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費學信:疑草書《醉翁亭記》非蘇公所書

疑草書《醉翁亭記》非蘇公所書2006年09月01日 安徽在線-安徽日報 費學信  我到滁州琅琊山風景區參觀古今名人碑廊時,草書《醉翁亭記》的碑刻引人注目,也立刻吸引了我,碑上赫然刻著「眉山蘇軾書」的落款。這真是蘇公所書嗎?我知道,楷書《醉翁亭記》確為蘇公所書。這草書看起來卻不太像。後不久,在《書法》雜誌上看到雪涅的《蘇東坡曾草書醉翁亭記》的文章,文中的草書影印件與琅琊山草書醉翁亭記一樣。我仔細研究多日,感到它與蘇體大相徑庭。這裡從書法角度說些一家之言,與方家切磋。  其一,筆畫部首與蘇公不類。筆畫部首是書家風格的基本特徵。蘇軾書法,尤其是行書,是側鋒、方筆為主,筆力雄健,筆畫凝重。而草書《醉翁亭記》是中鋒用筆,圓筆為主,線條瘦細。尤其是文章的開始和結尾部分,實際是行書,按理說是最能體現蘇軾側鋒方筆的特點,而這裡卻不明顯。再看偏旁部首,也與蘇公手筆不相吻合:如寶蓋頭橫折的橫,蘇軾是向右上的,而此碑寶蓋頭橫折的橫卻來個弧度;蘇軾寫行書半包圍扁口橫折的折,如「向、而」等字,往往是側鋒用筆,順勢而下的,顯得筆畫寬厚,而此碑在這些部首橫折的寫法上,或有明顯的頓筆,顯得生硬,或一筆轉下,線條瘦弱,末端乏力;再如立刀旁,蘇字寫到筆末時往往是稍帶撇意順勢而下,稍向左下,一筆寫成,顯得寬厚。而此碑的寫法是筆勢向右下,整筆向左傾倒,頗有米字筆法。  其二,字的體形特徵與蘇公不類。結體最能體現書家風格特點,像人一樣,高矮胖瘦,一目了然。蘇軾的字,尤其是行書,結字扁平、寬宏,「石壓蛤蟆」,扁而溫潤敦厚,且體勢稍向右傾,嫵媚而莊重,在視覺效果上顯得平淡而少變化,形成一種靜謐、舒適的氣氛。而草書《醉翁亭記》體形以長為主,筆畫清瘦,尤其是結尾部分,結體修長,筆畫挺拔,略顯生硬,變化不多,與蘇公書法的結體風格大相徑庭。  其三,草法特點與蘇公不類。平和的美,是蘇軾書法追求的審美境界,也是其「尚意」書法美學思想的最高境界。基於這個審美情趣的指導,蘇軾是不大欣賞草書作品的。他曾在一首詩里批評張旭、懷素是「顛張醉素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且不說其認識正確與否,但可知在這種審美取向指導下,蘇軾的書法作品主要是楷書和行書。他存世且可信的草書作品非常少,其中兩件是臨摹作品,分別是《臨王右軍講堂帖》和《臨桓溫蜀平帖》。還有一件是狂草《梅花詩帖》。從他臨習的《講堂帖》看,雖然在神態上接近王書,但其結字、運筆者仍能看出蘇軾的個性特點,與其風格成熟後的作品放在一起,審美特點基本是一致的。《黃州寒食詩帖》是其超水平發揮的一件書法作品,雖不是蘇軾風格的代表,但大部分字蘇味仍很濃。蘇軾字與字的體勢基本是正面相對,稍向右傾,極少變化,顯得穩重安詳、靜謐恬淡。而草書《醉翁亭記》結體偏長,中鋒用筆,「大刀長矛」,線條或粗或細,盤旋繚繞。字與字奇正救應,體勢變化較大,顯得跌宕起伏。  另外,題跋有悖常理。楷書《醉翁亭記》落款日期是「十一月乙巳」,而草書《醉翁亭記》落款日期是「十一月乙未」。就是說一天之內蘇軾要寫正、草兩幅作品。要知道,這時蘇公寫字是「應劉君之請」,要刻石立碑的,不可不認真對待。尤其是楷書,一筆一畫,必須一絲不苟,絕非一揮而就的,要在一天之內完成,談何容易!更何況蘇公身處潁州太守的位置,公務纏身呢?  綜上所述,無論從書法藝術的角度考察,還是從常理看,草書《醉翁亭記》都不像是出自蘇公之手。
推薦閱讀:

索靖《草書狀》原文、注釋及譯文
康里巎巎 草書《唐人絕句六首》(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孫過庭·草書千字文
林散之草書賞析(12)
董其昌行草題跋《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

TAG: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