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墾蝦博士摘錄】小龍蝦池塘養殖技術
小龍蝦原產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20世紀30年代初,人們將其作為牛蛙餌料由美國移植到日本的本州,30年代末又由日本引入到中國,在南京和滁縣附近地區生長繁殖,後沿長江流域自然擴散。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人們將其作為養殖對象引至異地,現已分布於我國十幾個省市,在有些地方已成為一些湖泊和溝渠的優勢種群。小龍蝦肉味鮮美,風味獨特,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高,蝦黃具有蟹黃味,尤其鈣、磷、鐵質含量豐富,是營養價值較高的動物性食品。歐美一些國家早已把小龍蝦作為美味佳肴加以利用。小龍蝦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一定的食療價值;蝦殼的提取物——甲克素與殼聚糖,在農業、造紙業、醫療、日用化工、膜材料、吸附劑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小龍蝦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消費與貿易呈增長趨勢。
小龍蝦在我國的發展速度極其迅猛,經過短短的半個多世紀,現在幾乎到處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無論在我國南方,還是在北方,都有適應其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特別是在南方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池塘、濕地星羅棋布,江河、溝渠縱橫交錯,每年該地區都會出現較大洪水,小龍蝦會隨著洪水四處遷徙,再加上人為攜帶或傳播,以及它極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很快發展到幾乎遍布長江南北的每個角落,並成為歸化於我國自然水體的一個種群。
一、小龍蝦生物學特性
1.1小龍蝦的形態特徵
淡水小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簡稱(小)龍蝦,是淡水鰲蝦的一個種,其英文名為Red 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學名為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分類上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鰲蝦亞目、鰲蝦科。小龍蝦整個身體由頭胸部和腹部共21節組成,體表具有堅硬的甲殼,頭部和胸部癒合成一個整體,稱為頭胸部。胸足5對,稱為步足,1~3對步足末端呈鉗狀,4~5對步足末端呈爪狀。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成為很大的螯,雄蝦的螯比雌蝦的更發達,小龍蝦尾部具有5片強大的尾扇,雌蝦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內彎曲,爬行或受敵害攻擊時,保護受精卵或稚蝦。腹足6對,雌性第一對腹足退化,雄性前兩對腹足演變成鈣質交接器。小龍蝦性成熟個體呈暗紅色或深紅色,未成熟個體淡褐色、黃褐色、紅褐色不等,有時還見藍色。常見體長4~12cm。
1.2小龍蝦的生活習性
小龍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喜棲息於水草、樹枝、石隙等隱蔽物中,雨季則會爬上陸地活動。該蝦晝伏夜出,不喜強光,多集聚在淺水邊爬行覓食或尋偶。它有掘洞習性,洞穴深度在50~80cm。對水體pH要求在7.0~8.5,DO不低於4mg/L,鹽度小於15。水體缺氧時,小龍蝦可爬上岸,還能藉助水中漂浮的植物或水草將身體側卧於水面,利用身體一側的鰓呼吸。小龍蝦的抗逆力很強,能生活在一些生活污水、輕度污染的工業廢水中,但對多數農藥較敏感。
小龍蝦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1~28℃,低於12℃時生長受到抑制。通常在15℃以下時開始穴居冬眠。夏季高溫季節生活於淺水或小水體的小龍蝦也常打洞穴居,以度過不良時光。低溫條件下其幼體生長緩慢,但成活率較高。
1.3小龍蝦的食性
小龍蝦屬雜食性動物,各種鮮嫩的水草、水體的底棲動物、軟體動物、大型浮遊動物、各種魚蝦的屍體及人工投喂的飼料都是其喜食的餌料。小龍蝦不同的生長階段,投喂的餌料也要有所變化,如苗種階段,主要攝食輪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水生昆蟲幼體,因而應通過施足肥,適時追肥,培養大量輪蟲、枝角類、橈足類以及水生昆蟲幼體,共蝦苗和蝦種捕食,同時輔以配合飼料。小龍蝦的快速生長階段,應以投喂麥麩,豆餅以及嫩的青綠飼料、南瓜、山芋、瓜皮等為主,輔以動物性飼料。親蝦性腺發育階段以及積累營養準備過冬階段,應多投喂動物性飼料,如魚肉、螺蜆蚌肉、蚯蚓以及屠宰場的動物下腳料等,充分滿足克氏原螯蝦生長發育對營養的需求。小龍蝦的耐餓能力較強,一般3~5天可以不進食,而秋冬季節一般20~30天不進食也不會餓死。該蝦比較貪食,餌料不足時會同類相殘,以大吃小,正蛻殼或剛蛻殼的軟殼蝦最易被同類殘食。小龍蝦最適溫度攝食為21~28℃,當水溫降至12℃則停止生長,10℃後停止攝食,同時出現蛻殼不順而部分死亡。
1.4自切與再生
當小龍蝦被抓住步足或螯足而無法掙脫時,常會自行將其步足或螯足脫掉而逃生。其再生能力很強,斷肢可在第二次蛻殼時再生一部分,經過幾次蛻殼後就能完全恢復,不過比原先的短小很多。這種自切和再生行為是小龍蝦為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二、小龍蝦的生長繁殖
2.1生活史
小龍蝦的生活史從受精卵開始,其胚胎髮育可分為9個主要階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前無節幼體期→後無節幼體期→複眼色素期→預備孵化期→孵化期。雌蝦剛產出的卵為暗褐色,卵徑約1.6mm,受精卵經6~10周可孵出幼苗,幼苗吸附於母體1~2周,3周後可獨立生活。胚胎髮育時間的長短與水溫的高低密切相關,水溫較高的孵化時間短,水溫較低則孵化時間延長。在7℃水溫的條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約需150d;在15℃水溫條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約需46d;在22℃的水溫條件下,受精卵的孵化約需19d;在24~26℃的水溫條件下,受精卵孵化僅需15d。如果水溫太低,受精卵的孵化可能需數月之久。
剛孵化出的幼體長約5~6mm,靠卵黃營養為生,幾天後蛻殼發育成二期幼體。二期幼體長約6~7mm,附肢發育較好,額角彎曲在兩眼之間,其形狀與成蝦相似。二期幼體幾天後蛻殼發育成仔蝦,體成約9~10mm。此時仔蝦仍附著在母體腹部,形狀幾乎與成蝦完全一致,仔蝦對母體也有很大的依耐性,並隨母體離開洞穴進入水體發育成幼蝦。在24~26℃的水溫條件下,小龍蝦幼體發育階段約需12~15d。一般蛻殼11次即可達到性成熟,性成熟的雌、雄蝦蛻殼次數急劇減少,老齡蝦基本上一年蛻殼一次。
2.2雌雄鑒別
小龍蝦雌雄異體,雌雄個體的外形特徵十分明顯,容易鑒別,主要可通過以下兩種方法鑒別:⑴雄蝦第1、第2腹足演變為白色、鈣質的管狀交接器;雌蝦第1腹足退化,第2腹足羽化;⑵雄蝦的生殖孔開口在第5對步足的基部,雌蝦的生殖孔則開口在第3對步足的基部;性成熟的雌蝦腹部寬大,雄蝦的腹部相對狹小一些。
2.3小龍蝦的繁殖
小龍蝦一般在9~12個月齡成熟。據國內外研究人員對小龍蝦繁殖生物學研究表明該蝦的卵巢是同步成熟,一年之中也只產1次卵。在自然條件下,7~10月為該蝦的繁殖季節,其中以8-9月為高峰期,另外小龍蝦不是剛交配後就產卵,而是交配後等一段時間,早則一周,長則月余才產卵。小龍蝦的懷卵量較小,根據規格不同,抱卵量很不穩定。1-2年的雌蝦懷卵量一般為100~500粒,平均為200粒;兩年以上的雌蝦抱卵量為500~1000粒。小龍蝦的繁殖行為與掘洞行為密切相關,繁殖期的掘洞數量較非繁殖期明顯增多。7~10月,親蝦均棲息在洞內繁殖,洞穴深度為50~80cm。
2.4蛻殼與生長
蛻殼是所有甲殼動物生命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自然現象。從孵化出的幼體開始,隨著個體的發育、變態和生長,必須經過一次次蛻殼才能使身體不斷長大或完成某一生命活動,如交配、產卵和繁殖後代。克氏原螯蝦的蛻殼有兩種,即生長蛻殼和生殖蛻殼。仔蝦脫離母體後,很快進入第一次蛻殼,換上柔軟多皺的新皮,稱為生長蛻殼。生殖蛻殼是在雌蝦性成熟後開始的,以後每次交配產卵前都要進行生殖蛻殼。每年的4~10月,尤其是5~6月是蛻殼高峰期;9~10月是繁殖期,蛻殼明顯減少。
仔蝦一般4~6天蛻殼一次,離開母體的幼蝦每5~8天蛻殼一次,後期幼蝦的蛻殼間隔一般8~20天。仔蝦的蛻殼周期隨著蛻殼次數的增加而逐漸延長,如果水溫高、食物充足,則蛻殼的間隔時間短,蛻殼後,新殼於12~24h後硬化。性成熟的雌雄小龍蝦一般一年蛻殼1~2次,體長8~11cm的小龍蝦每蛻殼一次,體長可增長1cm左右。仔蝦蛻殼時,體長、體重都迅速增加,尤以體長的增加更為明顯;每次蛻殼後體長和體重的增長均大於前一次,呈階梯式的連續生長,其生長速度平均為0.1cm/d。小龍蝦蛻殼前會有一些前兆,例如停止攝食、活動量減少、喜歡安靜等,蛻殼多發生在夜晚。
三、小龍蝦池塘養殖技術
(一)池塘條件
小龍蝦的生命力極強,池塘面積大小均可,長方形,5~8畝為宜。埂寬1.5m以上,坡比1:2.5-3,水深 0.8-1.5m,最好是中間水深而四周有淺灘,底質以粘壤土為好。池周圍設置防逃設施,如用塑料薄膜、網片或水泥板。按照高進低處的理念,建好水池的進排水系統,做到流得進,排得出,同時做好防逃措施。
3.1.1塘口清整
蝦苗入池前,要對塘口全面清整,清除過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過15cm,平整池坡和池底,加固夯實池埂,增強保水性,減少水流失。條件較好的地方,可在池底開挖「十」字形水溝或在池塘坡底四周開挖一條環流溝,以利於早期小龍蝦苗種的培育管理和方便捕撈操作。
用70~80cm高的網片將池塘四周池埂封閉,網片底部成90度彎折,橫片約10~20cm,向池內埋入土中。豎片高60~70cm,露出地面45~60cm,網片的上端還要用20~25cm的塑料薄膜與網片的上端絞縫在一起,以免敵害生物進入和螯蝦逃逸。
每個池塘在池埂四周水深30~50cm處設置網徑0.5cm的聚乙烯網,網圍高度1m以上,上端內沿縫製20cm寬的塑料薄膜(第2道防護設施) 。
3.1.2清塘消毒
清塘工作好壞直接影響蝦苗的成活率和產量。常用的方法有:一是生石灰消毒:將生石灰兌水溶化後,全池均勻潑灑,用量為125~150Kg/畝。二是漂白粉消毒:將漂白粉加水溶解後,全池潑灑,用量為7Kg/畝;若選用漂白精,用量減半。
3.1.3注水施肥
養殖用水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無污染,pH為7.5~8.5,注入池水時要過濾,防止野雜魚及魚卵隨水入池。投施發酵好的有機糞肥300~500Kg/畝,以培育浮游生物,為小龍蝦提供天然餌料。養殖中後期,隨水位的加深,應適當追施有機肥,追施量為100Kg/畝,具體視水色而定,使池水的透明度在35cm左右。
(二)水草種植
水草,在龍蝦的生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俗話說的「龍蝦好不好,池裡有無草。龍蝦大不大,塘中草當家」可見水草在龍蝦養殖中的重要性。在小龍蝦養殖池塘中栽植的水草主要有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三類,一般以栽植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為主,以挺水植物為輔。沉水植物的主要品種有:伊樂藻、苦草、菹草、馬萊眼子菜、金魚藻等;漂浮植物的主要品種有: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挺水植物的主要品種有:蘆葦、茭白、慈姑、香蒲等。
通常選擇種植複合型水草,即在淺坡處種植伊樂藻,深水處種植輪葉黑藻、苦草及部分浮萍、水花生等。水草的覆蓋率占池塘總面積的40%~60%。水草的主要作用有:一是凈化水質,改善水質條件。二是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池水中的溶氧量。三是水草可招引和隱蔽昆蟲及小雜魚,為龍蝦提供天然動物餌料源;水草本身也是小龍蝦的食物,可補充餌料不足。四是水草能為小龍蝦蛻殼提供隱蔽場所,減少同類互殘,提高養殖產量。五是在炎炎夏日,小龍蝦可藉助水草遮陰降溫,為小龍蝦生活和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於小龍蝦品質和產量的提高。
蝦類活動的場所與魚類有所不同,蝦類活動的場所是能夠使其附著的水體底面積和池塘中水草莖葉,水體中可供蝦附著的面積越大,則蝦的放養數量越多。小龍蝦喜歡在洞穴或陰暗處棲息,因此可在池埂四周平行搭設2~3層竹席,第一層竹席設在水面下20cm處,長2~3m、寬20~30cm,兩層竹席之間的距離為15~20cm;平行的兩片竹席之間要留30~40cm的間隙,供蝦到淺水區活動。也可在水體底部放一些空易拉罐、竹筒、樹根等物品,為小龍蝦提供其喜愛的棲息場所。
(三)苗種投放
蝦苗要求體質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無病、活動力強,且同一池塘放養規格要基本一致,一次性放足。蝦苗放養前先用3%~4%食鹽水浸浴消毒5min,然後緩慢放入池中。放養時應避免日光暴晒。外購運輸的蝦種入塘前應將蝦苗種在池水內浸泡1min,提起擱置2~3min,再浸泡1min,如此反覆2~3次,讓苗種體表和鰓腔吸足水分後再放養以提高其成活率。池塘養蝦,可混養花白鰱40~60尾/畝,以改善水質,並充分利用餌料資源。
苗種的放養量視規格大小、放苗時間及池塘條件靈活掌握。放養時間要依據飼養方式來決定,具體有以下幾種。
夏季放養模式以放養當年孵化的第一批稚蝦為主,放養時間在7月中下旬,稚蝦規格為1.5cm以上。每畝放養3萬~6萬尾,畝產量可達250~350Kg。
秋季放養模式以放養當年培育的大規格蝦苗或蝦種為主,放養時間為8月中旬至9月。蝦苗規格在1.5cm左右,每畝放養3萬~4.5萬尾,蝦種規格在2.5~3.0cm時,每畝放養2.0~3.5萬尾。少部分年底可達上市規格,大部分要到翌年6、7月起捕上市,商品蝦尾重25g以上,畝產量可達150~250Kg。
冬春放養模式一般在12月份或翌年3~4月放養。以放養當年不符合上市規格的蝦種為主,規格為100~200尾/Kg,每畝放養1.5萬~3.0萬尾。經過冬、春兩季養殖,到6、7月起捕上市,商品蝦尾重可達30g以上,畝產量可達250~350Kg。
放養初期水溫低,水深保持在50cm,使水溫儘快回升,後期氣溫升高後應加水到1m以上,通過調節水深來控制水溫。
(四)飼養管理
3.4.1投餌管理
小龍蝦食性雜,尤為喜食動物性飼料,且貪食。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科學合理投喂。成蝦養殖可投喂的飼料有:玉米、小麥、豆餅、雜魚、螺蚌肉和配合料等,投喂餌料的蛋白質含量應保持在25%以上,日投飼量為蝦體重的4%~10%,並根據季節、天氣、水質、蝦的生理狀況而調整。另外,飼料投喂遵循「兩頭精、中間粗」的原則,即前期(3-4月),顆粒飼料+新鮮小雜魚、螺蚌肉;中期(生長旺季5-7月),以顆粒料為主,輔以南瓜、麩皮、瓜皮等青料;8月下旬增喂動物性餌料。
小龍蝦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夜晚出來活動覓食,還具有貪食和相互爭食的特點,要以傍晚投喂為主,在水溫適宜的6-9月,是小龍蝦生長旺期,一般日投喂2~3次,時間在上午9:00-10:00、傍晚或夜間,日投喂量為蝦體重的5%~8%,傍晚投喂量佔全天投喂量的60%~70%。其餘季節日投喂1次,時間掌握在日落前後進行,或根據攝食情況於次日上午補投喂1次,日投喂量為蝦體重的1%~3%。小龍蝦的游泳能力差,活動範圍小,且有佔地習性,因此投飼也要採取「定質、定量、定點、定時」的方法,投喂均勻避免爭食,促進蝦均衡生長。飼料投喂應掌握晴天時多投喂,高溫悶熱、連續陰雨天或水質過肥時少投喂;大批蝦蛻殼時少投喂,蛻殼後多投喂;生長旺季應多投,發病季節或蝦活動不太正常時少投。
3.4.2水質管理
小龍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耐低氧,但長時間處於低氧或惡化的水質中會影響其蛻殼速率,限制其生長,同時不良的水質可造成有害寄生蟲、細菌的滋生,威脅小龍蝦的健康,所以水質管理非常重要。
小龍蝦生長快,新陳代謝旺盛,耗氧量大,因此,池塘水質要保持清新。養殖池塘溶氧在4mg/L以上,pH值為7.0~8.5,透明度在35~40cm。每15~20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30%;每2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用量為10~15Kg/畝,以調節pH值;適時開啟增氧設備,以保持池水中溶氧充足。小龍蝦蛻殼高峰期和雨後不能換水。
養殖池塘水位不要太深,通常水深保持在1m左右,掌握「春淺夏滿、先肥後瘦」的原則。春季水深保持在0.6~1.0m左右,有利於水草和螺螄的生長;夏季水溫較高時,適當加深水位,水深控制在1.0~1.5m,有利於小龍蝦安全度過高溫。整個養殖期內,水位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要忽高忽低,以免影響小龍蝦的生長。
3.4.3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觀察小龍蝦攝食、蛻殼、生長、活動及死蝦情況,調整投餌量,對食台定期消毒,建立塘口記錄,做好水溫、透明度、溶氧等水質和生長情況的測定記錄,注意水質變化,發現問題便於及時採取措施。
水草管理。高溫季節,伊樂藻如長得過於茂盛,一方面要加深池水,另一方面及時將伊樂藻進行割茬,割去過長的伊樂藻,保持藻體距水面30cm,或於6月初,先將伊樂藻距離根部20~30cm全部割去,並撈出殘草,防止水溫過高灼傷伊樂藻,造成水草死亡腐敗變質,引起小龍蝦病害發生。
嚴防敵害生物。採取人力驅趕、工具捕捉、藥物誘殺等方式徹底消滅老鼠,同時,對有威脅的水鳥和水蛇也儘力驅趕,定期檢查防逃設施,防止非人為因素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四、疾病防治
淡水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都很強,目前在天然水域中生長和池塘養殖的淡水小龍蝦大規模發生疾病的現象很少,但隨著近幾年各地小龍蝦高密度池塘養殖的規模不斷擴大,養殖密度的增加必然對小龍蝦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要取得較好的養殖效益,必須重視對淡水小龍蝦的病害防治,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加強淡水小龍蝦的病害預防。
小龍蝦大部分時間均棲息於水的底層,水草上,洞穴中,平時在水中是很難看到,即使看到,它們也會迅速逃避,所以,當發現有以下情況,則說明小龍蝦有可能要生病或已經生病了。①巡塘時發現小龍蝦靜伏岸邊,或伏在水草上不動(非正常天氣例外)。②部分小龍蝦在水草上端無力爬行、行動獃滯,反應不靈敏。③投喂的飼料沒有像以前在正常時間段吃完。④水質突變。⑤發現個別或少量蝦死亡要引起足夠重視,必要時要經檢驗機構檢測確定死因。
---以上由湖北中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摘錄僅作養殖參考---
蝦博士微信:xbs111999
推薦閱讀:
※淡水龍蝦池塘養殖技術
※鯉魚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技術
※毒蛇養殖技術2
※豬場內蒼蠅捕殺技巧
※春末夏初氣溫回升成魚養殖管理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