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秋:中國的節日體系及其重要意義
李漢秋:中國的節日體系及其重要意義
李漢秋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
核心提示: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最濃縮地表現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體系,有體系才有坐標,才有精神家園。
(李漢秋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
精彩論述:http://www.71.cn/2016/0930/912767.shtml
各位好,來這裡講過兩次,這次是講中華傳統節日體系。過節就過節,幹嘛要講體系呢?我覺得,節日體系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時間表。對人的存在來說,一個是空間,一個是時間。所以我覺得作為政府,最基本的職能是管好時間、管好空間。
一、中華傳統節日體系的發展狀況
節日體系就是民族生活的一個時間表。我什麼時候過什麼節,至少是時間表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體系,有體系才有坐標,才有精神家園。所以我覺得我們建國這麼多年了,應該把體系建設提到日程上來。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兩個體系,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是核心價值體系。有體系、有坐標,就像學幾何有一個坐標,我這個點在哪裡,心裡就有一個數。在天、地、人,茫茫人海,茫茫大自然,天地中間,我這個個體在坐標中的哪一點,什麼位置。明確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那麼同樣,我們在建設兩個大的體系的過程中,也應該建設我們自己的節日體系。
節日體系是一個逐漸建立的過程,也是逐漸變化的過程。這幾年節日體系有了很大的變化。剛剛建國的時候,國務院頒布了一個節假日、紀念日放假的辦法。你去找一找那個時候的放假的辦法,除了春節之外,全是現代政治性的節日。「三八 」 「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都是陽曆的,都是現代政治性的,唯一把春節保留下來了。這樣的體系是適應當時形勢的,剛剛建國那個形勢,需要突出政治。
這幾年,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我們越來越重視中華文化了。十六大提出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一個認識、理念,就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我是搞人文科學的,看到十六大公報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大家知道民族精神,我們近一百年都不敢承認自己的民族精神,從魯迅那時候就批判國民性,改造國民性,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雖然也講了一些,有中國的脊樑什麼這些,但是對整個民族精神,基本上是採取批判的態度。十六大提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2002年秋天的事兒。
到了2003年3月,中央這方面新的掌管意識形態的領導人,就找了七個專家來座談,要我頭一個發言。我就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重視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升華出來的。要重視民族生活就要重視民族的節日,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最濃縮地表現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感情。要弘揚民族精神,不重視傳統節日,那就是丟掉了一個最重要的方面。當時的領導聽進去了,從2003年以後就開始重視傳統節日了。
到2004年的時候,我就在全國政協正式提案,傳統節日除了春節要放假之外,其它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就舉了清明、端午、中秋應當放假。有假期,它就有空間、有時間來開展傳統節日的活動。全國政協的提案是必須要有回答的,回答我的部門他還不理解,還不領會中央的這個精神。他回答我說,節假日的數量總量,要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相適應。這個前提是絕對正確的,一個國家節假日有多少天,要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這個前提完全對。他接著回答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節假日,已經有一百一十四天了。意思說已經很多了,你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已經有一百一十四天了,意思說就不能再增加了。這是2004年對我的回答。
那麼2005年兩會的時候,我正好跟回答我問題的這個單位的一個負責人坐在一塊兒。我就說,你去年回答我的一百一十四天,這是嚇人戰術,你嚇唬我的。你這一百一十四天裡面,有一百零四天是雙休日呀。真正的假日,節假日只有十天,那個節日跟假日是不一樣的。假日、雙休日都是假日。假日沒有特定的文化內涵,而節日不同在哪裡呢?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內涵。比如說過年放假,清明節放假,它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內涵。雙休日,這個禮拜六、禮拜天,沒有什麼特定的內涵,就休息吧。所以你這一百一十四天,真正的節日只有十天。而且我們做了調查,節日還是有空間的。比如說我們當時了解,香港的節日一年就有十二天。世界上過節過得最多的是法國的,我們當時了解,法國一年正式的放假,十三天。我說我們才十天,還有餘地,不是沒有空間發展的。所以,我們2005年、2006年都繼續這個提案。
2005年,節假日方面的一個大事是,中共中央五個部委發了一個關於利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個文件。我待會兒還要講,這個文件舉出我們要重視五個傳統節日。而且中央領導也不斷地給中央文明辦批示,要重視、要研究傳統節日。中央文明辦找我去開座談會至少開了兩次,叫研究傳統節日。所以到2005年的時候對我的回答,對提案的回答態度就不一樣了。就肯定了這個提案,有一個積極的回答,我們正在徵求各方面意見、做方案。
到了2006年對我的回答是,我們的方案已經做了,現在就要上報國務院了。所以到2007年的時候,這方案就出來了,在網路上徵求意見。那就是除了春節以外,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所以2005年中央文件出來,2006年的時候再參加提案的人,就不止我一個了,就多一些了,到2007年的時候提案的人就更多了。當時有一些人後來老說,這個放假是我的提案,但實際上他是2007年才參與的,我們已經提了好幾年了。問題不在這裡,這個是大勢所趨,重視傳統文化必然要重視傳統節日。
2008年開始,清明、端午、中秋放假。清明、端午、中秋各放一天,假日不就增加三天了嗎?三天的總量還是太大,後來怎麼辦呢?就從五一長假中間減少兩天。五一節原來放假三天,現在只放假一天,這不就省出兩天來了嗎?那邊增加三天,這邊省出兩天,實際上總量只增加一天,假日是十一天,那麼這也是不錯的。這麼一來節日體系就變了。放假中間包括除夕也放假,這也是我們提了好幾年的意見。你過年不能只從正月初一放起呀,年三十,大年除夕,你不讓人家回家過年,行嗎?也是提了好幾年。所以過年放假就提前到年三十,除夕就開始。
我們單位有一些年輕人就跟我開玩笑,
這樣一來這個節日體系,原來除了一個春節,整個都是現代政治性的節日體系,那麼現在就等於四個傳統節日,除夕、新年、清明、端午、中秋,實際上是五個傳統節日的放假。這個節日體系還在變,以中央文件的方式肯定的傳統節日數量在變化。我寫了一篇短文叫《4+1+1+1》,什麼意思呢?原來頭等的放假的傳統節日就過年、清明、端午、中秋這四個。原來大家在制訂文件之前,徵求一些意見都講這四大節日。
到2005年,中央頭一個關於傳統節日的文件,我們就建議重陽節也應該作為傳統節日的代表。重陽節是敬老節,是很重要的。後來接受了我們的意見。所以2005年中央文件出來,裡面就舉著五大傳統節日,除了這四個放假加上重陽,這就「4+1」了。那時候我給中央電視台做《我們的節日》節目,就讓我講重陽節這一部分,這是「4+1」了。「4+1」還不夠呀,因為我這些年一直在提倡七夕節。
在2003年,我跟中央有關領導人對話的時候,就舉七夕節。我說,我們要重視自己的傳統節日,比如說我們現在,老是過西方的2月14號的情人節。我們何必老學著西方人的浪漫呢?我們自己有情人節呀!我們七夕不就是自己的情人節嗎?牛郎、織女,這是東方的愛神。
那位領導人聽了我的話以後說,你講得很好,不要小看過節,過人家的節日就跟著人家的文化走。我覺得這話講得很經典。「還不夠呀!」他想一會兒說不夠,我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建議最好不要叫情人節。因為中國人對情人有一些不怎麼好的看法,是不是「七夕」叫中國的情侶節,改一個字?
情侶節,我覺得講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以後寫文章,都是提倡「中華情侶節」。「七夕」是中華情侶節,所以我一直在提倡「七夕中華情侶節」。所以,「4+1」的時候還沒有「七夕」,我建議「七夕」也要加上去。當時我正在接受中央文明辦的邀請,給中央電視台做系列片《我們的節日》。他們都接受我的意見,把「七夕」加上去,這就是「4+1+
後來我覺得「4+1+
過去把元宵節放在春節裡面,我說元宵節不一樣,要單獨出來。後來也接受我的意見了。所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時候,有六個傳統節日,到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的時候,把元宵節也加上去了。2009年的時候,《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就寫上了七大節日了,就是「4+1+1+
那麼到了2010年,中央發布了第二個關於傳統節日的文件。2010年六月份,七個部委發了一個「我們的節日」主題的活動方案,裡面就明確列了七個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的主題是什麼,活動方案都提出來了。
所以,這就經歷了「4+1+1+
2008年開始,中央特別重視提倡已經放假的四大傳統節日,2008年開始搞四大傳統節日的放假。中央有關的領導人就有三句話批示,要利用新增加的傳統節日,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加強宣傳以弘揚中華文化。第三句就是目標,大方向是弘揚中華文化。後來中宣部的領導人也做了批示,而且中宣部領導人跟中央文明辦的領導有一段講話,這講話我待會兒(再講)。
我先回顧一下,我從2005年就開始接受中央文明辦的委託,主編一本關於節日的書,開頭這本書就叫做《中國節》。編了一半以後,中央文明辦的一個局長就給我們說,我們這書名改一改吧,不要叫《中國節》,叫《我們的節日》。我們大家就問為什麼。那麼這個局長就根據他的理解,他說你說這個叫《中國節》,比如說我們這裡有端午節,韓國人也過端午節,中國節人家也過呀!我們說也有道理,就叫《我們的節日》。當時中央電視台搞七節,七個系列片也改名了叫《我們的節日》。
到2008年春天,中宣部領導人就跟中央文明辦的領導人說,你知道嗎,《我們的節日》是我起的名字,為什麼叫《我們的節日》呢?區別於西方的節日。這句話講得好。他這個就講得非常明確,我們的節日區別於西方的節日。
所以你看現在中央電視台也好,中央廣播電台也好,碰到過年,碰到清明,它的標題都是《我們的節日·清明》。以後都是這樣,端午是《我們的節日·端午》,這就是我們的節日系列,強調的就是區別於西方的節日。
節日是什麼呢?節日是活態的文化,有的理論上把它稱為實踐文化。它不是點擊文化,不是在書面上的,它是在生活中的。大家都在過這個節,是活生生的。而且這個活態文化,還不僅是生活狀態的文化,它是一直活到現在的。從兩千多年、三千年前,一直傳到現在,還在人們生活中間。
這種活態的文化,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每個人。你過自己的年,過自己的清明節,等於是一種文化認同。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證,你走到美國華爾街,走到哪裡,你看到唐人街過中國年,肯定這地方是中國人。文化自己民族的身份,是民族的身份證。
一個民族被屠戮這種狀況,越到現代文明越來越少了。民族在消滅,但被屠殺乾淨的很少。歷史上有,但是很少。大多數民族怎麼消亡的?那就是文化消亡,文化消亡了,民族也就消滅了。
所以我們不能讓中華這樣一個大民族,這麼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的文化消亡,這是在慢性自殺,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這不是危言聳聽,從長遠看就是這樣。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這個民族也就沒有自己的獨立性,沒有自己特殊的民族性格。所以現在對文化的提法,越來越高了。
十七屆六中全會很明確地(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你看這個提法不能再高了,靈魂還不夠高嗎?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那這個民族還有自己的靈魂,還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嗎?
所以,這不是我們一個民族這樣看的,是世界的一個潮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些年來,一直在呼籲要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八十年代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了幾次號召,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到了九十年代,發表了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宣言。
大家知道,宣言這是最高形式了。如果說我發表談話,那就低一些了。發表宣言要保護文化多樣性,特別提到了在強勢文化的衝擊下面,特別要加以的保護兩種文化:一個是轉型中國家的文化,一個是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這兩種文化我們都是,我們既是發展中國家,也是轉型中國家,特別要保護。
所以我們現在採取了許多措施,來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這個是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的。我們中華文化將近一個世紀左右,是受到冷落的,是受到邊緣化的,這有歷史的原因。中華文化一直被看作一種落後的文化,包括中華的傳統節日,都被看作是一種舊風俗、舊習慣。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採取這樣的態度,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我們要扭轉這樣的局面,特別是新世紀以後,我們開始重視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節日。我剛才講了,十六大提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明確地提出弘揚中華文化。
在這種大的局面下,中華的節日越來越受到重視。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放假,這是一個標誌,是一個里程碑。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傳統節日,重視到什麼程度呢?2008年,清明節在綿山,就是介子推燒死的那個綿山,山西的介休縣綿山,由中央文明辦、山西省委省政府、晉中市委市政府、介休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綿山清明寒食論壇、清明節風俗的展演。歷史上從來沒見過過一個節日,由中央、省、市、縣四級來聯辦的,從來沒有過。
到端午節就更大了,在湖南的汨羅,就是屈原投江的地方汨羅江,不僅是中央文明辦了,中央宣傳部、文化部、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汨羅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端午文化論壇、端午龍舟競賽。你看,都是這麼重視,過一個節,四級領導部門聯合來組辦。這看出我們中央很重視,要把傳統節日振興起來,把它搞活。
這就是「4+1+1+
二、七大傳統節日的人文內涵
七大傳統節日怎麼過?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一個個講。
(一)過年
第一個講過年。大家知道,人類持續變化自然的周期大概是三百六十多天,這是人類自然生活的一個周期。春、夏、秋、冬,一個循環是三百六十多天。這個自然的周期把它叫做什麼呢?叫做年,過年。 年復一年,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完了再來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個結晶、結果,直到有「年」這個概念。
我們過去過的是傳統的是農曆年。過去有的人把農曆年叫做陰曆年,叫它陰曆年有沒有道理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我們這年跟西方的陽曆年,很大的不同在哪裡呢?我們是注意太陰,月亮叫太陰。我們中國人是很注意太陰的,你看中國的農曆十五,必然是月亮圓的時候。陽曆的十五,三月十五、八月十五,它不是月亮圓的時候,它只注意太陽跟地球的關係,所以它叫陽曆年。
中國農曆十五的時候,肯定是月圓的時候。然後有上弦月、下弦月,說你逃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中國人是非常注重月亮的,七大傳統節日中,元宵是
辛亥革命以後,採取西曆,把1912年作為民國元年。1912年的1月1號,就開始採用西曆。用西曆,用世界公用的曆法溝通世界的,這是對的。辛亥革命以後還好,農曆跟西曆並用。
到了1914年袁世凱篡權了,袁世凱篡權以後,不光是要做皇帝的問題,他也做了好多事。其中一件就是,他極力地要想廢除農曆。我們過年都叫過年,
大家知道,年節體系,年是頭呀。我剛才講,年是一個循環的開始,這叫年。然後下面分了幾個節,所以年是率領節的,是統帥節的。比如壬辰年中的清明節、端午節,年是統帥起來的。如果是董事會,年是董事長,下面是董事。袁世凱現在是把這個年的稱呼給了西曆元旦。在他發的一份文件裡面說,傳統的
我現在還沒有去查,我想他很可能是受日本的影響。日本原來都是跟我們一樣,過農曆的清明節、端午節、過年什麼都一樣。後來日本是把所有的中國的節,都變成陽曆的過。比如說過年,1月1號過年,端午節就陽曆的5月5號,日本是這麼乾的。所以它跟我們的節氣就對不上號了。那麼,袁世凱當時也是想要廢除農曆年。
1928年,當時的政府曾經下令,不準過中國年。在武漢等地,甚至出現了軍警到街上。我們過年的時候,商店商鋪都關門了,過年嘛,強迫大家都開門,你過年關門不行,要開門。過年的時候要賣年貨,不行,要搗毀那些年貨。他說,你這個農曆年你要不禁止,陽曆年它就盛不起來。但老百姓不聽話,老百姓在底下還是過大年,還是除夕,還是用農曆。那些人惱火了,乾脆要剷除你們。
所以老百姓對自己的傳統節日,是不依不饒的,不放棄的。你說這麼多年過來了,都把過年叫做春節。但你現在問老百姓,過年是指陽曆的還是農曆的?過年肯定是指我們自己農曆年。大年三十是哪一天?肯定是農曆的年三十。大年初一是哪一天?拜年拜年,拜什麼年?肯定是農曆年、中華年。所以,自己的文化是處在底層的草根在不斷地保護,就是不把自己的年、自己的節拋掉。
現在比較開明,現在承認雙歷制了。現在中央電視台也好,中央廣播電台也好,都是雙歷制,承認雙歷。現在再沒有人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要廢除農曆了。你既然承認雙歷制,就要承認有兩個年。農曆有農曆年,陽曆它有陽曆年。1月1號是陽曆年,
2011年,中央有一個叫《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方案》,每個節的主題是什麼?2010年說春節的主題是什麼呢,是辭舊迎新。好了,我說能夠承認辭舊迎新就很好,你既然是承認辭舊迎新,你就得承認它是年。只有年才是辭舊迎新,節不是辭舊迎新。你清明節是辭舊迎新嗎?端午節是辭舊迎新嗎?它是在同一年裡面的節,它沒有辭舊迎新的問題。只是兩個年交界的時候,才有辭舊迎新。所以,除夕夜一夜就連著兩年,舊年送過去新年來了,這就辭舊迎新。你既然承認辭舊迎新是主題,那就要承認它是年。
所以,我們現在要恢復年俗,過年的習俗。中國人的年俗是最大的,最重要的節日。年俗過去是非常重視的。我們因為歷史的原因,造成我們中國人自己糟蹋自己的年俗,許多年俗都給遺忘掉了。過去年俗是非常豐富的。
年俗概括起來應該是兩個方面。一是物質方面,希望豐衣足食、五穀豐登。所以過年的時候,要穿新衣,要吃好的;除夕要有魚,年年有餘;
另一方面,精神方面的年俗是非常豐富的,我們要求團圓,希望吉祥、如意、和諧,家庭的和諧,鄰里的和諧,家族和諧,社會的和諧。現在,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物質方面的需求在逐漸地淡化。現在我們哪一天要想穿新衣,要想吃好的,平時都可以做到,不一定等過年的時候。像我們小的時候,要買新衣、新鞋、新帽子,都要等過年的時候,現在不是這種了。所以,現在相比之下,精神的需求更加突出了。所以過年的時候,精神方面的活動特別需要加強。
我們過去被遺忘的年俗中,精神方面的活動是很多很多的,過去都把它當作舊風俗舊習慣掃蕩掉了,所以我們現在任務很重。一方面要找迴文化記憶,失去過去的記憶了,叫失憶了。現在要把過去忘掉的這種記憶,文化記憶找回來。如果我們中間不是中斷的,不是斷裂的,那些年俗活動隨著時間,會與時俱進。每年該淘汰的淘汰,該增加的增加。但是我們斷裂了幾十年一百年,所以我們現在找回來以後,還有一個任務——要篩選。有些本來該自然淘汰的東西,經過篩選,適合現代的東西保留下來,不適合現代的東西那就讓它淘汰。
所以我們現在任務很重,雙重任務,又要把它找回來,又要再篩選再發展,有選擇的發展。處在這麼一個過渡時期,大家覺得不滿足,覺得年味淡了。覺得許多東西沒有像自己所期望的,那麼能夠實現,這是很自然的。誰叫我們斷裂了一個世紀呢?斷裂了一個世紀以後,現在要還這個「債」。一方面要找回來,一方面要選擇。還要再發展,特別是創造發展。不是一下子說發展就發展的,要在人民的過年的過程中,逐漸地創造發展。
處在這個階段,要大家積極地來參與,來創造。不要嫌自己的過年不豐富、不好玩,沒有西方的聖誕節好玩。過年是我們自己的年,我們要使它搞得好起來。我們自己有責任,我們要參與,來創造、來發展。要把中國年搞得紅紅火火,成為大家都願意過的年。這是很不容易的,是有一個過程的。
現在,我們中華文化怎麼走向世界?實際上,我們的中國年已經帶頭走向世界。我們在世界上有那麼多的華人,哪一個華人過年的時候不是張燈結綵?你看唐人街過年的時候,舞龍燈、舞獅子、掛紅燈籠。這是什麼?這一看就是中國人,就是華人,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認同。
現在還興起一個新的習俗,都要看春晚。在國外,我們留學生除夕晚上看春晚。有的開車幾百里地,上千里地趕著,大家聚會,一起看春晚。這成了這一種儀式,一種華人過年的儀式。它可不是像我們在家裡看,它是大家聚在一起看。這就是有儀式,這就是一種文化認同,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身份證。所以,他們也在參與創造,創造自己的過年的文化,年俗文化。這是有一個過程的。這是頭一個——過年。這是最重要的節日,群龍之首,新的一年的開始。
(二)元宵節
接下來就是元宵節。元宵節跟過年比起來,有自己的獨立意義,就是社會性。中國人過年更強調家庭團圓,更強調自己家庭、家族。經過過年這十五天,元宵節就完全開放到社會上去了。
從漢代漢文帝開始,元宵節就提倡元宵節要與民同樂,就是官員要與民同樂。我昨天看《百家講壇》在講隋煬帝,隋煬帝五年,它的元宵節才熱鬧呢,把各國的使者都請來,一起在洛陽過元宵節。光參加元宵節演奏的樂人,就搞音樂的樂人,多少人?18000人,搞音樂的就18000人。而且它的元宵節搞了半個月,從
到唐代,唐玄宗是一個風流皇帝,大家都知道,現在有文獻記載,唐玄宗在宮廷外搞鰲山。鰲山是什麼?是海中間,一種我們想像中的,怪獸叫鰲,上面是一個驕傲的傲的主體部分,下面是一個魚。我給中央電視台講這一段的時候,他們找到鰲山,鰲的那種形狀,高二十丈,那是非常大的。唐代跟宋代不一樣,唐代的城市是沒有夜市的,夜裡是要宵禁的。到夜裡,朝鐘暮鼓,敲鼓以後,大家都要回到房裡。然後坊的門就關了,夜裡就不隨便通行了。
但是到了元宵的時候,叫今吾(ya)不夜禁。就是一首詩,今吾(ya),「吾」是就是我,文字寫的是今吾,但是我在北大上學的時候,老師教我這個古音不念今「吾」(wu)。今ya就是皇宮內外的巡邏兵、憲兵,這個時候今吾(ya)不夜禁,夜裡不禁止,大家都可以出去玩。三天、五天,過元宵節夜裡都可以出去玩了。
到宋代以後,城市就沒有宵禁了。宋代的城市夜市非常熱鬧。當時說書的場所瓦舍,通宵達旦都演出。那麼宋代的時候,府、州、縣都學京城的。府,知府衙門;州,州長官的衙門;縣,知縣的衙門,門口都搞鰲山,都搞得非常熱鬧。
大家看《水滸傳》,裡面就寫到了宋代元宵的那種熱鬧。元宵與民同樂,各個城市都與民同樂,大家都搞燈會。其實宋代的燈會就已經非常熱鬧了。大家熟悉的一句話叫「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州官放火,州官放什麼火?州官放一把火,把你房子燒掉呀!有那麼傻的州官嗎?
大家都很熟悉辛棄疾那首《元夕》,元夕就是頭一個月圓之夜。為什麼叫元宵呀?元宵又叫元夕,我在中央電視台第四套做節目的時候,那個主持人問我,他說你看只有元宵節把吃的東西作為節的名字, 你看端午節一般不叫粽子節,中秋節一般的不叫月餅節,唯獨元宵節,把吃的元宵作為節的名字,這為什麼。我說,你講錯了,理解錯了, 元宵是什麼呢?元是頭一個,最初的一個。
元宵,燈。辛棄疾那首《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就是元宵節。你看,宋代的元宵像東風夜裡面,把千樹的花都放了一樣。那就指什麼呢?那是火樹銀花,樹上的燈都亮了。「更吹落,星如雨」,就好像把天上滿天的星都吹落在人間。這是什麼?,還是燈呀!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寶馬雕車是什麼?那些貴族的太太們、小姐們坐的寶馬雕車到街上來逛,「香滿路」,她們的脂粉香氣滿街都飄香,寶馬雕車香滿路。簫是音樂,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魚龍舞,在舞蹈,在跳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魚形的燈、龍形的燈,一夜都在舞動。這是辛棄疾寫的當時的元宵節的狀況,非常熱鬧。
為什麼有的人把元宵叫做男女談戀愛的時候呢?它不一定是真談戀愛,但是是男女見面的好機會。
所以黃梅戲有一個叫《夫妻觀燈》,一個民間小戲,很活躍,寫新婚夫妻元宵節去看燈。這個燈什麼,那個燈什麼,唱得很熱鬧。然後中間插的對白:「哎! 那個小夥子,你怎麼老看我老婆呀?」大家看黃梅戲《夫妻觀燈》,看到這個了嗎?很風趣的,平時看不到的呀,元宵節就可以看到了。所以有的時候說男女談戀愛,是說元宵節認識的,那並不是元宵節就是情侶節。它就是有這個機緣可以看到。所以,元宵節很熱鬧。
我們現在元宵節,確實不熱鬧,但小城市、農村很熱鬧。元宵節,我覺得應該恢復它文藝大匯演這樣的一個機遇。因為經過過年十五天的排演,過年在家裡開展文化活動,演戲、排節目,到元宵節是一個大匯演,各路人馬排練的節目到大匯演,是一個非常好的文藝大匯演的時候。
我到晉中去看元宵節,他們元宵節就是在通衢大道設一個主席台,縣領導都坐在台上,行進式地,一個隊伍一個隊伍地過來,都是在過年期間排演的大匯演,我看了很感動。一個隊伍一個隊伍過來,到出席台來的時候,下面的人都喊主席台上面的姓名,某某某、某某某,台上台下互相打招呼,非常親熱。全城都出來,非常熱鬧。這是非常好的官員和群眾聯繫的時候,非常好的機遇,元宵節這個資源應該好好地發揮。
(三)清明節
元宵節下來是清明節。清明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大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中國人特別感念自己的先祖。清明節我先到台灣,台灣搞了一個「兩岸清明」論壇,我去了。回來以後到綿山,我們自己的清明節。
台灣的清明節比我們更重視。我聽福建農村的說了,除夕沒有回家人家不會怪,如果清明節不回家,親戚、朋友、鄰居都會責備你,都會怪罪你。為什麼?清明是對自己先人的追念,表達自己不忘本、不忘恩,對生我養我的祖輩,祖祖輩輩的一種紀念、緬懷呀!你清明節都不回家,不紀念先人,這就是忘本呀,忘記自己的祖先呀!我們福建的農村是這樣的傳說。我看台灣也是這樣,台灣很多人都是從閩南過去的,非常地重視清明節。
清明節是什麼?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富有生命意識的一個節日。清明節,當你站在先人的墳墓前,當你站在先人的骨灰盒前,來撫摸骨灰盒的時候,你是紀念已逝的親人,懷念他,必然會想到人生的價值。原來自己親密相處的父輩、祖輩,甚至是自己的同輩人,,活生生的生命怎麼就沒有了,到哪裡去了?
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一個永恆的疑問。這個時候,面對著親人的墳墓,面對著先人的遺物,你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腳步,駐足思考人生。一個人的生命怎麼過的?我們緬懷先人,懷念他什麼,怎麼紀念他?這是一個體會生命的哲學,感悟生命的時機。這個時候,從外界環境來說,正是生機勃發的春天。春意盎然,在這個時候就要感悟生命。
清明節緬懷先人,也是激勵活人,也是教育後人怎麼提升生命的價值,怎麼使有限的生命更有價值。物質的生命是有限的,精神的生命是無限的。我們之所以懷念先人,就是懷念他的精神。他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精神遺產,留下什麼值得後代敬仰,值得後代追思?我們對前人,懷念他什麼?我們的後人懷念我們什麼?就像我們敬老,我們現在敬老就是希望,當我老的時候,後人也尊敬我。同樣道理,在潛意識中,我們懷念先人,也是希望後人懷念我。一代一代的,瓜蒂相接,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那麼,傳下去什麼東西?生命怎麼不朽?中國哲學是一種人生哲學,中國人一直在研究人生。從《左傳》春秋戰國時候,就總結出三不朽。生命怎麼能不朽呀?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功、立言都是有條件的。立功,例如我手上有一些職務,有一些位置,我可以做一些事。比如西湖蘇堤、白堤,這是後人紀念蘇東坡,蘇東坡在那兒當太守築的堤,白居易在那兒當太守築的堤。這是立功了。
立言,對我們這些文人、知識分子來說,立言條件比較好,著書立說就是立言。我常常說,我現在寫的書,如果我死後五十年,還有人在用,就等於我的學術生命延長了五十年。
立功、立言都是有條件,但是立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當然,立德要立到像雷鋒那樣,全國人都紀念他,這個當然不容易。但是中國人啊,特別注意青史留名。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是中國人的人生價值。那麼,這種人生價值,後來就提升為文天祥的那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物質生命都是要死的,但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我的精神,能夠光照歷史,在史書上能夠留下來,萬古流芳。這就是中國人的人生價值觀。
那麼,適應這種人生價值觀,中國有非常發達的史官文化。能夠留在正史上的名字,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有正史、有斷代史,有唐史、有宋史,那上面能夠留名,那當然是光照千古、萬古流芳,但那畢竟很有限。那不要緊,中國還有府、州、縣,都有方誌,地方志。北京有北京地方志,山東省有山東省地方志,濟南市有濟南市地方志。下面一個州城縣,有州城縣的地方志。甚至鄉下面還有志,這個地方志都有人物傳,都有流芳傳。就是你外地人,在我這兒做官有政績的,我要給你留。這都是滿足中國人這種人生追求。
府州縣的這個志裡面收集的人物也畢竟還有限,那麼,中國人還有深入到家譜、族譜。每個家有個家譜,有個族譜。家譜、族譜不僅是我第幾代祖先是什麼名字,第幾代祖先有什麼嘉言懿行,有什麼德行也要記幾筆。那麼我上不了國史,上不了府州縣的方誌,我上自己的族譜,上自己的家譜。
還有個人的傳記、行狀、墓誌一套。從國到省、到市、到縣、到族、到家、到個人,把你這一生好的言行給記下來。這都是紀念先人,激勵現代人,教育後代人。中國人這個生命的鏈條,是非常明晰的,不斷的。
中國人的家譜、族譜,就是一種家庭文化。我覺得家庭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滿足中國人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我們過去走進老百姓家裡,六十年代我在農村搞四清,農村的農民家裡正屋,都有一個「天地宗親師」牌位。天地這是中國人的天地觀,宗就是祖宗,親就是自己的父母親,
去年我到貞豐布依族,到布依族的農家去看,它很有意思。它一進去中間天地,君變了,天地國親師。我說這個改得好,天地、國家、 親師,都有這個牌位。牌位是紀念自己的先人的,崇敬天地、崇敬祖先,這是中國人的文化。
我這次到台灣看看,正好他們是過清明節。台灣許多家庭都有牌位的,他還繼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間比如說姓李的,就李氏歷代元祖宗親神位,就是姓李歷代的元祖。有的桌子擺不上的,那個框就懸掛在牆上。台灣很多是從大陸去的人,他都不忘自己的祖宗,尋根問祖。到清明這個時候,有條件的還跑到自己的祖籍地來尋根。
這不僅僅是家譜、族譜,還是一種生命的鏈條。我的祖先從哪裡來的,怎麼傳下來的,一代一代,生命鏈條不斷。我去台灣之前,我的親戚還囑託我,能不能把我們家的家譜帶過來,他在台灣還要接下去。這個生命的鏈條,也就是一種生命的家園,在生命鏈條中間,我在哪一個環節,一條一條,一個鏈接怎麼鏈下來,我下面還不斷,還要鏈接下去。生命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一個回答。
香港船王包玉剛,他後來去找自己的家譜,找到寧波,就在寧波建了兆龍醫院。他不用自己的名字,用他父親的名字。後來他到寧波,到天一閣去查,在寧波的祖先再前面是在什麼地方。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查出來了。他的多少代祖先是包拯包公,是合肥包公,他是包公的後裔。所以包玉剛也托他的侄子到合肥來,在合肥也要建一個兆龍醫院。他找到了自己的祖先,自己是鼎鼎大名的包公後裔,很光榮呀!
朱德是四川人,朱熹是福建人,現在查出來朱熹的後代第幾代到了四川,後來傳到朱德。所以兩個偉人,朱德和朱熹是一個脈系,一個族系下來的。家譜、族譜就把兩個偉人連成一條線了,從朱熹到朱德,這是生命的鏈條。我們碰到一個生人,請教尊姓呀?我姓王。什麼王呀?王安石的王,很響亮。我姓李,什麼李呀?唐太宗李世民的李。
在清明節,我們要提倡家庭文化。把家庭文化建設起來,這個也需要努力。我們過去的家庭文化都認為,什麼祖宗牌位、什麼家譜族譜,都是封建的東西,都掃蕩。現在回頭看,不是那麼回事。家譜族譜過去在反封建的時代,一些地主利用宗族關係來統治,因此在革命時代要否定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現在的時代,封建的家長、封建的族長,已經不存在了,家譜族譜它起到維繫生命系列的作用。在國際上,在海外,還可以聯繫海外的華人,尋根問祖,大家是一個根系,同宗同族的。所以,現在(家譜族譜)積極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我們還可以創造家庭文化。韓國在清明節的時候,有一個活動叫「講爺爺的故事」,我覺得非常好。韓國清明節經常是講爺爺的故事,講講我們先人,不忘先人。清明的文化需要發揚。
中國人非常重視清明。我過去覺得有一些活動迷信色彩太濃,很不以為然。現在我覺得不一樣,就在前幾年,在路口,大概是立冬的時候,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在那裡燒紙錢。今天又不是什麼節日,怎麼燒紙錢呢?我就過去問了:「今天什麼節日呀?你們幹什麼?」他說,今天立冬了,天氣轉涼了,給爸爸媽媽送一點寒衣呀!我聽了以後很感動,這是一種心情。天氣涼了,他就想到已逝的父母親,給父母送一點寒衣。這個裡面雖然有迷信色彩,但是他這種心情是值得尊敬的。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跟污水都一起倒掉了。有一些方式我們可以更新,可以改變,但是對先人緬懷的這種孝心,是應該繼承的。
這次我在綿山清明論壇,頭一天下午就搞了一個對話, 我跟許嘉璐、葉小文對話,對話的主題就是「慈孝」。這是許嘉璐出的主意,他說清明緬懷先人可以提升為孝,我就在上面發揮,我說慈孝是雙方面的,親慈子孝、父慈子孝,作為長輩是慈,作為子女輩是孝,應該把清明提升為「慈孝文化」。現在好幾個地方都要搞「慈孝文化」,這有道理。所以,清明文化裡面有很深的中華文化的內涵,要用家庭文化來充實清明文化,緬懷先人。
北京有一個老太太,四世同堂,她的子孫怎麼紀念她呢?每一代都寫一篇
前幾天,我無意中看《文明之旅》,看彭林講祭禮。他講,他認識一個老先生,他的子孫紀念他也是大家寫一段懷念這個老人的文字,跟我所認識的北京老太太的一樣。但是這只是其中一種方式,現在更好了,可以攝像,把這個活動攝下來作為紀念。
我們紀念的方式在變化,不一定都去掃墓了。有條件的去掃墓,遠在外地的或者無法掃墓的,可以用其它的家庭文化來紀念先人。在紀念的方式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台灣是特別重視骨灰,建立「靈骨塔」,台灣的大小城鎮都有靈骨塔,做得非常漂亮,大家到那裡可以紀念先人。這種文化是好的文化,不是迷信,是一種精神對話,生與死的精神對話。
紀念先人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生人跟死人的精神對話。精神對話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精神對話可以運用現代科技,可以做得很好,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這也是我們不忘本,發揚祖先的光榮傳統、優良傳統一個很好的方面。
(四)端午節
清明下來就是端午,端午節很有意思,我覺得,端午節是最難提煉主題的一個節日。清明緬懷先人,過年辭舊迎新,這都好提煉,端午是幹什麼的?現代人都說端午是紀念屈原的。紀念屈原這個說法也可以,但是端午的形成,絕對是在屈原之前,不是有屈原才有端午節,是先有端午節以後才有屈原。
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感悟後而設,可以說是應著天時而設立的,(應)天時而設,孕人文而豐,因孕育著人文精神才豐富起來。中國人的觀念特彆強調「天人合一」,這跟中國長期、發達的農耕社會有關係。農耕社會是自然經濟,靠天吃飯。因此,中國人跟天時的關係特別密切。在這樣一種農耕社會的環境中,我們養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觀念。中國人認為,人並不是上帝創造的,西方講人是上帝創造的,中國人(講)人是大自然的兒子,是大自然孕育出來的,所以在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密碼。人是自然的兒子,自然的產兒身上必然留著自然的密碼。所以天人是可以感應的,天人是合一的,天人是可以相應的,要順天時來設立節日。
過年了,在一年的交替之處設一個年;頭一次月圓了,設一個元宵;天氣開始轉熱了,設一個端午,人跟天是相對應的。但是中國人又不滿足於自然的天時,中國人的人文精神是很豐富的,他必定要在天時設立的節日中加入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往往又跟名人、名人的故事相關聯。
所以,端午最早是水邊的族群應天時而生。天開始轉熱了,蚊蟲、細菌開始滋生、繁育了,這時候要防疫、要搞衛生,所以端午有艾、蒲、雄黃。過去沒有消毒液,就用雄黃酒、艾草、蒲草來殺菌、搞衛生。端午是一種時令,就是迎接夏天,但僅是應天時還不夠,要加上人文精神。所以在湖廣地區,特別湖南這一帶,就加入了屈原的故事;在蘇州,說端午是紀念伍子胥,蘇州城現在還有胥門;在浙東,他們說是紀念曹娥。浙東有一個曹娥江,孝女曹娥救她父親就在端午節那天,那裡的端午是曹娥節。把各地的名人、賢人的故事加入進去,屈原的故事是後加進去的,屈原是投汨羅江而死的。所以說龍舟競渡包粽子,都是為了救屈原或者祭屈原,就加上了人文精神。屈原後來又被解讀成愛國詩人,所以端午就跟愛國相聯繫了。既然是紀念屈原的,屈原又是愛國詩人,所以端午就有了愛國的意思。
清明節在山西那一帶是紀念介子推的。介子推的故事大家不大熟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霸主叫晉文公,晉文
晉文公身邊的人就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介子推是孝子,我們在綿山留一條出口,三面放火燒,介子推肯定要從留著的出口出來。據說晉文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在綿山三面放火,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沒有出來。晉文公率領群臣到山上去找,找到一棵大柳樹,柳樹已經燒焦了,介子推母子就燒死在大樹樹洞下面。從樹洞里找出介子推一封血詩,這首詩前面兩句是「割肉奉君獻丹心」,就是我把肉割下來請你吃,是我的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不是為了別的,我就希望你常常能夠清明。最後兩句是「倘若主公心有我」,我死了以後如果你心裡有我的話,「勤政清明復清明」,你要勤於政事,要清明復清明。短短的一首詩二十幾個字,三呼清明。這首傳說中的詩出自誰之手,是不是介子推寫的,這已經不可考,這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呼清明,呼籲政治清明。這是歷代人民的願望,歷代人民對於當政者的期望,就是希望他清明。
清明節清明又叫寒食節,為什麼叫寒食呢?清明前一兩天是寒食節,據說就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晉文公看介子推已經死了,把介子推燒死這一天禁火。因為介子推是被火燒死的,這一天大家都不要舉火,那不就寒食的嗎,就不能吃熱食。所以,這一天就成為寒食節,後來寒食和清明就並在一個節了。這是清明寒食,紀念介子推的,這是民間給清明節加上的一種人文內涵。
本來是因為時令來設的節日,總要給它加進人文的內涵。現在講端午大家都知道屈原,講清明寒食不一定知道介子推。我在綿山就說,你們要好好地宣傳介子推,很有意義。端午的標誌人物是屈原,清明的標誌人物是介子推;屈原在南方,介子推在北方;屈原在水邊,介子推在山上;屈原死於水,介紹子死於火。一南一北,一水一火,一水一山,這很有意思。但是,清明文化很少人懂得介子推,我們推出介子推是為了推崇他的功不言祿、志在清明。自己那麼大的功勞,救了
(五)七夕
端午下來就是七夕。我們中國人很有意思,在應時而生的節日中,要加進人文的故事。如果沒有歷史故事怎麼辦呢?就創造神話,牛郎織女,七夕節。七夕是一個星節,在銀河兩岸有牛郎星座,有織女星座,這時候人們就發揮想像力,創造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所以,牛郎織女在七夕這一天,架著鵲橋相會,成了中國人的愛神,七夕成了中華的情侶節。
七夕情侶節是很有文化內涵的。有的人說,好好的西方2月14號,不是已經有情人節了嗎,你幹嘛還要搞一個情侶節呢?我覺得,以中國牛郎織女為標誌的情侶節,有自己獨立的文化含義。我們的情侶節,以牛郎織女作為愛情的標誌,它有好多東方的愛情觀,有我們中國人的愛情觀、婚戀觀。
首先,織女看中牛郎的,不是他的權勢,不是他的高官厚祿,是他的人品人格。牛郎作為放牛娃,作為勞動人民,很純樸、很厚道,她看中的是他這個品格。織女是天上的仙女,鳳冠霞帔、錦羅綢緞都不要了,來做織女,幫助牛郎,男耕女織,過著這樣的生活。這樣的一夫一妻,這樣的男耕女織的家庭,這是她的家庭婚戀觀。而且兩個人後來被迫分開了,一年只能在七夕這一天相會一次,他們始終忠於自己的愛情。秦觀寫的那首《鵲橋仙》非常好,「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雖然一年只能相見一次,兩個人的愛情是久長的。如果愛情是久長的,又豈在朝朝暮暮呢?「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比人間無數還要可貴。
2011年,國家關於七夕節的主題是什麼?四個字:愛情忠貞。我覺得把七夕節主題說成愛情忠貞非常好,這等於承認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侶節了。所以現在很多人七夕就過情侶節了。我們做了好多調查,現在老百姓,特別是青年人都知道,在西方的2月14號之外,還有我們中國的情侶節,叫七夕節。央視做了幾次現場採訪,問了幾個青年,你是過2月14號,還是過七月七夕呀?碰到兩次都是回答兩個都過。他說,你碰到
(六)中秋節
七夕過後是中秋,中秋是團圓,這也是中國人的觀念。天人相應,天上的月是圓的,那麼人間也應該團圓,人月兩圓。大家不要小看「圓」,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圓是圓滿,圓是沒有偏缺的。所以,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團圓。
團圓不是一般的人聚在一起,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情調,一種追求的生活情景。天圓,月圓,人圓,所以還要吃月餅,也表示圓。團圓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精神元素,中國人叫祖國大統一叫什麼呢?金甌無缺,我們的版圖沒有缺,民族大團圓。這個是中秋節特別需要提倡的一種精神。
(七)重陽節
最後是重陽節,重陽本來就有敬老、惜老的意思。到了九九重陽的時候,秋天快過去了,接著來的是冬天,這又是一個季節轉換的時候了。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是美麗的金色秋天。秋天走了以後,氣候轉涼,「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原來夏天是露,秋天走了以後就變成霜了,再下去就變成雪了。所以古人常常覺得秋天來了,是悲秋。重陽節時,秋天還沒走,還是金色的秋天。
九月九,中國人講陰陽,奇數是陽數,偶數是陰數,一、三、七、 九這是陽數,陽數最大的是那一位,就是九,所以「重九」叫做「重陽」,是陽最盛的時候,過了重陽,陽就開始衰了。所以重陽,這是生命開始轉衰的季節了。所以,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秋天要登高、要賞菊、要賞紅葉。就像晚霞一樣,晚霞無限好,到了這個時候,更加珍惜自己生命的秋天,珍惜大自然的秋光。所以敬老、惜老,這是重陽節的主題。
聯合國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1982年聯合國通知自己各個成員國,根據自己的文化,各自定一個自己國家的老人節、敬老節。各個國家不求統一,也不把美國,或者某一個強勢國家的老人節,作為全世界的老人節,比如它的老人節是9月2號,那麼大家都過9月2號,不是。每個國家根據自己的文化,定一個老人節。所以美國老人節是9月上旬,日本的老人節就9月中旬,有的國家老人節放在10月,各個國家老人節敬老節不一樣。
到了1989年,中國政府就把中國的老人節、敬老節定在九月九,農曆九月九重陽節是中國的敬老節。2010年,我一再講的中央一個文件,七個部委定我們的節日的主題,重陽節主題是什麼?四個字,除了敬老之外加了兩個字,孝親。我覺得加得非常好,重陽節是敬老、孝親。敬老不用說了,加上孝親,中國人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尊敬社會上的老人,要先從敬自己的老人開始,從自己最親近的推到外人。所以,要敬社會的老人,要從敬自己身邊的老人,自己的親人、長輩開始。這才能把敬老落實到每個家庭,落實到每個人。這是非常好的,所以對「敬老孝親」這個主題,我特別高興。
三、怎樣建立中華母親節?
那麼,現在就有一個事了,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老人節,那麼父親節呢?我們大家現在也開始過父親節了,我就不知道你們是哪一天過父親節。2010年的6月第三個禮拜天,中央電視台那個主持人就說,今天是父親節。我們聽了以後很生氣,今天怎麼是你的父親節了?6月第三個禮拜天是美國的父親節,美國從1916年開始定的,6月第三個禮拜天是他們的父親節。隨著美國的強勢文化吹到各國,有的國家沒有自己的父親節,也就跟著它過了。但是許多國家都建立自己的父親節,歐洲、美洲,許多國家都建立自己的父親節。我們中國原來沒有自己的父親節,因為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是綜合性的。隨著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有了單項主題的人倫節日,什麼母親節、父親節。我們過去沒有,沒有就不能怪那位主持人了,沒有他就跟著美國過了,就把6月第三個禮拜天,當作的父親節。實際上,那只是美國的父親節,俄羅斯的父親節跟那個都不一樣。
《朝聞天下》那主持人就說,今天是母親節,我們在開會的人聽著特別生氣,非常生氣。誰給你規定的美國母親節,是我們的母親節呢?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是美國的母親節,我們有些人也就認為,好像這是世界母親節,也就是中國的母親節。實際上不是那樣,美國費城有一個女士,1907年她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建議把5月第二個禮拜天,她母親的忌日這天,作為母親節。這個女士是很有耐力的,到處提倡,到處呼籲,給議員寫信,給總統寫信。經過七年的努力,到1914年,美國總統威爾遜發令,把5月的第二個禮拜天,作為美國的母親節。她經過了七年的努力,1914到現在還不到一百年。
法國是在1928年,就是1914年以後十四年,法國也想建立自己的母親節。歐洲的文化跟美國文化是非常接近的,歐美歐美,那法國人是不是跟著美國人過母親節呢?不是,法國人立自己的母親節,是五月最後一個禮拜天。法國跟美國文化那麼接近,他也沒跟著他過。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他們自己的母親節是12月8號。歐洲的匈牙利、瑞典也定自己的母親節,也沒有跟著美國。
就連在美洲,美洲的尼加拉瓜,他的母親節在十月八號。阿根廷的母親節也是在秋天,也不跟著美國,同樣在美洲。
阿拉伯地區國家的母親節,大多數都在春分這一天。春分是世界共同的,
亞洲的泰國到1976年才定自己的母親節,泰國受美國影響也很大,跟美國沒有呢?沒有。泰國定8月12號做自己的母親節。韓國跟美國關係也夠密切的吧,韓國也不是,他的5月8號是父母節,把父親母親放在一塊兒,也沒跟著美國。印度尼西亞也定了自己的母親節,也沒有跟著美國。馬來西亞過什麼節呢,馬來西亞的華人過孟母節,他不好叫中華母親節,叫孟母節。
日本有一個教授跟我很熟悉,我們聊天就問,你們日本怎麼跟著美國過母親節?
所以,這是一個趨勢,有的節日可以全球一體化,什麼艾滋病日,什麼無煙日,這個可以。但是關係到人倫大事,關係到自己的母親、父親,我們不能認美作母又認美作父,這就不合適了。中國人最講人倫大事,像母親節、父親節、情侶節,這種節日應當植根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上,應該有自己的母親節、父親節。
那麼,中國的母親節定在哪一天好呢?我們組織許多專家,排了歷史上一百個賢母來比較,比來比去還是孟母最突出。大家知道,孟子的母親,宋代的《三字經》過去是家喻戶曉的,《三字經》有四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在過去的年代,《三字經》是最普及的啟蒙讀物。這裡面四句就講了孟母兩個故事,一個孟母三遷的故事,一個孟母斷機育學,也叫斷機教子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家喻戶曉,不僅在中國婦孺皆知,而且傳到日本,傳到韓國,傳到新加坡,傳到馬來西亞。有些國家都把它寫進兒童教科書里去了。馬來西亞就過孟母節。
所以孟母她有幾大優勢,一個是實有其人,《漢書》、漢代的《韓詩外傳》、《列女傳》就記載了孟母的五個故事,不止兩個。實有其人,年代很早,春秋戰國的時候。而且事迹很多,教子的故事五個,都是很生動的故事。歷代都是重視孟母的,孟母生活在古代周的這個國家,周在現在行政區分中,一半在鄒城,一半在曲阜。鄒城、曲阜那一帶有孔陵,沒有孔母陵,但是有孟母陵。孟母陵就在曲阜,上面歷代帝王封正孟母的一些碑都還在,孟母的墓都還在。歷代人們都公認孟母是中國第一賢母,叫「母教一人」,就是母教第一人。
孟母教子的思想是成體系的、成系列的。所以,我們以孟母做中華母親節的形象代表。這麼多母親,這麼多賢母,總要有一個代表。因為你既然是作為節日,總要選一天嘛,你不能又選這個又選哪個嘛,總要推一個代表。那麼最突出的、知名度最高的,而且教子又成系統的,那是孟母。哪一天呢?孟母成為母親這一天,因為我們是從母親節這個角度切入的,所以選成為母親這一天。孟母成為母親是哪一天呢?就是生孟子這一天。如果孟子不是長子,孟子前面還有哥哥,那也不能選生孟子這一天。孟母成為母親,生孟子哥哥的時候,她就成為母親了。正好孟子沒有哥哥,孟子是獨生子女。所以孟子的生日,就是孟母成為母親的這一天。哪一天呢?
所以我們就呼籲,以
我希望我們的中華母親節,能夠蔚為風氣,能夠取得國人的共識。現在,不僅是我們大陸很多省市在做,香港也過中華母親節。珠海,靠近澳門,也在過中華母親節,影響著澳門。我們中國人有自己的情侶節,有自己的母親節,有自己的父親節,自己的人倫節日就建立起來了,這也應該是中華節日體系的一部分。中華七大傳統節日,加上中華母親節,把中華節日體系建設起來,這是我們共同的希望。
推薦閱讀:
※官本位是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癥結
※595.中國結—超寬手鏈系列
※中國單身人口達到2億 第四次「單身潮」來了?
※高齡老年冠心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