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闡述「一帶一路」
編者按: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中國和相關國家一道共同加速推進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等項目,建設瓜達爾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規劃實施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託,一個複合型的基礎設施網路正在形成。然而,很多人仍有疑問。互聯網思想今天特別推薦,TED演講嘉賓帕拉格·康納,也是《超級版圖》《如何治理世界》的作者,他正在全世界用互聯網思維把「一帶一路」解讀清楚了!
TED演講嘉賓帕拉格·康納,也是《超級版圖》的作者。
除了作家和Ted演講嘉賓兩重身份,帕拉格·康納在業內更為人所知的是其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顧問,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研究員,新美國基金會負責人,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2007年出任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高級地緣政治顧問的經歷。
帕拉格·康納也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國廣播公司、《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特約供稿人,被《時尚先生》評為「21世紀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榮登美國著名雜誌《連線》「智慧人物」排行榜。
帕拉格·康納的TED演講(含字幕)
近期,帕拉格·康納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里用互聯網思維解讀了一帶一路,其主要觀點是:
一個國家的實力要看它通過連接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就是互聯互通程度。
當今世界的流動性、全球性、連接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明顯,基礎設施就顯得非常重要。
通過修建基礎設施,打造全球供應鏈,可以實現資源、生產、服務和消費的連接。這種連接的重要性和美國等推崇的國家安全同樣重要。
以往認為可能會爆發戰爭的幾個地方,戰爭並沒有出現,原因就在於連接性。
超級城市群是基礎設施最便利、供應鏈網路最發達的全球地理節點,超級城市群吸引著全球的資金、資源、人才、技術。
小城市也必須將自身融入超級城市群,這是獲得繁榮的唯一方法。
除了自然地理地圖,存在國家邊界和法律的政治地緣地圖,還存在著第三種功能性地圖,即基礎設施分布和如何使用世界的地圖!
以下是帕拉格·康納演講的具體內容:
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與超級城市的崛起受「一帶一路」啟發,帕拉格·康納在中國出版了新作《超級版圖》,這本書對未來國家競爭的圖景做出了預測。康納認為,傳統上衡量一個國家的戰略重要性的標準在於其領土面積和軍事實力,但今天這個標準正在發生變化,一個國家的實力要看它通過連接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就是互聯互通程度,即在地理互聯、經濟互聯、數字互聯層面,是否深度參與全球資源、資本、數據、人才和其他有價值的資產流。
康納所描寫的互聯互通的「超級版圖」實際上想說明的一個觀點,即把投資基礎設施作為實現增長和包容的平台和基礎是明智的。他說明道,當今世界的流動性、全球性、連接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明顯,基礎設施就顯得非常重要。通過修建基礎設施,打造全球供應鏈,可以實現資源、生產、服務和消費的連接。這種連接的重要性和美國等推崇的國家安全同樣重要。他認為,以往認為可能會爆發戰爭的幾個地方,戰爭並沒有出現,原因就在於連接性。
何謂互聯?傳統的國界線表示國與國的隔離,強調本國的國土主權,限制人員、資本、資源、技術的流動,而在互聯時代,國家必須選擇與其他國家、其他區域連接,連接的力量遠遠大於政治和軍事的力量。
如何實現連接?通過修建基礎設施,打造供應鏈,實現資源、生產、服務、消費的連接。在這場角逐中,中國領先;中國圍繞「一帶一路」,已啟動一大波連接歐亞大陸的基礎設施投資。
一百年前,美國進行了大量基礎設施投資;二戰之後,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投資了大量基礎設施;進入21世紀,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投資創造了大量基礎設施。他認為,現在的美國犯了一個大錯,就是沒有對基礎設施進行足夠的投資。維持、更替和建設基礎設施的成本每年都在上升。因此,現在減少投資意味著以後需要付出更多。
這一觀察被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份報告所印證,這份報告稱,金融危機之後,西方國家用於道路和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非常少,而中國每年花費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支出是北美和西歐的總和。另有報道稱,正在競選美國總統的希拉里·柯林頓就呼籲,未來五年內增加聯邦基礎設施投資2750億美元,並提議成立基礎設施銀行。
康納說,他十年前就來到中國並曾在這裡講學。他認為,中國非常願意傾聽和接受超級版圖的理念,因為這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十分相近。康納十分稱道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他認為,通過加強和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構建一帶一路,中國正擺開新的大國博弈,這種戰略有別於建立在傳統思路上的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
互聯互通是當今時代的元模式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這個堪稱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洲際基礎設施投資倡議被美中政策基金會主席沙·W·小弗里曼稱為一項完勝美國「亞洲再平衡」的國家戰略。
康納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只是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一個縮影, 21世紀的國家競爭新戰場已經轉移,爭奪連接、爭奪入口、爭奪供應鏈資源,才是國家競爭力的可靠來源。
這名印度裔的美國人在書中寫道,現在中亞的油氣資源不用再往北或往西借道俄羅斯,裏海周邊的哈薩克和土庫曼油氣資源正一路向東輸送至中國境內的塔里木盆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將使得中亞出現眾多沿著交通和能源走廊分布的系列中等規模城市。每一條道路、每一座橋樑、每一條隧道、每一條鐵路和每一根油氣管道都會改變沿途所經過國家的功能定位,新的能源網路和灌溉系統將使得沿途國家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
在他看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中國在非洲、南美的基礎設施投資或援助項目,將助推各個區域的一體化進程,將有助於人類超越政治、民族的藩籬,最終推動世界走向一種全新形態的整合或「統一」。
「互聯互通是當今時代的元模式。打開地圖,我們不只看到用國境線分割的全球版圖,地緣政治不再僅僅由傳統政治疆界界定。」《超級版圖》還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未來是由跨全球基礎設施、密切連接的洲際貿易走廊、跨國供應鏈界定。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流動能夠戰勝摩擦,互聯互通將深深改變人類文明。
當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方式轉向針對連接、入口與全球供應鏈的爭奪,全球文明的融合速度空前加快。遷徙的緩慢和複雜,使得數千年來,大多數人不曾離開自己的出生之地。而今天,全球性互聯互通空前加速了種族與文化的融合,全球同此涼熱。定居於某個國家不再意味著只屬於某個國家,人們追逐資源、機會,為了最大化實現自我價值。
在互聯時代,做世界公民成為可能。文明的融合也伴隨著超級城市的出現。「全球互聯互通改變世界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超級城市的出現。」康納說道。
全球即將出現50個超級城市群
城市建設是國家建設的路徑。 到2030年,全球將會出現50個超級城市群。為什麼打造超級城市群?康納認為,超級城市群是基礎設施最便利、供應鏈網路最發達的全球地理節點,超級城市群吸引著全球的資金、資源、人才、技術,小城市也必須將自身融入超級城市群,這是獲得繁榮的唯一方法。
同時,供應鏈將代替任何超級大國或者多國聯盟,成為穩定全球社會的錨,沒 有任何國家,哪怕是美國和中國,能夠打破供應鏈系統。供應鏈將全球迅速增長的超級城市連接在一起,這對地緣政治、經濟、人口、環境、社會認知都將持續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政府已經確定了26個超級城市群,這大大加強了中國內部的連接力和經濟韌性。
如下兩個例子也可說明功能地理的重要性要超過政治地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之間通過厄勒海峽大橋相連,這兩座城市的聯繫是如此緊密,現在許多人乾脆就認為已形成「哥馬」單一城市。哥本哈根機場距離馬爾默市區更近,而瑞典的計程車也在哥本哈根機場設立接客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波羅的海國家就希望能聯合起來,但這一進程被蘇聯的擴張主義打斷。百年之後,更大規模的波羅的海聯盟已然成形,北至挪威,南至立陶宛的波羅的海國家都可通過厄勒海峽大橋前往西歐。在中國的珠江三角洲,正在建設港珠澳大橋,同時建有人工島洲和一段6公里長的隧道,大橋計劃在2017年建成,成為溝通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的交通主幹,屆時穿過珠三角南部所需時間將從現在的4小時降為一小時,將珠三角各大城市連成一片。
帕拉格·康納想證明世界實際上是多麼緊密相連。他說,按照某些估算,「僅在未來40年,人類修建的基礎設施就將超過4000年來修建的設施總和」。他認為未來的世界將處於「非國家」狀態。歐洲的公司在美洲進行研究,在中國實施製造,在中東開展後勤工作。
把所有因素考慮在內,高達40%的美國出口其實包含著進口。他說,產品應貼上「各地製造」的標籤。
迪拜是康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常常引用的例子。迪拜高達90%的人口是在外國出生的,比紐約高一倍以上。低稅、對移民開放和良好的交通工具意味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匯聚迪拜做生意。而迪拜的這個現實正日益成為各地的現實。他不禁感嘆:「供應齊全可滿足任何需求;人力和物資幾乎暢通無阻。」
對於擔心世界正變得日益封閉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樂觀見解。而毫無疑問,像康納這樣的人,只要樂意,每天都可以飛到世界各地達成交易。(來源:《小康》雜誌, 于靖園)
世界還存在著第三種功能性地圖,
即基礎設施分布和如何使用世界的地圖!
2016年6月24日,《超級版圖》作者、風靡TED的主講人帕拉格·康納、國務院參事王輝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學院碩士生導師林民旺從全球戰略、外交、經濟、投資等領域深度解讀改變世界、重塑商業的力量——「連接」,各位老師的演講幾乎全程英語,北京大學學生的同聲傳譯非常棒。以下是演講及互動主要內容。
康納針對超級版圖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說了三點內容。
第一,世界存在著三種地圖。身為美國作家的帕拉格·康納曾在他的新書《如何治理世界》中寫道:「這些新的管道、公路和鐵路從中國延伸向中亞,就像一隻手上的五個手指。」這使得俄羅斯在它的傳統勢力範圍中亞處於守勢。而今天,帕拉格·康納說其實他是印度人,身上百分之五十的基因來自地中海,百分之十七來自東南亞,百分之十來自歐洲比如瑞典,他並非由單一基因構成。事實上,每個15000年就會產生世界性的基因和文明的擴散,造成移民和文化的擴散,甚至文明的衝突(參考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國家地理雜誌做了一個實驗,要求不同地方的人寄一塊棉花,就可以研究裡面的DNA,進而拼湊出世界版圖和移民歷史。現在的世界版圖已經是一種超級版圖了,隨著交通、通訊信息等科技發展,這種超級版圖呈現流動性、世界性、綜合性、連接性的特點。康納總結說,除了自然地理地圖,存在國家邊界和法律的政治地緣地圖,還存在著第三種功能性地圖,即基礎設施分布和如何使用世界的地圖!
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創造的基礎設施驚人。世界上約有3億人出生在其他國家。現在移民比任何時候都多,如果說英國脫歐是不希望看到移民搬過去,那麼,這與各國降低流動門檻,在網上辦簽證以提高流動性和便利性的舉措相悖。(事實上,各國對高級人才的歡迎和對逃難式移民的厭惡一直並存,美國早就這麼幹了,美國公民一直要求政府遣送墨西哥人。)除了基礎設施和移民,經濟上我們的貿易滲透到每一個大陸,政治上各國總理進行訪問,各大洲都是連接的,英國美國不可能再指手畫腳,必須遵循貿易關係和供需關係這種最古老的經濟法則。我們要相互投資,銀行、礦山、資產的全球貿易、金融、電信都在擴大,文明融合的特點就是沒有第一,以上就是地緣政治。
第二,沒有老大。隨著組織權力擴張,各種組合體開展貿易,出現了地緣性市場,所以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成為老大。每個國家制度不一樣,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並且公平相處。每個國家的地理可以作為政治的邊界,自然資源加上各種人口包括移民(他想說領土、人口和主權組成國家,但已經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了)。東南亞遷徙者更多,隨著供應鏈合作,加在一起有七億人口都是移民,這些移民產生的GDP比印度還多,跟中國差不多。而中國有14個鄰居,處於亞洲中心,面臨著同領國相處過程中或談判或猜忌的難題,必須換一種辦法相處。那就是互聯互通,一道進行建設,2000年前是土路相連,現在是管道、鐵路和水道(體會到了鄧小平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遠見了吧)。二十年後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大陸,今後會成為鐵路主導,直到連接新加坡這個歐亞大陸最南端。如果加上跨境合作、貿易開發,建立技術設施同時也改變了地緣政治!問題來了,會出現新興力量和戰爭嗎,一定要這樣嗎?中東的石油曾經是打仗的理由。現在這樣的戰爭不會再出現了!巴拿馬運河可以運送石油,買就行。蘇伊士運河、伊朗和阿拉伯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會造成戰爭,現在都不會成為戰爭的理由,我們甚至可以繞道北冰洋,實現供需平衡。總的來說資源來源地很多,可以滿足需求避免戰爭,戰爭的成本將絕對大於繞道的成本。
第三,基礎設施其本身和背後的價值。但新的資源爭奪,如電子線纜供應鏈也許會造成打仗。冷戰中每一個公民都知道核彈的數量,現在大家不在乎了。中國是掌握了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後才成為超級大國,21世紀中國經濟開放順差基本上都投入基礎設施。成為超級大國為中國提供力量,影響力更大還是會因為過於依賴而更脆弱或者產生摩擦?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如果出現內戰談判就是壞事。還要防止宏大的供應鏈戰爭。
跨國組織興起,跨國公司被要求培訓中國工人,提供技術。蘋果總裁訪問印度。印度說不能在印度開蘋果店,除非百分之三十的零部件從印度採購。這從中國這兒學來的(大家大笑)。那麼下一場衝突在哪裡?從1991到2016的25年後,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在哪裡?有學者預估了九大戰爭:台灣海峽,2014中日戰爭(豐田怎麼辦),美國對伊朗入侵和轟炸,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經濟制裁回復正常),中美戰爭(沃爾瑪怎麼辦),朝鮮韓國戰爭,中國印度戰爭,西藏等民族獨立戰爭。現在的世界是沿海文明。根據測繪的晚上城市地圖,八十億人口黃色亞洲超級城市最多,尤其是中國最為密集。中國超級城市供應鏈已經初具規模,大城市具有連接性,正逐步實現城鎮化。而且中國高鐵發達,找工作根本不成問題。美國也要像中國一樣形成經濟上的最佳形式,打造矽谷大加州,德州,東部三個大區域,要造八條高鐵網路,要發展超級網路群。歷史不是僅僅重複,大國衰落後另一個崛起,實際上歷史是一層層遞進,現在達到了連接性的新世紀。現在每一個階段都很重要,將世界連接結合在一起,出現更多的連接性,城市組成的零和遊戲變成夥伴關係。上海、香港、紐約都是這樣一個心態。在脫歐公投中,倫敦的人都希望留歐,因為在城市的人越多,連接的心態越多。城市的心態有時候和國家有時候不同。
接下來,王輝耀闡述全球化第四次浪潮。
中國自2004年加入WTO後,2013年提出OBOR概念。世界在變化,我們要改變思路。比如英國脫離歐盟,可能對英國來說不好,但對中國的影響是好的,要從供應鏈的角度考慮問題。達沃斯論壇強調的,要開闊視野,從資本、人員、電信、基礎設施上進行互聯互通,特別是人。中國已經作為大國加入世界移民組織,接下來針對3億農民工,如何保證他們的生活是我們的課題。再次恭喜康納出書,歡迎進智庫討論,感謝出版社。
王義桅的演講主題:「一帶一路」與中國新商機。
世界是通的。王義桅說他到新加坡參加會議的時候,沒想到他的關於「一帶一路」的書有英文版在出售,世界是通的!他的觀點與康納的觀點相似甚至相同。他認為要重新認識社會,比如地球其實是水球,71%的地球是公用的海,地球是公用的互相連接的。必須更新想法,全球化也是一樣。不管是北美還是歐盟,現在都還是部分全球化,話語權是西方的。工業化是英國傳播到歐洲大陸,儘管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也加入WTO,但還只是地方性的價值。全球化要求實現「五通」,包括政策協調、貿易措施、互聯網、資本流動和人心相通。但現在走在同一條路上的人大都因為宗教,而不是商業。要真正的全球化,光靠中國是做不到的。美國還沒有高鐵(居然還沒有)。慕尼黑大使說歐洲分兩類國家,小國和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小國的國家。預測一帶一路在2050年會創造共30億的價值,促使產生更為龐大的新中產階級。這會使中國脫貧多少人啊(想想就很激動)。
中國企業格外關心對中國模式感興趣的國家,政府也有專門的為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和絲路基金。市場發揮作用,政府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現在上網的年輕人更多,而且大多數人學理工科。學理工科的學生人數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畢業生總和(高考填志願的人注意了,學著說要學理工科,還單拎出來統計)。新的改革會產生很多機會,這不僅是中國的未來更是全世界的未來。
林民旺的演講主題:世界大勢與中國未來。
林民旺是專門研究國際關係的,認為要理性看待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的含義。OBOR到底是倡議還是戰略呢?省會一般由交通決定或因交通而崛起。道路互聯互通有政治含義。六條經濟走廊,一帶一路,有地緣政治貿易背後的政治含義。隨後他具體介紹了下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中的鄰國利害關係和碰到的競爭與困難。後面的計劃是規避分歧,並且要有信心。經濟增長率預期是7.5%,現在已經6.9%。
圓桌討論環節:大連接時代的國家、企業與個人競爭力。
Q1:世界未來戰場在哪,贏家是誰?
康納回答:未來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內容是技術。目前德國的公司收益最多。衝突的地緣需要知道量子力學,沒有「哪裡」和「贏家」的概念。要區分在哪個方面,中國在風能基因上就做得很好。當然競爭是永恆的,供應鏈存在競爭。蘋果富士康和小米華為存在競爭,但他們已經不分國家了。這樣想和較是沒有意義的。
王義桅回答:班級還有政治呢,我們要注意討論的前提是「21世紀」。不可能重複殖民主義,必須開創均衡、包容、普惠的一帶一路。向高端邁進。產業鏈低端處中國有優勢,要形成雙環流,這是新的思維方式。華為是中國公司嗎?很多產品歐洲生產歐洲消費,美洲也是。對民族企業一直進行社會福利補貼,讓均衡一直跟不上,讓弱者更弱。這就像滴滴打車讓普通人打不到車,北京的地鐵老人坐不了,那是人坐的嗎?還有火車票,文盲大叔能搶的到嗎?(好的產品產生的競爭和引領並一定都是好的結果,要考慮連接性。)
Q2:美國和一帶一路的關係。
康納:跨太平洋貿易戰略和OROD確實是兩個戰略,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軍事方面,美國全面戰略還沒完成,軍事聯盟壓力很大,希望達成平衡,態度比較模糊。美國在擴大他們的軍事存在,但在一帶一路美國在減少存在。不一樣空白,會填補空白。美國的焦點在於短期內極端主義和內戰,長期的亞投行、東風銀行、金磚銀行、一帶一路基金這些資金上。美國要求其他國家不要加入亞投行,這是一個錯誤,印度已經是第二大股東,美國完全不應該阻止。
王義桅講了丘吉爾的故事。一位記者說,「祝您健康,明年還能見到您」。丘吉爾回答說,「當然了,你還那麼年輕」。中國不應該是被動反應。你玩你的,不帶我玩,我就玩我的,還可以帶著別人一起玩。中美之間存在競爭搶地盤嗎?要知道,當我們說到美國政府,其實是有三個美國:美國政府,美國公司,和美元。世上有三好:AK,美元,中國人的心。對美國來說,它缺的是人才,中國不缺。美國對一帶一路是有想法。海上是通的,就搞帶不要搞路嘛。美國希望不要侵犯他的海上霸權,同時希望中國走陸路陷入中東困局。不存在什麼真空需要美國去填充。美國的意圖是擠壓俄羅斯的空間,用中國的寬軌讓俄羅斯反彈,進而拖死中國。(王義桅有著「中國中心」的自信。)
Q3:跨文化企業的生存。
康納:政府之間的交流可以為企業的交流奠定基礎,但效率太低速度太慢。企業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僱傭外國員工和私立學校招生。跨國公司越多,交流越多。印度人都有中國名字。企業全球化是最好的跨文化,學校招生也是。
王義桅回答: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給伊斯蘭修路收錢當地人是不同意的,因為路是「真主阿拉讓走的」。我們要學習長征精神,注意找嚮導。我們需要重新學習,思維方式要不斷改變,對這個世界我們其實並不了解。要知道,其實肯亞的月亮是最圓的。國外來中國交流是通過傳教士商人,現在中國是通過孔子學院。我們不僅走出去還要走進去。關於文明衝突,中國早有解釋理論,中國人看問題看整體看和諧,一向使用辯證法。文明衝突也是機會和合作。阿富汗自身存在了那麼多年,有自己的生存之法,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中國的天下觀、系統觀、大同觀其實就是在一帶一路超越地緣政治中得到驗證。不要拋棄傳統。
現場提三個問題。
Q4:互聯互通會改變封閉主義和恐怖主義?
康納:阿富汗是比較內陸國家,蘇聯解體後加入歐盟,保加利亞羅馬,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難民坐著火車來到歐洲,進行恐怖襲擊,卻拿著英國護照。我們應該抱怨公路和飛機嗎?99%的克什米爾、巴勒斯和伊拉克的襲擊都是本地人組織的,不能把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為幾千年都會有的永恆的存在擔責任。每個人都需要考慮,在尚比亞、安哥拉和尼日尼亞,中國人都有可能受到襲擊。
王義桅:短期內衝突對抗造成方便,長期來看方便消滅。要用發展促進和平。
Q5:中信合作記者提問,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由跨國公司參與嗎?回饋會不會很慢。
康納:超級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都是很高回報很慢。投入都是政府引領的,自英國技術革命250年來,在軍事上花掉250億,4.5萬億來投資福利性的基礎設施,這是很長很低的回報。政府負責監管,彙報市場風險,企業通過亞投行政策銀行也參與了。企業和個人可以購買長期投資份額,但不會佔很大比例和起主導作用,中國證明了這點,其他國家也是這樣。
Q5:學術觀察員提問,針對脫歐現象,民粹和民族主義誰會勝出。
林民旺:答案很簡單。英國的貨幣也不是歐元。美國也想要英國自動離開。之後歐盟力量會更強大,有些國家還在等著加入歐盟。英鎊下跌30%,更多人可以去英國。這其實更多是政治而不是現實,現實不會有什麼變化。至於反對移民,政客當選後不一定會落實。
康納:美國像打碎的雞蛋都混在一起,美國已經這也做了,遣返了很多移民。3.5億人墨西哥和美國口岸的邊境上流動,還有美國和加拿大邊境。
王義桅:亂象叢生,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讓中西方攜手把世界打通。
Q6:記者提問:美國只有城市群三個,東部,東南三角,和矽谷大洛杉磯。我們說要城鎮化要集中,一帶一路卻是輸出分散和下放。
康納:英國脫歐,蘇格蘭獨立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時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分散,同時在聚集。必須連接起來才能活下來。單位越小選擇聚集,500個國家都會連接。中國進口糧食資源,都需要引進勞動力。鼓勵去中心化,了解自己的需求,人口眾多的國家需要回應本地市民需求,加強連接性。
王義桅:城鎮化是趨勢,會產生依賴和聚集效應,分散居住的可能越來越低。同時,一帶一路儘管是分散,但很多人擔心,「我在不在裡面」,都希望集中到一帶一路里。路,可以理解為道,途徑。帶可能不太好理解。現在是開放、包容都能參加。要做到以線串點,以點帶面。 最早的說法是「一路一帶」,以路帶帶,實現經濟帶的發展。(【冷月星川人生指南】微信公眾號)
讓我們重新發現這個世界
以一帶一路的名義
▲一帶一路先導片
一個國家要謀求自身發展,必須也讓別人發展;要謀求自身安全,必須也讓別人安全;要謀求自身過得好,必須也讓被人過得好。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充滿了傳奇與夢想的商路,將那時這個星球上最耀眼的文明連接在一起。
這就是絲綢之路。
通天下
利天下
推薦閱讀:
※鄭永年: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的關係
※要去「一帶一路」溜達,得關注本次合作高峰論壇
※【解局】「一帶一路」峰會要發車啦,滴,美國卡
※周平:「一帶一路」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及其管控 | 觀世界
※王洪起:「一帶一路」
TAG: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