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民族英雄含冤而死,死後一人有人為其收屍,一人有人為其守墓
宋高宗年間,岳飛被冤殺於風波亭。英雄含冤而死,奸雄甚囂塵上。這位年僅39歲的民族英雄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結束了他那份雄心壯志,留下的是壯志難酬和深深遺憾。然而岳飛的屍首卧在臨安的監獄裡,畏於秦檜的淫威,親人流放千里,門生故吏不敢叩門。所有人都知道岳飛是被陷害的,但是沒有人敢去為這位英雄收屍,難道岳武穆的遺體只能躺在冰冷的地面上腐朽,最終化為白骨?
只有一人,敢於站出來,他只是監獄裡的一個小小獄卒,但卻有別人沒有的大大的勇氣。他就是隗順,他偷偷背著岳飛的屍體出城,他將岳飛的玉環系在遺體的腰上,悄悄埋在九曲叢祠邊。這才使得岳飛屍體有個歸宿,讓岳飛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他將這個事情藏在心裡,沒有跟第二個人說起,直到將死之時,他告訴兒子,岳飛被我埋在那個地方,你要記住了,岳帥一心精忠報國,總有昭雪的一天。
就憑這一個舉動,讓很多人記住了這個小人物,在史書上留下了清名。我覺得他不是因為埋葬的是岳飛才得以清名,而是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於為了正義去冒生命危險。
同樣到了明末,也有一位民族英雄重演了岳飛的悲劇。他就是袁崇煥,袁崇煥一生忠義,卻被誣下獄,施以極刑。那天正是農曆八月十六,但據說當晚陰霾遮天,星月全無。這天夜裡,袁崇煥高懸桿頂的頭顱不見了。盜取頭顱者正是袁崇煥手下一名姓佘的謀士。佘義士將其安葬,並在死後留下三條祖訓:佘家世代不得回廣州順德老家,留在京城為袁將軍守墓;佘家後代不得為官;佘家後代需讀書明義。
如果說隗順是為了不讓大義流失,那這個佘義士就是保存了那份大義,他沒有留下名字,卻留下了十七代人,三百七十年為袁崇煥守墓。現在守墓的是七十多歲的佘幼芝,佘幼芝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獨守靈園思哀情,代代相傳元素情」(袁崇煥,字元素)。可惜的是,袁祠還在,一直守候墓旁的守墓人然而早已搬走。兒子出車禍逝去,佘幼芝註定是佘家最後一代守墓人。現在只留下佘家先祖那方小小的墳墓,與腐蝕到看不清字的墓碑,繼續守護著袁大將軍之墓。即使沒有人守墓了,但這份十七代人的深情,足夠我們去敬佩。
岳飛和袁崇煥的死都是不幸的,但好在有人為他們收屍,他們的這麼民族氣節沒有在含冤中消散。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丹麥人歧視瑞典人嗎?
※北方民族的待客名菜:殺生魚,不一樣的生吃淡水魚體驗
※把握民族文化根脈 提煉民族文化精髓 ——羌族文化核心價值觀之芻議
※中國漢族人如何評價中國的其他民族?
※中東第四大民族庫爾德人,打遍土耳其伊拉克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