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吟唱開啟新境界

詩樂一體,是我國自古就有的詩詞吟唱傳統。我們熟知的《詩經》《楚辭》本就是歌詞集,以歌入樂,具有鮮明的音樂色彩。後代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也都是配樂唱詞。歷代文人墨客,均將「可歌可詠」作為衡量詩詞作品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詩歌的平仄、押韻等格律要求與配曲節奏、旋律等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成就了古典詩詞的文辭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樂美。因而如果不從音樂的角度來解讀,就失去了品賞詩詞的一個天然維度和對其整體面貌和藝術美感的賞析。但因年代久遠和記譜等技術原因,古詩詞吟唱傳統早已淡出我們的生活,流傳至今大多只有文本,即樂詞,而缺失樂譜。因而,以流傳下來的古樂譜文獻為基礎,利用現代作曲技術,給古詩詞重新插上音樂的翅膀,以吟唱的方式探索詩詞教育和普及方式的創新、重識古詩詞美育價值,既是對古詩詞的繼承和弘揚,更是對古詩詞本來面目創造性的全面複位,是一件非常有文化價值的事情,值得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天然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了人們易於實踐的音樂形式,是最寶貴的美育教材。孔子就十分重視詩樂的教育作用,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也指出,「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通過吟誦吟唱等方式,古典詩詞聲調的抑揚頓挫,配合肢體語言的變化,文中意境從抽象、平面的文字中進一步延伸,在有聲的空間里得到豐富,時時溫潤人心、啟迪智慧、發人深思、引人入勝。但古詩詞音樂鮮有原曲原譜留存於世,文獻資料甚為匱乏,原詩原譜更是十分難求,所以後來吟唱逐漸發展成為「倚聲填詞」,即按照原有曲調填上新詞歌唱或依舊樂譜創製新曲,雖譜調有所改變,但傳承歷代吟唱的字正腔圓、情真意切、自然和諧等基本要求和標準始終存在。

古詩詞是全民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吟唱將重開古詩詞教育新境界。美育是審美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只有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真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無論吟誦還是吟唱,對詩詞情感內涵的把握、文辭意境的揣摩、行腔規律的探求都需要長期的實踐體悟。從這個角度看,當代詩詞教育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可以挖掘。目前,吟唱對於詩詞賞析和傳承的重要性還未得到廣泛認同,在古詩詞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缺乏音樂化實踐。如今吟誦幾乎成了一門絕學,大多靠師承傳授,會吟誦者少之又少,大都年歲已高且後代乏人,作為一門「絕學」要復興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古典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集中的代表。黨和國家從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審美教育進行了精心部署,號召全社會發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多措並舉加強美育教育,讓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體內的文化基因被激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改進美育教學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對加強學校美育提出明確要求,發揮包括文學、音樂、戲曲、舞蹈等各種藝術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根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從教育入手,轉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恢復古典詩詞的音樂性,讓詩詞學習的課堂氣氛活潑起來,讓詩樂一體的優良傳統延續下去,是當代文化人的歷史責任。

(作者:周由強,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


推薦閱讀:

參禪三境界
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的平凡!
弘一的大境界,是鄭重地吃一塊蘿蔔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是一種境界!
偷偷告訴你:玩玉玩到什麼境界就離賺錢就不遠了呢?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