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點評:回歸產品初心的雷軍

2016年3月21日/文 據說因為雷軍對小米5的綜合體驗過於糾結,導致該產品隔代發布時間達到史上最長。為什麼雷軍要那麼糾結小米5呢? 因為當小米成為國貨第一品牌之後,雷軍腦中的產品態度表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在解決了生存問題,極大展現了成長性之後,雷軍終於有資本去攀登自己理想的產品。過程可能糾結,但內心卻近乎狂喜,做過產品的人應該都能體會這種釋放的快意。 工業設計的困境 從應用的趨勢來看,作為每天隨身16小時的產品,手機外觀設計對用戶的體驗價值是非常大的,不但在社交場合要有好的辨識度,而且手感也非常重要。小米5的設計和工藝是小米產品史上讓我最滿意的產品,以至我不得不專門寫一段文字來描述一下我觀察到雷軍做產品的心理變化。 在 手機行業,工業設計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職能,因為工業設計在照顧美觀的同時,要考慮到實現這種設計背後相關的結構、工藝、裝配、售後、成本等所有問題, 整體協調配合才具有可行性。通俗來說,不是你想把攝像頭放什麼地方就放什麼地方,不是你想把按鍵放什麼地方就放什麼地方,不是你想多薄就多薄。如果不能在 這些問題上取得折衷和最佳配合,對商業是不負責任的,對用戶也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凡是有巨大出貨量預期的手機,任何微小的問題和困難都會在生產及銷售後期幾何放大。一般來說廠商(除了蘋果)會優先選擇非常成熟便利的方式來設計,以求迅速滿足市場需求,並降低用戶售後成本。 如果從米1到米4的工業設計觀察下來,你能明顯觀察到米5身上的不同。 小米從發布第一款手機開始,到現在僅僅4年多的時間,從一個軟體企業到中國手機第一品牌,這種成長速度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因為成長速度太快,而且過去的軟體經驗對硬體行業基本上沒有參考價值,所以很容易觀察到小米早期在面臨出貨量跳躍式增長時所採用的一些「維穩」手段: 1.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2.最成熟的技術就是好技術。 3. 最具效率的量產技術優先採用。 例如小米的123代,在同代產品里所採用的工藝和製造技術也肯定算不上先進(因此也讓友商輕視了這個大敵),採用相對成熟穩定的工藝技術,讓小米迅速、安全地擴大出貨量的同時,優先保證性能的制高點,同時保持了極高的性價比(這兩點都是小米的立足點,是小米模式能夠成立的根源)。 不是小米沒有追求,而是在那個年代,作為軟體出身的企業,小米固然有能力和決心把MIUI做到鶴立雞群的水平,但是硬體如果也要這樣做,稚嫩的供應鏈和硬體工藝研發經驗都無法支撐初創時的生存焦慮和隨之而來的出貨量瘋狂增長。 熟悉手機行業的人應該知道,其實在三星S6之前,三星的主流產品策略也是這樣的:儘可能提升量產效率。 直至S5這一代跟iPhone直接PK的旗艦產品,三星仍然是採用非常成熟的三段式機身結構,和飽受詬病的塑料材質,整機的設計和工藝、結構,都是以最容易迅速量產為主要原則,這跟三星巨大的出貨量有直接關係。

工業設計的講究對於消費電子企業而言,是一種奢侈品。在解決生存發展問題之前大談特談是不自量力,但在解決生存發展問題之後不談,則是毫無進取之心。 小米5的進化 對於一部使用高通820平台+頂級配置+曲面玻璃+金屬中框的手機來說,小米5極限定價1999意味著跟過去同系列的產品一樣,目標是千萬級的銷量(小米3和小米4都賣出了超過一千萬部),這種產品對量產效率的要求可想而知。 但是曲面玻璃+不規則金屬中框並不是便利於大規模快速量產的技術,因為曲面玻璃與不規則金屬中框結合,對製造精度要求較高,也容易產生不良率,既快不起來,成本也不低。 當然,陶瓷版本就更複雜了。 在小米5發布會上,雷軍講述的一個細節可能大家沒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卻觸動了我。 當 時雷軍展示出小米5的正面和三星最新旗艦S7的正面對比,可以看到,作為全球為數不多敢對抗iPhone的旗艦產品,售價高達5000元的三星S7,額頭 部分的聽筒都沒有做到垂直居中處理,而是靠近手機的頂端,為了掩蓋一塊巨大的空白,不得不放上了三星的LOGO(國行沒有這個LOGO)。

其 實不是三星不能處理這樣的問題,而是S7本身同樣是集成了非常複雜的工藝、強大的功能和最新的技術,加上正面背面都用了曲面屏令側邊框非常窄,在非常有限 的空間里處理結構和零件排布時難度極大,出於生產製造售後維修的便利性以及成本控制等種種因素的考慮,只能在某些部分作出妥協。 所 以雷軍說,一般人很難理解,小米5在5.15寸相對較小的屏幕以及這麼薄的機身里放進3000毫安電池,結合不規則中框和曲面玻璃工藝提升單手握持手感 (損失了內部空間),兼顧攝像頭不凸出,讓指紋識別模塊放在正面,而且又要有較高屏佔比,被指紋識別模塊擠佔了底部空間之後還要讓上部的聽筒和感測器居 中,而實現這一切還要把成本控制在1999的售價以內,在技術和售價的約束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若是在過去,這些堅持可能早就放棄了,畢竟售價5000+的三星S7也沒有讓聽筒居中,而iPhone6s攝像頭也是凸出的,小米也沒有必要所有細節都那麼偏執。 在時間如此珍貴的發布會上還要介紹這些細節,是因為這些細節上的偏執,當時把技術人員折騰得死去活來,所以在發布會上說出來讓他們有所釋懷。 可能是競爭環境太過激烈,以致雷軍一直非常謹慎,非常害怕這款產品推出之後受到用戶詬病,所以產品一改再改,然後就有了我們看到小米5身上一些值得表揚的進化: 1.底部的充電器和揚聲器孔終於對稱了。之前小米的手機,為了結構實現上的方便,充電口經常放在不對稱的地方,這是一種工程師思維(反正能充電就行了),一旦對稱之後,整機美感驟然上了一個檔次。 2.邊框側面的流線形非常美觀,為了讓手感更好作出了比小米Note難度更大的不規則弧面處理。 3. 所有介面處理都非常工整及精緻。

在全球範圍內,旗艦產品單個型號銷量能超過一千萬的品牌屈指可數,整體性能及品質媲美國際旗艦、但售價僅為1999的小米5身上有很多不具效率和成本優勢的設計細節,這一點變化對小米而言是難能可貴的。 所以我認為小米在旗艦產品上終於摒棄處處妥協的量產思維,改變為注重產品本身應有美感的處 女座思維,這一點難能可貴。對於雷軍而言,這也許是一種如釋重負的釋放—— 很多熟悉雷軍的人說過,對於產品雷軍就是一副處 女座性格,之前種種無非是為快速增長而不得不做出妥協,現在,終於可以一抒本性了。 為了實現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主義,不惜延遲產品發布,我理解為這是雷軍回歸了做好產品的初心。 小米5有亮點嗎?沒有亮點嗎? 從輿論監測看,有一些用戶點評小米5沒有像小米1、小米2時代那樣一鎚子砸暈用戶的特別突出亮點,這也是我的看法。 「極限亮點」對於一款產品的發布和營銷是很有價值的,因為用戶永遠都是貪婪的,總是希望有新鮮感,任何有新鮮感的產品概念都易於傳播從而降低營銷成本----俗稱吸引眼球。

過去小米的產品發布總是充滿亮點,但現在小米的產品看起來沒那麼炸裂了。不過,反過來看,我認為這也是產品的初心。 象小米這樣體量的企業,想要引入創新的技術是很有優勢的,對供應商來說畢竟出貨量規模擺在這。但智能手機行業的供應鏈經過幾年的激烈競爭已經非常透明,事實上也很難找到一項非常有用戶價值的爆炸性新技術,如果某個技術還沒有成熟的應用環境,或者用戶價值偏低,只是為了吸引用戶眼球而讓用戶承擔相應的成本,這個並不是真正的用戶價值導向。 小米5身上沒有亮點,是因為最影響核心體驗的配置在設計上首先追求均衡合理的,這種均衡合理的設計所形成的高性價比,同時也會提升產品的可用性,畢竟廠商創造噱頭容易,但買單的是用戶,追求一些「大力神」一樣的畸形配置對用戶自己來說,沒有意義。 總的來說,小米5讓我印象較深的體驗點有這些: 820平台又快又省電 快就不用說了,從米1開始「快」就是小米的標籤,但是以快為主要賣點的手機,很少能實現長續航,小米5正常使用一天亮屏時間可達7~8小時,對於上班族來說間歇使用狀態可以滿足一整天的使用。 我 認為「快」仍然是這個時代里非常重要的特性,並不是因為高速處理器普及得不夠快,而是移動設備對用戶的時間佔用上升得非常快,目前全國智能手機用戶的平均 每天亮屏時間為170分鐘,而核心的手機控每天亮屏時間超過5小時,這種幾乎是人機合一的應用程度,必然促使重度用戶對移動設備處理速度的依賴永無止境。 對 於移動設備來說,影響速度無非兩大件:處理器體系和系統優化,也是移動設備上技術最複雜的兩大技術。從事複雜技術的人應該是最不迷信的,任何複雜的技術都 有長期積累的過程,特別是處理器,並不是做餅乾那麼簡單,即使我也因為自己國家能生產處理器而高興,但是必須承認高通平台目前在移動設備綜合體驗方面的優 勢仍然是非常明顯的,不但運算速度快,而且兼容性、攝影演算法、信號處理、圖像等其他技術積累也是遠超其他平台,這也是全球旗艦手機優先使用高通的原因,如 果對處理器平台優異的判斷只是基於某個運算速度指標那是非常狹隘的。

小米5基於高通820處理器+Adreno 530+UFS2.0m內存+4G+網路+快充3.0,幾乎在所有能影響「快」的地方都部署好了。 實用的4軸防抖 小 米5的4軸防抖技術是這次產品特性里我最喜歡的技術,因為攝影作為智能手機非常重要的一種功能,長期以來最受困擾的應該是拍攝時的抖動造成的廢片(所以人 們拍照時習慣性地多拍幾張,這是一個非常無奈的辦法),手機天生重量較輕,鏡頭進光量也少,點擊快門時的抖動很難避免。相比此前可有可無的光學防抖技 術,4軸防抖是用戶可以直接地、明顯地感知出來的用戶體驗,對大部分用戶都非常有價值。

還 有一個好消息就是小米Note身上廣受好評的大像素前置攝像頭也應用到小米5身上了,這個攝像頭真的是太好用了,自拍非常細膩,特別是暗光環境噪點優化非 常好。有時候我甚至會用前置來拍攝暗光下的風光,既有廣角又成像細膩,別有一番風味,這根本不是普通前置攝像頭能比的。 屏幕顯示效果非常好 16個節能背光燈設計令屏幕在日光下都非常清晰悅目,這個對戶外使用手機的體驗有很明顯提升,難怪小米會把此項也列作黑科技。 曲面玻璃的手感很好 小米5的工業設計的精緻度和美觀度達到小米新高,這個感覺很難描述,有機會到門店體驗一下吧。

在 小米5發布後,我們曾經跟小米的朋友有過交流,大意是小米5把「快」作為產品的核心主張,微博上到處都是「快得有點狠」,以致稀釋了這個產品的其他賣點, 其實4軸防抖、1600萬後置新鏡頭+大像素前置鏡頭、曲面玻璃帶來的精緻和極佳手感,都是這個產品在上手後令人非常欣喜的地方,但是用戶在「快得有點 狠」的傳播攻勢下,容易忽略了其他相對更有用戶價值的產品特性。 小米5的整體產品設計和參數是比較平衡的,沒有為了噱頭而放大某些參數,也沒有在核心參數上形成短板,這是我對這個產品較為欣賞的地方。 作為主觀評價,我認為這個產品也有值得提升的地方: 1. 小 米的LOGO已經使用了5年,作為一個消費品牌的LOGO來說,目前的方形LOGO設計無論放在機身還是其他地方,都是不夠時尚性的,我建議可以重新設計 LOGO。另外大眾強烈要求取消前面板的LOGO,我認為也有道理,如果產品的外觀識別度逐漸提升,那麼前面板的LOGO就沒有再存在的必要,畢竟簡約是 趨勢。 2.雖然我不贊成十年如一日地使用同一個外觀風格(畢竟蘋果也沒有這樣做),但是今天的小米畢竟已經不再是小品牌了,應該逐漸在日後的產品中沉澱出自己的風格,有所創新也有所傳承,形成自己的經典視覺印象。(不過現在有了好的跡象:小米5從小米Note看得出有所繼承了) 3.機身頂部的紅外輸出口看上去有點突兀,我個人並不喜歡,其實用處不大。 4.曲面玻璃後蓋非常滑,希望能推出一些薄而有質感的外殼。 5.希望在某些普通使用場景下,節能可以更變 態些,這樣就能有更長的亮屏時間了。(據內部認識的人說,這可以期待MIUI 8) 6.我不反對在MIUI內出現廣告,但是希望廣告的關聯度和展示效果可以有點情懷,不要讓人感覺出赤 裸 裸的廣告。 科技民 主化的背後動機 一直都有人說小米的價格低,好象這種吐槽就能帶來優越感一樣,其實1999的價格能讓人享受到最新的820平台及時尚的曲面玻璃設計,在全球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競爭力,這種科技的民 主 化對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有巨大的意義,我認為這也是小米模式的巨大優勢。 沒有應用規模就沒有大數據,沒有大數據就沒有真正的智能,龐大的用戶規模是智能化生態的基礎條件。 從移動處理器的發展計劃來看,植入人工智慧演算法已經是趨勢,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未來的智能設備將會具有學習和理解能力,這也是智能手機未來的發展路徑,小米的活躍用戶早已過億,生態建設也走得比較早,在智能方面的先發優勢將會更加明顯。 好了,這次MIUI看上去沒有發布希么東西,是不是讓大家有點小失望了呢?其實也是有的,除了可實時美顏的視頻電話和離線一鍵換機之外,這裡要特別提及一個比較厲害的黑科技:小米錢包。 拿 到小米5的用戶不妨體驗一下小米錢包,功能並不比之前引發刷屏熱潮的Apple Pay差,本土化方面功能更加強大。有熟悉銀聯的朋友透露了點消息說,目前只有兩家手機廠商跟中國銀聯是介面級的合作,一家是蘋果,另一家是小米,而其他 所有廠商的xPay都是SDK方式接入,在擴展性方面將會稍差一些,因為銀聯給了蘋果三個月的獨家宣傳期,所以小米在本次發布會上並沒有單獨介紹小米錢 包。 綜上,我覺得小米5是一個特別的產品,回歸產品初心的小米,不追求營銷上一鳴驚人,但更加重視綜合體驗和用戶價值。對於追求性能強大和速度流暢,喜歡單手操作的深度手機控和攝影控來說,小米5是一款綜合體驗非常好的產品。 而售價僅僅是1999而已。 在這個浮躁不安的時代,人們總是期望新產品震撼人心,顛覆前任,廠商也樂於用各種吸引眼球的技術來迎合媒體。但手機畢竟是一年365天X16小時貼身使用的產品,不要被短時的噱頭影響自己的判斷,一定要客觀分析這個產品特性對自己的實際價值有多大。 畢竟買手機並不是為了讓嘴巴一時爽,真正讓人爽的唯有用戶體驗。
推薦閱讀:

曾被林心如嫌棄過的「口臭男」,如今強勢回歸,比霍建華還有錢!
20年前,BBC這樣報道香港回歸(視頻)
回歸十年來香港政制的變化與發展
地球南北回歸線42°與二十八宿的關係(續)
人民日報社論:繼往開來 續寫華章--祝賀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

TAG:產品 | 點評 | 初心 | 回歸 | 雷軍 | 小米 | 小米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