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齡的別稱

年齡的別稱

中國的語言文字中,有著絢麗多彩的語言之花,年齡的別稱是其中一奇葩,堪稱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麗精品。

年齡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計算時止生存的時間長度,通常用年歲來表示。年齡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標誌,一個人出生以後,隨著日月流逝,年齡也隨之增長,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口在進行自身再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年齡的再生產,它總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齡的個人所組成。此外,各種人口現象,如結婚、生育、求學、就業、遷移、死亡等,都與每個人的年齡密切相關。所以,正確計算年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詞語解釋 詞目:年齡 拼音:niánlíng 英文:age

基本解釋  [age] 人或動植物所生存的年數

一、靈魂醫學專著

現也指某物品從生產到現在的時間

詳細解釋——人或其他生物已經生存的年數。

《禮記·文王世子》:「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

南朝 梁 沉約 《奉華陽王外兵》詩:「餐玉駐年齡,吞霞反容顏。」

宋 陸遊 《乞祠祿札子》:「實緣年齡衰邁,氣血凋耗,夏秋之際,痼疾多作。」

魏巍 《火與火》:「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當一個人民軍的戰士。』可是我們說:『你的年齡是不夠的呀!』」

二、年齡的計算方法主要有

1、虛歲年齡。中國在習慣上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按出生後所經歷的日曆年頭計算,即生下來就算1歲,以後每過一次新年便增加1歲。一般按農曆新年算,也有按公曆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嬰兒,出生後就算1歲,過了公曆1月1日或當地農曆新年又算1歲。這樣,嬰兒出生才幾天,已算虛歲2歲了。這種計算方法是不科學的。

2、周歲年齡。又稱實足年齡,指從出生到計算時為止,共經歷的周年數或生日數。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時進行人口普查登記,一個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嬰兒,按虛歲計算是2歲,實際剛剛6個多月,還未過一次生日,按周歲計算應為不滿1周歲,即0歲。周歲年齡比虛歲年齡常常小1~2歲,它能正確反映人們的實際生存年歲,是人口統計中最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

3、確切年齡。指從出生之日起到計算之日止所經歷的天數。它比周歲年齡更為精確地反映人們實際生存的時間,但由於其統計匯總時較為繁瑣,故人口統計中使用甚少。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除對不滿1周歲的嬰兒,特別是不滿1個月的新生兒常常按月日計算外,一般不按日計算確切年齡。

三、年齡分類

在靈魂醫學這部專著中人類計算年齡方法大致有4種:

1、曆法年齡。即年代年齡或者說時序年齡——為出生後按日曆計算的年齡,也叫實足年齡,是最常用的計算年齡的方法,簡單,易掌握,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記載。

2、生物年齡(壽命)即生理學年齡。這是根據正常人體生理學上和解剖學上發育狀態所推算出來的年齡,表示個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實際衰老程度,可用來預計某一個體未來的健康狀況,估計其壽命。如一位實際年齡60歲的人,生物年齡可能是60歲,也可能是50歲,也可能是70歲。

3、心理年齡。是心理學「智力測驗」中的術語,指根據標準化智力測驗量表測得的結果來衡量人體的智力水平,把心理學年齡與曆法年齡相對照,就能看出智力絕對水平的高低。

4、相對年齡。即靈魂醫學(soul medicine)相對有效年齡(壽命),是指人類區別於其它生物(主要包括動物)的、由最高級靈魂所支配進行的、符合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以及有利於自然、社會良性發展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腦力活動所佔用的時空。

可見,人類一切由最高級靈魂支配進行的符合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以及有利於自然社會良性發展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腦力活動所佔用的時空就是人類相對有效年齡(壽命)。反之,就是無效年齡(壽命),甚至年齡(壽命)是負數。

所以,人類相對有效年齡(壽命)計算方法應為,相對年齡(壽命)等於實際年齡(壽命)加上或減去超出或低於同層次普通人士年平均勞動量或者年創造物質精神財富的倍數。

可見,一個即勤奮,勞動效率又高,其個人工作量相當於幾個人、幾十個人、幾百個人、甚至幾千個人的工作量,那麼他的壽命相對於一般同層次人士則大大延長,年齡也相應地大大增加。 至於存在於社會上的殺人放火、偷盜搶劫、地痞流氓、投毒強姦等各種超過倫理道德底線的犯罪分子,以及靈魂醫學所討論的患有倫理道德及社會病的人,他們的有效年齡(壽命)理應是短的,甚至是負數,既作為人的概念時間很短暫,甚至就不是人。

四、比喻稱謂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不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幼年(童年)泛稱——總角,垂髫

8歲(男)——齡年(齠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束髮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至出嫁——標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

50歲――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台,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人瑞

108歲——茶壽

五、典故出處

1、初度:指初生之時。《楚辭·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來也稱人的生日為:「初度」。

如:《元史·順帝紀八》:「朕初度之日,群臣勿賀。」

2、襁褓:以「襁褓」借代未滿周歲嬰兒的年齡。泛指背負或包裹小兒所用的東西。後來特指未滿周歲的小兒。

襁褓是包裹嬰兒的布或背負嬰兒的袋布。這是以嬰兒身上必有系帶物這一特徵借代嬰兒的年齡。

如《論語·子路》中有「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句意即「四面八方的老百姓背負著嬰兒到來了」。

3、孩提:以「孩提」借代二三歲兒童的年齡。《孟子·盡心上》中有「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的「孩提」指可以提抱而未能獨立行走的兒童。現在俚語中也有「手裡有孩提,才知當初父母時」的俗語。有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4、總角:指童年。「總角」借代幼年兒童的年齡。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 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中提到「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這「總角」指小孩頭上紮起像角一樣的束髮。這也以小孩身上的特徵借代四歲到七八歲孩童的年齡。

5、垂髫:指童年。垂髫」借代幼年兒童的年齡。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桃花源記》中所說「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垂髫」指小孩頭上散垂下的頭髮,也以小孩頭上的特徵借代小孩的年齡。

6、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因為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7、及笄:指女子15歲。以「及笄」借代十五歲少女的年齡。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禮記》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及笄」句,意為古代女子到十五歲時行冠禮,用竹笄束起頭髮。後人相襲沿用,習慣以「及笄」稱女子十五歲妙齡。今古相承,用乘數借代積數法,沿用在年齡別稱上。如「二八佳慶」借代慶賀十六歲生日節,也有以「三五」借代十五歲,以「二九」借代十八歲芳齡。

8、豆蔻:以「豆蔻年華」借喻少女的妙齡。杜牧《贈別》中有「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句,意即芳齡十三多歲,身姿輕盈漂亮的歌伎好像南方豆蔻花一樣美麗可愛。現也已用「豆蔻」泛指青年男女的青春歲月。

9、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10、弱冠:指男子20歲。以「弱冠」、「加冠」、「冠」借代成年人年至廿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如《送東陽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句,袁枚《祭妹文》中有「予弱冠粵行,汝犄裳悲慟」句,《論語·先進》中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句的「加冠」、「弱冠」、「冠」都指男子到了廿歲束髮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期了。

11、而立:指30歲。以「而立」、「不惑」、「知天命」依次借代三十歲、四十歲和五十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論語》中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句,意為:(因為)我十五歲立志向學,(所以)到了三十歲時,就能獨立工作,且有獨立理解(複雜)問題並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到了四十歲時,在複雜事物面前,就能識別是非、善惡、真假,不受其迷惑,到了五十歲時,就能懂得主觀思想和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古人也以「半百」、「知非之年」指代五十歲。

12、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13、知命:指50歲。也稱「知天命。」語出《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14、艾: 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15、花甲:指60歲。以「花甲」、「花甲子」、「平頭甲子」借代老年人的六十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唐事紀事》中有「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句和古祝壽楹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句的「花甲子」、「花甲」皆指代六十歲。

這是來自夏曆(農曆)干支紀年法中的第一年叫甲子年,而第六十年叫癸亥年,周而復始,另起一輪的第一年又叫甲子年。故稱「循環落落如弄珠」、「花甲重開」。

16、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17、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18、黃髮:指長壽老人。以「黃髮」借代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台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中「黃髮垂髫」中的「黃髮」即花白頭髮的老人。

19、耆:以「耆」借代六十歲以上的年齡。如《禮曲·禮上》中有「六十曰耆」,《荀子·致士》中有「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20、「下壽」、「中壽」、「上壽」:以「下壽」、「中壽」、「上壽」依次借代六十、七八十、九十歲老年人的年齡。如《左傳·之戰》中有「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句,「中壽」指代七十到八十歲。古人以六十歲為下壽,七十歲到八十歲為中壽,九十歲為上壽。

21、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22、耄 :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23、耋 :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24、耄(mao)耋(die):泛指老人。七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以「耄耋」借代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老年人的年齡。

如「耄耋之年」。《左傳·僖公九年》中「以伯擺動耋老,加勞」一句中的「耋」指七十至八十歲。《禮曲·禮上》中有「八十九十曰耄」一說。

如:曹操《對酒》詩:「耄耋皆得以壽終。」

25、期頤:指百歲。「期頤」意為期望保養(調養)。可見古人能活到百歲者很難,極稀少。如「當今之世,期頤者少矣」,意即現在世間人,能活到百歲的極少了。

「期頤」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

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六、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

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冠禮和笄禮,說穿了,就是改變髮式。

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發的。嬰兒生下三個月後,要選擇黃道吉日,剪一次頭髮,只保留兩小撮。這兩小撮頭髮,男孩留在左右兩邊,有如牛頭;

女孩則一前一後,有如馬首,叫「羈」。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頭髮長出以後,便不再剪,而是向兩邊分梳,長齊眉毛,叫做「兩髦」。所以兒童又叫「童髦」。或者把「兩髦」總束起來,扎在頭上,一邊一束。男孩狀如獸角,叫做「總角」;

女孩狀如樹椏,叫做「丫頭」。所以孩童時代又叫「總角之時」,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頭」。

男孩長到二十歲,女孩長到十五歲,就要舉行「冠禮」和「笄禮」。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來決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來賓,叫「筮日」和「筮賓」。屆時,來賓就在一定的禮儀程序中把規定的服飾授予該青年,並為他們取一個「字」。

賓取之字與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聯繫。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稱。直到民國年間,中國人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氣,都要稱對方的字,有如俄國人之稱「父名」。卑者對尊者說話,只能稱字,且字之後還要加職銜,或加先生。尊者對卑者說話,則直呼其名,不稱字。

但是,無論尊卑,自稱都不能稱字,如果自己稱字,便是失禮,也是大笑話。

以此觀之,古人15乃成童(束髮)之年,也就是說不再是孩童,即束髮入學。在《大戴禮記·保傅》中道:「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男子以二十舉行「冠禮」,即加冠,可從業、從事、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為婚,或者說早訂婚約,待成年後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從以上的這些說法可見三點,首先,古人非常崇尚老年人,深知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後人的事業成就,就是在前人的肩上更上一層樓的。故對老年人年齡的別稱特別多,也特別優雅、形象。

其次,古人善於從事物的本質特徵上,用借代、借喻手法給各個年齡段起美稱,令人望而曉之,見而知之,想而得之,用而准之。

最後,各種別稱都典雅脫俗,形象生動,令人易記難忘,既富有特徵特殊性,又有約定俗成性。只要具備一般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理解並使用,世代相傳,並按其規律創新。

七、漢翻譯日語年齡的別稱

十五歳  志學(しがく)

二十歳  弱冠(じゃっかん)

三十歳  自立(じりつ)

四十歳  不惑(ふわく)

五十歳  知命(ちめい)

六十歳  耳順(じじゅん)

七十歳   従心(じゅうしん)

賀壽(以下年齡均為虛歲)

六十一歳  還暦(かんれき)?華甲(かこう)

七十歳  古希(こき)

七十七歳 喜壽(きじゅ)

八十歳 傘壽(さんじゅ)

八十八歳 米壽(べいじゅ)

九十歳  卒(卆)壽(そつじゅ)

九十九歳  白壽(はくじゅ)

百歳 上壽(じょうじゅ)

http://jp.hjenglish.com/new/p8921/

八、女子叫「丫」、男子叫「丁」

這和中國的象形字有關係,古代女孩子頭上梳雙髻,如樹丫杈,因以稱女孩子「丫」。

「丁」字在古時有成年男子的意思,那有無具體的年齡標準呢?傳說古時四十為丁,到隋朝時定為二十一歲,唐天寶年間則為二十三歲,宋朝男子二十歲為丁。古代男子是要上戰場打仗的,「兵丁」一詞由來如此。


推薦閱讀:

男女最容易出軌的年齡
配偶年齡十神氣數差距論
人生年齡順口溜
2013年十二生肖年齡對照表

TAG:年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