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學會分享,懂得愛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獨自擁有食物、玩具、空間,還有爸爸媽媽的愛,沒有和兄弟姐妹分享一切的機會,很容易成長為自私霸道的人。所以,年輕的父母們都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想了很多辦法來幫助孩子學習分享。但是他們往往發現,孩子也許在家裡天天都給家裡人分食物、分東西,可是一旦上了幼兒園,卻並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樂於分享。是不是年輕父母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
我們是這樣教孩子分享的……
四歲的溜溜是個小胖子,特別愛吃雞腿。這天奶奶買了一隻雞做給全家人吃,飯菜做好了之後,奶奶把兩個雞腿都夾到溜溜的碗里,說「溜溜愛吃雞腿,雞腿都給溜溜吃」,這時候媽媽說「好東西要分享,奶奶最老,要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奶奶吃,快給奶奶一個雞腿吧」,聽話的溜溜把自己碗里的一隻雞腿正準備往奶奶碗里送,奶奶趕緊制止住溜溜,「奶奶不愛吃雞腿,溜溜吃」,硬是把雞腿留在了溜溜的碗里,溜溜為難地看了一下媽媽,奶奶趕忙催促著「快吃快吃,看看奶奶做的雞腿香不香」,媽媽只好不再堅持。溜溜很享受的樣子吃起來,奶奶心滿意足地看著孫子吃雞腿。
兩歲的姍姍是一家人的中心,這天大家一起吃蘋果,媽媽把蘋果削好切成塊,囑咐姍姍給大家「分果果」,姍姍把一塊蘋果遞到奶奶手裡,奶奶說「謝謝,姍姍真乖」,姍姍再分別遞給爺爺、爸爸和媽媽各一塊蘋果,每人都有了一塊之後,媽媽說「姍姍真是一個愛分享的好孩子,好吧,現在盤子里剩下的這些蘋果都獎給能幹的姍姍吃吧」,姍姍於是滿意地吃起盤子里的好幾塊蘋果來。
這樣的分享之後……
溜溜的媽媽也很重視孩子的分享行為,可是因為奶奶太疼愛孫子了,最後沒有堅持。以後溜溜會不會在媽媽面前一套奶奶面前一套?或者他的分享只是做出個「姿態」就行,他知道大人疼他,所以並不會要他真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來分享?如果真的要他把自己所愛拿來分享,他能不能做得到?
姍姍的媽媽似乎在培養姍姍的分享行為,可是最後卻因為姍姍的好行為而獎勵給她比別人多得多的蘋果,經常這樣,姍姍會不會認為,只要把一點點分給別人,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多?她會不會只是為了得到更多而分給別人一點?如果要分給別人多一些,她會不會不樂意?如果最後沒有獎賞,她會不會不樂意分享了呢?
應該這樣教孩子分享……
一對中年得子的夫婦,對他們的兒子可文愛護備至。他們雖然不富裕,但總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可文最好的生活。為了節省開支,他們總是去批發市場買水果,便宜一點多買一些慢慢吃。這一次,他們買了一箱可文最愛吃的桔子。每次吃完飯,就讓五歲的可文幫忙從箱子里拿出桔子來,分給爸爸媽媽和自己各一個。這一天,可文從箱子里拿出了最後的一個桔子,他往箱子里翻了又翻,告訴爸爸媽媽,「沒有了」。這時候,可文看了看爸爸說「只有這一個了」,又看了看媽媽說「沒有了」,他沒有要把桔子給爸爸或者媽媽吃的意思。爸爸媽媽看出來了,孩子的意思是「只有一個桔子了,難道你們還要吃嗎?」爸爸媽媽互相對望了一下,然後很堅決地告訴可文「來,我們把這個桔子分成三份」,分好了三份桔子,爸爸媽媽毫不猶豫地享受起自己的那份。但是他們分明看到了特別愛吃桔子的兒子眼睛裡面的淚水,他似乎覺得很委屈,那麼愛自己的爸爸媽媽為什麼不把最後一個桔子讓給我吃?
其實,這對夫婦心裡很明白,最後的這一次分桔子,才是真正的分享。因為所謂分享,並不是自己有很多,有剩的,或者自己不喜歡、不需要的東西,才分給別人一些,而是即使自己也不夠,自己也很需要、很喜歡的東西還是願意分給別人。我想,可文的爸爸媽媽所理解的分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我們很多的孩子其實並沒有機會學習這種真正意義的分享。真的分享,應該是……
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別人分享;把自己也不富餘的東西拿出來分享;分享感受,無論是快樂或者悲傷;分享爸爸媽媽和老師的愛;分享設備,即使設備很不充裕;分享服務,即使需要耐心的等待;分享公共環境,愛護大家共同生活的環境;即使很捨不得,還是快樂地分享;分享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不是因為別人的要求才做的;分享不分對象,對親人能夠做到,對別人也能夠做到;分享的快樂就是目的,而不是為了表揚或得到什麼;分享是一種行為習慣,不是偶爾為之,而是總是為之。
應該這樣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
當和孩子一起在家享用美味的食物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大家一起吃才更加美味,絕對不可以因為孩子愛吃就把自己的那份給了他,長久這樣的孩子只會越來越自私,覺得別人照顧他是應該的;過生日是家裡每一個人都能享受的待遇,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過生日,要和給孩子過生日一樣的隆重,而且要讓孩子參與給生日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準備禮物,製作食物的過程,這樣成長的孩子才不會自我中心,也才能體會一家人分享快樂的親情;上街買東西的時候要照顧所有家庭成員的需要,這是爸爸喜歡吃的,這是媽媽喜歡吃的,這是爺爺奶奶最愛吃的,當然還有寶寶最愛吃的,這能夠讓孩子體會一家人分享愛和照顧的美好體驗;
做父母的除了要愛寶寶,也愛爺爺奶奶,不要讓孩子覺得大人們都只是愛他,孩子能夠從爸爸那裡學會愛媽媽,從媽媽那裡學會愛爸爸,他就學會了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家人的關愛;當孩子想給路邊的乞討者送錢的時候,告訴他,乞討者更需要的是食物,把你午飯的錢分出一半為他買點食物吧,這意味著今天孩子的中午飯只能吃個半飽,這跟把錢塞到他手裡讓他送給乞討者具有完全不一樣的意義,因為這樣的分享意味著自己是要付出少吃飯的代價的,但是雖然付出了代價,卻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感,孩子體會到這些感受,才能真正學會分享;如果孩子想為地震災區的孩子做些什麼,給他建議,每天把吃雪糕的錢省下吧,於是可能整整一個月孩子堅持每天不吃雪糕,省下來100元錢,幫他把錢寄給慈善機構,這也跟家長自己直接拿出錢來以孩子的名譽寄給災區不一樣,這能夠讓他體驗堅持分享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而一旦自己能夠堅持做到,那種滿足感是無可比擬的;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鼓勵你的孩子和別人分享玩具,如果他擔心自己的玩具被弄壞,不要指責他小氣,給他建議,告訴對方小心愛護玩具,不要弄壞了玩具,因為尊重是分享的前提,孩子們應該學會尊重地分享;
和你的孩子一起享受公共服務的時候,比如在超市購物,去銀行取錢,看電影買票,在遊樂園玩的時候,做孩子的榜樣,一定要按次序排隊,這是分享公共服務的規則,每個人都要遵守;在社區散步,去公園玩,在購物中心逛街的時候,一定要做孩子的楷模,愛護公共設施,講究公共衛生,因為這麼多的人一起分享周圍的一切,每個人都有責任維護別人分享的權利,簡單地說,你如果上公共廁所,用完了不沖水,下一個人就沒法分享這個設備。
孩子從小就有分享的意識,經常有分享的行為,體驗過分享帶來的掙扎、猶豫、忍耐、剋制和堅持,體會到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看到了分享給別人帶來的愉悅,孩子慢慢地就能理解分享的真正含義,學會發自內心的分享,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習慣分享的人。
一個樂於分享的人,很自然地能夠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歡迎,更加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且他自己也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具有更快樂的心態。
分享小遊戲「我最愛的人」:
每一個人都想一想,誰是自己最愛的人,他(她)的外貌怎樣?他(她)笑起來怎樣?然後把他(她)畫下來,畫好之後,每個人輪流講:誰是自己最愛的人?為什麼愛他(她)?他(她)有什麼特點等等。
「我的秘密」:
大家圍坐在一起,然後輪流戴上具有神秘力量的羽毛帽子,戴上了羽毛帽子就會有力量,把自己的秘密說出來和別人分享,比如爸爸可能說「我小時候經常尿褲」,媽媽可能說「我一開始愛的並不是爸爸」,孩子可能說「我有一次偷拿了媽媽錢包里的十元錢」。父母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可能都有一些小秘密,分享秘密的感覺很溫馨也很特別。
「什麼時候我最開心,什麼時候我最生氣」:
每個人做一張笑臉,一張生氣的臉,在笑臉下面寫或畫自己最高興的事,在生氣的臉下面寫或畫自己最生氣的事情,然後一一和大家分享。
生日採訪:
準備一個話筒,一台錄像機,準備一些問題,如「過去的這一年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你最大的進步是什麼?」「你最感謝的人是誰?」「接下來這一年你有什麼願望?」對每個過生日的人做一次採訪,把過程錄下來,等到全部人都已錄過一次,再放出來大家一起回味。
送禮物:每個月可以定一個「快樂收禮物」
的時間,比如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天。在這一天,每個人都要精心準備一份禮物,以抽籤的形式,抽到誰,大家就都把禮物送給他,並且告訴對方禮物的含義,讓大家體會到,送禮物和收禮物都是一件快樂的事。
和小夥伴交換玩具:可以和經常在一起玩的好朋友約定,每周一次交換玩具,互相交換著玩。雖然每個人只準備了一件玩具,但是聚在一起就可以有很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輪著玩,分享是會讓快樂增加的,孩子自然會喜歡上分享!
推薦閱讀:
※讓家成為孩子永遠的後盾
※媽媽的言行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專家:孩子12歲前是成長關鍵期
※「孩子都沒事了,你還要我媽償命嗎?」
※你的三分脾氣,毀了孩子的七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