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稿:《普賢言教》34集 士用果 應行之善業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傳喜法師主講  第34集:《士用果 應行之善業》

   5:14 菩提大道 來自中國佛教慧日法寶  所以,我們佛教講福慧雙修,福由什麼,由量來決定。慧是什麼?這是智慧啊!我們前面講的,有的人會怎麼想?這就是說你這個人如果有這個福,你也要有這個慧,你看準的人,你把這個人看準了,那你有這樣的度量來讓他們做,不可能不成功。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智慧,你看不準人,那當然不行的。所以說,人才還要你自己看。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什麼呀?識人的這個眼沒有,沒有這樣的慧眼啊,你有這樣的慧眼識得,又有這樣的度量,你看你這個人在世界上不成功還怪了吶。所以,也是從福慧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的。  『士用果』  下面我們講「士用果」。「士用果」這個裡面仁波切講得很短,造任何惡業都將與日俱增,世世代代延續無邊的痛苦,惡業越來越向上增長,將漂泊在無邊的輪迴之中。  這個「士用果」是什麼意思?就是要增上的意思,這個惡業會增長。就像我們佛教里有這個故事:過去祖師,他治理寺廟非常好的,結果有一天他哥哥來了,哥哥來了之後,他就用常住的一張紙寫了一個紙條給他哥哥帶回家,結果過了十年之後,有一天伽藍菩薩來跟他說:你用了常住的一張紙,你趕快得還,要不還的話,你臨命終的時候不會好的。  那他就問這個伽藍菩薩了:我怎麼還呢?他說:你要還十五匹布。他說:我只借了一張紙,為什麼現在要還十五匹布?是啊,當初拿是拿常住一張紙而已,但是這張紙的過失增上、增上、增上,卷、卷、卷要利息啊。因為這是常住的,雖然你是當家,這裡當家,這裡住持,但是你把常住的東西,你拿去給私人來用,這樣一個惡業。因為你的對境是三寶,所以這個惡業從一張紙變成了十五匹的布。結果他知道了之後:謝謝伽藍菩薩提醒啊!趕快把這十五匹布買來賠給常住,然後向大眾表法求懺悔。  包括我們禪宗祖師傳到現在,我們屬於什麼,臨濟派下,臨濟祖師。我們這個臨濟怎麼講?「楊岐燈盞傳千古」這句話什麼意思?「寶壽生薑辣萬年」,有這麼一副對聯的,我們楊岐燈盞為什麼明千古?這個燈既指智慧燈,又指福報這麼一個故事,裡面有個典故的。  當時這個臨濟祖師,他開悟了之後,這時候住在廟裡,他平時非常的節省,為常住節約的,不敢動用常住的什麼東西。有一次他母親到廟裡來看他的時候,他母親就呵斥他,為什麼?因為這個臨濟禪師,他干廟裡公事的時候,他點一盞燈,點一盞常住的燈,然後公事辦完了之後,他把常住的燈熄滅掉。他自己要看經,或者幹什麼了,點他自己的這盞燈,而且點常住的燈的時候,燈捻子都不敢挑大。  他儘管這樣子注意因果,不敢假公濟私,他這麼注意因果,但是他母親有一次來看他,還是批評他。她說:你這樣子還不如法。這個臨濟禪師就問:媽媽,我怎麼還不如法?我做公家事的時候,用公家的燈,我看經書,做自己的事情,才點我自己的燈。他媽媽講:雖然你做公家事的時候用公家的燈,自己事用自己燈了,但是你公家的燈放在上面,自己的燈放在下面,說這不如法。上面這個公家的燈油會慢慢的滲,流到你自己的燈裡面去,私人的燈裡面去,這樣裡面還是有因果的。  他母親看這個因果的細,比臨濟禪師還細,所以這個臨濟禪師他能夠成祖師。他聽了之後:對!媽媽說的對,說的對!從此之後把燈改過來,這個燈不是上一盞,下一盞嗎?他把這個燈改過來了,上面一盞是自己的,下面一盞是公家的,下面一盞用公家的油,上面用自己的油。上面這個油它漏的時候,滴的時候,加的時候,一不小心乃至平時這個燈捻子會往下漏,他這個油都會滲到公家的油里來,就是這盞燈。  佛教里說:智慧不智慧,看你對因果的把握,因果都看不到,這個因果是什麼?是你命運真正的造作者。你的命好、命壞是你自己因果上來的。所以,因果上不知道,你如果不是很清楚的話,你說智慧大、智慧小,這都談不上。所以,臨濟禪師就有微細的這樣一種智慧,這樣微細的處理,看出了他的大智慧。所以其他人這樣讚歎他:「楊岐燈盞傳千古」,讚美他的一句話,您的這個道法,能在這個世間千年萬年傳下去,你的這個家風啊!  所以,我們到現在,你看禪宗下來,到六祖下來之後,這個五宗七葉,五宗七葉傳到現在,最興盛的就是臨濟一派。臨濟一派都是以這個為家風。像我們師父就是這樣,平時走出去的時候,你看那些爛布都撿回來,然後他告訴我說:「言教必訟,身教必從。」你教別人這樣,別人不一定聽你的,你身體這樣去做,別人會學的。所以師父對常住啊,一張紙折了再折,用了再用,甚至一張餐巾紙,擦了一次嘴,放在口袋裡,下次再擦,再放在口袋裡,放半個月,一張餐巾紙用半個月。  每年弟子們供養給他的紅包幾百萬,他造了一個廟,再造一個廟,造一個廟,再造一個廟,到現在自己連一部什麼,別說好車了,破車都沒有。平時自己這麼節儉,節儉了再節儉。用水的時候,都考慮到這個水,我洗臉的水該幹什麼?這個水該幹什麼?非常的細。這就是臨濟宗風,微細的因果抉擇,愛惜常住,叫修福、惜福,把這個修福和惜福在生活當中徹底的展現出來。你是修福的惜福的這樣一個人,你的教化到哪裡都是有人聽的,在這個人世間都是可以做楷模的,一代一代可以效仿的,所以「楊岐燈盞傳千古」。  我們講這個「士用果」增上的時候,講這個惡業它會增上,我們講了這麼多給大家了解,以後讓大家知道這個祖師講的話。小惡也不可以做的,雖小滴水可以穿石。小善當為之,為什麼?日積月累,行善之家,必有餘慶。你常常行善的,家裡面慶雲環繞,慶雲垂布。如果你看這個是害,小的那種壞事,小的這種錯,你看小,過去說螻蟻雖小能破堤壩。那個大堤壩你看多大,那個白蟻你看它小小的,能整個把堤壩給毀掉。所以,我們要修身修德,特別要注意。  所以今天我們在學習這些果報的時候,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這四種果,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希望我們深入的學習,以後我們做成光碟的時候,希望大家看一遍,再看一遍,再看一遍,多看它幾遍,腦子裡要深深的紮根下去。  這就是以前我們蓮花生大士後來化現成阿底峽尊者去到西藏的時候,十年、二十年的時間用來講因果,所以當初大家就稱他什麼?因果法師。因果大家都明白了,他再給大家授三皈,然後大家再稱他三皈依法師。他那麼高級,這位阿底峽尊者,顯密一切教法他是權威,最權威的。他在印度的時候,戒香寺、那爛陀寺,幾大寺的總鑰匙都在他腰裡別著。  他一到了西藏之後,印度的某個傳承的人死掉了,他就講這個人一死了,這個傳承就沒有了,都在他這裡。然後這麼樣一個人,深入的弘揚因果這一個概念。就是因為人不信因果,所以這個世界才越來越差。這個世界的進步,世界的文明,不僅僅只取決於生產力的提高與減低,也就是因果決定了我們人類文明到底是進步還是後退的問題,人類到底是存在還是滅亡的問題。這個因果是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用了這麼長的時間,你們也這麼辛苦的坐在這裡聽,成就我們電視機前面的人聽聞這些妙法,這些就是妙法,改變我們命運的,轉凡成聖的這些妙法。大家坐得這麼辛苦,對不起大家。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蓮花生大士!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頂禮華智仁波切!  頂禮法王如意寶!  頂禮上悟下道大和尚!  頂禮登科仁波切!  頂禮西天東土弘宗演教諸大善知識!  為天邊無際的眾生髮菩提心而如理的諦聽!  我們《普賢上師言教》學習了十不善業所感的果,這個果報也就一個行為所引的、所展現出這一連串的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總的來說,我們有一句話叫:「剎那造罪,殃墮無間。」傷害的這個眾生的痛苦,會原原本本的,甚至變本加厲的自己來感受。  『應行之善業』  總之,我們了知十不善業的過患後,應發誓願受持不造這些惡業的清凈律儀,則稱為十善業,即是不殺生、斷不與取等十種。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如堪布面前立誓,只需自己心裡想:永遠不殺生,或者某時某地不殺生,或者不殺害某某眾生,乃是善業。  若在上師、善知識、三寶所依等前進行承諾發誓,則其功德特別大。當然這裡尊者也告訴我們,如果你能在佛像,在塔,在寺廟內,在善知識的面前,這樣子用三寶來給你作證,你來發願,受持這個十善業法,那功德就更大了。為什麼?因為這個對境殊勝。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跑到師父面前、上師面前,很多藏傳佛法的有些出家人,他就會到上師仁波切面前,他說:上師啊,我這一個月,或者我這三個月吃素迴向給師父,迴向給上師。他這樣就是有上師給他作證明,或者他來受持這些戒律,這個都是非常殊勝的。  再反過來說,對於你能夠受持這個戒律,能夠行持十善法,也是非常大的加持。就像有的事,我們如果自己在家裡,如果在單位里,你說是不殺生、不說謊話,乃至你說不抽煙、不喝酒很難做到。但是你想,我到廟裡,我在師父身邊,那這個不殺生、不偷盜、不說謊話、不抽煙、不喝酒,就很容易做到,甚至不知不覺就做得很好。  如果在社會上,你不是以三寶為對境,你來做這些,自己很苦的做,那簡直像打仗一樣,自己跟自己打仗,所以這種難度就很大。我們行持十善業法的時候,如果以三寶為對境來發誓,那將獲得很大的加持,也很容易能夠滿足你這個誓願。你也可以自己偷偷的、默默地發願受持,但是往往這種缺乏力量。  所以說,我們這裡還是提倡大家,如果你能夠行持十善業法,你還是到佛像面前,到塔子面前,跪在那裡,點好香,好好地合掌,或者到你有緣的師父面前,你對你師父這樣子真心的發願,三寶來給你作證明,加持你,讓你能夠如願行持十善業法。  然而,僅僅這樣隨便想想不殺生還不夠,必須在心裡立下誓言,無論怎樣也不造惡業。這就是說,你嘴裡講講,或者心裡光是這樣想:我不殺生,這樣子有時力量還不強,你還要發願,心想:我無論如何也不能違背這個願,無論如何也不殺生。舉個例子說,以不殺生為例,我們佛教里不是有「盡形壽」,也就是說,只要我能夠做得了自己這個身體的主,這個壽命,我這個身體只要存在一天,我這個誓願就要奉持。還有吶,就是說我們「寧捨身命」,也就是說發這個誓願的時候,不是隨便想想的,而是發一種誓,寧願捨去生命,也不捨去這種善業的行為,無論怎樣也不造惡業。這樣一種善願。斷除惡業,即是善業。  若在家人等不能永遠斷除殺生的惡業,也可以立誓在一年中的一月,或四月不殺生,或者在一個月中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不殺生。此外,立誓一年、一個月不殺生,也有很大的功德。前面說,比如在一個月當中也可以,你比如一月、四月不殺生,那我二月、三月呢?二月、三月我可以選特殊的日子不殺生,比如初一、十五、三十這些日子。因為什麼呢?這是眾善神、諸佛菩薩這時候雲集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的,在這樣特殊的日子,你能夠發誓不殺生的話,這個也是很大的一個功德。  好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做壞事是應該一樣,對不對?然後不做壞事了,這個人是好人喔,對不對?好像在這個世界,你看殺盜淫妄酒好像是應該的,這個人不做殺盜淫妄酒,別人都會讚歎:這個是好人喔!這個是好人!這也就是五濁惡世才會這樣,這個惡世啊!五濁惡世在末法的時候,會顯現這樣。在正法的時代,在人的壽命幾萬歲的時代,那時候的人都是自然而然不做這些的,如果不行持十善業,這個人大家都會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惡劣的人!大家都會鄙棄他。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挑挑揀揀的啦,在一個月里還挑,佛給我們講至少你初一、十五、三十,這種日子你不要殺生。我們以這個殺生為例,就講不要造作這樣的惡業。或者你也可以發這樣的誓:我這一輩子當中,至少要有一年是持清凈的一年,這也可以發誓,我整個這一年不殺生。  所以這個在藏地,有很多人就這樣想,說我這一輩子,至少我要去拉薩一次。我們中國的很多佛教徒,漢傳佛教吶,我們就想,我這一輩子至少四大名山要去走一圈,對不對?你什麼時候都在盤算著、計劃著,最後你開始出發了。四大名山回來了,他說滿願了,哎呀,四大名山我也回來了,也轉過了,我死也閉眼了。有的人就會這樣想,他就會發這樣的誓願。  所以說,我們在行持十善業法的時候也是,你至少有時候要發一發這樣的誓願,你說不能一輩子行持,一年或者一個月,或者一天。常常要抓住行持十善法的機會。等期間不殺生,也能得到很大的功德。因為你發誓願不殺生這個功德最大,如果你只是心裏面隨便想想,功德不大的。所以,當我們受戒的時候也要這樣,不發願而持戒者,這個不堅固的。就猶如什麼?我們比喻它,就猶如這個碗,你剛剛用土把它做起來,形狀有了,但是沒有蒸過,鍛煉,火燒過,所以這個碗不會堅固,你看它是個碗,只要水一來,它馬上就化掉了。所以,我們持戒要發誓願的,這裡面會得到很大的功德。  從前,嘎達亞那尊者所在的城市,有一屠夫,晚上受持不殺生戒。他發願我晚上不殺生,白天要殺生,要做生意的,結果這個屠夫就是怎麼樣呢?嘎達亞那尊者後來就發現他了,他到地獄裡面,白天就處在孤獨地獄的狀態,他在孤獨地獄裡痛苦得不得了,種種的刑罰,百般的痛苦。但是他一到晚上了之後,他那個受苦的煉獄,恍然之間就變掉了,變成一個宮殿。哇!像天堂一樣的,還有美麗的天女來服持他,種種的供養,享受著天人的快樂。晚上就享受這樣的快樂,一到天亮的時候,那個美麗的宮殿一下就變成地獄了,美麗的天女就變成羅剎了,就給他受罪。所以,嘎達亞那尊者就看到了,你看這個世間的行為,他所感受的果報多稀奇啊!  因此,所謂的十善業果是指斷除十不善業,並且修持對治惡業的善法。這個十善業是什麼呢?十善業就是斷除十種惡業,並且來修這個惡業的反過來,比如說,殺生的就是不殺生,不單單不殺生,而且還保護生命,就是這樣。  三種身善業,身體的三種善業。第一個不殺生,斷除殺生,愛護生命。第二個不偷盜,斷不與取,行持布施。不單單不偷盜了,而且還布施給別人,別人能有所需,自己都願意樂善好施。不邪淫呢?斷除邪淫,護持戒律。這是身體的三種善業。  還有口的四種語善業。不妄語:斷除妄語,說諦實語。不單單不說妄語,而說真實的話。  不兩舌:斷離間語。不單單斷離間語,不給別人挑撥離間,而且還化解怨恨,別人有不和合的,你還把別人給說和,讓別人能夠把怨氣消掉、恨消掉,讓大家都和和氣氣的。所以,不單單就是不去破壞別人的和合,反而要去幫助別人和合。  不惡語:斷除惡語。什麼叫不惡語呢?就是斷除惡語,而且怎麼樣顯現出不惡語的善法呢?說悅耳的語,別人聽了很悅耳。  不綺語呢?是斷除綺語,精進念誦。不要說那些沒有意義的話,斷除這些沒有意義的話。那幹什麼呢?念誦大乘經典,持諸佛菩薩名號,持諸佛菩薩的心咒。  就像現在我們大家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阿彌陀佛,他真正是什麼意思?真正他是阿彌陀佛的心咒,我們平時以為是持佛的名號,其實不是,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心咒。完整的這個心咒叫:「嗡阿彌喋哇舍」。阿彌陀佛!你看,阿彌陀佛!我們一般持咒,他是頭一個不持,後一個不持,「嗡」字不持,這個「舍」字不持,就「阿彌陀佛」。  我們唐朝的時候,非常標準的,都是:「阿彌喋哇!」然後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到中國來取經,就傳到了日本。所以日本現在還保持著唐朝的這種念誦法:「阿彌喋哇!」他們把那個「舍」字,我們現在念「舍」,在古代的時候不念「舍」,有的念「哈利子」。所以日本人就是:「阿彌喋叭子!」他是這樣念的,這個是很古老的念法。我們以為這是佛號,其實不是佛號,這是阿彌陀佛的心咒。這是也在持咒,本身念佛的人就在持咒。南無是皈命、救度,向佛呼救的這樣一種,也是身心皈依的。  所以,這種持佛名號、念佛咒語、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些就不單單不叫綺語,還是很有功德的。所以,不綺語就是斷除那些沒有意義的話,精進的念誦。  還有意業的三種不善業也把它斷除。不貪心:斷除貪心,當持舍心。貪心是什麼?貪心是想把別人的這個東西喜歡想佔為己有,這叫貪心。不貪心就是捨去這種想把這些好的東西佔為己有的心。反而修什麼呢?修舍心,把自己的東西願意給別人,供養給別人叫舍心。  不害心是斷除害心,修饒益心。害心是什麼?害是惱亂別人,惱害別人的心,惱害別人的心把它斷除,還要修什麼?饒益別人的心。讓別人能夠得利益,讓別人能夠歡喜。不讓別人嗔恨之外,還讓別人歡喜,這叫不害心。  不邪見呢?斷除邪見。斷除邪見幹什麼?依什麼?當依正見,依著正見。  這就是意業的三種轉成善業了,意業的三不善業,就轉成了意的善業。把殺盜淫轉成什麼?轉成斷除殺生,保護生命。這個偷盜呢?斷除偷盜,而且修布施,反過來能夠布施給別人。所以,這個就是不單單惡業要停止,還要修它的對治法。這就叫十善業。  十善業的異熟果轉生於相應的三善趣中。同行的等流果呢?是生生世世他都歡喜行善,並且增長善根,這是同行的等流果。  惡業的等流果是什麼?惡業的等流果就是說,過去他殺生的,他就是以後在歷世的轉生當中,他都喜歡殺生。他就是做一隻狗,他也喜歡殺生。他做一個人的話,哪怕小孩子剛生下來,很小的那種小孩子,他看到這些動物,喜歡把他殺死掉,他才高興,這個同行的等流果,那種惡業的等流果。  善業的等流果呢?不殺生,他不殺生不單單轉生到善趣,他就是生生世世當中,他都是不喜歡殺生,他都喜歡保護眾生,喜歡行這種善法。他這個善根,生生世世這個同行的等流果,這個善根都在。  感受等流果呢?斷除殺生,長壽少病。不殺生的人,他感受的等流果是什麼?長壽,壽命很長,而且壽命長的過程當中病很少,就是沒有什麼病。就像你看我們家爺爺,他這個前面是什麼?我們家以前過年的時候,年三十鍋碗都洗乾淨了,吃素了,初一、初二都是吃素的。這個很特殊,他就符合於前面的,他雖然沒有到三寶面前去發願,他內心裡發願,他就這樣告訴我們。這個什麼意思呢?這是大年初一一直吃到明年三十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我們吃素,從年初一一直吃到年尾,年頭吃到年尾。  所以,他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善願,就令他什麼?他吃素的一個善願,我這個爺爺他就活到一百歲,而且在活到一百歲過程當中他沒有病。我們家裡那個飯都餿掉了,酸掉了,我們看了不能吃了,要倒了,他捨不得倒,他拿去用涼水洗,洗好了之後他吃掉了。甚至那個餅乾生霉了,我們看要扔掉了,不用扔!不用扔!他就那樣,霉的他也吃下去。我們現在講的話,那還了得了,你看就那樣他也不生病。  這個不生病就像前面講的,有的人身體弱什麼都消毒,這樣天天還是個病,變藥罐子,吃什麼葯,吃什麼東西,他身體都不好。這個就是以前殺生他的這種果。像我們這個爺爺,我們小的時候不理解,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現在我們學佛了,回過頭來一想,你看就是這樣。  斷除不與取。如果你斷除不與取這種行為了,行持這種善法的話,具足受用,無有盜敵。不單單你自己受用不會缺乏,而且就是你有的這些資財,也不會有強盜來,也不會有怨敵來搶你的,佔有你的。為什麼?因為以前你沒有偷過別人的,所以這個因果法,能夠甚深的相信這個因果道理的,都可以說不是一般性的。那有的人說,既然相信因果法不是一般性的,那我們是一般性的,怪不得我們不相信呢,但是,是不是可以培養?可以培養的。  常常的這樣思維,常常看這個因果不虛、因果報應這樣的例子,你會對因果法則深信不疑,你要建立起這樣的信心,要深入的去修,不是說我們今天聽了一堂課、兩堂課就可以。你如果對因果法還是很模糊,你還不是很清楚,那這個佛教裡面《三世因果》、《現世因果報應錄》,這些你要多看,建立起堅定不移的這個因果觀念。  就像以前文殊菩薩跟那些修行者說:因為我從來不偷盜別人的東西,也從來不撿別人的東西,這個已經無量劫這樣下來了,所以我的東西丟了、掉了,掉在路邊是不會有人撿的。有的人就不相信,文殊菩薩這樣說也有人不相信。當時文殊菩薩說:你如果不相信的話,你可以來試試看,你把我的一樣東西你拿去,扔在那個人非常多的十字路口,你扔到那裡,你過三天看還在不在那裡?結果他真的拿去試了。這不是說他不相信,這個就像唱戲,各個角色這樣配合,他真的把文殊菩薩的這個東西拿去了,然後扔在人非常繁華的十字路口,扔到那個地方,結果過了三天去看,真的原地不動,還是在那裡。  文殊菩薩就說:因為我從來不撿別人的東西,所以我的東西丟了也不會有人撿。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要說沒有強盜來搶,就是丟了放在那都沒人撿。我還在家的時候,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也跟有緣的說:不要撿別人東西!別檢!你丟在那讓它丟好了。別人東西,不是你的,你眼那麼亮幹嘛?  過去孔夫子教弟子也是這樣:不要起貪心!不是你的,不要起貪心!當時他兩個弟子一起走路,看到前面地上有一塊金子,其中有一個人,他是看到了眼一亮,然後猶豫了一下。另外一個人呢?看到像沒有看到一樣走過去了。這個人稍微停了一下,看了一下,想起老師的話了,結果也走了。但是這兩個人,由於看到這塊金子的反應是不同的,所以前面那個人一直就看不起後面這個人,這個人後來做官做了很大,他還是看不起他。為什麼?他說他看到金子,他心還是動的。  後來也證明了,那個人確實,他當自己一兩金子不動心的時候,十兩金子來考驗他,十兩金子又不動心,百兩、千兩,總有一天他因為看到金子心一亮,眼一亮了,一百兩沒有打動他,一千兩打動他了,讓他的心動了。所以在我們這個儒家也有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佛教里也是這樣。  所以一個人要非常本分、忠厚的,這樣天地善神都愛護你,這個何值千金啊!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要來愛護自己,自己要珍惜自己,這樣天地之間你有這種淳善之氣,你從身心內外有淳善之氣,天地善神都擁護你,諸佛菩薩都喜歡你!然後這樣的人修行佛法證道非常快,人格賢善淳樸,這種淳樸忠厚的人修道非常快!
推薦閱讀:

圍城外,紅顏、藍顏,請慎行之![紅塵絮語]
秒懂面相:六陽之首,五行之宗——觀頭型知人術
五行之性
真氣運行之三,入靜入靜入靜!
4.1.1陰陽神氣的天命觀·生命的五行之五行客觀2

TAG: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