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科:幼兒體育 認知·成長·生命

  作者簡介:孫科(1981~)山東淄博人,男,博士,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口述史(北京 100009)。

  內容提要:幼兒體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衛生與健康等研究領域關注的熱點。目前,國內幼兒體育的活動開展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幼兒體育的研究也未形成一定規模,缺乏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團隊和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此次訪談,探討了美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三地對幼兒體育概念、理念、課程、測評的不同認知;討論了程志理研究員提出的「體育的成長性(生長性)」、「運動文化的生命史特徵」,揭示了體育的成長性、運動文化的技術傳承在幼兒體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價值,對幼兒體育的發展、體育教育的發展乃至幼兒教育的理念革新,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關 鍵 詞:幼兒體育 幼兒活動量 親子關係 運動文化 體育生長性 體質測試 運動 遊戲 健康 體能

  2016年3月2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其中提到了:「兒童健康事關家庭幸福和民族未來。」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強調:「要重視少年兒童健康,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加強對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營養健康工作的指導」。一時間幼兒健康、幼兒教育受到了黨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關注。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健康、幼兒體育的有關狀況,把握幼兒體育前沿的思想和研究進展,筆者與北京大學婦女兒童體育研究中心主任董進霞教授、台灣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推廣教育中心主任黃永寬副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教育人體發展學院運動科學衛生營養系殷澤農教授,通過公開的學術沙龍對話和個體間的互動式訪談,就幼兒體育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

1.幼兒體育的認知:概念探討與需求導向

  孫科(以下簡稱「孫」):幼兒體育是目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也是體育學研究中的薄弱點。幼兒體育專業開設學校較少,幼兒體育學科起步也較晚,是一個正在初步發展的新興領域。學界圍繞幼兒體育的相關概念,以及幼兒體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三位專家能不能從各自的專業、視角,談一下對幼兒體育的認識,也為大家解讀一下,為什麼幼兒體育變得越來越重要,是什麼原因讓幼兒體育越來越受到學校、家長們的重視和關注,這背後的現實動因和學理性邏輯是什麼。

  黃永寬(以下簡稱「黃」):幼兒體育用「體育」兩個字,會讓人誤解為大人體育的縮小版,它其實有另外一個概念,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應該用運動遊戲的概念來替代,是一個簡單的遊戲活動。如果我們教的遊戲運動,幼兒理解不了,這不屬於幼兒體育的範疇。幼兒體育三個重要的領域就是遊戲、運動與教育,如果我們不用遊戲來吸引孩子就會延伸成為訓練。如果教師只注重孩子的遊戲,忽略了教育的價值,這樣的教學會讓孩子和教師無所適從。孩子的遊戲不是為所欲為,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社會道德規範的培養。舉個例子,為什麼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可以打人?其實,孩子不是為了打人而打人,而是在遊戲當中融入了某個情景或者角色,孩子才會有打人的動作。我們在遊戲過程中,不能給個棒子讓孩子們互相打,這不是幼兒體育,一定是讓孩子扮演了角色,然後才可以有追打的動作。遊戲的最終作用一定是教育,既然是教育,是孩子透過遊戲過程來學習,讓孩子對自身動作有所了解,就要先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才可以操縱器材。遊戲很重要的是對身體動作的學習和器械操控的掌握。然後,在遊戲過程中通過合作來發展孩子的社會性。這其中,遊戲就成為了一個媒介,吸引孩子的參與,用運動的方式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殷澤農(以下簡稱「殷」):幼兒體育所指的是兒童前期的運動,在美國一般為學齡前3-5歲。兒童期階段一般指6-11歲,12歲以後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幼兒教育的理念在不同學校有不同的體現。蒙台梭利學校中,學校要滿足學生的要求,倡導的是兒童動手能力的發現式學習,為有組織的自護和環境學習項目,提供具有多感性的設備,鼓勵兒童的團隊交流與寫作,強調具有認知性的社會、情感和道德發展。一般來說,課程具有持續性,教師角色定義為促進者、幫助者,並不劃分年齡階段,從兒童所使用的教學設備反饋中學習。在傳統型的學校中,學生要適應學校的要求,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學生群體,學生要從教師的指導中學習,缺少關於自護的有組織項目。兒童通常安靜地坐在自己的書桌旁,同年齡的兒童分在一起,課程有時間限制,並且會分階段進行,教師的任務是講授,兒童的錯誤由教師指出,不是發現式的學習,並且僅僅強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以上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決定了學校教室與戶外空間布局不同,幼兒體育的活動理念也就不一樣了。

  幼兒教育中的體育理念,大抵表現在自由玩耍和有組織的運動。自由玩耍是自我探索以及愉悅身心的活動,這種形式是沒有反饋、指導與組織的玩耍,是隨著年齡、成熟度、運動經歷和自我發現帶來的運動技能和身體常識的自然發展,這也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玩耍方式;有組織的運動是由教師主導的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連續性課程,通過具有發展適宜性的一系列任務來提供支持、指導與鼓勵。在兒童根本運動技能與競爭力的發展中,有組織的指導和反饋是必須的,這需要深思熟慮的準備。從自由運動與有組織的運動的對比研究來看,11個RCT干預研究(年齡在4-10歲之間)的分析顯示:持續6-15周的運動技能干預,每周80-96分鐘,通過粗大運動技能發展測評的測試手段,適度干預基本運動技能、運動技能以及操作性技巧的影響程度,發現運動技能的干預顯著提高了基本運動技能。由此可見,有組織的幼兒運動是很關鍵的,這也是為什麼幼兒體育受到重視的學理性原因。

  黃:為什麼幼兒體育在早期是沒有的,因為早期幼兒的身體運動量是足夠的。早期的時候,幼兒體育的活動就是追、逐、跑、跳、投,簡單說,這就是動作能力。幼兒體育為什麼會發展成為一門課程,成為必需的一項活動,是因為社會需求發生了變化。現在父母基本都是掏錢讓孩子玩遊戲。幼兒體育的緣起是體操,現在幼兒體育的活動太少了,我們必須為孩子提供一系列的活動,這其中就延伸出來很多教材、教學方法,進而延伸出來幼兒的游泳等多種運動方式。實際上,無論怎麼說,幼兒運動遊戲能夠逐步發展起來,可以讓孩子享受到更多快樂,而且經過老師引導以後,孩子的動作能力會更強,但幼兒體育起步時期,教師也是帶著孩子玩遊戲而已,這是早期的做法。現在不僅是讓孩子玩遊戲,而且是激發孩子的思維,就是想像力的培養。2010年我來大陸,幼兒體育還沒有如此盛行,現在已經開始重視了。所以,產生幼兒體育是因為這種形式的活動對孩子的教育意義較大,社會需求也較多。現在的家長看到孩子動不起來了,才會產生這樣的需求,我可以預估,下一步社會對幼兒體育的需求還會更大。幼兒體育發展困難,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短時間讓家長看到遊戲對孩子的巨大作用。幼兒體育不是立竿見影的,是反覆遊戲後讓孩子逐步有了轉變,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孩子。

  董進霞(以下簡稱「董」):大陸對幼兒體育概念的認識存在差異,幼兒體育是最近才經常被提的,包括了身體活動也包括了遊戲還有其他的各種運動項目,這些都通過身體活動來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其社會、文化上的意義。幼兒體育在親子關係、家庭和諧方面也產生了很好的作用。中國的幼兒體育不僅僅是運動遊戲,還有賽事活動。從幼兒體育賽事來看,我們家長參與的熱情比孩子還要高。我就在觀察這個現象,發現幼兒體育絕對不僅僅是身體方面的,還有更高層次的社會需要。幼兒體育為什麼會火,是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的,青少年兒童的體質下降較為厲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逐步融入了全球化發展,對中國人的觀念改變較大。以前家長認為孩子不要生病就可以,現在家長希望孩子有個性化發展,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團隊合作精神,還有領導力。社會的改變,觀念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幼兒體育的發展。我們教育部在相關政策的制定中,涉及了大學、中小學,那幼兒教育怎麼辦?這就催生了民間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幼兒足球就是民間自發產生的,受到了家長、幼兒教師、企業的關注和支持。幼兒足球、籃球、武術比賽的火熱,讓我們看到幼兒體育的發展還有更大的空間,關鍵還有家長的參與。任何一個幼兒體育比賽都會帶動一個家庭參與體育的熱情,這樣就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我為什麼投身幼兒體育,是因為幼兒體育本身很有意思,也能改變人們對體育態度的認識,這就是從娃娃抓起。

2.幼兒體育教育理念:成長性(生長性)與運動文化的生命史特徵

  孫:幼兒體育強調的是什麼?剛才董進霞教授提到了賽事,論壇中很多幼兒體育教師也講到了比賽對幼兒體育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甚至有位幼兒武術教師認為比賽年年拿第一,這才是最值得學校、教師、家長和孩子高興的,也是他始終堅守在幼兒體育領域的重要動力。這就引發出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幼兒體育到底是培養孩子什麼,是比賽的競技能力,還是運動興趣的引導?我想,幼兒體育首先要具備教育的功能,有教育意義的導向,我們不能將運動項目的競技性作為幼兒體育的主要導向,這樣會扼殺孩子的運動興趣。很多奧運冠軍幼兒時期練習體育,一旦進入國家隊面對傷病、壓力的困擾,尤其是運動生涯的後期,就會對所練習項目產生厭倦,最後靠的是對家庭、國家的責任、義務來堅持走完職業生涯。為此,程志理研究員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幼兒體育應該是一種成長性或者生長性的教育,其教育影響能夠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這就涉及「運動文化的生命史特徵」與「體育的成長性」或「體育的生長性」,這是程志理研究員提出來的很重要的且具有解釋力的兩個概念。

  他認為,運動文化具有多樣性,這源自於主體選擇需求的多樣性,呈現出了運動文化的豐富多彩。運動文化是如何傳承的呢?教育是以課程的方式來實現的,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怎麼實現傳承?它是由運動文化實現傳承。我們一般理解傳承多從概念認知的角度,通過語言傳授,但運動文化是一種操作性的知識,不能僅通過概念、形象認知解決,只有通過運動文化的再現,才能完成對運動文化的傳承,也就是要在過程中來學習運動文化,不能單純表現為技術學習。以籃球為例,我們僅僅學習三步上籃、攻防關係,把運動過程提煉為技術傳授,這樣就會導致籃球學習靜態化,脫離了具體的運動情景,脫離了球場感,學生是不會打籃球的,就跟啞巴英語一樣。大凡操作性的知識,如寫小說、學烹飪、習繪畫,一定要再現文化情景,在再現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生命史特徵,通過大量的場景習得才能掌握技能,這是不可能通過生物性遺傳獲得的。也就是說,這種運動文化習得是不能通過語言傳授獲得的,必須通過生命體驗來認知。這個對幼兒體育特別重要,因為幼兒是在玩的情境里發展運動能力的,能夠從小培養孩子的競技熱忱。

  體育的成長性或者生長性與運動文化的生命史特徵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人與體育的關係。運動文化是不能互相感染的,那我們怎麼理解學校教育中的體育與人的關係呢?人是把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人在體育裡邊除了得到樂趣,其肢體活動中的情景感對人的心智發展也大有裨益。可以說,人的意志力、協調配合能力,以及處理問題時的機智、智慧都可以在體育活動中得到落實。那麼,體育與人的關係就是一種伴隨性的生長、成長關係。總結來說,體育是人心智發展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從中可以窺探教育的意義。幼兒體育裡邊,我們要處理好學得與習得的關係,幼兒體育更重要的是習得。

  不知道各位專家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這關係到幼兒體育、體育教育乃至幼兒教育的理念發展問題,不容忽視。這絕對不是誇大其詞,這個命題涉及關於早期運動經驗與兒童認知發展以及學業成就的關係研究,還涉及體育遊戲(非體育課程)在幼兒動作技能發展方面以及終身體育信念養成的作用,都屬於體育成長性(生長性)的解釋範疇,這些問題也應該是當今幼兒體育研究的前沿問題。

  黃:我們是在教孩子玩遊戲,學習的是身體的基本動作能力,了解孩子運動速度快慢的改變,這就是時間概念,我學習的運動感就是律動學習。另外就是空間的意識,我在遊戲教學時的路徑是什麼,孩子在遊戲的時候怎麼才不會被抓到,這裡邊暗含了空間的問題。除了時間、空間的學習,我們更重要的是通過遊戲來教育孩子。在幼兒體育教育中,一定要有一個強烈的意識,那就是關心。遊戲不是獨立的而是群體性的,要讓孩子學會互相關心。由此來看,我們幼兒體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教育孩子。一個籃球教練,你帶五六個孩子打籃球冠亞軍比賽,水平差的孩子你會不會讓他上場比賽?不會,因為籃球教練要拿牌。開始的時候,我對幼兒參與競爭非常反對,這不是幼兒這個時期應該參與的事情,孩子不是比賽。最近我也在做觀念上的修改,幼兒體育就是身體運動,參加比賽就是身體在運動。大陸幼兒體育全國比賽的事情,在台灣一個島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亞洲其他國家也沒有這樣的氛圍,都沒有大陸這樣的環境。所以,幼兒比賽是環境所造成的。我反覆說遊戲沒有辦法立竿見影,但是運動項目比賽就可以,足球、籃球等賽事競技都可以立即看到效果。幼兒體育項目比賽的效果是可以短時間體現的,因為家長可以看得到,這樣就能夠帶動家長的參與,激發家長的熱情,所以,我慢慢變得不反對。還有,幼兒學校要生存,也需要幼兒比賽來引起關注。

  我反對的不是幼兒體育運動項目的競技比賽,反對的是大家都在比第一名,更反對因為比賽,把幼兒體育衍化為一種競技訓練。幼兒體育比賽的模式可以不同,規則也要相應修改。我贊成幼兒體育比賽項目遊戲化,不要為了比賽而運動,為了足球而足球,這樣不利於孩子終身體育信念的養成。例如,家長覺得孩子喜歡踢足球,我們就讓孩子踢足球。過一段時間孩子不喜歡踢足球了,因為球到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用手去觸摸足球了,遭到了家長的呵斥,這樣孩子就不會喜歡足球,還談什麼體育的成長性(生長性)。我們注意,足球手不能碰,這是規則,但是孩子就是在玩足球,不是玩規則,當孩子真心喜歡足球的時候,再開始慢慢滲入規則學習,這是一個先後順序的學習問題。通過這個例子,我也是想說明一點,體育的成長性與兒童學習運動技能的先後順序有關係,也與幼兒時期孩子怎麼學習運動技能有關係。我推想,這是程志理研究員提出體育成長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殷:讀博士的時候,我們討論過體育到底是什麼的命題。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體育的認識就是可以幫助人智力、體力發育,但沒有相關數據支持,僅僅是一種提法。我認為體育就是通過運動對人進行教育,體育就是教育。體育不僅讓人身體健壯,提高人的智力,還能磨練人的意志。體育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調節人的情感,還可以讓人擺脫焦慮。從運動技能來看,3-6歲是粗大運動如走跑等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有數據跟蹤表明,這個時期發展孩子的運動能力,能促使孩子更長久地從事體育活動。若幼兒時期運動能力很差,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也很少參加體育運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幼兒體育在體育成長性中的作用是很關鍵的。幼兒時期屬於人動作定型的發展階段,幼兒體育發展的是孩子的運動能力。幼兒運動行為的發展大體如下:幼兒在1-3歲可以獨自玩耍、平行遊戲,在身體與認知上並未做好學習運動技能的準備;3-5歲可以參與集體遊戲;5歲才可以合作遊戲;幼兒4-7歲是粗大運動技能學習的敏感時期,但仍不適合學習競技運動技能;幼兒在7-11歲的時候進入學習競技運動技能的最佳時間,11歲以後孩子學習競技運動技能進入糾正期。運動技能的發展進程要經歷四個階段:從反射動作、初步簡單運動動作、基本運動動作、專門運動動作的發展來看,每一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之上,學習的進程快慢取決於兒童自身。由此來看,幼兒運動行為先是單人玩,然後是在一起玩,再就是有局限性地、合作性地玩,沒有什麼規則意識,他是不會管足球規則的,只要孩子感興趣就可以,按照孩子的意願就可以,是我想這樣玩,不是家長或者教師告訴孩子怎麼玩。

  7歲以後,孩子才有協調、合作的概念。美國也有幼兒體育比賽,3-5歲孩子踢足球,配合很少。如果純從鍛煉身體的角度來看非常好,但從跑的角度、鍛煉身體方式選擇的角度,沒必要非得選擇足球項目,其他運動方式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幼兒行為發展的敏感期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協調性發展與大幅度運動的神經敏感時期是在1-6歲之間;閱讀準備與閱讀以及數學技能是在4-6歲;身體運動技能的最佳教學期,走是2歲左右,跑是3-4歲之間,平衡是4-5歲,滑冰是5歲,跳躍、游泳、騎車、跳繩都是5-6歲左右;傳送技能的最佳教學期(敏感期),投是4-5歲半,踢是3歲半-4歲半,擊打一般是3歲半-5歲;接收技能的最佳教學期,接球能力和攔截能力的是4歲半-5歲左右。兒童不同年齡階段,其可訓練性和可適應性是不同的。如果從體育的角度來看,從孩子的行為個性發展過程來看,什麼年齡適合做什麼樣的遊戲,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程志理研究員提出的體育成長性的。

  黃:孩子在某個階段就能做某件事情,這就是階段的成長性,孩子在兒童時期是不能大強度訓練的。我們一直強調孩子的經驗學習,有經驗孩子才會成長,沒有經驗孩子就不會成長。幼兒體育中的跳房子遊戲,單腳變雙腳就是空中擊球的動作。但是,我把房子放上去,孩子怎麼也不會跳,我就發現了其中的嚴重性。為什麼不會?因為孩子沒有這個經驗,這個經驗恰恰是需要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才能達到的。幼兒體育教育,要強調回歸最原始的經驗積累。體育的成長性不僅表現為身體運動能力的提高,還表現為對人腦發育的影響。台灣地區做過腦神經的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改造大腦」。在美國,腦神經科學實驗做得更多,運動刺激可以通過腦波監測。人只要運動以後,就會分泌多巴胺,會讓腦神經裡邊束突鏈接串聯活躍,這就是運動改造大腦的理論基礎。

  董:我們教育的基點是應該更多地促進孩子的發展,應該從兒童的發展角度來考慮課程設置。幼兒教育完全培養幼兒興趣是很難的,對兒童來講興趣是不能長久的。興趣是幼兒在體驗過程中獲得的,與家長、教師的組織、安排、鼓勵、引導密切相關。關於幼兒體育比賽,學前教育6歲以前是不倡導體育比賽的,6歲是一個很重要的界限。國外很多運動項目比賽,4歲孩子就開始參加了。我們的觀念是不是要改變,是不是6歲就是一個分界點,我要打一個問號,還需要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那如何看待幼兒體育比賽呢?比賽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手段。幼兒比賽的強度要適當,要設立很多獎項來鼓勵幼兒積极參与。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體驗成功和失敗,孩子不能是生長在溫室中的花朵,適當組織比賽,使用比賽這個教育手段,對幼兒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幼兒體育比賽的組織要了解幼兒的心理、生理髮展特點,不能將成人的體育規則套用過來,要根據幼兒的需求來設置規則,4歲前的孩子沒有配合能力,就不要舉辦集體項目的比賽。職業體育賽事、奧運會等大型比賽的規則設置不同,源於各自的屬性不同,商業行為就要有其相應的規則設置。幼兒體育比賽要根據幼兒行為特點設置需要的規則,還要邀請幼兒專家參與,考慮家長的接受程度,這些都將決定幼兒體育賽事的參與度,也會決定這個賽事或者項目能否成長下去。

  程志理研究員說的「學得」還是「習得」,對幼兒體育、幼兒教育來講具有非常好的啟發意義。孩子遊戲過程是一個習得過程,也是一個模仿過程。家長、教師要創造環境來言傳身教。家長喜歡打籃球,天天帶孩子去籃球場,無形中就會增加幼兒對籃球的感受。如果家長與孩子一起玩籃球,孩子就會發展出相應的能力和興趣,這裡就是榜樣的作用。運動生命史特徵的顯現,實際上是一個日積月累、逐步演化的過程,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從動作過程來說,體育是一個逐步泛化到定型的過程,逐漸變為身體的一部分,慢慢成了身體的基因。我是練體操的,現在多年不從事體操運動,這個年齡完成側身翻是沒有問題的,體操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體育活動通過一定的時間累積和經驗積累,在人一生中的不同階段是有傳遞的,這就是體育的生長性,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程志理研究員的觀點的。

  殷:大陸在幼兒體育中發展了很多專業性的運動項目,如幼兒體操、足球、籃球。從幼兒發育的角度來看,專業性比較強的運動專項不應該作為幼兒體育發展的一個方向,但將運動專項發展成為遊戲性的體育活動,是可以接受的、推廣的。我不支持幼兒體育比賽,系統的專業性的比賽,難免會出現重視名次的結果,這不利於幼兒體育長期運動習慣的養成。從運動技能發展來看,幼兒很難完成專業化的運動技能動作。幼兒時期如果偏重運動技能的發展,就會影響粗大技能運動的發展。我還是堅持認為,這個時期要重點發展粗大運動技能。在歐美,競技體育的發展會後繼無人嗎?這樣的疑惑或者恐慌,引起了學者的重視,並研究出了體育人才的培育模式。這個模式也是強調幼兒早期,應該發展粗大運動技能,建議幼兒多做遊戲性為主的項目活動,不贊成幼兒時期做專業性的運動訓練,專業化的訓練最早也應該從10-12歲左右開始。早期專業化訓練會引起孩子的「專業厭躁」,而13-16歲是人運動技能發展的高峰期,這個時候孩子如果厭倦了,就不會取得高水平的運動成績。所以,美國最新的體育訓練模式,要求孩子10歲以後開始系統化的專業訓練,之前應該多進行一些帶有運動項目化特徵的遊戲活動,這是體育生長性要注意的問題。

  黃:幼兒遊戲多是象形運動,教師要賦予器材以生命,讓孩子在模仿中拚命運動。我們的教材和場地選擇都要回歸自然,要給孩子創造自然環境。幼兒園要有泥土的氣息,不應該只有冰冷的水泥地。站在幼兒運動的立場,要符合運動文化生命史特徵,實現運動文化的傳承,我可以將程志理研究員的概念形象化,那就是在生活中取材。生活中的東西拉進教學是非常好的,生活中的東西孩子也易懂,這樣就更適合幼兒體育。例如,幼兒的籃球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一定非要用籃球架,可以用呼啦圈當作籃筐,讓孩子把籃球投到呼啦圈當中,這就是就地取材的投籃動作練習。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其實都是在玩情景。一個故事、一個情景就可以導引出孩子能做什麼,這是認知學習最直接、最快的方法。踢足球不一定用合成皮革的足球,也可以用紙球來代替。在幼兒體育的傳授中,我們一定要把複雜的規定去除掉,保留或者選出孩子能夠做得到的動作,來增加幼兒的認知改變。再比如,棒球教學,如果按照真正的棒球運動要求教孩子,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孩子是不可能打到棒球的。我們在實際的幼兒棒球教學中,要讓孩子用棒子打桌子上靜止的棒球,練習的是命中率,增加的是孩子的成就感。孩子都是通過遊戲來學習的,這個過程是需要替代的,在此基礎上再慢慢發展成為項目的運動技術能力。所以,運動文化的生命史特徵就是讓幼兒在生活的情境中慢慢學習,逐步演化成為孩子將來的運動技能。當然,這個運動文化情景的再現,一定是孩子能夠達到動作的反覆練習,然後實現動作技能的生長。技能絕對不會遺傳而來,也絕對不僅僅是潛移默化,而是反覆的情景再現,讓幼兒融入到運動情景,這樣才能內化為生命的一部分,體育生長性才會得以落實。我再次強調的是,體育的生長性在幼兒體育教學中需要一個替代過程,不能超出幼兒的認知水平。

  殷: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體育的成長性。研究發現,父母參加體育活動的多少會影響孩子的體育行為。美國家庭一般是男子出去工作,女人在家裡看孩子。美國家庭婦女的體育活動較少,但母親若帶孩子參加體育活動,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體育行為。當然,父親參加體育鍛煉會對孩子體育行為的影響更大。所以,現在美國倡導父親要多陪孩子玩耍。這裡邊就引申出一個性別的問題,在人的運動文化生命史特徵的形成中,父親在運動文化的傳承中,會起到更大的帶頭或者榜樣作用,這對幼兒體育教育是有一定啟發的。

  董:體育的成長性問題是多方面的,關於幼兒運動早期經驗與學業、認知的關係也是體育成長性很重要的一個話題,當然也是幼兒研究領域很重要的一個內容,現在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是不多的。黃老師已經提到了「運動改造大腦」,這個過程應該適合幼兒。兒童期是一生中發展最為快速的時期,其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也最強。美國的Ratey教授指出,體育活動是刺激大腦發育的重要手段,「運動是最佳的健腦丸」。Chaddock、Erickson等學者對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有氧體適能高的兒童,具有較高的認知控制能力;體育活動後,記憶功能會有所提高。動作發展是認知發展的外在表現,動作使兒童的認知結構不斷複雜化、高級化。但即使在美國,許多研究是在中小學進行的,在幼兒身上進行的研究很少。運動遊戲讓孩子學會運用和操控自己的身體,學習運用五官、尤其是本體感受器去感知時間、空間和自身與他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學習觀察、思考和決策,學習與他人合作和競爭,學習面對成功和失敗,學習調節和激勵自我。幼兒在運動遊戲中滿足好奇心,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專家指出,運動與遊戲相結合對幼兒的智力發展大有裨益,藉助情感影響對心理的矯正作用可以使幼兒形成積極的個性。

  殷:體育的生長性發展是有其敏感期的,很多人也稱之為窗口。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是敏感期而不是窗口,窗口一旦關掉人就會喪失技能發展,這是不對的。所以,窗口的概念不正確,應該用敏感期,意味著最好的機會,過了這個階段,運動技能不是不能提高了,只是效果會很差,同樣的提高花費的財力物力更多。這個認識意義重大,尤其是對殘疾兒童和智力發育異常的人群來說,不是錯過了運動技能發展敏感期,就不能再形成運動技能了,還是能夠干預和提高的。研究表明,幼兒或者兒童早期的孩子有機會學習或者提高粗大運動技能,這些孩子將來繼續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變大。從心理角度來看,粗大運動技能的發展還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能夠讓孩子繼續保持參加體育運動的熱情。幼兒時期孩子是不懂何謂自信心的,10歲以後才會形成自信心。

  早期運動經驗與少年兒童認知發展以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如何,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研究主要採用大腦神經的影像技術,觀察大腦神經的聯結形成。大腦神經末梢的聯結形成各種神經功能。研究發現,與很多不參加室外活動或者體育活動的少年兒童相比,經常性參加體力活動鍛煉的少年兒童,更有利於各種神經功能的形成。實際上,各種各樣的刺激都會影響大腦神經的發育,但體力活動和有音樂刺激的活動對大腦神經的發育更好,如舞蹈。很多長期跟蹤的實驗研究表明:身體素質水平和學業成就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身體素質比較高的少年兒童,相對於身體素質低的孩子,其認知能力相對是要高的,各學科的學習成績也是高的。純粹從幼兒3-4歲開始看運動經驗與學業認知的研究是比較少的,不像對少年兒童的研究那麼多。一般來說,大家都認為同樣的關係存在,幼兒的運動經驗也會影響到其認知和學業。為什麼呢?各個領域都試圖從科學的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大部分都從執行功能的研究著手。執行功能分三個部分:自我控制的能力、記憶的能力、注意力轉換的能力,這三個方面對人的發展影響巨大,如智力、社交、情感、生活等。那麼,體育活動對人執行功能的影響如何?一般的結論是,長期參加有氧的體育活動能夠提高兒童和少年的執行功能。我在喬治亞醫學院工作的時候,我的同事凱瑟琳做了一個8-10歲肥胖兒童對照組的身體活動干預實驗,實驗其中一項就是體力活動對認知的影響,需要孩子做20-40分鐘的有氧身體活動,4個月以後,發現有氧身體活動的肥胖兒童其執行功能有所提高。

  現在的問題是,即使同樣是有氧的身體活動,不同性質的有氧身體活動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有氧身體活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簡單的重複性的有氧活動,如跑步、游泳、自行車等單一性的、不需要很多思維決定的項目;另外一種是思維性、決策性的體育項目,如球類項目或者追趕性的決策性遊戲。現在基本的觀點認為,無論帶不帶思維的體育活動,都對執行功能有影響。帶有思維過程的體育活動對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轉換能力影響更大,但對記憶功能的影響沒有顯著區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給少年兒童提供更多的帶有思維決策過程的有氧身體活動。這些執行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少年兒童這個群體,對幼兒群體的研究不多,主要原因是測試手段不適合幼兒。幼兒體力活動與執行功能關係的研究是很少的,能找到兩三個研究,一般是綜合性的研究,不僅研究幼兒體力活動,還有音樂、舞蹈、讀書等對幼兒執行功能的影響。這些研究的結果與少年兒童的研究數據描述大同小異。但幼兒領域畢竟特殊,如何設計出帶有思維決策的有氧活動就成為了一個難題。

3.幼兒教育體系與課程的轉變:遊戲到體能與健康

  孫:幼兒教育的體系是非常重要的,香港1996年的《學前教育課程指引》以遊戲、學習和照料作為課程活動的三大要點。2006年新的課程指引發生了變化,課程內容涉及體能與健康、語言、早期數學、科學和技術、自我和社會、藝術六個方面,並採用了整合課程模式。2004年的時候,澳門的幼兒教育目標進行了修正,將原有的「促進兒童體能與智力的發展,以及情緒及情感的平衡和養成個人和集體的衛生與保健的習慣」,整合成「注重幼兒的身心健康和衛生習慣的培養」,兒童體能與智力的發展變成了身心健康。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強調了健康,認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這些轉變就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幼兒教育理念的轉變,幼兒體育應該學些什麼內容?幼兒體育活動的時間應該多少?幼兒體育與健康的關係是什麼?美國和台灣又是怎樣的狀況呢?

  黃:早期的課程大綱裡邊有遊戲是媒介,所有的教案都要遊戲化。台灣與香港的改變是類似的,都劃為身體與健康領域。課程內容變為了身體與健康或者是體能與健康以後,就引發了教師的恐慌,不知道如何上課教學了。台灣現在就是不斷地在問課要怎麼上。隨後,台灣又有政策下來,要求孩子每天運動30分鐘,那有的教師又要問我,孩子運動這麼久會不會出問題。我堅定地回答說沒有問題,這已經是很客氣了。我們所說的運動30分鐘叫做大肌肉活動,達到出汗的目的,就這麼簡單。那要達到這個目的,又不知道如何上這個課了。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革,為什麼會產生這個變化。在撰寫這個大綱的時候,我提供了很多資料,有個很核心的概念叫動作學習。為什麼要強調身體健康呢?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其他一切都不存在。我們讓課程回歸到班級的課程,可以讓孩子自主遊戲,但教師可以做更多的引導性的遊戲,就是有組織化的課程。遊戲只有簡單的三步走:第一步單打獨鬥,第二步互助合作,第三步叫亂七八糟,這就是一個簡單課程的概括,但實際講授並沒有這麼容易。

  殷:美國對幼兒體育的指導思想是充分給孩子自主玩的機會。以前美國的小孩有充分的時間去玩,並在玩的過程中就完成了一些運動技能的學習,這種是自我發現性的玩。今天,美國大街上是看不到小孩的,3-5歲的孩子都必須看護。由此來看,時間不充分的狀況下,必須要有引導性地組織孩子去玩,這樣一半時間是自主性的探索,一半的時間是組織性的系統性的玩,這樣才能保證幼兒體育技能的學習。美國認為幼兒每天需要120分鐘的活動時間,小學生最少也得達到60分鐘,成年人最少也得30分鐘。實際上,幼兒120分鐘的活動時間是難以達成的,每天45分鐘左右就很難得了,現在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時間問題,怎麼能創造條件達到這些時間,這很重要。在美國,幼兒教育體系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父母與親屬的照顧,這是沒有規定的,一般來說,父母看護佔24%,親屬或者臨時保姆看護佔到28%;第二種是非親屬家庭幼兒園,一個家庭幼兒園只能看護6-12個孩子,由州發放執照進行管轄,佔到了16%;第三種是私人幼兒園,由州管理授權,要求一定的場所和場地,幼兒年齡一般在0-5歲之間,這類的幼兒園佔到了22%-28%;第四種是州及聯邦級別的項目,由州和聯邦進行管理,幼兒年齡大約在3-4歲,所佔比例為5%-10%。

  身體活動來看,一般人總以為幼兒天生好動,人們不擔心幼兒的活動量不夠。現在來看,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社會條件的限制等原因,幼兒的身體活動水平正在變低,數據顯示幼兒做中高強度的活動不到10%,絕大部分在做低強度的活動,類似久坐不動的靜坐。美國的一些權威組織,認為幼兒60分鐘應該是有組織性的戶外活動,60分鐘幼兒做自發性的活動。現在美國已經有大量數據表明,成人和少年兒童長期的靜坐行為,例如看書、看電視、玩遊戲等消耗能量小的行為,會增加慢性病的發病率。實際上,在幼兒時期的兒童如果靜坐行為過多,也會有導致發病的危險,幼兒每隔30分鐘就要活動。所以,我們讓幼兒正確地運動起來就很重要。那麼,怎麼能夠讓幼兒正確運動呢?也就是如何實現動作的有效練習呢?這就值得關注和深思了。幼兒教師是需要一定資質的,家庭託兒所要求教師具備高中學歷以及相關證書;私人幼兒園、嬰兒室、聯邦州政府幼兒園要求教師具有相關兒童發展專業的證書;州政府幼兒園要求教師必須拿到健康或身體教育專業的早期兒童發展學士學位。美國州政府缺乏學齡前兒童的體育鍛煉標準,大部分幼兒教師都沒有接受過體育教育訓練。上世紀90年代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了首個幼兒園健康干預研究項目。從2000年開始聯邦政府對幼兒園肥胖進行身體活動與營養干預的項目,當然也有企業支持的研究項目。最有名的是干預的「Hip Hop to Health Jr.」幼兒園干預項目。課程方面來看,有為聯邦和州政府幼兒園設計的「I am moving,I am learning」預防肥胖課程,SPARKS的早期兒童健康課程,美國兒科學會發起的健康課程「Healthy Futures for Young Children」等等。

  董:幼兒體育課程與教育體系的變化,跟國家的政策導向有很大的關係。解放前,為什麼陳鶴琴先生那麼重視體育,因為那個時候需要強國強種。時至今日,我們的經濟發展迅速,但身體素質沒有增強反而下降,這就危及了國家民族的生存,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這個背景之下,教育改革、體育改革就勢在必行了。人的健康很重要,這是我們國家在世界發出強大聲音的前提。過去幼兒體育是放在健康裡邊,這合適不合適?如果把體育放在健康裡邊,這就是對體育的認識存在偏見,只是認識到了體育生物層面的積極意義,僅僅強調體育的健康價值,體育還有社會、文化、教育等價值。現在要改變社會或者家長的觀念,首先應該強調體育不是健康,強調體育對人的塑造,塑造的是全新的、社會需要的發展性的人。人僅僅學習文化知識,不足以應對危機狀況,不會有很強的應變能力,這個只有在體育遊戲的過程中才能習得和培養。所以,幼兒體育的課程無論如何轉變,一定要強調遊戲,注重遊戲對人的促進作用。現在很多幼兒園都開設了多種多樣的體育課,如幼兒足球、幼兒籃球、幼兒武術、幼兒體操,只要這些課程運用得當,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都是有益的。

  黃:體育讓人感覺到生理層面的成長比較多,這是容易看得到的。其實,在幼兒體育的領域裡邊,心理的情感我們看得更重。為什麼我們強調孩子的遊戲不僅僅是生理的部分?因為幼兒體育課絕對不是一個訓練的過程。我認為大陸對體育是相當支持的,不像台灣一樣,我們每年都在爭課程,經費方面也會因為幾百塊爭得頭破血流。小學是要規定有多少門課的,每一年都要爭,誰要多一點課,誰要少一點課,國語、數學要多幾節課,這是要爭取的。台灣小學的體育與健康加起來是四節課,其中一節還被健康佔用了。那誰來上健康課呢?這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這幾年,台灣的體育主管部門改變了方法,我不跟你們爭,但我要下條文列為評價標準,明文規定除了上課以外,每周還要運動150分鐘,這是原來30分鐘的延伸。那帶來的問題就是,下雨天怎麼去玩?老師不知道教室中的桌椅一收,就可以上體育課的。所以,這個要求實際貫穿不下去,因為老師不知道怎麼上課。所以,我們現在提供很多課程,讓教師知道如何上體育課。

  台灣的幼兒體育教材很多,相關參考資料也很多,可以讓老師多重選擇,能夠讓孩子多元地學習,不會規定你上個禮拜教什麼,下個禮拜不教什麼。教材內容要點也就幾個,如穩定性、移動性、操作性等。為什麼體育又要掛在健康里呢?這幾年都是這個趨勢,掛在身體活動與健康中,這個是可以接受的,通過身體活動可以達到健康效果嘛。台灣的課程大綱裡邊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同整課程,不是獨立的,體育與健康就是同整課程,每天必須大肌肉活動30分鐘,是要必須執行的。幼兒運動研習會也許沒有人關注,但大肌肉活動30分鐘研習會就會場場爆滿,因為這個更貼近政策要求實施的內容,一樣的東西換個名稱就不一樣了。目前,台灣幼兒體育活動特別好,小學以上的教育領域採用的是SH150,每周活動150分鐘,是體育課之外累計活動時間,被列為中小學評價項目之一。跟上面說的一樣,這150分鐘上什麼?打籃球、踢足球的就是那」些學生,其他學生怎麼辦,我們就開發了樂趣化教學,飛碟、疊杯、應用射箭等遊戲化項目被改編,這些都受幼兒體育的啟發。台灣小學低年級的體育課程內容,有很多都是幼兒體育遊戲。

  台灣小學是沒有體育教師的,都是帶班老師直接上體育課,很多老師撐著陽傘來上體育課,因為回去還要敷比較貴的面膜。台灣有句話叫「一個哨子兩顆球,學生老師都自由」,打的是「躲避球」,老師是不會教球類課的。在台灣當老師是很難的,都是運動能力不太好躲在樹下偷讀書的學生成了老師。現在已經慢慢意識到這種問題的嚴重性。幼兒體育教師也是沒有規劃的,也沒有專門要求必須配備多少的體育教師。我們幼兒體育教師目前就是在「夾縫中生存」,什麼是夾縫,就是既不屬於幼教,也不屬於體育,但這中間就有了生存的空間。「幼兒法」規定幼兒園必須有合格的幼兒教師,沒有規定必須有體育教師。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要求幼兒園必須配置體育教師,是因為體育系的學生沒有幼教證書。如果幼兒體育教師配置合法化,體育教師就沒有辦法獲得准入,幼兒體育教師的生存就會有困難。全台灣地區只有台灣體育大學培養幼兒體育教師,實際上就是一門課程,也是30分鐘的身體活動。我們學校畢業的幼兒教師是非常搶手的,但並不落戶或者定崗定編在幼兒園,是可以同時教十幾家幼兒園的體育課的,這樣薪水會很高,要是落戶了反而生存得不好了,就是這個意思。幼兒園有體育課程的需求,我們體育的教師進來支持,這就是很好的一種合作。

  殷:幼兒體育課程的設置,需要了解幼兒身體活動的時間。美國對幼兒身體活動的時間是有規定的。全國體育與運動協會建議,年齡在3-5歲的學齡兒童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的有組織的身體活動,每天參加l小時至數小時不等的自由身體活動,除了睡覺之外,不要一次性靜坐超過一小時。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對年齡在3-5歲之間兒童身體活動的建議是兒童應進行充分的身體活動,清醒時每小時進行15分鐘適度或大強度的身體活動。除睡覺外,兒童一次性靜坐的時間要少於30分鐘。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應限制在2個小時以內。在戶外運動問題上,相關聯邦與州政府對課程、時間、場地大小與安全有關鍵規定,涉及到活動的時間有:兒童應每天進行一個小時的身體活動,包括教師指導與自由玩耍;電視、錄像以及電腦的時間,應限制在每周一次或每次不超過30分鐘;保育機構不能將活動時間作為懲罰;兒童應每天有2次戶外活動的時間;除睡覺與吃飯外,處於坐姿的時間應在30分鐘以內。綜合了40個發表文獻的數據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的身體活動中,男孩比女孩更活躍。8%-40%男孩和14%-27%女孩每天身體活動多於和等於2小時;3.7%-6.9%男孩和0.5%-2.4%女孩每天大強度身體活動中間值多於1小時;0%-0.5%男孩和0%女孩每天大強度身體活動中間值多於2個小時。這些都可以為我們的幼兒教學和課程設置提供參考。

4.幼兒體育活動的測評:不確定性與未完成性

  孫:就運動科學領域,幼兒體力活動水平與特徵的精確測量和科學評估的技術突破一直是一個難點,學界很多學者對中國目前幼兒體育測試採取的標準持懷疑態度。從2000年開始,我國每5年對3-69歲的中國公民進行一次體質健康監測,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幼兒部分的測評對象是3-6周歲的幼兒。測試指標包括身體形態和素質指標兩類,身體形態包括身高、體重;素質測試包括10m折返跑、立定跳遠、網球擲遠、雙腳連續跳、坐位體前屈和走平衡木。有的學者質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中有些幼兒體育活動能力的測試及評價存在成人化傾向,未能達到《發展指南》的分年齡段學習和幼兒動作發展要求。不知道三位專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殷:最早的身體測試源於軍事需要,採用了俯卧撐、仰卧起坐等指標。二戰以後,美國發現公民的身體素質不好,就大量投資發展美國人的身體素質,這時才研究什麼樣的項目才能最精確地測量人的身體素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採用同樣的方式開始測試青少年。美國學前兒童運動發展測評是綜合的身體運動測評,由生理成長、發展(功能水平)、運動行為(表現)構成。生理成長包括身體質量,即身高、體重、體型、姿勢;人體測量數據,即胸圍、長度、年齡;身體組成,即脂肪含量、瘦體重(Lean body mass)、第二性徵;發展(功能水平)有:心肺功能、耐力、靈活性、協調性、速度、敏捷性、力量、視覺、平衡性、反應時間、肌肉運動知覺、初潮。運動行為有發射性行為、自發運動行為、初步行為、基本運動行為、體育技能行為、日常生活行為。學前兒童發展測評出現了以下幾個新趨勢:兒童年齡以及適宜發展性的測量工具;由於當代運動發展理論使得測量工具由結果為主轉向過程為主;對種族、文化團的運動發展區別進行跨文化研究以探索有關機制。例如,《粗大運動技能發展測評3》中,就提供結果和過程標準,有較強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並且便於使用。聯邦和州政府辦的幼兒園每年都有綜合測試,其中包括運動技能測試。運動技能測試以技能標準的掌握為重點,不測走跑的速度和跳投的遠離。一般來說,測試是按照月算的,例如36個月的孩子走、跑、跳、投是有標準的。每個年齡階段可以測試相應的身體活動能力,沒有達到測試要求的就要給幼兒補課,這樣更有利於兒童的運動技能發展,能保證每個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的發展是正常的,這種測試是比較合理的。

  黃:這個問題在十幾年前的台灣就發生過。當時有兩派觀點,也是兩套人馬,分屬於生理學派和教育學派,前一派支持測試,後一派不支持測驗。當時我是支持不測驗的。我的老師做過研究,測試對幼兒幫助不大。台北市也做過幼兒體育測試,測試後發現問題很大,要我給幼兒開運動處方。實際上,我們在幼兒園上課,不可能因為一個孩子影響多數孩子,這是現實的一面。幼兒體育測試還是有其特殊性的,在測試過程中,測試人員的表情、語調和態度,對幼兒測試成績都影響很大。測試中會不會出現恐嚇小朋友的情景?一定會的。我們測試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測試動作能力,那是可以的,但僅僅測試成績就意義不大了。例如投擲、立定跳遠,如果小孩投不遠、跳不遠,我在測試的前三周,就可以通過反覆練習來提高幼兒運動水平,這又有什麼意義呢?現在來看,幼兒體力活動的測試需要不需要,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是需要的,我也不反對,關鍵是找不到科學的方法。我就主張現在只做動作能力測驗,不做體能能力測驗。體能能力可不可以做測驗呢?可以!但做完以後,要孩子與孩子自己比較,不能是孩子與全班的其他孩子比較,不要跟常模比較,這樣會引起家長的恐慌。在我看來,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能力是比較重要的。我們對孩子的動作都有觀察,現在台灣也流行觀察研究,可以從影像裡邊了解孩子的動作能力,也可以從影片呈現中修改老師的指導方法,這叫行動研究加觀察研究,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幼兒體育發展改變很多。

  董:大數據時代,大家都在強調數據,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搞體質測試。如果有科學的數據,那是好事。實際上,在實際測試中,體質測試變成了一個拉鋸戰,時間拖得很長。幼兒體力活動測試的實操性很重要,需要多少人、需要多長時間,這些都是很客觀的問題。現在大部分幼兒園拿出來的數據是不是可靠?不管從兒童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看,台灣不主張體能測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提高,我們可能會找到一些新的簡單易行的手段,能夠實現對動作的過程評價,測到真實的數據。

5.小結

  幼兒對體育活動效果的認識是難以描述的,幼兒體育本體研究可做的東西不多。幼兒體育的發展是交互的、整合式樣的發展,必須多學科聯合。殷澤農認為,近十幾年來,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的一些有關健康的招標課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跨學科聯合研究。幼兒體育的教學、研究要跟其他學科密切結合,不能就體育談體育,今後幼兒體育的發展會呈現出跨學科聯合發展的態勢。黃永寬認為,幼兒體育的整體發展需要引起關注,不能單方面強調一個環節。從教學的整個過程來看,幼兒體育可以分為律動、遊戲本身和其他活動。未來幼兒體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個就是教材的研發,第二個是師資的培訓,第三個是活動的拓展。董進霞教授認為,大陸幼兒體育屬於三不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教育部體育衛生藝術教育司、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都不涉及幼兒體育活動的管理,與台灣幼兒體育的「夾縫中求生存」類似,今後應該加大對幼兒體育的扶持力度。此外,種族多樣化背景下的幼兒教育也應該受到重視。已有研究表明:2000-2010年間,美國18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人口總體增加了2.6%。少年兒童人口增長全部來自少數民族群體。其中,非西班牙裔混血兒童人口中增加了46.3%,西班牙裔兒童人口增加了38%,亞裔增加了31.2%,夏威夷原住民和其他太平洋島民增加了23.8%,白人和黑人小孩降低了9.8%和2.3%,美國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降低了5.6%。可以說,未來如何為經濟、種族多樣化的人口,以及未參加有組織的保育的兒童提供更好的體育活動,不僅是美國幼兒教育面臨的課題,也是中國幼兒教育同樣要面對的問題。

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

生命里不可泯滅的是希望
成長絮語----生命是一場懂得
[轉載]大道行者是生命科學家
每日禪話(89)生命只關乎你的心
如果你知道你死亡的日期,但你可以選擇一種死亡方式。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死亡?

TAG:生命 | 成長 | 認知 | 體育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