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門學者」到「三出學者」(金台論道)
06-20
從「三門學者」到「三出學者」(金台論道)楊雪梅《 人民日報 》( 2010年12月31日 17 版)你知道什麼是香蕉豬嗎?在廣西潿洲島,由於大量的香蕉成熟後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或者餵給豬吃,於是這裡的豬被叫做香蕉豬。如果不是到潿洲島進行國情調研,常年身處國家最高學術殿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恐怕是不可能知道這個特殊的稱謂的。從表面上看,今天的學者從未如此接近大眾的生活,我們的報紙、雜誌、電視和網路為大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發言平台,一些學術的話題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關注,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也希望聽到學者的聲音,可是我們的影響力與權威性卻大不如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並不真正知道問題的癥結之所在。比如一些學者的觀點和言論總被公眾質疑替有錢人說話、替既得利益者講話。比如一些在大城市搞經濟研究的學者接觸的都是大企業大老闆,但企業工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如何,就很少知道了。房價到底高不高?國家的惠農政策下一步該怎樣走?我們的教育、養老、醫療體系該如何規劃?面對許多急需破解的難題,我們的學者發出的聲音為什麼並不令人滿意。開始於五年前的國情調研並不是心血來潮。正如社科院的領導所說,現在許多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主要是博士畢業生,他們大多是從家門到校門、從校門再到單位大門的「三門學者」,學富五車卻普遍缺乏在基層鍛煉和工作的經歷。許多研究人員習慣於面對著書籍和電腦搞研究工作,出門在外往往也有人安排衣食住行,到了基層甚至不知道怎樣解決吃飯、住宿、乘車這些日常問題,更別提和民眾打成一片了解國情了。國情調研做好了,「三門學者」就可以變成「三出學者」——出信息,出對策,出思想。何謂出信息?有新內容的材料才叫信息。如果你的材料是空洞無味的,是陳芝麻爛穀子,一點新鮮內容都沒有,那就不是信息。所謂出對策,就是把具體的辦法、具體的思路、具體的政策提出來。對策出得對不對,對具體的工作是有影響的。出思想就是更高的要求了。國情調研不光要提出怎麼辦,還要在出對策的基礎上深入思考,解決深一個層次的認識問題,這就要出思想。要對收集上來的信息加以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提升概括,升華為思想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造就了世界關注的「中國模式」,可是我們的社會科學工作者顯然對之關注不夠、研究不夠,理論上的貢獻少之又少。有的學者談起西方的經典理論頭頭是道,可是講起中國的國情卻模稜兩可。有時他們將中國的發展估計得過高,有時又會估計得太低。事實上只有了解了中國的國情後,我們才會知道,在中國沒有應對所有困難的靈丹妙藥,也沒有脫胎換骨的魔術。我們既不可能在旦夕之間解決所有的困難,也不可能被各種困難立刻壓垮。說起國情調研,不由得讓我們想起黨的光榮傳統,想起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名言,想起延安時期大批年輕知識分子到陝北的田間、窯洞進行國情調研的情境。今天,雖然大環境不同了,但廣大的農村、遙遠的山區、變化的城鎮依然需要我們學者們發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中國知識分子走出書齋俯首親近腳下土地的腳步,依然不能停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山海經》學者宮玉海與朝鮮問題
※7國60位學者齊聚探討人間佛教
※尋史:清末民初的學者為何扎堆留學日本?
※初學者,如何記住八卦的長相?
※學者:未來10年 中國人口下降到或只佔世界3%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