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世班禪釋授《三主要道論》文字實錄|宗喀巴大師|班禪
佛教經論:《三主要道論》原文及科判
三、《三主要道論》禮讚:依止上師善知識的八種殊勝功德
其次,講下篇——論之殊勝
第一、趨入造論之支分;
第二、論之主體;
第三、論之結尾。
第一又分三部分:禮讚、立誓造論、鼓勵弟子聽聞。
一、禮讚:頂禮諸至尊上師。這裡所謂的「傑」,其一是尊者、至尊、殊勝的意思;其二是如舵手般為所化機指出解脫之道者。「尊」的意思是身、語、意三門未染不善者。所謂「上師」梵語稱為「古魯」,是「厚重」的意思。上師的斷證所攝之功德,恰似有形之體,極為厚重。藏語直譯為「幾瓦」,聽著感覺不順暢,因而譯為「喇嘛」。「喇嘛」是上師的意思,「南」是多數詞,「拉」是藏文文法中的第四囀聲。「為格」,有一些學者認為「頂禮」,是雙手合十的意思,如果頂禮只是形式上的雙手合十,或曲躬合掌,則身、語、意三者在內的「頂禮」的內蘊都沒有了。為此,在《善說金鬘》一書中對此觀點有所糾正。所謂「身頂禮」就是雙手合十,五體投地等肢體行為,所謂「語頂禮」是通過頌唱讚詞等。語言方式來憶念上師的功德,所謂「意頂禮」是為了憶念上師的恩德而反覆引生凈信意念。上述就是身、語、意之「頂禮」的內涵。
一般情況下「頂禮」之對象諸神及本尊等頗多。在此僅向上師頂禮的原因是以下所講的一切道之根本皆由上師善知識而開啟和引發。因此,此處頂禮上師並非不頂禮本尊:
無有上師前,無有佛陀名;千劫諸佛成,皆因依止師。
如是所說頂禮上師與頂禮十方諸佛的功德等同。按《菩提道次弟廣論》的科判講,道之根本依止上師法和依止後如何修心次第,兩者中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次第,全包括在《三主要道》的頂禮部分中。按照《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依善知識法之性相,能依止弟子之相,如何依止善知識法、依止善知識之利益、不依止之過患、不如法依止之過患等諸多內容。
下面我們講所依上師善知識之性相。如《大莊嚴經論》中所云:
調靜除德勝,俱勤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
這就是說,上師善知識必須具備十個條件。調伏即戒學,寂靜乃定學,除惑為慧學,故具備三學功德。
「德勝」是說,作為一個上師,從各個方面都超勝於自己的弟子較難,但在某個方面優勝於自己的弟子是必須的。或在戒學、定學或者慧學等某個方面勝於弟子。
「俱勤」就是樂於對弟子傳授教義,或對傳授教義主動勤奮;「經富者」即多聞經教及教理富有者。現今我們提倡走向富裕的道路,而真正的富有是教理富有。身外之物的富有,只是得到暫時而微小的利樂,若它不能成為修法之善緣,則終究將成為諸苦之因;而教理富裕者可成就今生來世之事,一切取捨之理,都由此而了知。俱足詮釋善惡取捨之經教,與俱足論證彼之正理為經教富有者。
「覺真」即悟空,悟空雖難,但作為上師,若要對弟子授課,則須知「空性」的概念及意義,「悲深」意指常懷大悲憫之心。例如,哪怕為消除某一有情心續之任何一種無明,或在某一有情心續中為播撒解脫之種子而施發大悲,如我們的經師金剛上師雖年近八十高齡,仍為我們授予灌頂、竅訣、經教等傳承而不辭辛苦。我們寺院的堪布仁波切以及密院首座不遠千里,多次赴安多地區,在金剛上師座下聽聞接受灌頂、訣竅等傳承。他們這樣做絕非為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整個學院或整個寺院的興盛。所以,我們難以回報他們的恩德。他們理應是我們隨喜和敬仰的對象。
「離退」是說弟子根器利鈍不一,對根器鈍劣的弟子應反覆講解經論內容,做到不厭其煩、誨人不倦。正如「調靜除德勝,俱勤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上師要做到「善說」,即對弟子要善於講解,以弟子喜聞樂見、形象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講解佛法。這樣具備上述十個德相者,可稱之為善知識。
下面講弟子之性相,《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依止上師聞法之時,要棄捨近遠親憎善住其意,具備善於取捨的智慧。「於聞法俱大希求」,弟子對上師開示的法要有強烈的希求之心,假如弟子沒有求法的心愿,跟隨上師百年也不會帶來更大的利益,只具聞法之益而不能成就真正的大意,希求之心是非常重要的,故謂「聞器」。「聞器」是指具備以上條件者具弟子之性相。
如何依止上師善知識?一是意樂依止法,二是加行依止法。
「意樂依止法」是說要破除對上師善知識的一切疑慮和虛妄的心,憶念上師的恩德而生起恭敬心。上師是為金剛持所許之佛,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上師之恩比佛之恩德還要重。要懂得加持心續恩,要懂得上師以賜予物質攝受為眷屬恩等是意樂依止法。
加行依止,供養財物,侍奉恭敬,身語承事——其中最重要的是身語承事。如何承事呢?上師所講正法須融入於自己心續,如理實踐上師所開示一切取捨之道,此為身語承事。即「依言奉行令喜悅」——除了按照上師的教旨去承辦再也沒有比此更令上師喜悅的供奉方式,也沒有比此更令十方諸佛喜悅之供奉方式。因此,按照上師的教言來承辦是至關重要的。
依止上師善知識有八種功德:一、近佛果位,二、令諸佛歡喜,三、不能被魔與惡友加害,四、自然遮止一切煩惱惡行,五、增長地道心得,六、永世不離善知識,七、不墮入惡趣,八、順利成就暫時與究竟一切利益。
不依止善知識則與上述相反,不如法依止善知識的過患:一、若謾罵上師,即謾罵諸佛,二、對上師生剎那嗔即會滅掉無數劫祗之善根而生於地獄劫祗,三、依密乘亦不得殊勝成就,四、勤修續部義如同修地獄等,五、未生之功德不生,已生之功德退失,六、此生以疾病等不如意之事所纏繞,七、後世漂流於無際惡趣,八、永世不遇善知識。要深思依止上師之功德,不依止之過患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以意樂和加行如理依止上師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此細述「依止上師善知識之八種功德」 和「不依止之八種過患」,並不是說我給你們講法,要求你們依此方式對待我,而是希望年輕僧侶要恭敬供養自己的上師和授業師等,從意樂和行動上如理如法依止。所以我著重一一講解。
就以我們這個道場為例,第一、由於佛的加持,第二、由於我們各自前世的福德資糧以及慈悲父母的恩德,我們才能有條件從合格的堪布前出家而進入了這個法苑道場,遇到怙主上師,能夠聞思修學宗喀巴大師之顯密教法。獲得了如此良因善緣對這樣一個極好的機遇,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認識並珍惜這樣一個良機。因此,我們對自已承許的誓言、戒律要如理守護,從意樂和加行兩個方面如理依止善知識並恭敬善知識,不僅要恭敬自己的善知識,而且還要尊重寺里所有年長的僧人,這是至關重要的。
一切授業師和上師自不待言,就是對那些不是我們的上師和授業師的普通老僧人也要尊重。因為他們的持律護戒功德超越於我們,曾經的二十年艱苦時期,他們以戒為師、依律而行、視戒如命,值得我們隨喜和敬仰。現在我們具備講修四續部、五部大論的條件等,亦俱足清凈戒律等的傳承,都得益於前輩高僧大德的恩德。
我們難以回報他們的這一切恩德,他們是值得我們恭敬的對象。五濁惡世恪守戒律的功德優勝於圓滿世所守護戒律的功德,現在我們與那個時期相比,如同處在圓滿賢劫。因此我認為,他們在歷經磨難和坎坷的時期所守護一天戒律的功德,比我們現在守護二十年戒律的功德還要殊勝。現在正值國力發展時期,維修寺廟和佛像等外在緣起很好,但是努力加強自身內在的講修教學是更重要。大家好好想想,與過去相比,我們現在的聞思修學等方面達到什麼樣的程度?與拉薩三大寺、拉卜楞寺和塔爾寺相比,我們的教學達到什麼樣的水平?要思考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夠。雖然由於經師們的恩德使年輕學僧們在經院、殿堂去積極勤進地答辯、誦經、修學等。這是我們值得隨喜的,但是我們還要思考有哪些不足之處。作為一個出家人,我們的責任是什麼,我們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對這些問題需要仔細考慮。經師們要提出如何改進寺院講修教學的好建議,年輕學僧要肩負重任,寺院民管會要為寺院講修教學的開展而努力服務。
從佛祖釋迦牟尼到宗喀巴大師,從至尊根敦珠巴到歷代班禪大師,佛法傳承至今,尤其是格魯派,如在我們寺院,前輩高僧大德們把五部大論和四部續典的講聞修行事業以及傳統儀軌儀式完好地延續至今。我認為今後的發展趨向取決於我們現在的年輕學僧能否勝任他們肩負的重任,我們能否擔負起這個責任。大家需要深思熟慮,依止法講至於此,讚詞之利益是為了圓滿完成此論典之撰述符合諸善士之行為等。
禮讚部分已講完
推薦閱讀:
※弘一法師作曲,太虛大師作詞的《三寶歌》
※玩轉色彩,攝影大師斯托拉羅有奇招!
※國醫大師賀普仁:「一針一得」治百病1
※洪均生大師
※慧律法師《達摩大師見性論(一)》台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