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片時間】第0445期:垂體腺瘤-神經節細胞瘤
女性,40歲。頭痛、閉經2年。實驗室檢查未見異常。
圖1垂體腺瘤-神經節細胞瘤
A、B.T1WI橫斷面;C.T2WI橫斷面;D、E、F、G.增強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H.HE×100影像學表現:
圖1A、B:MRI T1WI,鞍區見一類圓形中等信號腫塊,其絕大部分信號較均勻,灶中有小斑點狀略低信號區。圖1C:T2WI,鞍區腫塊呈中等稍高信號,灶中有小斑點狀略低信號區。圖1D~G:增強T1W示,鞍區病變呈輕度強化,以邊緣強化稍顯著。病變突破鞍隔向上填充鞍上池,向兩側延伸至兩側海綿竇並包繞雙側頸內動脈,與其分界尚清。垂體柄未見顯示,視交叉及視束略受壓變形,顯示欠佳。蝶鞍擴大,鞍底下陷。病灶邊界尚清,大小約2.3cm×3.4cm×3.2cm。
術中所見:
導航下進入鞍底,「十」字切開鞍底硬膜,可見灰白色、質稍韌腫瘤溢出,送檢部分腫瘤,冰凍切片報告為「垂體腺瘤」。先將後部及底部腫瘤刮除後,再從兩側及上部腫瘤刮除。術後可見橘紅色正常垂體組織及有搏動的鞍隔下陷鞍內。
病理結果:腫瘤含有垂體腺瘤和神經節細胞瘤兩種腫瘤成分。垂體腺瘤瘤細胞小圓形,核居中,著色較淡,胞質少,呈淡紅色或空泡狀,呈竇隙狀結構,間質含豐富的血竇和血管;神經節細胞瘤,瘤細胞胞體大,排列紊亂,單個或成堆,核大,核仁明顯。圖中左下半部為垂體腺瘤成分,右上半部為神經節細胞瘤成分(圖1H)。免疫組化:hGH(+),PRL(-),TSH(-),FSH(-),LH(-),ACTH(-),Syn(+),NSE(+),GFAP(-),Ki-67<>
分析與討論:神經節細胞瘤為起源於神經解剖學上神經節的神經源性腫瘤。凡有未分化的神經嵴細胞部位均有發生神經節細胞瘤的可能。2000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被劃分為第I大類第7小類,歸屬於神經元與混合性神經元——神經膠質起源腫瘤,又稱神經節神經瘤,WHO分級為I級,可能是一種錯構瘤樣病變。
垂體節細胞神經瘤又稱腺垂體的神經元迷離瘤,節細胞神經瘤、節細胞膠質瘤,較少見,發病率約佔顱內腫瘤的0.5%。而混合性節細胞瘤/垂體腺瘤則更為罕見,Greenfield於1919年報道1例發生在鞍區的神經來源及腺垂體來源的腫瘤,臨床上有肢端肥大症,該腫瘤最初被命名為迷芽瘤,隨後1926年Kiyono報道了1例合併癲癇的該腫瘤,以後又陸續有個案報道。至2004年為止國內外共報道55例。1996年Towfighi等總結報道了42例神經垂體節細胞腫瘤,其中32例診斷為混合性節細胞瘤/垂體腺瘤,僅小部分為孤立性的節細胞瘤。
已報道的垂體節細胞瘤混合垂體腺瘤病例中,大多混合GH腺瘤,也有混合PRL或ACTH腺瘤,臨床上表現相應的內分泌癥狀。鏡檢瘤組織由2種腫瘤成分構成:部分瘤組織由較多的節細胞和少數膠質細胞成分構成,節細胞較大,胞質略嗜鹼性,核大,偏位,有雙核,染色質深,偶見核分裂象,並見膠質細胞散在於腫瘤中,間質血管豐富,管周有淋巴細胞浸潤。另一部分瘤細胞呈瀰漫或梁索狀排列,瘤細胞圓形、卵圓形,胞質嗜雙色,部分空泡狀,核呈圓形、卵圓形,染色質均勻,核分裂象罕見,瘤細胞間血竇豐富。2種腫瘤成分相互摻雜。具備以上典型的形態學特徵時,診斷該混合性腫瘤並不困難。免疫表型節細胞瘤區域CgA、Syn,垂體腺瘤區域PRL(+)、GH(+)、ACTH(-)、LH(-)、FSH(-)、TSH(-)、GFAP(-)。
對於混合性節細胞瘤/垂體腺瘤的發生,多數觀點認為,異位於鞍內的神經節細胞如同正常下丘腦神經元一樣,產生GH(或PRL和ACTH)激素釋放激素(GH-RH),刺激或加速內分泌活性的垂體腺瘤的生長和發生。動物實驗也證明,GH-RH轉基因老鼠能致分泌GH細胞增生,甚至垂體腺瘤的發生。
本病好發於青年女性,頗具特徵性改變就是合併內分泌癥狀,產生的癥狀與節細胞及垂體腺細胞分泌生長激素相關。合併肢端肥大症者佔52%,其他如庫興病、停經泌乳綜合征、卓艾綜合征。該瘤的診斷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並輔以免疫組化標記。治療主要採用單純手術切除,預後較好。
鑒別診斷:①下丘腦錯構瘤:下丘腦神經節細胞瘤的部位、密度及信號特點、強化表現均與錯構瘤相似,術前影像學檢查不能區別,最後診斷有賴於病理檢查。②垂體瘤:垂體神經節細胞瘤65%伴垂體腺瘤。臨床上可見肢端肥大,神經節細胞瘤侵犯下丘腦,可資鑒別。
推薦閱讀:
※一個人的時候干過這種羞羞事,整個人都笑出神經病了!
※2型糖尿病合併神經病變和糖尿病足的治療
※中醫治療神經性皮炎>中醫寶典>疑難雜症 正文
※不費一文錢,我治好了坐骨神經痛
※神經性皮炎和濕疹的區別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