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諾貝爾文學獎漫話(44)捕捉意識流動的深層意義

騰小松畫

福克納獲獎的評語是:「對當代美國小說作出了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捕捉意識流動的深層意義

譯 名:威廉·福克納

生卒年月:1897、9——1962、7

國 籍:美國

代表作品:《喧嘩與騷動》

獲獎評語:對當代美國小說作出了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二十世紀20年代,美國產生了一個「南方文學」流派,其代表人物就是榮獲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威廉·福克納。

他生長在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小鎮上,其祖上曾參加過南北戰爭,是當地有權有勢的望族和莊園主,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家道敗落,只能靠一間不大的店鋪維持生計。

福克納從小感受了各式各樣的貧困、墮落和腐化。他痛恨權力的貪婪、心靈的潦倒、粗俗的頑冥以及社會的錯亂。他認為,今天人類的悲劇,在於「因為充塞環宇四處的肉體的恐怖持續存在的時間太久了,甚至使我們習以為常」。因此他的作品總是站在道德或宗教的立場上,給人以溫暖與舒適。

他說,用畢生精力「為處於人類精神的痛苦和煩惱而勞動,這勞動並非為了榮譽,更非為了金錢,而是想從人類精神原料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種東西。」

這種東西即通過意識流創作手法,清除人類精神世界的各種污垢,使心愛的人類變得純潔起來。

意識流是人的意識不受理智控制的流動狀態。它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於1890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人頭腦中的意識活動是一種不間斷的和不像邏輯現實那樣清晰有序的「思想流」,而是一種溪流湧進的具有想像力的意識浮動。二十世紀初,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用意識流來論述藝術問題,對「意識流小說」的形成及意識流技巧的廣泛運用起到了發酵作用。

意識流文學主張表現人的內心真實,展現主觀感受、印象和各種意識流動過程,尤其熱衷於揭示異化人性、變態心理和扭曲的人物性格,特別擅長表現跳越無序的自由聯想,這種聯想呈現出人物豐富的經歷和複雜的心路歷程。此外,心靈絮語作為最主要的思維活動和表現模式,在意識流文學中有著重要地位。

意識流動大都呈現為多層次的意識結構,有時表現為以一個人的意識活動為中心和端點的單一結構;有時表現為同時以幾個人的意識流動過程為描寫對象的交叉結構;有時則表現為以多人意識流為描寫對象的複合結構。

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就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作。該作品出版於1929年,小說書名出自於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都沒有任何意義。」這部小說以美國南方沒落莊園主康普生一家人的經歷為主線,寫出了存在於他們中間的混亂思想、沉淪道德。老康普生遊手好閒、戀酒貪杯、而他的妻子則冷酷無情。長子昆丁是個守舊者;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次子傑森冷酷貪婪;三子班吉是個白痴。故事通過老康普生一家人的內心獨白,圍繞著凱蒂的墮落展開情節,最後則以黑人女傭迪爾西的話總結全書:「如果你還算是人的話,你也只是個冷酷無情的人,傑森!」

這部小說大量運用多視角敘述方式和意識流手法,使作品獲得了巨大成功,也敲開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門,他獲獎的理由是:「對當代美國小說作出了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福克納的成功得益於美國著名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引。那是1924年,福克納去拜訪他昔日在書店打工時的老闆伊麗莎白·潑拉爾,巧的是潑拉爾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德森,這位慧眼識金的伯樂通過接觸和交談,認識到比自己小29歲的福克納身上蘊藏著一種敏銳、深邃和宏大的氣魄,他鼓勵福克納寫小說,並以他最熟悉的南方社會歷史和現實作為題材進行創作。

經過名家指點,福克納終於使自己一直混濁的靈魂清澈起來,他意識到自己儘管熟讀莎士比亞和巴爾扎克等大師的著作,儘管創作了諸如長詩《大理石雕像》等許許多多的詩歌,但終究還是平庸之輩,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找到登臨文學峰巒的法門。

此後,他按照安德森的指點創作了長篇小說《士兵的報酬》、《薩托里斯》、《喧嘩與騷動》等,意料不到的是,一部比一部火,直至登上世界文學頂峰。

福克納是一位思想比較複雜的作家。他敢於揭露社會矛盾,譴責醜惡勢力,同情百姓疾苦,但也充滿著對生活失望後的變態和恐懼。他崇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卻又陷入了意識自由流動的非理性思考。

他自身的矛盾和苦悶最終導致他乘鶴西去,時間是1962年7月6日,享年65歲。

福克納部分作品年表

1926年 出版長篇小說《士兵的報酬》

1927年 出版長篇小說《蚊群》

1929年 出版代表作《喧嘩與騷動》

1930年 出版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

1933年 出版詩集《綠枝》

1938年 出版長篇小說《沒有被征服的》

1948年 出版長篇小說《墳墓的闖入者》

1951年 出版長篇小說《修女安魂曲》

1958年 出版散文集《新奧爾良札記》

1962年 出版長篇小說《掠奪者》


推薦閱讀:

意識流小說和梵高

TAG:文學 | 意識 | 意義 | 諾貝爾文學獎 | 意識流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