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哪兒養老?(視窗·透視養老焦慮(上))

城裡住不慣,鄉下困難多;老家回不去,他鄉太陌生

人民視覺編者按:人人都會老,家家都有老。我國正在快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難題越來越凸顯。隨著人口流動加快、雙獨子女擔負多重贍養責任,傳統養老觀受到極大衝擊。獨居帶來的孤單寂寞,退休金不夠花導致的生活拮据,年邁體弱缺乏照料……都在困擾著不同的老年群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期熱播的電視劇《老有所依》再次將養老話題推向公眾視野。「未富先老」的中國,如何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如何讓老人安享衣食無憂、體面幸福的晚景?新年伊始,我們推出「透視養老焦慮」系列報道,著重解析幾種有代表性的老年心態,和您一起探討這些問題。山東退休教師劉文蘭:進城之後感覺更孤獨本報記者杜海濤孤獨如影相隨燈下,老兩口默默地守著電話,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天氣越來越冷,室內的寒氣上來了。71歲的劉文蘭和老伴收拾行李,準備去青島大兒子家過冬。劉文蘭和老伴都是山東臨沂鄉下的中學老師,有兩兒一女。大學畢業後,兩個兒子先後到了青島,成家立業、站穩了腳跟。小女兒到了上海,10年前和丈夫一起出國去了加拿大。三個兒女事業有成,當地人十分羨慕,劉文蘭也十分自豪。可是,十幾年前,當劉文蘭和老伴陸續從教育崗位上退下來,孤獨,就成了揮之不去的陰影。退休時,兒女已不在身邊;退休後不再工作,心裡頓時空落落。除了教書,老兩口興趣愛好不多,整天待在家裡,脾氣也變得煩躁。為了排遣心情,那年冬天,在兒子的勸說下,她和老伴兒到了青島。可是,在城裡,感覺更孤獨。兒子是一家保險公司的部門經理,兒媳在外企工作,每天起早貪黑,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10歲的孫子在寄宿制小學讀書,一周才回一次家。兒子、兒媳上班走了,老兩口摸摸這、摸摸那,想幫忙收拾房間,也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樓下的小區廣場,白天沒什麼人;出了小區又怕迷路。大部分時間,他們倆就在房間里坐著。「熬」過了那個冬天,老兩口說什麼也不在兒子家住了。回到鄉下,老兩口決定自己做些事。那時,他倆身體都還硬朗,就在縣城邊上租了一小塊菜地,自己種菜。澆水、施肥、捉蟲,每天往返於家和菜地之間,忙得不亦樂乎,生活充實了不少。但一到晚上,孤獨還是如影相隨。孩子天各一方。燈下,老兩口常想起他們小時的樣子。電話是聯繫的主要方式。可是,劉文蘭拿起電話,又不由自主地放下:兒子現在回家了嗎?是在開車,還是在開會?打電話會不會影響工作?老兩口常默默地守著電話,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好在,孩子們都很孝順,經常主動打電話來,這讓他倆十分欣慰。這樣過了幾年,就在老兩口逐漸適應了退休的日子時,200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再次改變了生活。老伴突發中風,一下子卧床不起了。打針、吃藥、按摩、理療,為了照顧方便,兒子再次將他倆接到了青島。第二年開春,老伴恢復得差不多了,夏天,老兩口又回到了鄉下,但再去菜園子種菜,已經不可能了。從那年開始,天冷去青島,來年轉暖回老家,成了慣例。壓力與日俱增看病有壓力,生活更有壓力。超市啥都貴,青菜、牛奶、雞蛋,常常拿在手裡掂一掂,最終又放下了頻頻來往於城市和農村,劉文蘭覺得很折騰。而更折騰的還不只是這些。前年冬天,劉文蘭在兒子家感覺腸胃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胃息肉。輾轉幾家醫院,做了手術。手術後,劉文蘭心思很重,擔心是癌症,好在老伴、兒子、兒媳都在身邊,不斷地鼓勵她。劉文蘭度過了一段困難期,逐漸康復了。第二年開春,劉文蘭回到老家,準備去報銷醫藥費,但因為是在異地做的手術,在當地報銷,手續十分複雜。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才把事情辦完。在大城市看病,劉文蘭覺得太貴,到醫院排隊、挂號,又特別麻煩。大醫院人多,社區診所又看不了大病。就是去兒子家小區門口的藥店買葯,也覺得比鄉下貴不少。看病有壓力,生活更有壓力。在城裡生活,油鹽醬醋,樣樣操心。到門口的超市轉轉,啥都貴,青菜、牛奶、雞蛋,劉文蘭常常拿在手裡掂一掂,最終又放下了。兒子說別怕花錢,可她心疼錢,總是花不出去。最大的壓力還是身體上的。老伴中風後一直行走不便,自己的身體也逐年變差。一年冬天,兒子上班時間,老伴在室內滑倒了,劉文蘭費了半天勁,怎麼也拉不起來。最後,是兒子給小區物業打了電話,物業公司派一名保安過來,才將老伴扶起。年紀一天天增大。劉文蘭盤算著,總去兒子家住,這不是辦法。葉落歸根,劉文蘭希望,將來能把家裡的老房子好好修修,最好能裝上暖氣,這樣冬天就不用到兒子家折騰了。但是,看看自己和老伴的身體,這個願望還能實現嗎?江蘇老農李振華:離開土地心裡不踏實本報記者 王珂人老了,「根」還在農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地里的農活雖然不輕鬆,但咬咬牙也就挺過來了吃完早飯,李振華照例來到村東頭的小橋上,和他的老夥伴們一起曬太陽、嘮家常。李振華今年67歲,老伴66歲。這個江蘇北部的村子有500多戶,2000多口人,青壯年勞動力900多人,超過2/3到北京、上海、寧波、崑山等地務工,留下的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李振華的兩個兒子也不例外:大兒子中學畢業就外出打工,先是到廣州,後來到上海,然後又到寧波,算起來在外漂了20多年。小兒子中專畢業後就到了北京,跟著鄰村的熟人一起做建材生意,也有10年多。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打理農田的責任自然落到了老人身上。李振華家9口人,10畝地。一年收穫兩季,一季小麥,一季玉米。打葯、澆水、除草這些平時的工作,李振華和老伴承擔下來。每年到了收穫的日子,才打電話讓兒子趕回來。「地里的這些活雖然不輕鬆,但想想兒子們在外面不容易,來回的車票也不便宜,咬咬牙就挺過來了。」2013年春節後,二兒子對李振華說,在北京待了10多年,都沒有讓父母見見天安門、逛逛頤和園,一定要把老人接到北京待一段時間。拗不過,他們老兩口坐上去北京的火車。到了北京,二兒子什麼活都不讓干。每天睡醒了吃飯,吃完飯看看電視、逛逛街,到了晚上,還有兒子守在身邊嘮嘮家常,日子過得很舒服。一個星期的「悠閑」後,李振華開始覺得有些閑得慌、悶得慌。在老家,他每天吃完飯就到鄰居家聊天,有時端著碗就到了鄰居家。在北京可不一樣,樓上樓下鄰居都不認識,對門鄰居稍微好一點,但也就是見面打個招呼。更關鍵的是,不知為啥,李振華晚上開始失眠。有時候會夢到院子里養的兩頭老母豬,因為沒人喂,餓得嗷嗷叫;有時候又會夢到10畝責任田,長得滿是雜草。在北京待了不到一個月,李振華堅持讓二兒子給自己買了回老家的火車票。病多了,花錢的地方也多了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掙錢卻越來越有心無力,收入更沒保障了人老了,病多了,收入卻更沒保障了。年齡終究不饒人。李振華去年11月在縣人民醫院檢查之後才知道,得了腰椎間盤突出。「說是要牽引,得花不少錢。我尋思著,還是別花錢了。回家休息一段時間,沒準就好了。」花錢的地方多了,掙錢卻越來越有心無力。李振華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到了農忙的時候,如果哪天幹得著急,晚上會腰疼得厲害,一宿睡不好。醫生囑咐李振華,不要再乾重活、累活。這讓他很為難:今年開春,如果不及時澆地、施肥,咋保障小麥的收成?小麥收不好,平時的花銷又從哪來?就算孩子孝順,過年過節能給點花銷,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心裡總覺得沒底。除了養自己,還不得不操心撫養孫子孫女。李振華大兒子家有一兒一女,二兒子家一個男孩。三個孫輩留在老兩口身邊,增添了不少樂趣,卻也是不輕的擔子。平時接送孩子要「拴住」一個人,老兩口輪流值班,每天按時按點,擔心孩子走失。更讓李振華頭疼的,是孫子們的教育問題。大孫女今年高三,在縣城裡的高中借宿。二兒子家的大孫子在鎮里的中學,每天騎自行車來回。小孫子在村子裡的小學讀四年級,離家還算近。前幾天大孫女跟李振華說,身邊的同學都有手機,她也想買一個。李振華心裡犯嘀咕:一方面怕同學們瞧不起,該給孩子買一個。再說,也方便給家裡和父母打電話。但又擔心孩子沉溺手機遊戲,耽誤了學習。小孫子平時很聽話,但就是學習成績不好。「我只能幹著急。打心眼裡想讓他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但我不識字,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幫孩子跟上老師的步子。」為什麼不讓孫子們到父母身邊上學?「不是咱不想,是困難太多。」李振華說,家裡其實非常想讓孫子們到城裡父母身邊讀書。可由於不是當地戶口,擇校不容易,費用也不低。「如果將來孩子們都能跟著他們自己的父母,俺們老兩口的經濟和生活壓力都小了,那該多好。」李振華說。
推薦閱讀:

老人誤吸了怎麼辦?優秀護理員都是這樣處理的!
可參考!建設一家居家養老服務站需要具備哪些標準?
適老化距離我們有多遠:簡談適老化家庭改造市場
智能化醫養結合---實現養老、敬老、孝老
《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基本規範》施行,標準化建設工作有據可依

TAG:焦慮 | 養老 | 透視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