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景華_證治經驗_中醫世家
腎炎的主要癥狀有水腫、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氮質血症。急性和慢性腎炎皆有這些主要癥狀,但程度有不同,治療方法亦不完全一樣。多年來葉師以中醫藥治療腎炎積累了如下經驗。
(一)水腫
治療水腫,急性腎炎應疏解清利為主,慢性腎炎須去水和調補兼顧。
水腫是急性和慢性腎炎的主要癥狀。中醫認為水腫是由於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所致,尤其與腎的功能失常關係最為密切。張景岳謂:「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
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於脾,而肌肉浮腫,傳入於肺則氣息喘急。」喻嘉言說:「然其權尤重於腎,腎者胃之關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腫。」歷代醫家治療水腫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歸納起來不外乎去水和調補兩方面。去水,主要是逐水,發汗,利小便;調補主要是健脾、補腎、溫陽等。從臨床實踐來看,去水與調補不能偏廢。去水是直接使瀦留於肌膚的水液排出體外;調補是調整肺脾腎的功能,使體內水液正常地進行。急性腎炎水腫屬於中醫的「風水」範疇,病由外邪侵入所致,水腫出現前大多患者有感受外邪病史。根據400多個病例的臨床觀察一,部分病人就診時尚有外感表證,除面浮肢腫外尚有發熱,咳嗽,咽痛等;一部分病人內有濕熱阻滯,除浮腫外,皮膚上有瘡瘍、口苦、低熱等。急性腎炎的病機主要是內外邪侵入,肺先受病,繼而入侵至腎而發病。急性腎炎水腫多屬實證,疏解外邪,清利濕熱為主要方法。疏解外邪要辨清風寒或風熱之邪。大多數病人感受風熱之邪,用荊芥、牛蒡子、浮萍、西河柳等辛涼解表之劑,配以銀花、連翹、板藍根、車前子、白茅根等清利之品。感受風寒者用麻黃、桂枝、紫蘇等辛溫解表劑,配以杏仁、紫菀、茯苓。
病案舉例:患者陸某,男性,16歲,學生。因面浮肢腫4天而住院。2周前發熱咽痛,至入院前4天起面部及下肢浮腫,小便短赤,血壓18.1/10.7kPa,體溫38.2℃,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有滲出物,舌紅苔薄膩。尿化驗:紅細胞50~60/高倍鏡視野,腎功能正常。入院後先予疏解外邪,用荊芥、紫蘇、四季青、大青葉、鴨跖草。葯後汗出多,發熱漸退,繼用銀花、連翹、白茅根、小薊、車前子、澤瀉、枳殼等清利之品。服藥3天又發熱,加重清解之品的劑量,並加板藍根。服藥2天熱退,咽痛除,浮腫漸退,血壓下降至13.3/9.3kPa,小便中紅細胞亦漸減少。繼續服藥2周,一般情況好,連續3次化驗小便中僅有少許紅細胞,病癒出院。
慢性腎炎水腫多屬本虛標實,治療應去水和調補兼顧。臨床觀察慢性腎炎水腫多數為腎虛濕熱蘊阻,往往因感受外邪而水腫增劇。有感受外邪者應先疏解外邪為主,可參照急性腎炎水腫疏解外邪的方法。一般情況下採用益腎清利,活血祛風治法。慢性腎炎病機是腎虛濕熱蘊阻,故提出益腎清利法,邪阻可導致血瘀,故佐以活血化瘀,加用祛風之劑以除濕通絡,部分祛風葯尚有利水作用。主要方藥用鹿含草、楮實子、川牛膝、金雀根、徐長卿、益母草、赤茯苓、豬苓、黃芪、車前子、白茅根等。對慢性腎炎普通型水腫療效較好。此外還可用外治法。葉師常用丁桂散、甘遂粉敷臍,或用二黃膏(黃梔子、大黃、大蒜)敷腰部腎區,對利小便退腫有一定的效用,可作為輔助治療。這外治法主要是使藥性從皮膚滲入體內,一是藥物本身的功用;一是對穴位刺激通過經絡到達病所,以起理氣化瘀,通絡利水等作用。慢性腎炎水腫消退比較緩慢,不宜急攻驟瀉,須緩緩圖之。
病案舉例:患者蔡某,男性,22歲,農民。以往有腎炎病史,半月前起咽痛,至入院前1周,先面部浮腫,繼而下肢亦腫,小便短少(每天800ml左右),納呆泛惡,口乾苦,舌紅苔薄黃,咽部充血,血壓20/14.7kPa,尿化驗蛋白+++,並有紅細胞,24小時尿白定量5.4g 血尿素氮9.1mmol/L,肌酐185.6umol/L,體重77千g。病由感受外邪導致病變增劇,目前發熱38℃,風熱之邪未解,先給以清解利水,和中化濕。用銀花、半枝蓮、白茅根、車前子、澤瀉、赤茯苓、豬苓、青皮陳皮、制半夏、大腹子、大腹皮。服藥2帖,發熱退,小便漸增多至1300ml。連續服藥1周,咽痛除,其他癥狀亦好轉,小便量增至每日3000ml,浮腫明顯消退,血壓降至16/10.6kPa。繼續服藥旬日腫退,體重減輕7千g。繼進益腎清利,活血祛風之劑。連續服藥1月,一般情況好,血壓正常,24小時尿蛋白減至0.76g 紅細胞少許,腎功能正常而出院。
(二)蛋白尿、血尿
治療蛋白尿及血尿,急性腎炎以清利為主,慢性腎炎以扶正為主。
由於歷史條件限制,蛋白尿在中醫歷代著作中未提到,但根據臨床表現和水腫發病的機理聯繫起來看,主要與脾腎病變有關。一方面脾不運化水濕,腎不能主水以致水濕泛濫而水腫;另一方面脾虛氣陷,腎虛不能固攝而精微下泄。尿中蛋白是水谷之精微,大量蛋白從尿中排泄,正氣日益耗損,脾腎更見虛虧形成了惡性循環。急性腎炎尿蛋白經治療後,隨著腫退、一般情況好轉而漸減少。尿蛋白不易消失者,主要與濕熱未清有關,仍宜清利為主。薺菜花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之功,大劑量時對急性腎炎蛋白尿、血尿有一定的效用。慢性腎炎尿蛋白不易減少,感受外邪者應先以祛邪為主。慢性腎炎蛋白尿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面浮肢腫,腰酸乏力,舌苔薄質淡紅,脈細,以補腎固攝,健脾益氣為主。用鹿含草、楮實子、金雀根、白朮、党參、黃芪、芡實。一是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脈弦細或數,治以益腎健脾,清化濕熱。用川牛膝、茅術、黃柏、椿根皮、丹皮、薺菜花、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兩者皆須配以活血祛風之品如腫節風、菝葜、山海棠、徐長卿。葯後對慢性腎炎腎功能正常者尿蛋白能逐漸減少,但時間較長。臨床觀察慢性腎炎75例,治療前24小時尿蛋白定量平均為4.69g 治療後多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4小時蛋白定量降低至0.2g以內的有34例,降至1g以內的6例,不同程度降低的24例,說明上述方葯有較好的療效。
病案舉例:患者王××,女性,33歲,農民。因浮腫半月而於1983年10月15日住院治療。患者5月前全身浮腫,經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用激素、消炎痛等治療,病情緩解。但近半月面部及下肢又浮腫,並出現蛋白尿。頭暈乏力,面色萎黃,舌苔薄黃,舌質暗紅,脈弦帶數。血壓18.7/12.3kPa,尿蛋白定性+++,24小時定量7.4g 血漿總蛋白4.45g 白蛋白2.75g 球蛋白1.75g 腎功能尚正常。住院後給予益腎健脾,清化濕熱之劑。服藥1月癥狀明顯好轉,尿中蛋白有所減少。繼續服藥3周,一般情況好,血壓降至16/10.7kPa,血漿總蛋白增至5.05g 24小時尿蛋白定量減至3.04g。於1983年12月10日出院,繼續服原方3月,尿蛋白陰性,又堅持服藥1年,尿蛋白一直陰性,一般情況良好。
古人多認為尿血系下焦有熱所致,亦有提到腎虛者。急性和慢性腎炎的血尿,根據臨床觀察有兩種情況:一是熱蓄腎與膀胱,迫血妄行而尿血。有實熱與虛熱之分。實熱證多起病急,由外邪入侵所致,《諸病源候論》云:「風邪入於少陰,則尿血。」血尿嚴重者,肉眼可見如洗肉水樣或如咖啡樣尿,鏡檢紅細胞滿視野;虛熱證病程比較長,浮腫退後尿中紅細胞反覆增多,由於腎陰不足,濕熱羈留,或虛火妄動迫血下行而尿血。小便短赤,鏡檢紅細胞多。一是由於脾虛不統血,腎虛不固攝而尿血。肉眼觀小便尚清,但鏡檢有紅細胞,一般較虛熱病人的尿中紅細胞較少。治療腎炎血尿實熱證以清熱涼血,小薊飲子加減。葉師對急性腎炎血尿,重用小薊、白茅根有較好的療效。腎炎有浮腫和血尿,不宜用止澀之品,古人對此早有論述,《景岳全書》:「蓋水道之血宜利。」《醫學心悟》:「凡治尿血不可輕用止澀葯,恐積瘀於陰莖,痛楚難當也。」不僅如此,若瘀血阻滯腎臟脈絡可導致尿閉危症。浮腫而尿血者,治療時既要止血又要利水,小薊、白茅根既有清熱涼血止血之功,又有利水之效,故對急性腎炎浮腫兼血尿者十分適合。虛熱證治以滋陰涼血,知柏八味丸加減。並可用血餘炭研末吞服,血餘炭能止血化瘀利小便,治血尿虛實皆宜。脾腎虛者1例,辨證屬於陰虛火旺或濕熱阻滯下焦的有13例,屬於脾腎虛者8例,治療後腎功能正常的10例有效,腎功能不全及尿毒症的11例無效。
病案舉例:患者王××,男性,5歲,因面部及下肢浮腫而住院。患者下肢經常發皰疹,於入院前4天起面部及下肢浮腫,小便短赤如咖啡樣,苔薄膩,脈細。尿檢驗:蛋白+,紅細胞滿視野。給以清利濕熱,涼血止血,用小薊、白茅根、車前子、苧麻根、蒲黃炭、赤茯苓、豬苓、澤瀉。服藥2帖小便較多,浮腫漸退,尿色仍深。繼續服藥2帖,腫退,尿色漸清,但鏡檢紅細胞仍多。原方加茜草炭、黑山梔。連續服藥6天,小便清,鏡檢紅細胞少量。減清利之品,加補益脾腎之劑,服藥3天,一般情況好,尿檢驗正常而出院。
(三)高血壓
治療高血壓,急性腎炎應祛邪利水,慢性腎炎應扶正平肝化瘀。
一般急性腎炎伴高血壓者,除脈弦勁有力外無其他特殊現象,治以疏解外邪,清利濕熱。少數病例血壓過高而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者,用平肝降逆和胃之劑,羚羊鉤藤湯、溫膽湯加減。多數病例隨著腫退,一般情況好轉,血壓亦漸下降。觀察228例急性腎炎高血壓,其中119例不用西藥降壓藥,109例加用利血平,兩組血壓降至正常情況基本相同。
病案舉例:患者吳某,女性,14歲,學生。因發熱,面部及下肢浮腫5天而住院。患者於入院前12天起咽痛,形寒發熱,至入院前5天面部及下肢浮腫日漸增劇,小便短少,納呆,大便溏薄,咳嗽,頭痛,體溫37.8℃,血壓22.7/14.7kPa,咽紅,扁桃體較腫大,舌紅苔薄膩,脈弦滑。尿化驗蛋白+,紅細胞+。病由外感風熱所致,治以疏風清熱,宣肺利水。服藥3天,汗出熱退,小便增多,浮腫漸退,血壓漸下降至18.1/10.7kPa。但後又發熱,加重清解之銀花、黃芩、山豆根。服藥2帖,熱退,咽痛減,其他癥狀亦好轉。繼續服藥5天,腫退,一般情況好,血壓降於14.7/8kPa。改用健脾益腎之劑調理2周,尿中蛋白、紅細胞消失而出院。血壓一直在正常範圍內。
慢性腎炎高血壓患者,一部分病例無明顯自覺癥狀,一部分病例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鼻衄等,辨證多屬肝腎陰虧,肝血不足而肝陽上亢。少數病例有陽虛的表現,由於病久陰損及陽,而見畏寒肢冷,夜尿多,舌淡胖,脈沉細弦等。治療主要用滋陰平肝,養血柔肝,如杞菊地黃丸、二至丸,加益母草、丹參等化瘀之品;陽虛的用右歸丸。觀察慢性腎炎高血壓35例,經治療後血壓降低的12例,其餘病例加用西藥療效亦不好。
對腎炎主要癥狀的治療,需要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情況,針對主要癥狀而兼顧其他癥狀。一般病例主要癥狀解除後,其他癥狀亦可隨之好轉。如以水腫為主者,經治療後水腫消退,高血壓、氮質血症等亦可隨之好轉,部分病例尿中蛋白、紅細胞亦可減少。但部分病例尿中蛋白、紅細胞不減少,有的反而增多,則治療重點需要改變,處方用藥要針對蛋白尿、血尿。在臨床上,病變過程中的矛盾是在不斷轉變的,治療時要抓住病變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針對性就比較強,也較易取得療效。
二、治療隱匿性腎小球腎炎以本虛為主,兼顧標實隱匿性腎小球腎炎或稱無癥狀性蛋白尿和反覆發作性血尿,是臨床上常見病。由於臨床上無特殊癥狀,不少患者往往不及時診治,以致病變遷延發展,部分病例發展至腎功能不全。但這些病例病程多數比較長,一部分患者因感受外邪而出現血尿,或由於過度勞累後感腰酸乏力而檢驗小便有蛋白或紅細胞。本病按中醫辨證多為本虛標實,少數病例無明顯虛證。虛證多表現為脾腎氣虛或腎陰虛,標實主要為濕熱阻滯或感外邪,治療宜標本兼顧。但有標實者應以祛邪為主,邪退後予以扶正調理。本病雖然癥狀不明顯,但尿檢驗蛋白、紅細胞時多時少,不易於短期內消失,往往因勞累後或感受外邪後反覆增多。因此,治療本病平時須扶正調理,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並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及感受外邪等,以防病變反覆。
本病按中醫辨證以本虛為主,兼有標實(感受外邪或濕熱阻滯)。本虛有脾腎氣虛和腎陰不足兩大類。脾腎氣虛治以補氣健脾益腎。常用方葯:党參15g 白朮15g 黃芪15g 鹿含草30g 金雀根30g 楮實子10g 懷牛膝10g 仙靈脾15g 甘草4g 仙鶴草30g 芡實30g。納呆,舌苔膩者,去參、芪等滋補之品,先以蒼朮、厚朴、枳殼、茯苓、米仁等化濕;口苦,舌苔黃者加黃柏、山梔以清熱;血尿多者加苧麻根、茜草根。腎陰不足者多有虛火內炎,治以滋陰清火。常用方葯:知母10g 黃柏10g 生地黃15g,丹皮10g,白茅根30g,薺菜花30g,旱蓮草30g 鹿含草30g 懷牛膝10g 防己10g 徐長卿15g 地骨皮15g。血尿明顯者加小薊30g 血餘炭6g 土大黃30g;口乾苦,舌苔黃膩,濕熱蘊阻為主者去知母、生地黃,加蒼朮、山梔、茯苓。感受外邪有表證者,先以疏解外邪,待外邪解後再按上述方法治療。
本病臨床上無特殊癥狀,中醫辨證有時也較困難,如仔細診察還是可以分辨出虛實情況的。本病需要比較長期治療,有些病人長期服湯劑不便者,可以丸劑緩圖之。如偏於脾腎氣虛者,可用補中益氣丸合六味地黃丸;偏腎陰虛者,可用知柏八味丸;濕熱阻滯者,可用三妙丸;脾腎氣虛而易感冒者,可長期服玉屏風散。
三、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經驗1.慢性腎衰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虛實夾雜、寒熱兼見、表裡同病。因此在,辨證治療時必須抓住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慢性腎衰的標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脾腎兩虧,陰陽氣血俱虛為本,濕濁邪毒滯留為標;一種情況是慢性腎衰為本,新感外邪為標。例如;一男性患者,31歲,農民,因惡寒發熱,咳嗽五天而住院治療,住院後化驗血象中白血球14800、尿蛋白(+++)、紅細胞5~6隻,按中醫辨證為外感風熱犯肺,治以辛涼疏解宣肺,服藥三天寒熱漸退。但出現泛惡嘔吐,腹脹痛陣發性增劇、大便不爽、小便短少、一日夜只有350ml,面部稍腫、脈遲56次/分、舌苔薄黃、血壓較入院時升高,150/90mmHg,化驗血肌酐4毫g%、尿素氮67毫g%、眼底檢查血管較擴張,黃斑區下方網膜有少數滲出,中醫辨證雖表證漸除,但邪毒濕濁壅滯在里。經討論按急則治標、緩則圖本的原則,針對腹脹痛、大便不爽,先用大黃保留灌腸,灌腸後大便三次量多,腹脹痛漸緩解,但小便仍不多、納少泛惡頭痛、脈遲、血中肌酐升至6.5mg%、尿素氮升至82mg%,繼續保留灌腸,並經服通腑降濁、清利濕熱之劑,並靜脈滴注丹參以活血化瘀,同時給小量生曬參煎湯代飲,經治療4天,小便量增多至1000ml以上,大便日三四次腹脹痛消失,繼續治療3天,一般情況好轉,血中肌酐降至4.9mg%,尿素氮降至56毫g%,又治療3天,泛惡除,腹中適、大便通暢、小便每日在2000mg左右,複查血肌酐2.5mg%,尿素氮37.5mg%,尿蛋白漸減少,緩和增至76次/分,血壓正常。改進益腎健脾清利之劑,調理二周,一般情況好,肌酐降至1.75mg%,尿素氮降至20mg%,尿轉陰性而出院。
該病例的病程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感受外邪而出現惡寒發熱,咳嗽等表證,由於外邪導致腎病發作,因此,繼而出現泛惡嘔吐腹脹痛、大小便少等里證,這是第二階段。由於邪毒內侵,臟腑功能失常,濕濁壅滯,清濁相混,升降失常,以致小便不利,由於邪毒與積滯交阻,胃腸通降失常,氣機受阻而出現腹脹痛,胃氣上逆而泛惡嘔吐。該病例新感外邪為標,腎病為本,這是第一階段,外感表證為主要矛盾,故治療以辛涼疏解宣肺之劑,服藥後表證漸除,而出現邪毒濕濁壅滯在里和脾腎虛的情況,這是第二階段。邪阻是標,正虛是本,臨床表現以邪毒濕濁壅滯為主要矛盾,所以治療著重通腑降濁,清利濕熱為主,稍佐扶正之劑,至濁邪壅滯情況明顯減退而改進益腎健脾之劑,取得療效。這主要是按照急則治標、緩則圖本原則的結果。
2.慢性腎衰治療須虛實兼顧,慢性腎衰按中醫辨證皆屬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但是虛實的程度各有不同,有的以正虛為主,邪實為次;有的以邪實為主,正虛為次。在同一個病例病變過程中有時有正虛為主,以邪實為次,有時以邪實為主,正虛為次。一般慢性腎衰病例病情比較穩定階段多表現正虛為主;病變在進展階段往往表現邪實為主(濁邪壅滯盛或感受外邪)治療時須虛實兼顧。但應根據正虛和邪實的不同情況,補虛和攻邪的側重點有不同。在病情穩定時以補虛為主,佐以祛邪;在病變進展時,一般攻邪為主,佐以補虛。例如一女性患者、農民,患腎炎已五年。於入院前3周起惡寒發熱咽痛,熱退後小便如洗肉水樣、胸悶、納呆、泛惡、小便較少、面色萎黃、頭暈耳鳴、神疲、腰酸、舌淡紅、苔薄、脈細弦、血壓在150/90毫米汞柱,化驗尿蛋白(+++)、紅細胞100隻以上/高倍鏡視野、血中尿素氮55mg%、肌酐6.9mg%、酚紅排泄試驗二小時20%,按中醫辨證為虛實夾雜以濁邪壅滯為主,治以化濁解毒、和胃降逆為主,佐以扶正,用黃連溫膽湯加生大黃、紫蘇,再以生大黃保留灌腸、丹參靜脈滴注,用生曬參煎湯代飲,經治療二月,一般情況好轉,癥狀基本消除,但感頭暈、乏力、腰酸,複查血尿氮降至28毫g%,肌酐降至2.4mg%、酚紅排泄率增至77%、小便亦好轉,尿蛋白、紅血球明顯減少,改進益腎健脾,補氣養血為主,佐以清利化瘀祛風之劑,長期服藥調理。隨訪至今已七年余,情況良好,血尿素氮,肌酐正常。
3.慢性腎衰的治療須採取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慢性腎衰是重症,一般僅以內服藥治療往往藥力不夠,且慢性腎衰病人多有泛惡嘔吐,不少病例因嘔吐而停服中藥。因此,必須結合外治法的綜合措施。除口服外,並給予中藥保留灌腸,丹參靜脈滴注,外治法常用二黃膏(大黃、黃梔子、大蒜)敷兩側腎區,對尿少病人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亦可用風寒砂敷兩腎區和兩側腰部拔火罐,對改善腰部酸痛有一定效用。另外一種方法是臍療,用甘遂,丁桂散敷臍有利小便作用。總之,對慢性腎衰的治療特別是病變進展時,僅以中藥口服是不夠的,必須採取綜合措施以提高療效。
慢性腎衰病程長,治療不易速效,必須堅持長期系統治療,這是取得療效的一個重要問題,若急於求效而雜葯亂投,或缺乏長期治療的耐心,不堅持遵照醫囑用藥,則不易取得療效,有的因雜葯亂投而導致病情迅速惡化。此外,飲食問題亦不可忽視。
推薦閱讀:
※夫妻和睦的九大經驗
※【有聲分娩】45分鐘超快順產經歷,分享有用的經驗
※騰智解讀丨偵查階段辯護技巧與經驗
※刑事辯護的問題及經驗
※司考經驗 給論述題目開個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