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諸法實相」概論(之二)(之三)沈仁岩
禪波羅蜜(上)
一 小止觀
小止觀,非是對大言小之小,而是不思議小。譬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謂「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凈名無垢,止觀能人寂滅海,有學此者成大道」。
小止觀是智者大師俗兄陳針,四十歲時遇張果老仙人,說他陽壽已盡,月後必死。他告訴了智者大師,大師授他此止觀法,行之一年,張果老見了大驚,說你得不死,莫不是吃了長生不死葯嗎?陳針實言相告,仙人嘆說:「佛法真不思議,能得起死回生!希有希有!」數年後,陳針夢見天宮寫著「陳針之堂。十五年後生死。」到十五年後,他與親戚辭別,安祥升天。陳針修習止觀但止於延壽升天,只不過是止觀的一點皮毛小益,沒有發揮止觀的燎原大用,只謂之「小止觀」了。
此止觀列十意:1.具緣;2.呵欲;3.棄蓋;4.調和;5.方便;6.正修;7.善發;8.覺魔;9.治病;10.證果。
1.具緣:
①持戒清凈:佛法效力在戒定慧,戒清凈心清凈,則諸法清凈;能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不論是三皈五戒、沙彌十戒,還是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但能嚴持無犯,即名上品持戒。若多犯輕戒,務須如法懺悔,亦名戒行清凈。若輕、重俱犯,必須具足十法,方可助成懺悔,十法即是:明信因果、生重怖畏、深起慚愧、發露其罪、斷相續心、起護法心、誦大乘經(及戒經)、發大誓願度脫眾生、常念十方佛、觀罪性空。如是懺一七、二七,一月,一年,待發現瑞應方可終止。何謂瑞應?即身心輕利、善心開發、聞經知義、夢示吉祥等。②衣食具足:衣食勿缺,使身心安定。③安閑靜處:止息各種緣務,停歇經營活動,遠離喧鬧;要親近善知識,為作指導、外護等。
2.呵欲:
使心能生愛欲的色聲香味觸等事,都須警惕遠離。觀此肉身,蟲糞內聚,九孔常流穢露;舌根和身根觸合而受樂的,是欲界最易染、最難斷的生死根子,所謂「生死斷不了,貪淫及嗜味」。根塵相生,猶如狂風不息,心浪澎湃,止觀由此被障礙,不得獲益證果。
3.棄蓋:
以上呵欲,是消除五塵貪慾之障礙止觀;此之棄蓋,是使意根究竟離蔽也。意根之蔽是貪嗔睡眠及放逸、憂悔、疑慮等;此六蔽是障礙止觀發定慧的蓋堵。譬如疑蓋:疑自己愚鈍,得不到止觀果證;疑小止觀不如大止觀殊勝;疑法師沒右親證果位,等等。從而因疑成障,是五鈍使之結。其實法法平等,巧拙在於心觀;若信心清凈,即生實相。棄意地蓋,但在信心。故仁岩謂:「放下即清凈,清凈得發心,心發獲果證」。
4.調和:
調食勿過飽過飢。蔥、韭、薤、蒜等物,生食發嗔心,熟食滋淫念,故不可食,為調心故;調身勿貪睡、放逸;凋息宜勻、細、長。身心息三法調和,則止觀勝進。止觀方式以坐禪跏趺為主。閉目盤腿,舌抵上齶,凋息綿綿細長,似有如無。氣粗名「風」,心散難定;氣滯名「喘」,心結難觀;氣不細名「氣」,易使心勞;此三是不凋相。坐畢,兩手搓熱,先按網眼,然後廾目。次摩兩膝、腰際。緩緩散腿起身;若不行此坐後活動,則於後坐禪會致頭痛或煩躁刁;安。因為匆促出定,身意息不相適應,此不適淤積體內不散故。
5.方便:
調伏自心,令對止觀生歡喜心、修習心;念世間無常八苦,止觀能發諸種無漏智慧,解脫八苦;一心修習止觀,取得證果;如是調伏名為「方便」,包括呵欲、棄蓋等。
6.正修:
應知欲修十方三世佛法,應先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八句註:。坐中正思維「諸法實相」: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三界有為生死因果法」都因心有。經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了知心清凈,不動隨緣有,心生諸法生,心凈一切凈」,此是根本心觀。而坐時,心守一境:心觀鼻端,鼻對臍。或制心攝意:心念若起,攝之令守一境,此為止法。或了知隨心所念一切諸法,皆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經雲「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空寂不有,此是觀法。又有五停心觀:淫心旺,用不凈觀、九想觀、白骨觀;嗔心旺,用慈悲觀;散亂多,用數息觀;愚痴用因緣觀;多障用念佛觀。
以上修觀,是為正觀方便。今明正觀:觀一切法無非因緣和合之所幻現,幻現即無性,這就是諸法的實相——一相無相。《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異者,色與空不異,緣合幻現,緣散幻滅;即是者,色性真空,非生滅之空,即森羅萬象之色法,如水中月、鏡中花(眼見色時,互依而有:眼為能見,色為所見;色為能生,見為所生)。這就是因緣和合所生之「空法」即「無所有法」,所謂「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若生時,則種種法幻現在前」。
坐彈時,定慧應均等。定多易昏沉,不得見佛性,當用觀調平;慧多易躁動,不得見佛性,應用止調子。定慧均等,方名正觀。
7.善根發相:
先說「從假人空觀」:坐禪中,身心明凈,此時當有種種善開發。
(1)外善相:指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聞經學善等事法。此外善是助道,非正修;若不明「諸法常無性」之實相,便與魔境相濫(不明實相,《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是名魔業;此名「無明魔」)。今不詳明。
(2)內善相:如五停心觀開發五相:①數息觀:發欲界之未到定地,身心泯然空寂,一坐數日數月。定中忽動八觸(如慧思禪師之「八觸」),此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凈不可比擬。此未到地定中,忽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孑L虛疏」,即開心眼,見身中三十六種物註:。②不凈觀:見自身中全同九種壞相(脹、爛、膿、血等),見衣服、飲食、屋舍、他人、山林,皆悉不凈。驚悟無常,厭惡五欲,不著人我,名「八背舍發相」。③慈悲觀:觀發時,內心悅樂清凈不可形容。隨所見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顏色常和。悲、喜、舍的發相可以類知。④因緣觀:觀發,推尋三世十二因緣中不見人我、斷常,破諸執見之惑;解慧開發,法喜發生,不念世俗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⑤念佛觀(此非凈土宗之念佛,是念佛的相好、十力、功德等):開發時,諸佛功德相好等忽然憶念愛敬,三昧開發。從禪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
上述禪觀發相,若有覺得身重如物壓,或身輕欲飛,或如縛,如熱煎寒逼,或起惡覺,無端悲憂,身毛驚豎,大樂昏醉,此是邪法與禪俱發之相;若愛著,便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失心顛狂,命終墮入鬼神道中。若多行惡法,則墮地獄道。當此之際,應用止觀破斥邪偽,不著不受,即使消滅。
若禪中與覺相應時,唯覺空明清凈,淡然快樂,無有覆蓋,智鑒分明,出入自在,是為正禪之相。
8.覺知魔事:
此中所覺之魔事,有煩惱魔、五陰魔、死魔、鬼神魔、天魔等,當知皆是八識藏中欲垢發現;若心正止觀,自然無事。如下三者應注意:(1)一般精魅以十二時辰十二種動物變現,即子時鼠精,丑時牛精、寅時虎精、卯時兔精、辰時龍精、巳時蛇精、午時馬精、未時羊精、申時猴精、酉時雞精、戌時狗精、亥時豬精。(2)嚴格地說,欲、憂愁、渴愛、饑渴、睡眠、怖畏、疑悔、嗔恚、利養虛稱、自高慢人等十法即是魔軍。(3)不明諸法實相,未發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為無明魔。
如上諸魔對治有三法:(1)持楞嚴神咒或大悲神咒。(2)深觀諸法實相(如昔智者大師於華頂峰遭遇強軟二魔,大師以深念實相,體達無性故,令魔怨消滅)。(3)不吝身命,置生死於度外,則正心凜然,邪不勝正,安然無恙。
9.治病:
善用禪觀之法,可令四百四病等疾自然除瘥。
(1)四百四病:禪法謂人身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失調故,令百病叢生;若四大能調,則身安心舒。如,地大增損,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生一百一病;水大增損,痰陰脹滿,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生一百一病;火大增損,寒煎熱熬,肢節皆痛,口氣、大小便利不通,生一百一病;風大增損,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逆氣促,生一百一病。
(2)五臟病相:心主口,身子寒熱口燥。肺主鼻,身子脹滿,四肢痛,心悶鼻塞。肝主眼,愁悲頭痛,昏悶易怒。脾主舌,飲食失味,游風遍身,癢痛不舒。腎主耳,咽塞、腹脹、耳聾等。
(3)鬼神所祟。
(4)業報所發。
如上諸病,止觀均可對治。但安心於病處,即治。或意守丹田、守足下(心識下緣,四大自調)。或觀諸法空無所有。或用六氣法:(1)吹(治腎);(2)呼(治脾);(3)嘻(治三焦);(4)呵(治心);(5)噓(治肝);(6)咽(治肺)。
雖然善用止觀可治病,也須草木諸葯輔療。又如鬼神祟當強心,持咒助治。業障病應修善、懺悔、放生、布施、誦大乘經、普門品、大悲咒、藥師灌頂真言、六字大明咒、白衣神咒、准提咒及佛菩薩名號,效力不可思議,感應例子不計其數。
10.證果:
止觀修持得力,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生滅、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此止名為「體真止」;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此觀名為「從假人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止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正如《法華經》云:「諸聲聞眾自嘆言,『我等若聞凈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維,不生喜樂。」行者當知,若見以無為人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菩薩當為一切眾生成就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爾時應修方便隨緣止、·從空人假觀。
何謂「方便隨緣止」、「從空人假觀」?謂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見聞覺知種種差別不同。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寂滅,然能於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生出無量化物:所謂眾生無量,眾生諸根無量,法門無量,成就三陀羅尼辯才,利益一切眾生。如是止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止觀,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如上二種止觀既證,則見真、俗二諦,然於止觀而言,皆屬方便觀門,非是正觀。經云:「前二種是方便道,因此二空觀,得人中道第一義觀。」中道第一義觀何謂?即雙非空假之法,雙照真俗二諦,心心寂滅,自然念念流人薩婆若海。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觀」——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正;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見中道二諦,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同時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此名「中道正觀」。(中論》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偈三觀分明。中道正觀則是佛眼,是一切種智;住此觀中,定慧均等,了了見性,正《法華經》「安住大白牛車,行步平正,其疾如風」之義也,亦《法華經》「行如來行,人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及「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之義也,自然流人薩婆若海(一切種智海)。念念住於中道正觀,則即時可獲六根清凈,人佛境界;於一切無所染著,一切佛法自然現前;亦名成就念三昧,安住首楞嚴定;亦名普現色身三昧,普人十方國土,教化眾生;亦名嚴凈一切佛剎,供養十方諸佛;亦名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具足一切諸行波羅蜜;悟人大菩薩位,常住法性身中,為諸佛稱嘆授記,具足真、應二身,與普賢文殊為侶,真名「初發心菩薩」(即圓教「初發心住」)。<華嚴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五師智、自然智可使自悟佛乘),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亦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大經》(即《大涅槃經》)雲「發心(初發心位)畢竟(究竟妙覺)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大品》(即<大品般若經》)雲「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法輪,當知是菩薩為如佛也」。《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為證。如是諸大乘經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是《大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
上已略說初發心菩薩修止觀證果之相。而後心金剛道境界,則不可說,不可知,不可思議矣。正所謂「言語盡竟,心行亦訖,無生無滅,法如涅槃」。新譯《金光明經》所云:「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萬德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然止觀行人,務須盡除三障五蓋及一切心垢;若或不除,雖勤用功,終如眠夢富有四海,終不能稱「妙覺明」也。
[本文注釋]
「四弘誓願」八句注1: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等八句。
身中三十六種物注2:佛經雲,人身有三十六不凈之物。如《大般涅槃經》卷廿四解之日:①外相不凈十二:即發、毛、爪、齒、眵(音chi,即眼屎)、淚、涎、唾、尿、溺、垢、汗;②身器不凈十二:即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③內含不凈十二: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禪波羅蜜(中)
二 不定止觀———六妙門(上)
六妙門,是陳朝毛喜(尚書)請智者大師所說的六字止觀法。上面已經說過,止觀非大小,亦無二字、六字之分,然此六字亦如小止觀之效果,能得薩婆若海果證。
此法以六字:數、隨、止、觀、還、凈。數隨止為定門,觀還凈為慧門。修習中有次第可循,亦可簡擇對治。若定中生執,便發不漏,以觀慧對治亦可得三乘無漏道。此法於有漏、無漏至清凈一道果證不一定,故名不定止觀。依智者大師云:釋迦初詣道樹,跏跌坐草,內思安般(即數息、隨息),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
1.數:數息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五色定。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陰界人和合故有,虛妄不實,雖似無粗煩惱,而有十種細煩惱。知已破析,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槃。
2.隨: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特勝第十六是觀「棄捨」,即破非非想惑。棄捨有想、無想,亦不著非想,如是能得涅槃。
3.止:心止故,次第發五輪禪。[五輪禪,即:(1)地輪三昧:獲欲界未到地定;(2)水輪三昧:種種諸禪定善根發;(3)虛空輪三昧:即方便人(五停心觀行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4)金沙輪三昧:見思惑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5)金剛輪三昧:即第九無礙道(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人涅槃。
4.觀:修觀故,出生九想、八念、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八解脫、滅受想等十四益。即人涅槃。
5.還:用意行善巧破析,返本還源,出生「空、無想、無作、三十七道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得人涅槃。
6.凈: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凈,便獲自性禪(二乘人定證涅槃),菩薩人人鐵輪位(六根清凈之相似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出生九種大禪,得大菩提果。諸禪法相,於第二篇<禪波羅蜜》中說明)
六門有十意:(一)歷別對諸(即如上述六妙門所出生諸法相);(二)次第相生;(三)隨宜;(四)對治;(五)相攝;(六)通別;(七)旋轉;(八)觀心;(九)圓觀;(十)證相。
(二)次第相生:1.數門:心住數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於數粗,舍數修隨。2.隨門:心既細微,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人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亦粗,舍隨修止。3.止門:覺身心泯然人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而念「今此三昧,雖復無為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意方便,不能破壞生死。且此定皆屬因緣:陰界人法和合而有,虛誑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念已,即不著於止,起觀分別。4.觀門: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三十六物及諸戶蟲,內外不凈,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舍觀修還。5.還門:四句推檢(此觀從觀心生?非從觀心生?亦滅亦不滅生?非滅非不滅生?)知觀心本不自生、亦不他生,亦不共生、不無因生——無生無性。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證「還」相者:心意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析。又知「高境智,歸無境智。」此以隨二邊故,不離境智縛。當舍「還」人凈。6.凈門:心若本凈,則此為「修凈」,不得「能修所修,凈不凈」。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恃。若相似證:則五方便「相似無漏道」發。若真實證:則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慧」發。三界垢盡,名證「凈」。觀眾生空,名觀;觀實法空,名還;觀「平等空」名凈。
(三)隨宜:欲得深禪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初學安心,必須善巧應自知心所便宜:不簡次第。六妙門各門修習數番,若於此門,覺身安息凋,心靜開明,始終安固,則當用此法必有深利。
(四)對治:於坐禪中,煩惱障(三毒十使等)、業障(過現未所起障道惡業)、報障(今世不善,粗動散亂)發時:報障發,應用數門;「昏昧無記,當用隨門;心急氣粗,心散流動,用止字門;若煩惱障,用觀門治:慈悲喜舍;愚痴邪見,當用還門;若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當用凈門。諸惡境界相現,用凈門:念方便凈「應身三十二相清凈光明」,或念報身佛「一切種智圓常樂功德」,或念法身「六凈,本不生不滅,本性清凈」。要之,坐禪中若發諸禪深定智慧解脫,有種種障起,當於六妙門善巧用以對治。粗細障法既除,真如實相自顯,三明六通自發,十力、四無所畏、一切諸佛菩薩功德行願自然現前,不由造作,如《法華經》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五)相攝:六門有自體相攝及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
(1);自體相攝:任拈一門,任運自攝六門。如數息中,隨、止、觀、還、凈五門俱時攝之。因善調數息,心依隨息而數,即攝隨門。息諸攀緣,制心於數息,即攝止門。分別知數及息,了了分明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緣五欲,悉數息肘,無有五蓋及諸粗煩惱,身心寂然,即攝凈門。故數門任運攝六門,六門互攝則三十六門。
(2)七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這是說善七修習任何一門能出生勝進,此勝進圓攝六門成就。如數息(數門):調心數息,一數至十,心不分散。正數時,悉知息人,經至保處,人已還出。心隨不亂,即是數中成就隨門。數息,細心善巧,制心——緣於「數及息」,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剎那異念分別不生。即是數中成就止門。數息,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靜鑒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分剎那思想,陰人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不得人法,此即息念巧慧「觀」門。識前法虛假,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誑不實,離知覺想,此即數門成就「還」字,當數息時,非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慧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以本凈「法性」,如虛空之「體非群相,不拒群相發揮:不生不滅,法如涅槃。」爾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此即數息成就「凈」門。此乃五門俱同莊嚴「數息」。隨止觀還凈,行之亦成就如是勝進相攝,渭之三十六妙門。能如是善巧修習,必得種種諸深禪定智慧,人三乘涅槃」
(六)通別:行六妙門中,由解慧不同,遂有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等四別異。凡夫鈍根,於數息[舉數息為例,餘五門類之(但知數一至十,令心安定,慾望人禪受快樂;因貪此生死受,即起「無明魔業」。利根外道,見惑強盛,數息以「見」因緣,不是調心人定,而是獨頭分別汁度:現在息「常否」四句,過去息「去否」四句;未來息「邊際者」四句:隨妄見,計執為實,謂他所言為妄語:成數息戲論。四句火燒,生煩惱處,造諸邪行斷滅善根,不達無生。以心行理外,名外道。此二種人流轉三界生死輪迴,無有出期。聲聞人慾出三界白求涅槃,數息中正觀四聖諦: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陰界人,即是苦。若貪著隨界人法,隨逐見心分別陰界入法,即名集。若達息真性:能知苦無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十使諸煩惱結寂然不起,名滅。此知苦正慧,通理無壅,名道。此人必得聲聞道」緣覺人求自然慧,樂於獨寂,深知「諸法因緣」,於數息中正觀十二因緣:數息之數,正是「有」、有緣取,取緣愛,愛緣受,受緣觸,觸緣六人,六人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緣行,行緣無明。觀數息之有:是善有為業能感當來「人天之受」,有受必有老死憂悲苦惱:三世生死因緣無際!本無有生,亦無有死,不善思維心行之所造。應知無明本不有,《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五陰之色,堅固妄想;無陰之受,虛明妄想;五陰之想,融通妄想;五陰之行,幽隱妄想;五陰之識,顛倒之微細妄想。十二因緣即惑業苦三道,達之名緣覺。菩薩人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憫念安樂無量眾生,故修數息:欲因此安般法門人一切種智(釋迦世尊以此法門,萬行開發,降魔成道)。當數息時,知息非息,猶如幼化,非生死非涅槃。數息中,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人:不住生死,不住二十五有系縛;不證涅槃,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慧,無取捨心,人息中道,名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槃常樂我凈,此即通別六妙門之相。)]
推薦閱讀:
※始終心要解
※天台宗綱要
※摘抄丨藏教菩薩事六度
※天台宗月悟法師:佛學不違科學,又能超越科學
※天台宗所依的經論
TAG:天台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