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中日關係,敢問路在何方?

『國際觀察』 [國際關係]中日關係,敢問路在何方?
作者:友好界面提交日期:2006-5-28 17:41:00

日本,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飽含複雜情緒的國度。昨天,日本人通過戰爭,改寫了中國的歷史,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災難;今天,日本通過經濟和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2004年中日關係進入兩國建交以來的低谷,2005年又因為執政內閣參拜靖國神社、東海油氣田之爭、釣魚島主權之爭、右翼教科書問題、入常之爭以及中國的反日遊行示威、波及全國大中城市的抵制日貨行動等一系列事情,讓中日關係雪上加霜。   一、中日民族特性和歷史關係   1、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依託的國家。儒家思想貫穿了中原文化的始終,儒家思想倡導的「仁義禮信、和為貴」深刻影響著中國曆朝歷代的知識分子和統治階層,同時主導了中國三千年封建農耕文明。農耕文化的「尚文輕武」直接造就了歷史上宋末蒙古人以百萬之眾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明末滿人也以百萬之眾打敗明朝建立清朝。中國人寬厚、重感情、重義氣、勤勞,但是小集團觀念嚴重,對窩裡斗樂此不疲,愛面子,正是這種個性,也註定了中國人在某些方面的軟弱性,汪精衛臨死前也不承認自己是漢奸正好證明這一點。   綜觀中國五千年來的興衰史,從強的「秦皇漢武」到「貞觀之治」到疆域最廣的元朝,看弱的北宋皇帝被俘、南宋滅亡,明末清末的淪陷,活生生就是「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然而朝代的更換並不影響中國在世界的領先持續幾千年,這個事實造就了中國人深深的天朝大國的慣常思緒,中國人絕對不能接受落後和挨打。我們從現今中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形象、讚譽的歷史史實可以看出,不論是亂世中的秦始皇、岳飛、成吉思汗、林則徐,到近代的毛澤東、鄧小平,還是締造太平盛世的漢武帝、唐太宗。可以說中國的崛起、民族的復興有一個天然的紮根於每一個平民的內在因素。   2、日本依靠得天獨厚的島國優勢,歷史上幾乎沒有遇受過外來入侵,公元1274年和1281年,當時強盛的元朝軍隊兩次侵襲日本都以失敗告終,粉碎了元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元後的明朝,也曾強盛一時,和當時的日本不和,也拿日本人沒有辦法。   現在的日本由於民族融合的加速,基本上可以說是世界上僅有的單一制民族國家,其民族團結性和凝聚力不容小視。日本的發跡始於「明治維新」,從此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逐漸強大。此後清末的日俄、日中戰爭日方的勝利,均極大地助長了日本人不可一世的霸佔世界的野心和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人選擇中國作為其征服世界的平台,也緣於對中國人的輕視。二戰雖然最終以德意日聯盟的失敗告終,但日本人在對待二戰的問題上,出現了重大認識誤區。我們從三點可以看出:一是日本右翼認為日本的侵略解救了亞洲各國,二混淆了文化生死觀和戰爭責任的界限,三是執政內閣富有深層心理動機一次又一次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這和德國政府堅決劃清納粹界線,真誠向二戰受害家屬理賠及道歉相比,反差太大。另一方面,日軍還是唯一對美國本土進行過攻擊的軍隊;二戰後,日本人通過發展經濟,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地位,這兩點加強了日本大和民族和其他民族相比較的民族優越感,而神社和武士道精神則成就了日本人性格里的狂妄和自負。   二、中日關係走向   1、從經濟上來說,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然而我們知道,日本作為一個弧形島國,陸地面積僅為377880平方公里,在它經濟高度發達的背後是巨大的資源消耗,而日本國內的資源礦產非常貧乏,除煤、鋅有少量儲藏外,絕大部分依賴進口。這種特殊的地域環境,註定了它的政治方向重要的一項,就是向外拓展能源空間。作為鄰國的中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異常迅猛,年均GDP增長率達到9.4%,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七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的快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和能源為代價的,同樣存在著能源不足的瓶頸,也需要向外拓展能源空間。而且由於中國的迅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了日本國內經濟產業「空心化」和工業產品競爭力下降,日本人在內心不免產生恐懼和不安。   從長遠的角度看,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可阻擋,中日之間發展為友好互利的鄰邦關係是歷史的必然。但就目前的局勢看,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日本希望與美歐一樣,擁有一個類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的經濟勢力範圍,在東亞建立自由貿易區或經濟共同體。由於日方希望主導東亞經濟秩序,一東盟及韓國不會答應,二中國的目標肯定不是日方主導下的經濟共同體,所以就減緩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也使中日「一山容不下二虎」的關係格局從經濟利益上浮出水面。   2、從政治和軍事上來說,這些年來,日本政府致力於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對稱的政治地位。日本正通過海外派兵等形式,逐漸突破「和平憲法」的底線和二戰後防衛型的軍事體系,構建其適應經濟大國地位的軍事力量。   今天的日本自衛官達到23萬人,另有2萬多事務官員和技術官員,主戰坦克比英法兩國還多,艦艇比英國和義大利兩國多,軍費開支在全世界僅次於美國,是全球屈指可數的軍事力量之一。日本海軍現有總兵力4.37萬人,各型作戰艦艇162艘,作戰飛機210架。是一支兵種齊全、裝備先進、並具有較強反潛能力、遠洋機動作戰能力和掃雷能力的精幹海軍,是當今亞洲乃至世界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國產裝備的性能也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兵員超過14.5萬人(尚有後備兵1.5萬人),陸軍擁有坦克共1159輛,裝甲車850輛;各種火炮6300門,反坦克導彈發射架 300部,防空導彈發射架 194部,直升機449架;在航空戰力上,日本已能夠自製世界一流的戰鬥機、攻擊機,甚至反潛飛機,航空自衛隊共配備有各型式飛機899架。 而且以日本的經濟能力和技術力量,加上盟友美國的幫助,日本應該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擁有核武。   而同樣作為亞洲大國的中國,現在還正面臨著日愈嚴峻的國際生存空間。首先,中國有著漫長的陸防線和海防線,分別長達2.28萬公里和18000多公里;其次,在相鄰國家中,東有桀驁不馴的朝鮮,北有兇狠善變的俄羅斯,西有潛在競爭對手印度,宿敵日本和中國隔海相望。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冷戰結束後中國成了它唯一的假想敵,美國通過其在亞洲的盟國和軍事基地,對中國形成了全包圍的戰略態勢,而日本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鐵杆盟友,聯美製華自然成了其主要的外交政策。隨著中日、中美及台海關係的變幻莫測,中國大陸在為期不遠的某一天,甚至有可能面對來自美日台三角軍事聯盟的夾擊。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台灣問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運要衝,控制巴士海峽、台灣海峽,是中國大陸東南的海上屏障,也是與太平洋地區各國聯繫的交通樞紐。台灣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取得戰略突破的唯一一個缺口,台灣問題不解決,絕對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以筆者個人的看法,我能夠理解日本作為經濟強國謀求政治強國的意願,並且相信這個意願將會有實現的一天。但是日本要達到並實現其政治大國目標,即需要美國的幫助,也需要中國的幫助,特別是在聯合國安全理會改革方面中國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得到中國的幫助,以現在的情形來看,顯然這個外交空間異常狹小。   中日關係,我並不認同一些媒體和某些時事評論員所說的,政府和民眾都缺乏寬容和了解,亞洲國家應該向二戰後的歐洲諸國學習,拋下歷史恩怨,結成一個政治、經濟共同體。我覺得至少在目前及至將來的很長時間裡,中日之間都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1、持續8年之久的日本侵華戰爭,造成中國傷亡達3500萬人,地域分布幾乎佔到中國國土的三分之二,直接經濟損失摺合黃金7.3萬噸。中國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是二戰的受害者,誰也無法做到讓中國人不警惕日本的軍國主義和右翼思想。為什麼中國對販毒吸毒的處罰是世界上最嚴厲的?就是因為新中國的締造者對清末鴉片泛濫成災導致民不聊生、軍無鬥志有著切膚之痛。中國是一個憂患意識很強的國家,從屈原投江自盡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我以我血薦軒轅」均反映了這種思潮。2、我覺得還有一個值得思考也必須認清的事實就是:兩國民眾在中日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本民眾普遍對中國缺乏必要的了解,日本執政當局和由其操控的輿論深刻影響著民眾,日本正在把「中國崛起的威脅」作為國內經濟停滯不前的理由,所以當前的日本民間的反戰和懺悔根本不是主流,日本當前的主流就是對中國的反感、抵觸及由此引發的軍國主義。而中國,在二戰後,尤其在近幾年加強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使得中國民眾對日本的「仇視」態度進一步加深,這種兩國民眾之間的意識潮的對立,肯定會不約而同地影響著政府的外交政策趨向於對抗。所以說,中日之間在短時間內濃縮鴻溝的可能性不大。而美國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漁人得利。日本要擺脫美國棋子的狼狽處境,突破自我,對歷史問題的正確認識是一個基礎,把握不好只會使中日關係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不能自拔。   三、中國何去何從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無意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為敵,中國現在和將來需要的只是一個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以經濟發展來實現強國目標。我很贊同某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的看法:中國的崛起道路是開放式的,這條道路造就了中國的成功,同時也制約了中國的走向、規範了中國的行為;中國難以承受對外軍事擴張的代價,這就決定了中國主觀上不願、客觀上也不會背離和平崛起的道路。   中日之間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可能很小,「政冷」掩蓋不了「經熱」的事實。但是政治家的對峙並不是常人能想像到的,所以,誰也不能排除戰爭的可能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證明:政權是從槍杆子里拼出來的,強大的中國必須要有一個強硬的政府。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交給國人的是一個軟弱的印象,我想這不排除政府韜光養晦的策略,但不利於提高政府威信也不利於提升國人自信。中國沒有如美國一樣的經濟實力去全方位發展軍事力量,但可以走高精尖的軍事之路。中國和日本,由於缺乏共同利益平台,又有宿怨新仇,中國在不願使用武力的情況下,核震懾將是唯一可以制衡美日的方式,中國甚至可以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諾。畢竟,國家的生存大計容不下仁慈和謙讓。
推薦閱讀:

國際關係研究基礎類型——政策分析
【當代|第22期】北約歐洲支柱成員國黑海政策極簡報(編譯者:小保健)
【當代|第16期】從「白羅斯」更名事件一瞥俄白國家及民族關係複雜的歷史淵源(蘇聯解體前)
解決東北亞問題的最佳時機真的錯失了嗎?
近20 年國際地緣zz學的研究進展

TAG:國際關係 | 中日關係 | 國際 | 中日 | 關係 | 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