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醫案分析
06-20
臨床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不必拘泥於有表寒的存在。但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陽虛,二是寒象。此寒象包括寒邪客於肌表而產生的惡寒發熱、頭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陰而產生的陰冷、陰縮……寒客於經絡關節而導致的肢體運動不利,還包括由於陽虛陰寒內盛而產生的虛寒之象。判斷寒邪襲人有三個要點:一是痙脈,二是疼痛,三是惡寒;而其中尤以脈診為重。痙脈是其獨創的一部脈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脈象。河北中醫學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北省十二大名醫之一。他臨床強調溯本求源,平脈辨證,並善於溫陽散寒。下面,筆者將通過李士懋對臨床常用的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論述,簡單闡釋其學術特色。靈活運用平脈辨證《傷寒論》第301條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後世醫家對此多有闡釋。《醫方考》中記載:「麻黃附子細辛湯,病發於陰者當無熱,今少陰病始得之,何以反發熱也?此乃太陽經表裡相傳之證耳。蓋太陽膀胱經與少陰腎經相表裡,腎經虛,則太陽之邪由絡直入腎臟。余邪未盡入里,故表有熱。寒直入腎,故里脈沉。」由此可以看出,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應用是有表邪存在的。現代著名醫家劉渡舟教授亦是這麼認為,「太陽在表風寒之邪未解,而少陰里陽已虛。」(《劉渡舟傷寒論講稿》)臨床中,李士懋平脈辨證,對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應用更廣泛、靈活。他認為該方適用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陽虛,寒束肌表者。二是陽虛,寒邪直中少陰,而不在表者。三是陽虛陰寒凝泣者。他臨床應用該方,不拘泥於有表寒的存在,因而大大擴展了該方及其變方的應用範圍。但這裡有兩個關鍵點:一是陽虛,二是寒象。此寒象包括寒邪客於肌表而產生的惡寒發熱、頭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陰而產生的陰冷、陰縮……,寒客於經絡關節而導致的肢體運動不利,還包括由於陽虛陰寒內盛而產生的虛寒之象。臨床中,如何把握這兩個關鍵點呢?要訣在於脈。李士懋重視脈診,強調平脈辨證,遵循景岳「千病萬病不外虛實,治病之法無逾攻補。欲察虛實,無逾脈息」之旨,強調脈診以虛實為綱,而虛實又以沉侯為準,沉取有力為實,沉取無力為虛。人身血脈所充無非氣血,「氣以煦之,血以濡之」,是故陽虛,所充有虧,故而脈沉取無力或力減。(減:脈力介於脈力正常與脈無力之間,乃虛之輕症。)那如何判斷寒的存在呢?李士懋認為判斷寒邪襲人有三個要點:一是痙脈,二是疼痛,三是惡寒;而其中尤以脈診為重。痙脈是其獨創的一部脈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脈象。《素問·舉痛論》曰「寒則氣收」,氣血被寒邪所束不得鼓盪血脈而脈沉。《素問·舉痛論》亦云:「寒氣克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蜷縮,蜷縮則脈絀急」,這種因寒克而絀急,有種緊繃而抽搐之感即弦而拘緊之脈,脈沉弦拘緊即所謂的痙脈。當然,若是由於純陽虛而陰寒凝泣,亦可以產生類似拘緊的寒性之脈,不過此時的脈必按之力減或無力。診得「痙脈」,再結合疼痛或惡寒之症即可判斷寒邪襲人,若脈沉弦拘緊而減或無力,即可判斷陽虛寒凝,故而就可運用溫陽散寒的方法治之。在跟師學習的過程中,筆者見李士懋非常善於運用該法治療一些疑難雜症,如陽虛寒凝而導致的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乾燥綜合征等。然而要想靈活準確辨證治病,就必須善於脈診,他曾說「對仲景所寫的每條經文,只要領悟懂了其脈象意義,這條經文就容易理解與運用靈活了。」而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典型脈象特徵就是脈沉弦拘緊減或無力。方葯分析溯本求源古人云:用藥如用兵。善用兵者,必熟諳兵法;善用藥者,必精於藥性。明其藥性,才能明了配伍之精妙。《傷寒論》中麻黃附子細辛湯原方的用量「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本經》曰:「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症瘕積聚,血瘕,寒溫,痿。」辛能行能散,溫能散寒助陽,後世醫家多用其溫助陽氣。《本草匯言》雲其:「乃命門之要葯」、「服之有起死生之殊功」。《本經》中記載其能「破症瘕積聚,血瘕」,其本在於陽氣虛衰,氣血凝滯不通,故而產生積聚、血瘕。《本草崇原》曰:「症瘕積聚,陽氣虛而寒氣內凝也。」附子溫陽化氣,使氣血得運,自然不會再生症瘕積聚。麻黃,《本經》云:「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汗,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瘕積聚。現代醫家對麻黃的認識多為「發汗解表之要葯」,其功效大致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類,而李士懋卻強調其「發越陽氣,解寒凝」的功效,也就是說麻黃不僅發散在表之寒邪,亦可以發散在里之寒邪,還可以助陽氣的輸布,消除因陽虛而產生的陰寒凝泣之象。這一點其實可以在《本經》的記述中得到印證。麻黃主「發汗,出汗,去邪熱氣」,從中就可以推斷出麻黃性善透散,能發越陽氣。麻黃能使人「出汗」,就是因為其能鼓盪陽氣,蒸騰津液,「陽加於陰」故而化汗而出,並使邪氣隨汗而解。《本草崇原》中記載「植麻黃之地,冬不積雪,能從至陰而達陽氣於上」從中可以看出,麻黃能將冬日閉藏於地中之陽氣發越出來,以致覆蓋的白雪融化。人與天地相應,麻黃作用於人,亦能將人體內的陽氣發散出來,只是須強調的是當人體陽氣不虛時,麻黃可據病情正常施用,但當人體陽氣虛時,麻黃就須在配伍扶正藥物的基礎上使用且相對少用,以恐更耗傷陽氣。細辛,《本經》曰「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細辛的常用功效是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而李士懋卻認為其有「啟腎陽,散沉寒,且能引麻黃直達於腎,散直入腎經之寒達於肌表而解。」筆者初始對此甚是不解,為什麼細辛能入腎而且還能夠「啟腎陽」。《靈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素問·五藏生成篇》云:「諸髓皆主於腦」,而「腎主身之骨髓」。且《素問·痿論》、《本經》中載細辛主「腦動」所以細辛能入髓入腎。《本經》又載細辛主「百節拘攣」,「百」者,大也,多也;「節」者,骨節也。「百節」即涵蓋了全身大大小小的骨節,更能說明細辛能入腎,且其性善於走竄,能到全身極細極微之處,故能夠助腎陽的布散,將凝閉於里、於細微之處的寒邪消散。附子善於溫陽,麻黃善於鼓盪陽氣,散寒凝,細辛能啟腎陽,並能助附子、麻黃走竄於人身極細極微之處。三葯配伍,相得益彰,共奏溫陽散寒之奇功。李士懋謂其為「溫陽散寒之祖方」。醫案分析王某,男,35歲。2008年10月13日初診。患者訴:頭緊懵,小腿酸,寐不安。有高血壓病史2年,服用降壓藥物控制在150/100mmHg。脈弦拘而遲,舌淡,苔白。證屬:陽虛寒凝。法宜:溫陽散寒解痙。方宗: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組方:麻黃8克,炮附子18克,細辛7克,乾薑8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全蠍10克,蜈蚣12條。3劑,水煎服。加輔汗三法,取汗。停服西藥。10月16日二診:葯後得汗,降壓藥已停。頭頂尚緊,寐亦可,小腿已不酸。血壓140/115mmHg,脈弦遲無力,舌淡。上方加吳茱萸7克。11月13日三診:患者共服上方14劑,蜈蚣加至15條。頭略沉,他症除。血壓降為120/80mmHg,脈弦緩減。上方繼服14劑。按:高血壓是當今社會最常見的,亦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慢性疾病之一,中醫治療多從肝腎或痰瘀入手,通過溫陽散寒來治療高血壓的並不多見。此案中,李士懋能夠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高血壓,並取得療效,很重要的一點是對寒邪致病的靈活理解——寒客於肌表,可以溫散;寒客於血脈亦可以溫散;純陽虛而致陰寒內生亦可溫散。寒主收引,血脈被寒所克,拘攣不舒,自然引起血壓升高。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陽氣得復,陰寒得散,血脈舒展,血壓自然下降。至於其頭懵,小腿酸,乃是寒凝筋脈導致筋脈不舒所致。寐不安,陽氣不能「精則養神」也。二診加吳茱萸,暖肝之陽氣,實亦助腎之陽氣,「肝腎同源」不僅體現在「精血同源」陰的方面,也體現在陽氣的相互助用上。溯本求源,靈活應用中醫傳統理論,去認識現代的常見病或疑難雜症,並憑藉脈診加以識別區分,辨明證型,即使再新再複雜的疾病,中醫亦可以依法施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回顧2007至2008初 一位股友對0897的全面分析
※胸壁腫塊,等你分析丨讀片專欄 495期
※全面分析命局
※命中八字有財是好是壞?分析八字的特點
※八字分析六親
TAG: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