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郵票上的中秋節
中秋佳節——郵票上的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其中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僅次於春節。中秋節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我國自古就有的賞月和祭月習俗。古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即現在的春節)齊名。皓月當空,清輝灑滿神州大地,闔家團聚,良宵賞月,是這個節日最重要、最富有詩意的時刻。既是你在天涯海角,此時望到明月你總會想到與家人的團聚。中秋節起源於遠古,形成於漢唐,伴隨著美麗的神話傳說和千古流傳的詩詞警句,相沿至今。月餅是這節日中最具代表的傳統食品,它象徵著歡樂與團圓。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其中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其中嫦娥奔月更是流傳廣泛,並成為眾多中秋節郵票上表現的主題。世界上第一套中秋節郵票是1958年9月27日南越政府首先發行的,主圖為一位女孩子手舉燈籠上街去賞月,背景有一輪皎潔的明月。
中國最早與中秋節有關的郵票,是台灣於1966年6月23日發行的《民俗》郵票中的第三枚。此套郵票以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展現了3幅分別代表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的圖畫,其中代表中秋節的畫面是「嫦娥奔月」。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故事且有多個版本。傳說嫦娥偷吃丈夫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葯後,飛到月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嫦娥倍感弧寂心情的寫照。人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就在民間傳開了。賞月、掛燈彩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賞花燈也是香港地區的獨特習俗。中秋時節,香港地區張燈結綵,民眾提燈彩、度中秋的景象頗具獨特。1975年7月31日,香港發行《香港節日》郵票一套3枚,圖案採用七巧板拼圖為題,分別描繪出端午
節、天后誕、中秋節景色,其中「中秋節」用七巧板組合出一幅花燈明月圖,描繪出亮麗圓月下的金魚燈,展現出人們手提燈彩、歡度中秋的熱鬧景象。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最為著名。香港1994年6月8日發行的《中國的傳統節日》郵票,分別展現「端午節」、「農曆新年」、「七夕」、「中秋節」等4個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源及慶賀場面。其中第4枚「中秋節」主圖也是以「嫦娥奔月」為題來推出。郵票圖案採用傳統套色木刻版畫的形式設計,顯得古樸、稚拙,具有蘇州桃花塢年畫特色與韻味。這也是香港迄今唯一以年畫形式設計的郵票。1981年10月1日,澳門發行《中秋節》郵票一套4枚,這是第一套真正為中秋節而推出的郵票,也是枚數最多的一套中秋節郵票。每枚郵票的主圖以宋體「秋」字為主題,分別配以嫦娥奔月燈、葫蘆燈、八角燈、獅子燈,展現出描繪出張掛燈彩、歡度中秋節的熱鬧畫面。
2002年9月21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中秋節》特種郵票一套三枚。第一枚為「團圓」,圖案為全家團圓品嘗月餅的喜慶場面;第二枚為「賞月」,以清香的菊花、滿堂的瓜果和仰望明月的人們為圖案;第三枚「月為媒」,以月亮、小溪和一對互贈香囊的情侶為畫面。同時還發行一枚《中秋節》郵票小版張,小版張採用三套9枚連印,面值10.80元。
我國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傳說,嫦娥奔月就是其中之一。這一題材,在郵資票品上多次展現:1987年發行的《中國古代神話》(T120)第4枚和1999年3月發行的《漢畫像石》(99-2T)第6枚就是《嫦娥奔月圖》。香港1994年發行了一套《中國傳統節日》郵票,其中第4枚是《中秋節——嫦娥奔月》。1995-19《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北京1995》「桂花」小全張邊紙上的「嫦娥奔月」及YJ1《中國1999世界集郵展覽》郵資簡第2圖「嫦娥奔月」封圖上的明月。(根據資料整理編輯/默人於2010年中秋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