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量福:善意的批評 嚴重的問題——從例文看學術論文撰寫方法

作為「學術批評網」的一名忠實讀者,我認為此網站為建設一個良好的學術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想借貴網站一塊寶地,談談我國學術界中研究方法問題。我本人雖然人在海外,但十分關心國內學術研究的發展狀況。 以本人之拙見,與剽切他人的研究成果相比,研究方法可能是一個更為廣泛的問題。因為,剽切他人的研究成果,終究是一件公認的醜事。只要公布出來, 似乎不太會有爭議。本文所指的研究方法是特指在學術研究中以及論文的撰寫時如何對待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在論文中進行討論的方式。這個問 題從國內的各類學術刊物中皆可看到。但本文的目的絕不是要打擊一大片,或者對例文的作者進行抨擊。從這個問題的普遍性上看,我國的學術界似乎尚未重視這個 問題。在與所識的國內學者談及此題時,他們也覺得以前沒有重視個問題。我認為,若想建立一個良好的學術文化,必須從這個似乎小的問題下手。 值得一提的是,也還有朋友認為,這個問題也許不是個問題,而僅僅是中美在學術研究上的區別。也許吧!此文將問題提出,供大家討論。需要說明的是, 例文的選擇實屬偶然,正好在手邊,就拿了當了「靶子」。我與作者素不相識,若有冒犯,多請原諒。實際上,我認為,例文所接揭示的我國行政執法中的關鍵問 題,確實談到了點子上。我的討論僅局限於方法上,對例文中的觀點、結論沒有任何接觸。 例文 作者:肖金明 題目:<<論政府執法方式及其變革>> 刊物:<<行政法學研究>>,2004年第四期,頁碼:(不詳) 由於我手邊的文章是從網上下載而得,頁碼和具體段落有可能與原刊文章有所不符。所以,我就利用<<論政府執法方式及其變革>>(以下簡稱稱「例文」)一文中的章節(一共八節)為依據。 從例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四類問題。 一類問題:「灰色地帶」。這裡需要討論的是在剽竊與非規範化之間的「灰色地帶」。所謂「非規範化」是指我國學術界在對待文獻引用格式及注釋方式的隨意和不嚴謹狀況。在這個灰色地帶中的討論結果,從文字上看,作者並無意將其歸為己有。但由於沒有出處,讀者便無法進一步查證。 二類問題:討論方法不嚴謹,對於有結論性內容,不加闡述。於是,讀者不知道所涉及的內容是這份研究本身的成果呢,還是他人研究的成果。這第二個問題是從第一個問題中派生出來的。 三類問題:如何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四類問題:對新概念、詞語不加解釋 下面讓我們就例文將上述四類問題討論一下。例文在第一節的第五大自然段中提到,「實踐證明…」,又提到「經驗證明…」。在學術論文中,不能這樣 論述。哪裡來的「實踐」?誰的「經驗」?在這裡應該對「實踐」和「經驗」加以介紹。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自己的經驗都是可以的。但必需加以討論或著 明出處。(二類問題) 例文在第二節開始用了一個「單邊主義」的概念。這個詞在例文中是被加了引號的。這就意味著這個詞是有特定的含義。在論文的撰寫中,當第一次使用一個新概念時,應該對其加以解釋、定義。不能假設讀者能自動明白這個概念的含義。(四類問題) 還在這段中,接下來,例文引用了法國學者貝爾納·古爾的語句:「如果不把行政置還於公眾…」這個帶引號的直接引用於是例文本頁中「注1」。但是, 本頁下面的「注1」卻不是貝爾納?古爾,而是勒內?達維(一類問題)。為此,讀者只能猜想貝爾納?古爾的觀點可能是在勒內。達維文中被引用的。這種硬傷絕 對不應該在學術論文中出現。不知本文的責任編輯為何也將此誤漏掉。 還是在本段,例文接下來以四行半的篇幅直接引用了美國幾位學者的話。在學術論文的撰寫中,我們能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主張等等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 不能將別人的語言直搬照抄地拿來當成自己的句子(三類問題)。這種做法不是剽切,而是論文撰寫的方法問題。其實,改正這個錯誤的方法十分簡單。是要在這個 大段引語之前加上一些「穿針引線」的話,諸如「正如某某人所指出的那樣…」,就可以了。更好的一種寫法是,將他人的觀點消化,在文中簡單的介紹。順便說一 句,美國學術界寫論文的習慣是,遇到長於三或者四行的直接引語,必需單獨立段使用。 在第三節的的結尾處,例文舉了車輛使用的例子來說明某市政府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例子中具體提到了罰款的數目和舉報者所得獎勵的比例。此例何來?這麼具體的例子必需有出處才可。否則讀者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個例子是被杜撰出來的。(一類問題) 在第四節的開始段,我們又看到直接將他人的語言當成自己的話的問題(三類問題)。這種做法的結果是使得這短短的、僅有五行的自然段中的論述邏輯十 分混亂。這段的開始,作者提到「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法律發揮社會效應不是完全和直接地依靠強力」。這就為本段和和這一節立下討論的基調。讀者所期望的便 是看到例文對為什麼強力不完全是法律發揮作用的基點。但是,緊接下來的句子卻是直接套用他人的話:「毫無疑問的是,在任何現代國家中都有一種實際的必要, 把使用武力作為實施大部分法律的最後一種手段」。論述邏輯上不通。接下來的、能支持例文觀點的引語還是被放在括弧里,……(但強力不是惟一的甚至不是最重 要的)。不知道這個括弧是引文原文里的呢,還是例文自行加上的。其實,改正這個錯誤的法不難。如前所述,可以不用直接引語,而是將他的觀點加以消化,簡單 介紹就行了。如果我來重新寫這段,我會如此改動: 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法律發揮社會效應不是完全和直接地依靠強力。   諸如英國學者阿蒂亞(1)也指出的,除了武力之外,說服力才是使人們遵守法律的更有力的保證。 這一自然段的結尾句又是一段直接引語。由於注一的號碼給在這個結尾句之前,說明這裡的引語出自於另一個學者,或者同一個學者的另一篇文章(或書)中。應該為這個第二個引語註明出處。(一類問題) 但是,這一句話的最大問題還在於,其要點與本自然段的論述邏輯無關。本段意在說明「說服」這一執法手段的重要性。但這個結尾句卻是說政府與人民之 間的關係。執法手段的不同(武力還是說服)是否會改變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政治學研究中的課題。我們在此不加討論了。我要指出的是,這樣不加引導地 照搬直引的論述方法有是會將研究人員自己也搞糊塗了。 第四節中的第二大自然段的開始,例文指出:「而行政獎勵、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的興起也標誌著政府執法方式的同類轉變,非強制性行政在現代行政法制 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裡問題雖只涉及論文的撰寫方法,但內在邏輯問題卻十分微妙。關鍵就在於這句中「…興起也標誌著…」這幾個字:這幾個字 使得此句話是對一個實際中正在發生的事物的描述。那麼,例文的作者是如何得知這個實際現象的發生呢?是通過自己的研究還是通過他人的研究呢?讓我們用一個 假設的例子來解釋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在文章中提到這麼一個事實:「這種新藥物的使用正在使得大量的魚類死亡」,我們是不是應該提供出處呢?(二類問題) 在這個大自然段的末尾,例文介紹了日本和西方國家的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這些變化是共所周知的歷史,那就不用提供來源。例文也是這麼做的。 第五節中的問題在於,例文介紹說:「從1997年開始,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全國有23個省…」。其中「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的引文方式在寫新聞 報導是可以的。但在學術論文的撰寫中是絕對不可以的。尤其是當例文還涉及如此具體的數字,如「23個省」,等等。一定要將這份「國務院的規定」具體列出 來。這樣做的重要性從例文本身就可看出。例文在這個自然段稍後又提到:「該法第25條…」。(一類問題) 第六節本身又是一共大自然段。其中提到: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行政處罰制度的最終出路,還是…官告民』為標誌的行政處罰制度」。這裡用的是引 號,說明是直接引用他人的言。例文為此也提供了注釋(注一)。但從本頁下面的注釋中,並看不出是哪一位學者說過此話。所提供的只是「官告民」這一概念出現 的背景情況。在學術論文的撰寫中,如果是用引號提出的直接引語,那就必需隨之提供具體的消息源。(三類問題) 還有,例文在這裡第一次提到一個新的概念:「官告民」,並且在下面還進行了簡單的討論。這是第四類問題。象我這樣在國外的讀者,不了解「官告民」 這一詞的學術定義,在讀下面的討論時,感到雲山霧罩,只能猜著讀。可見這類問題的嚴重性。每當介紹一個新概念時,一定要加以定義或介紹。(四類問題) 在最後的第八節中,例文使用了一些文學性語言,諸如「野蠻霸道」,「驕橫跋扈」,「以強凌弱」,等等。在學術論文中,不應該出現這類的詞語。學術 論文不是文學作品。再往下看,例文指出「政府執法應充分尊重行政相對人和相關人的人格,嚴禁毆打或採取其他侵害其身體的暴力行為,不對當事人實施精神折磨 或其他侮辱人格的行為,如遊街、示眾、罰跪(站)、辱罵、公開隱私等」。例文在前面沒有介紹或者討論過這些執法行為。作者是如何得知這些執法行為的呢:親 眼所見,還是新聞報導?應該註明來源。雖然在中國的每一個讀者都了解這些政府執法中的一些粗暴行為,但是,在學術論文中隨口將「事實」加以表述的方法是 不行的。 由於篇幅所限,我僅僅從例文中挑出一些比較典型的地方加以討論。在國內的各類學術刊物中,類似的問題俯仰皆是。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將問題提出, 供國內同行參考。從根本上看,要提高研究與論文的寫作水平,應該從學校做起。在美國的高中以及兩年制的社區大學裡對學生的論文就已經有很高的要求了。我們 高等院校,特別是搞文科的專業,應該設置學術研究方法論以及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的課程。 附錄: 歡呼吳量福博士為學術規範做善事 鄭東 吳福博士是一位旅居海外的美籍華人學者,可他對祖國大陸的學術發展所懷有的憂思和誠義之心卻絲毫不亞於大陸的學術管理者和學術研究者。近日吳量福博士在《學術批評網》發表了一篇隨手拿起的例文談學術論文撰寫方法問題的文章,讀來很受教益和啟迪。 吳量福博士所做的這種「善事」,的確尚未引起我國學術界的重視。其實它並不複雜也不新穎但意義卻非常重大。 1.他找到了一種便於操作的解決學術浮躁、學術腐敗問題的新途徑 我國的學術論文質量的確令人擔憂。我國現有學術期刊約9000種,年發表學術論文可達100萬篇。年復一年,我們發表的學術論文能有幾篇可以入 圍「諾貝爾獎」決賽圈?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們擔憂學術論文在低水平基礎上重複操作,我們也出台了不少規範制度,不斷聽到某某是這個「家」那個「家」,我國 的院士和教授也越來越多,學術科研經費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我們發表的論文質量、水平還不如人意,浮躁、膚淺及腐敗氣息太濃。學術浮躁主要表現在學術論文 的膚淺、有失認真紮實、有失水平;學術腐敗主要指花大量的學術經費成本而做不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所以,在學術論文寫作上面下功夫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 鍵。 2.及時介紹了美國關於規範學術的一些好的做法 一是吳博士敏銳地看到了中美在學術研究上的區別;二是細緻入微地告訴我們「美國學術界寫論文的習慣是,遇到長於三或者四行的直接引語,必須單獨立 段使用」。三是指出:與美國相比,所謂「非規範化」是指中國學術界在對待文獻引用格式及注釋方式的隨意和不嚴謹狀況。四是著重指出:從根本上看,要提高 研究與論文的寫作水平,應該從學校做起。在美國的高中以及兩年制的社區大學裡對學生的論文就已經有很高的要求。他指出中國的高等院校,特別是搞文科的專 業,應該設置學術研究方法論以及如何撰寫學術論文的課程。 3.說明對論文個案的評鑒是學術發展的鮮活的幹細胞 知道論文是怎樣寫出來的,就有了評鑒的好辦法。好的學術論文是怎樣寫出來的?學術論文是一段一段的文字組成的,由多篇論文組成了一期學術期刊。這 每一段文字、每一篇學術論文的優劣決定著學術發展的好壞,因此說,對每篇學術論文的個案的評鑒是學術發展的鮮活的幹細胞。醫學實驗證明,一個局部已經壞死 的肝臟,如及時介入鮮活的幹細胞就可治癒。同理,只有每篇學術論文的質量提升上去,獲取大量的幹細胞,才能逐漸促進學術發展,才能使那些有「申諾」潛質的 學術研究者脫穎而出。 4.人人都應有吳量福博士那樣的警覺性和熱心腸 一個真正的學者的最大風險,是他所研究的東西沒有真東西、新東西,是在於他寫出的學術論文沒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風格,吳量福博士的「善事」無疑可 使人們警覺起來。寫學術論文的人要看看自己寫出的東西是否能經得起像吳博士那樣的「說三道四」;學術管理者則可用吳博士的做法細緻全面地分析一下某篇學術 論文的作者到底寫出了什麼新東西。 最後,讓我們道一聲:規範學術,吳博士,您無疑是好樣的!

推薦閱讀:

翟良:議論文也能寫成一杯「冰糖雪梨」
PID:基因優質男VS物質富足男,女性如何擇偶? | 唧唧堂論文解析
自我校正練太極-經典理論文章列表
從0開始寫Paper的10條「奧義」
小技巧之如何降低論文查重抄襲率

TAG:學術 | 論文 | 學術論文 | 方法 | 批評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