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來歷大揭秘

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真的是太多了。而主要的流派眾所周知:陳、楊、武、吳、孫。雖然練習的人很多,五個流派的風格特點呈現也倍兒清,但是在源流上卻有陳氏言太極本家創與其它幾家說太極非僅陳氏有的分歧。許多太極拳愛好者覺得太極拳是誰創的和他沒有絲毫關係。這是大錯特錯的。為什麼呢?我們可以肯定兩點,第一,雖然都叫太極拳,可陳氏太極拳與其它太極拳是有著很多方面的區別的。譬如下盤的步眼,步法;中盤的旋腰轉胯;剛柔的分配,式子的名稱等等。第二,從楊祿躔先師開始,其它四家太極拳流派就一直遵奉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陳長興,陳長興再傳楊祿躔的這麼一個師承脈絡體系。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初步的認識到,太極拳的源頭並不僅僅出乎於一家,因此,在練法上是絕對不能混淆的。這就好似給B型血的人輸血絕對不可以用其它血型的道理是一樣的。否則,後果不說自知。這也是很多人練不好所學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因素所在。下面,我就這一問題做以理清。相信大家讀完之後,會對自己的太極之路越發的清明!

前言:自從向我師鄭昭明先生學習武清李氏太極拳以來,由中深深的體會到這一太極拳流派支脈的可貴。其貴在於:第一,本門因為歷史上的政治運動原因而沒有普及到社會進行大面積的推廣,所以沒有為了老少皆宜而對老拳進行過或改;第二,因為沒有或改,所以極好的保留著早期太極拳的特色,特點,特徵;第三,因為保留著早期的太極拳的體用內容,而李瑞東先師又是經由楊祿躔先師嫡傳弟子王蘭亭先師的代師傳藝,所以武清李氏太極拳的太極根源以及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沒有脫離開楊氏早期的太極拳。

因此,我們是楊氏太極拳的支脈毋庸置疑。而楊祿躔先師又是和陳長興先師所學,由此我們的根源又能追溯到陳長興先師。這本是源流清楚,支脈清晰的一件事情。但是,因為1930年唐豪先生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疑古」思潮下,做為一名武術愛好者及武術史研究者去了陳長興先師的老家陳家溝進行「疑古」的取證,從而使得日後的太極拳源流問題變的各有依據,爭的撲溯迷離。近些年,這種太極拳創始根源的紛爭又殃及至我武清李氏太極拳所保留的《陳長興序》被定性為「偽作」!這種殃及無辜的言論,我們是無法接受的。

另外,我們做為武清李氏太極拳一支的傳人,且又可上溯至楊祿躔先師的楊氏太極拳支脈,故我們在情感上必然是首先信奉「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李瑞東……」這樣的傳承關係的。其次,太極拳時至今日已經不是某人,某族之產物。在重振國學,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大背景下,弄清楚太極拳的源流支脈,對我們認識和學習太極拳只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即本人在不能虛偽的否定沒有任何的個人情感而撰寫此文的同時,又欲理性的去探索太極拳源流出現問題的所在。從而若能使得更多的人知道我國這一特有的寶貴武術文化遺產應該是出處於哪,進而因為出處的性質而能深化對這個寶貴武術文化遺產的認知和習練。方為我本人攥寫此文的真誠目的。

01

是非出處有根源

應該是從九十年代初至今,關於太極拳的源流問題開始了長達二十七年的辯論不息。其根由是1930年唐豪先生走訪陳家溝之後,在否定了張三丰祖師創太極拳說的同時,為了堅定其論點之所在,即,世上的太極拳是陳氏家族陳王廷先生創造發明的。如此,唐豪先生自認為太極拳史就可落於實處,不用變的那麼複雜了而進行的論證(張三丰祖師在民間的傳說讓他感覺太過玄虛不實,且有著作《少林武當考》為其否定張三丰創拳說的考據。)。其立論的邏輯大致應該是這樣的:會太極拳的楊祿躔先師學自於陳長興先師是鐵一般的事實。緣此而尋,陳長興先師又是陳家溝的族人之一。陳家溝的族人又是世代練拳。那麼,陳長興先師練的是太極拳,其它族人自然也應該是。這種反推追至太極拳創造者的源頭就到了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先生。而又通過陳氏族人呈獻的「陳王廷和蔣仆畫像」,意謂有個叫「蔣仆」的是陳王廷的僕人。這個僕人就被認定是蔣發。

而也正是因為涉及到「蔣仆」(現今的陳氏後人認為就是蔣發),趙堡鎮的趙堡太極拳傳人以此而反駁陳王廷創太極拳說。其依據源於1935年趙堡鎮有位趙堡太極拳傳人杜元化先生著了一本《太極拳正宗》。此書的內里將蔣發先生列為趙堡太極拳的第一代宗師。又言及這位蔣發先生的太極拳是學於王林楨先生(杜元化先生並沒在著作中言明山西王林楨和山西王宗岳是同一人。而當今趙堡太極拳傳人則認為王林楨先生就是王宗岳先師。)。

而因為王宗岳先師其人及其著的《太極拳論》又已經無法被後人否定,所以,太極拳由陳王廷「創造說」的難以成立也就成為了一個最大的詬病。這基本上就是近二十七年來關於太極拳是誰發明的爭來論去的所在。況且,因為現代化信息的飛速發展,以及近十七年來又出現了一批「太極拳歷史文獻」資料,譬如,趙堡太極拳的「太極秘術」,河南省博愛縣唐村的《李氏家譜》等等。前者使得太極拳非陳王廷創「鐵證如山」,後者使得太極拳史當中的重要人物王宗岳先師變成了唐村李鶴林先生的門生。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出於求知的目的,我查閱了有關個中問題的相關資料。抽絲剝繭之下,我個人認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陳長興先師這裡。因為,沒有陳長興先師就沒有楊祿躔先師的太極拳影響力,沒有楊祿躔先師創造出來的影響及所衍生出來的支脈對張三丰祖師的敬仰,就不會有唐豪先生的武術「疑古」不疑其它拳種,獨疑到太極拳上來而訪陳家溝後做出的陳王廷先生「創拳說」的定論。

另外,在楊祿躔先師族內及其下各支脈一直以來都是尊重「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這樣的傳承次序的。但是接踵而來的問題仍然是在陳長興先師這裡出現了。按照趙堡太極拳傳人們的意識形態所言,《太極拳正宗》寫的很是清楚,他們的第一代宗師蔣發先生是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出生。而陳長興先師在《陳氏家譜》和《陳氏家乘》當中都標明是1771年出生。因此,這兩位相隔197年的人物是不可能形成藝業上的授受關係的。所以,認定本門的《陳長興序》是「偽作」。那麼,到底孰真孰假呢?下面,我談一下我的一點淺見。

02

事理清晰非「偽作」

首先,我們來看那些持《陳長興序》是「偽作」的人們的觀點在於,陳家溝以及楊祿躔先師的後人們都沒有此「序」,那麼這個「序」就是武清李氏太極拳的鼻祖李瑞東先師托陳長興先師之名的「偽作」了。我說,這個觀點看似成立,實則不然。「序」是專門為某人,某書,某事而特作。這是基本的常識。所以,沒有廣為流傳或者在陳氏家族內流傳是不存在任何不妥之處的。這個道理和情況在諸多領域學術範疇之內都是存在的,常見的,成立的,而不止於太極拳吧?所以,怎能以此做為否定《陳長興序》原文真實性的一個理由呢?

其次,楊祿躔先師支脈的傳承次序,被那些持《陳長興序》乃「偽作」的人們認定為是此一支脈傳承錯誤的根源所在。但是,通過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李瑞東先師是於1851年(25歲)左右由王蘭亭先師代師傳藝的。此時,楊班侯先師39歲,楊健侯先師37歲。他們在世之時以及所傳弟子皆是尊重,遵守「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這樣的傳承次序的。因此,這種次序才會被其下各支脈代代承傳。再者,各個支脈好似兄弟長大成人,分家獨立,誰也不能干涉到誰一樣。所以,認為楊祿躔先師之後的各支脈是因《陳長興序》的影響而錯誤的認定「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這樣的傳承次序。這絕對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武斷。這也太抬舉我們這一支脈對楊氏其它支脈的影響力了!同時,若真是受到《陳長興序》的影響,為何各個兄弟支脈從沒有提及過這個「序」的存在呢?

所以,基於以上兩點,《陳長興序》不應被與之看法先入為主的不同之人定為「偽作」。而以上也僅僅是從一種客觀的角度去對這個所謂「偽作」的問題做出的客觀解釋。我們姑且不將它做為否定與我《陳長興序》的內容不合之派系站不住腳的唯一依據。因為,定性《陳長興序》為「偽作」的派系的傳承存在真正的問題也是我對其的反否依據。所以,我們可以再由《陳長興序》和杜元化先生的「太極拳溯始」兩篇文章當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及其出生年份來進一步加以分析。從中我們會進一步的發現到底誰有問題。

陳長興先師生於1771年,這是被所有人所公認不變的事實了。那麼,若按照「序」的內容來看:「具之總角(9~13歲謂總角)之年,每於讀書之暇,即從師學習武術。夫拳勇一道,真傳甚稀矣。惟我師蔣先生,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余在先生門下,學藝廿十載……」文中內容表明,陳長興先師是在29~33歲之間學藝完畢的。

而「吾夫子幼年,亦練少林外家拳棒。於乾隆初年夏間……二客笑曰:『童子謬矣。吾二人不通技藝,豈能教誨爾耶?』年長者似有許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爾既決心學藝……』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時矣乎!……吾師從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學藝十載……」從中可知蔣發先師當時應該是在14歲以里。因我國古代舊稱此年齡段的男性為「童子」。那麼,我們從文中還可知蔣發先師遇到王宗岳先師是在1736年夏季。如此,依「序」文反推蔣發先師生年則應是1722~1727年。較陳長興先師大了約44~49歲。那麼,教授其拳藝大概時間應在1780~1784年。此時蔣發先師年齡在53~62歲之間。

由蔣發先師推及王宗岳先師可能最早約為1690年左右生人。兩代人可能都是沿襲四、五十歲開始授徒的規律。這個年齡段也正是一名武術大家授徒課業的最佳時間。

以上是根據《陳長興序》所做出的對於王、蔣二位先師出生年份的大致推算。因為沒有任何的粉飾自己以及貼靠於哪種說法的意向,所以,對王、蔣二位先師所推算出來的出生年份與《太極拳正宗》當中的那位蔣發先生的生年記載是沒有任何瓜葛的。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對事實的實事求是。否則,以李瑞東先師的廣聞和才智若是想將假的作成真的,絕對不會出現《陳長興序》因為蔣發先師出生年份而被疑為「偽作」這樣的瑕疵的。

我們要知道,李瑞東先師生於當時武清縣城極為富庶之家。家中與著名的「同仁堂」的樂家在藥材的供需關係上是合作夥伴,且兩家還有親屬關係,故常有往來。所以,他自幼就有著非常優越的條件接受極好的私塾教育和文化熏陶。其大約應該在29歲的時候開始依次在親王府任教師,再到皇宮侍衛處任職「御前四品帶刀」侍衛。前後總共歷時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些經歷和資歷就已經不是一名武師,武術家的概念性質了。他的家世,地位,涵養,豪氣,經歷等等讓他接觸到很多的當時上層社會的知名飽學人士。這反過來也對他的見聞,見解是一種豐富和錘鍊。所以,截止到他1917年突然辭世,其家中的豐厚收入以及他的品德修養,武林威望都沒有必要弄一篇「偽作」——《陳長興序》來抬高自己在武術界的地位。如果是意在抬高自己,那麼其目的必然是不出名利二字。可是在名利已有的前提下,還「偽作」一篇讓後人詬病的「序」文。這種畫蛇添足的多餘敗筆又怎麼會出現在這樣一個人身上呢?!此中情理是對《陳長興序》絕非「偽作」的又一辯證。

我們再看《陳長興序》的面世時間,可從李瑞東先師於1917年突然離世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此時的武術界關於太極拳史還不存在「陳王廷創太極拳」說。因此,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爭論。那麼,《陳長興序》就沒有任何依附於哪個爭論方或者標榜自我的必要。且以李瑞東先師的聰穎絕不會在一篇所謂的「偽作」當中,將「序」的落款寫成「嘉慶元年」(1796年)這個楊祿躔先師(1799年生)還沒有出生的年份。

「序」的本質,我已經在前面提及是為某人,某書,某事而特作。沒有大面積傳播和被人知悉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而也正因為這個在很多對《陳長興序》的年份持懷疑態度的問題上,我反而認為不是問題。因為我要反問一句,為什麼非要認為此「序」是陳長興先師寫給楊祿躔先師的呢?「序」的字裡行間又有哪處顯示出是寫給楊祿躔先師的?因此,由落款是「嘉慶元年」而抨擊《陳長興序》是「偽作」毫無道理可言。

另外,如果真是抱有目的的作偽,為什麼不繼續弄出個「楊祿躔序」、「蔣發序」、「王宗岳序」呢?並且,《陳長興序》直至八十年代中後期才被「雍陽人」於雜誌上披露。那麼,這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李瑞東先師在世的時候拿出來豈不是更為極佳?顯然,《陳長興序》是對楊祿躔先師所傳內容原原本本繼承下來的一個組成部分罷了。所以,這樣的此類缺失反而證明《陳長興序》是實事求是保存下來的原文。而非「偽作」。

03

趙堡傳承疑惑多

通過翻閱過往關於太極拳源流史的爭論文章,爭論內容。我發現無非是唐豪先生的調查結論先行拉開了爭論的序幕。而後,本於1935年出版的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極拳界的任何爭議的杜元化著的《太極拳正宗》,卻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成為了趙堡太極拳傳人們抨擊各種與其傳承不合的武器,依據。而且,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先生又被其單方面的認定為是他們蔣發先生的弟子。這本來與我等楊氏支脈無任何干涉。然,又因為《陳長興序》中有「蔣發先師傳陳長興先師」的內容而將我楊祿躔先師一脈無辜的捲入其中,認定楊氏所有支脈的「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是以訛傳訛。這對太極拳這項寶貴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就很不好了。讓學習的人無法確定到底誰才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到底應該按照哪個創始人的留下來的理法去練。

為了幫助大家練好自己喜歡的太極拳,那麼我們就好好的辯一辯到底源流問題出在哪裡吧!

一,《太極拳正宗》當中的「太極拳溯源」如此寫道:「余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生於大明萬曆二年(1574年),世居小留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里之遙,至二十二歲學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楨,事師如父,學七年,禮貌不稍衰,師亦愛之如子。歸家之後,其村與趙堡鎮相距甚近,趙堡有邢喜槐者,素慕蔣老夫子拳術絕倫。因素無瓜葛,無緣從學。每逢蔣老夫子到鎮相遇,必格外設法優待,希圖浹洽,意在學拳。如此蔣老夫子閱二年之久,見其持已忠厚有餘,待人誠敬異常,察知其意,始以此術傳之,其中奧秘,無不盡泄。其後,有張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盡情授給之。張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初在趙堡鎮以鮮菜為業,後駿發,改作糧行。察本鎮陳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是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

杜元化先生根據師傳口述,說他們的蔣發先生生於1574年。22歲開始和一位叫王林楨的先生學了七年拳。29歲歸家。邢喜槐先生未知是哪年出生。但是通過「素慕」可知他對這位蔣發先生的拳術素來仰慕很久了,所以,「每逢蔣老夫子到鎮相遇,必格外設法優待,希圖浹洽,意在學拳。」可見他已經具備了經濟能力,不是少年了。因此,姑且推算其最遲也應該為1624年生人(『素慕』必不是幾個月而言。且『杜文』中稱之為『老夫子』,那麼,筆者姑且按之推算邢喜槐先生比蔣發先生小50歲。),那麼,20歲的他遇到的將是70歲左右的這位趙堡所謂的蔣發先生。其得藝滿師之後又傳其「同盟弟」張楚臣先生。

「盟弟」就是結拜兄弟範疇里中年和幼者的舊稱。在古代,中年是30-40歲的範疇,幼者年齡不超14歲。由此推算,張楚臣先生最遲也是1650年生人。如此,問題就出來了。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陳敬柏先生生於乾隆初年(1736年)。那麼,他和張楚臣先生就相差了86歲!就算他於1750年14歲開始學習拳術,此時已經100歲的張楚臣先生怎麼教他呢(如此高齡能尚在且教拳否?)!如果,邢、張二位先生的「盟弟」關係是指年齡相仿之人,則陳敬柏先生和張楚臣先生的年齡差距就會擴大到110歲左右!顯然,這更是不可能的。

倘或有趙堡太極拳傳人辯稱杜元化先生對這位蔣發先生稱為「老夫子」不代表老邁,而是一種尊重,那麼權且由之而根據「素慕」一詞加之「閱二年之久」進行判斷,這位蔣發先生授藝時間也當在29歲歸家後的五年左右,趙堡太極拳傳人能夠接受吧?此時蔣發先生若是34歲,以邢喜槐先生體現出來的經濟能力和成熟的思想行為,假設是20歲沒有問題吧?那麼這位邢喜槐先生就應該是1588年出生,而非1624年出生了。而其「盟弟」張楚臣先生的出生年份自然也要往前推。否則,按照之前推算,最遲也是1638年出生的張楚臣先生在14歲怎麼能和當時已經64歲的邢喜槐先生稱謂「盟弟」呢?若「同盟弟」是指年齡相仿的兩個結義弟兄,那1590年左右出生的張楚臣先生與1736年出生的陳敬柏先生年齡差距將是146年的授受鴻溝。這就更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二,杜元化先生在「太極拳溯源」一章中所寫的內容有何證據能夠證明都是真實存在的?我查來閱去,沒有見到任何趙堡太極拳傳人在論證趙堡太極拳是「唯一武當正宗」而出示的古代文獻,文件。可是,在1998年前後突然出現的「太極秘術」卻如「及時雨」般的補了這個不足。但是,為何從杜元化先生著的《太極拳正宗》到後續的趙堡太極拳傳人,在「太極秘術」披露之前的著作,文章當中從沒有過絲毫的「太極秘術」的文字內容及相關傳說信息呢?莫非這樣「理法完備,武道合一」的「秘術」只有「王柏青先生」嫡傳獨有,那其餘傳人就非入室正宗了唄?那麼我們說,「太極秘術」是否因為趙堡太極拳任何傳人也沒有而應視其為「偽作」呢?不能的話,又如何就斷定我門的《陳長興序》所交待的傳承歷史是偽作?

三,被奉為趙堡太極拳絕世孤本的「太極秘術」當中看不到絲毫的有關「背絲扣」之文字。尋不著杜元化先生在《太極拳正宗》當中所寫的「總歌兼體用連聯解」和「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之內容。如果基因可以有突變,但是至於變的藕斷絲都不連嗎?

另外,李亦畲先生記載的很是清楚,他的舅舅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先生於太極拳藝業上的受教得益於趙堡鎮的陳清萍先生。但是,在所有武式所傳支脈的拳譜、拳論內容當中人仍不見任何「總歌兼體用連聯解」和「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之點滴。可是武禹襄先生及其外甥李亦畲先生所研創發展形成的太極拳派系卻並不遜色於趙堡太極拳。那麼,武氏是通過學習趙堡太極拳什麼內容得益之後而自成一家的呢?

再有,既然是最為正宗的王宗岳先師傳承,為何被奉為趙堡太極拳獨行於世的《太極拳正宗》當中連《太極拳論》這樣重要的譜文都沒有記載?而從學於陳長興先師的楊祿躔先師一脈卻不僅僅有此拳論,還連帶諸多其它相關內容呢?

四,古人取名字和今人是大不同的。名和字是兩個不同卻又密切關聯的稱呼。首先,名是指古人在兒時的稱謂。即使長大後,這個幼稱也只能是專屬於長輩對其呼喚或是謙虛自稱。字是成人之後的稱謂。是在其後幾十年的工作,生活當中通用於世的稱呼。而二者的關聯性又在於彼此的遙相呼應,絕非彼此沒有半點意義瓜葛。即「名為本體,字為表德」。

簡而言之,王宗岳乃是字。是王宗岳先師的通稱。假設,王宗岳是字,而王林楨是名。杜元化先生既然是位能著書立傳的人,怎可明知「宗岳、林楨」二者乃一人,卻不稱其字,反倒逆而稱其名呢?由此,在不輕易否定杜元化先生所說及趙堡太極拳的存在的前提下,對於趙堡太極拳的這位王林楨先生,我們完全可以有理由認為他絕不是我們的王宗岳先師。而是另有其人。

既然如此,趙堡太極拳傳人就沒資格批評我們楊祿躔先師所傳支脈關於尊奉「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這樣的傳承次序是錯誤的。更沒資格認定我們的《陳長興序》是什麼所謂的「偽作」。因此,所有練習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這一脈太極傳承內容的愛好者們就都要以這一脈系做為自己習練太極拳的圭臬,準則。這樣不被干擾,混淆的前提下,練有所成的概率就都很大很大了。

五,陳家溝陳氏後人謂「陳王廷與蔣仆之畫像」中的「蔣仆」即蔣發。雖言之鑿鑿,卻無證據確確。且在太極拳史尚無爭論之際,陳鑫先生本著有即有,無即無的態度分別於1928年九月初二特意攥文「辯拳論」說:「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予王氏,河南溫東劉村蔣姓得其傳,人稱僕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非也。陳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陳氏遷溫帶下,就有太極拳。」

又於九月二十二日在文修堂《拳械譜》中插入一篇短文說:「我陳氏陳州府陳胡公之後,自敬仲奔齊。陳溝之陳,不知由陳州遷山西,由齊國遷山西。年代延遠,宗譜失傳。今之陳溝陳氏,相傳由山西洪洞縣遷河內,由河內縣遷溫東常陽古郡,即今陳溝是也。言由洪洞,亦未有據。以陳應雲說:『以與盱眙姓陳,同到過土城村,余不記屬何縣管。土城陳氏,尚能指我始祖陳卜所自出之墓,有碑記可憑。』要之,陳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蔣氏所教。至陳奏庭時,前明成手,不可勝數。陳奏庭以後,成手亦不可勝數。要之,陳奏庭明時人,蔣把拾乾隆年間人,何得妄為指說:陳氏之拳,傳於蔣氏。此言大為背謬。且蔣氏實不稱與陳奏庭當老夫子,人不同時,道統之深又不如陳奏庭,何得胡言亂語,啟人疑惑?嗣後決不可言陳氏拳法傳於蔣氏。吾所明辯,雖不能與陳氏爭光,亦不至敗先人宗幸。」

由此可知,在1928年之前的陳家溝對於「蔣仆」與蔣發是否同一個人就已經說法不一。而陳鑫先生既有文化知識,又專註於陳氏家族的拳術整理,所以,他當然能夠撥亂反正的指出「蔣仆」為什麼肯定不是蔣發。而不是人云亦云,錯上加錯的粉飾「蔣仆」即蔣發。他的這種嚴謹的治學精神於《太極拳圖畫講義》的詳描細述當中亦可見一斑。

所以,蔣發先師在陳鑫先生處又可得證不是明朝時人。是陳鑫先生在與《陳長興序》兩不相見,且各自敘述自己拳法源流之際又於蔣發先師生活年代上的不謀而合。從而指明蔣發先師是乾隆時人不假的事實。有人或言,陳鑫先生文中無蔣發之名。此乃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

《陳長興序》一文中已經交代的很是清楚:「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被棄於郊野。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後來痘痊癒,惟頭皮半邊成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疤頭』焉」。

可見,蔣發先師的這個疤成為了他後來顯著的形象特徵。故後人言蔣(發)氏謂之「蔣疤氏」。口傳日久而被叫成「蔣把拾」,故陳鑫先生寫成「蔣把拾」亦不為過。此皆不足以為個中且要。惟不同年代之人(陳長興與陳鑫),敘述不同拳術源流脈絡之際卻能異口同聲的統一口徑,這才是太極拳史的重中之重。由中足見蔣發先師確有其人,又確實生活在乾隆年間。故,無論是陳氏太極拳還是楊祿躔先師學於陳長興先師之武當太極拳,皆與「蔣仆」或趙堡之蔣發無絲毫關係。

04

「太極」不必一家傳

研究各種事物的歷史,探秘它們的真相。惟原文,原物之證據最為可信,余者雖不可全否,亦不應輕信。例如,陳敬柏先生的出生年份在《陳氏家譜》、《陳氏家乘》當中都有如實的記載。這種記載於太極拳史還沒有出現爭執之前,杜元化先生與陳鑫先生都還健在之時,且前者並沒有在其後來出版的《太極拳正宗》一書當中提出絲毫的異議。那麼,我們後來人是應該尊重這個歷史事實的。所以,陳敬柏先生學於陳家溝陳申如先生的記載也就是事實。

另,陳敬柏先生的後人陳鐵先生以及陳三林先生於2004年10月12日的一份《關於對我祖上陳敬柏學拳歷史一事的聲明》的內容也是一證。文中說:「 我祖上陳敬柏,是陳家溝陳氏第12代人……由於我們祖上是陳家溝人,受陳家溝太極拳的影響很深。所以,12世祖陳敬柏早年就跟陳家溝陳申如學習太極拳……近些年來,有些人不知出於什麼目的,隨便篡改我們祖上的一些歷史,有的寫書否定我們祖籍陳家溝的歷史,有的講陳敬柏是趙堡王圪當村人,還有的否定我祖陳敬柏跟陳家溝陳申如學拳的事實,胡說他是師從張楚臣,是趙堡太極拳的第四代傳人,使我們感到莫名其妙,同時也很氣憤。」

我們若還置這種有人證,有物證的事實而不顧,那就是自欺欺人了。這樣下去,小對自己門派的發展,大對這個民族傳統寶貴文化遺產的發揚都將是一種罪過!

我們由證據證明的事實進而可知,陳鑫先生在其《太極拳圖畫講義》中所言:「明洪武七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亦應不假。此中歷史雖無證據確信其真實無疑,卻亦無證據否定他記載的事情絕對沒有。為何要這麼說呢?因為「太極」不是私有文化遺產。「太極」的理是通用和共用的。毫不為過的說,「太極」存在於一切當中。因此,陳鑫先生說:「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在廣義上來看待,他這麼說自己祖先創了陳氏太極拳是沒有任何不妥的。

同理。如果,陳氏家族祖上可以「理根太極」,「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那麼,其它古人又有何不可如此類似的創造發明自己的太極拳呢?所以,我們楊祿躔先師所傳下的各個支脈遵守「張三丰……王宗岳—蔣發—陳長興—楊祿躔……」這樣的傳承次序是成立的。從這個側面可以再一次證明《陳長興序》不是「偽作」,而是原作。

再由《陳長興序》的成立讓我們可知,陳長興先師所傳授給楊祿躔先師及其後的支脈皆源於武當張三丰祖師。雖然,唐豪先生等人通過考證《明史》得出張三丰祖師在正史當中並沒有創造太極拳以及會太極拳的記載。但是,太極拳當中豐富的道家內涵,成熟的道家修鍊體系才是武當拳法各個支脈的營養價值之所在。因此,哪怕是僅僅從內在的法理貫穿於我們所習練的拳術本身來看,我們尊奉張三丰祖師為我們這一支脈的源頭也是不為過的。

且,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先生(1610~-1695年)曾為武當內家拳傳人王征南先生做「墓志銘」:「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徽宗召之……三峰之術。百年之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受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於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皆各有授受。崑山傳李天目、徐岱嶽。天目傳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弘。雲泉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

另,尚有明萬曆年間首輔(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大學士,沈一貫先生 (1537~1615年) 在其《喙鳴文集》卷19的《搏者張松溪傳》中寫道:「我鄉弘正時,有邊誠,以善搏聞。嘉靖末,又有張松溪,名出邊上。張衣工也。其師曰孫十三老,大梁街人,性麤戇。」

由以上兩位真實存在且是做大學問的人可知,王征南先生是真實存在的,其技藝是自張松溪先生三傳而得。而張松溪先生之師名為「孫十三老」。上溯又可追至溫州陳州同,再追至陝西王宗,終為張三峰(豐)。所以,張三丰祖師由此記載可知是傳有拳術的。然,或有其人對黃宗羲先生在「王征南墓志銘」當中提及的「張三峰」、「宋徽宗」頗有異議。筆者認為這類具有異議的問題貫穿於太極拳史的始終的問題根源就在於古代傳承的特點之一:口口相傳!

翻開歷朝歷代的正史,第一,有關武術方面的內容乏善可陳;第二,沒有什麼武術拳種創始人的記載備案。中國各門各派的武術就是在這樣的「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歷史氛圍中「野生野長」的。

因此,直至明末清初,當時習武之人也沒有搞清楚張三丰祖師的出生年份。再者,黃宗羲先生出於所作「墓志銘」的主要人物是王征南先生。所以,根本就沒必要考證張三丰祖師。只能是人云亦云的一筆帶過。但這卻足足將張三丰祖師的出生時間提升了最少一百八十年有餘。這就使得張三丰祖師雖然可以通過「王征南墓志銘」證明其傳下了武當內家拳,卻又在極有分量的黃宗羲先生筆下擾亂了張三丰祖師的存在年代。如此,張三丰祖師橫跨宋、元、明三個朝代三百多年的不切合實際反而成了後世很多人筆伐口誅的把柄。

由上綜訴可知,張三丰祖師是傳有道家拳術的。陳長興先師傳給楊祿躔先師的拳術是從蔣發先師處學來的武當山張三丰祖師脈系。不同於他本族的拳術。所以,無論是拳式名稱,拳式架子,創立根源,練習方法等等,楊祿躔先師所傳支脈和陳家溝本族所傳習的都有著一定的區別。

然,我等楊氏支脈雖與陳家溝陳氏世傳太極拳有著不同。但是,從感恩於陳家溝的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先師而言,我們是尊重與陳長興先師有血緣關係的族人和陳氏本族的太極拳的。另外,從「太極」之理乃民族所共有,明曉其義亦可為私用的角度出發,陳氏祖先研創的本族之拳稱為陳氏太極拳也是值得我們去尊重其心血及獨特之處的。楊祿躔先師在世之時是如此,我等後人亦是如此。敬人者,人亦敬之!

後記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和為貴的民族。在有著自身廣褒的文化底蘊的同時,對於新興的、有益的新事物也善於兼收並蓄,為我所用的。這種民族的特色又不可避免的烙印於炎黃子孫的血脈當中。所以,從這個十足成立的客觀事實上來看,陳長興先師將自己學於蔣發先師處的武當太極拳內容或多或少的植於本族的拳術當中,抑或陳氏族人主動學其部分理法內容再參入本族之拳當中。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陳氏本族之拳有可取之處也會被陳長興先師納入自身的習練體系當中。這種融合併不是可恥的,其謙虛好學反更是可敬的。因此,小到一族,大至一國。在一個領域,它的心胸,它的理念決定了它的發展前行能夠多高,多遠!

通過查閱學習,在梳理源流支脈進行正本清源的同時,讓筆者更加清晰的認識到,我們中國人都是一個老祖宗。老祖宗乃至歷代先賢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為了讓後世子孫繁榮昌盛,過的比他們更好。而不是讓子孫後代的個別人為了自己的狹隘之利而擾亂視聽,爭來斗去。天下太極,本是一家!

最後,我由衷有感三國的曹植在其兄長欲殺他之時所賦的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推薦閱讀:

「陳雄聊太極拳」弓步與半馬步互相變換的進階練法
和健身者談談學練太極拳的幾個階段【四】(李力行)
太極拳功夫,三層九段論
楊式太極拳講義(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腳)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

TAG:太極拳 | 太極 | 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