境如何?

美國黑船扣關日本後不到10年,也就是1861年-1865年,美國爆發內戰;19世紀中下葉,沙皇俄國跟奧斯曼帝國打了兩場大戰;1870年,歐洲則爆發了普法戰爭。

雖然西方列強仍是日本的威脅,但它們自顧不暇,還是給了日本一段戰略機遇期。

在多種因素推動下,日本在短短几十年內完成角色轉變,變身強國。

在回憶錄中,伊藤博文驕傲地說,日本實現了《五條誓文》的約定,國家獲得了「繁榮、力量、文化」,之後逐漸「被認可為世界上最強大、最文明的國家之一」。

好了,為了聊日本明治維新為啥成功,今天說了明治天皇、吉田松陰、福澤諭吉們一大堆好話。

大家先別急著罵,刀哥早計劃好了,這就來給它「辯證」一下:

從富國強兵等角度看,明治維新無疑是成功的。但必須指出,它也是日本走向軍事擴張的起點。

吉田松陰公開鼓噪日本應「收滿洲逼俄國,並朝鮮窺清國」;福澤諭吉一直支持日本搞對外擴張;正是在明治天皇統治期間,日本開啟對亞洲近鄰的瘋狂侵略......

這一切,在150年後的今天再看明治維新時,都要認識清楚。


推薦閱讀:

帝國的合法性焦慮丨張明揚專欄
楊典:小帝國寫照(3)
帝國證詞(7)
[轉載]帝國主義的龐氏騙局
納粹德國元帥權杖和帝國元帥權杖

TAG:日本 | 成功 | 西方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