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病例】腹脹–胸悶–心包積液
作者:池玥 沈敏 曾學軍
本文刊於:中華全科醫師雜誌, 2013,12(09): 703-704
正文
患者男,48歲,因"腹脹、胸悶2周,加重伴呼吸困難1周"於2011年9月入院。
患者2周前無誘因出現上腹飽脹及胸悶,伴食慾下降。無發熱、嘔吐,無咳嗽、胸痛。於當地醫院行胃鏡提示: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幽門螺桿菌(HP)陰性;胸片未見異常。予奧美拉唑口服,癥狀仍持續加重,並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夜間不能平卧,伴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偶有痰中帶血絲,伴雙下肢可凹性水腫,尿量減少。心臟彩色超聲示:大量心包積液,少量腹水;CT示:雙側胸腔、心包大量積液,支氣管炎伴左肺炎性改變。
患者以腹脹、食慾下降起病,但消化道初步檢查並未發現異常,而後逐漸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由此考慮到心肺方面疾病。經過外院檢查發現心包積液和胸腔積液,以心包積液更為顯著,可以解釋患者的臨床癥狀。心包積液的常見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①感染性:包括結核、病毒(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等)、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革蘭陰性桿菌、黴菌等)、原蟲(阿米巴)等;②非感染性:包括腫瘤(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縱隔腫瘤等)、風濕免疫病(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心臟損傷或大血管破裂、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痛風等)、尿毒症、放射損傷、心肌梗死後積液等。CT上顯示患者心包積液為大量,而患者胸悶和呼吸困難癥狀在2周之內快速進展,因此需要警惕出現急性心包填塞。
患者轉我院急診,查血壓130/109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99次/min,呼吸11次/min,指血氧飽和度97%;心臟彩色超聲:射血分數(EF)值73%,右房舒張期呈塌陷狀,大量心包積液,臟層心包回聲增強,表面毛糙,心臟在心包腔內擺動。考慮心包填塞,急診行心包穿刺,引流出大量血性積液,共1200 ml,間斷引流心包積液及利尿治療,癥狀明顯好轉,夜間可平卧,雙下肢浮腫消退。複查心臟彩超示:少量心包積液,部分心包回聲增強,下腔靜脈增寬,吸氣變化小於50%,室間隔可見抖動征,EF值67%,心包縮窄不除外。發病以來體重減輕5 kg。本次發病後發現血壓升高,最高140/110 mm Hg。個人史:吸煙5支/d×15年,已戒2年。
入院體檢:體溫37.2 ℃,脈搏93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30/80 mm Hg,指血氧飽和度96%。淺表淋巴結未捫及腫大,頸靜脈無怒張。雙肺呼吸音清,左下肺呼吸音略低。心前區可見心包引流管置入,心尖搏動不明顯,心界不大,心率93次/min,律齊,各心臟瓣膜區未聞及異常雜音。橈動脈觸診脈律齊,未及奇脈。腹略膨隆,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3~4次/min,雙下肢無水腫。
依據心包積液量的多少患者可表現為無癥狀至心血管系統失代償。隨著積液在心包腔內的增多可能導致"心包填塞",急性心包填塞的三個典型徵象(Beck三聯征)為:舒張壓升高、收縮壓下降、心音遙遠;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心動過速、低血壓、奇脈、心尖搏動減弱或消失、心音遠弱、頸靜脈怒張等。臨床上急性心包填塞需緊急處理,治療措施包括:①心包穿刺術及心包內置管術:可即刻緩解心包填塞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②外科手術:及時切開心包,清除心包積血或血塊,解除心包填塞,修補心臟大血管損傷,清除血心包的出血來源;③維持心室充盈壓:可應用血管擴張劑及異丙腎上腺素等;④適當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該患者至急診時表現為脈壓差縮小,心臟彩超提示大量心包積液、心臟在心包腔中擺動,因此考慮急性心包填塞,採用心包穿刺及置管術後癥狀即刻得到緩解,為患者爭取到了下一步診療時間。
從血性心包積液的角度分析患者的病因:①結核:結核性心包炎可以表現為血性心包積液。病程中患者體重下降明顯,入院時查體發現低熱,我院心臟超聲提示"臟層心包回聲增強,表面毛糙"以及"心包縮窄不除外",因此需考慮結核。需進一步行心包積液檢查及抗酸染色,並進行痰抗酸染色、血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實驗(血T–SPOTTB)等尋找證據;②腫瘤:惡性腫瘤所致血性心包積液多由鄰近器官腫瘤累及,導致心包轉移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為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及血液系統腫瘤。患者為中年男性,有長期吸煙史,病程短但進展快,體重明顯下降,應高度懷疑腫瘤。可完善腫瘤標記物及胸部影像學檢查;③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出現漿膜腔積液的性狀多為滲出液,當病情活動、血管炎癥狀突出時可出現血性漿膜腔積液。但患者為中年男性,非結締組織病好發人群,且病史中無皮疹、關節腫痛及多系統損害癥狀,可能性不大。入院後可進行自身抗體篩查。
輔助檢查:血常規、肝腎功、尿常規、便常規正常;心包穿刺液常規呈血性,WBC 880×106/L,RBC 30 000×106/L,細菌及真菌塗片、培養、抗酸染色均(–);心包穿刺液及血T–SPOTTB均(–);PPD(–);抗核抗體譜(–);肺癌腫瘤指標:鱗狀細胞癌抗原正常,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組織多肽性抗原(TPA)均升高;胸部增強CT(圖1):左肺上葉前段結節、斑片影,伴異常強化,左上肺氣管分支略窄,考慮惡性病變不除外,縱隔肺門多發淋巴結,左側胸腔積液,左肺下葉膨脹不全,多發胸椎、右側鎖骨、左側肱骨頭內骨質異常密度;心包穿刺液病理檢查:檢出高度可疑瘤細胞。
圖1 胸部增強CT:左肺上葉前段結節、斑片影,伴異常強化,左上肺氣管分支略窄,考慮惡性病變不除外(1a);縱隔肺門多發淋巴結,左側胸腔積液,左肺下葉膨脹不全(1b)
目前診斷考慮惡性腫瘤所致血性心包積液。腫瘤來源高度懷疑原發肺癌,從影像學改變考慮非小細胞肺癌可能性大,分期為Ⅳ期,需儘快明確病理類型,並完善轉移評價。
患者入院後心包積液引流量逐漸減少,未再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加重,遂拔除心包引流管。完善支氣管鏡檢查及經支氣管肺活檢,病理結果示:(肺上葉)符合低分化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全身系統評價:B超:膀胱、前列腺未見異常,甲狀腺瀰漫性病變,考慮慢性炎症,雙側頸部淋巴結可見;頭MRI未見明顯異常;腹盆腔增強CT:肝臟左外葉小結節低密度,腹膜後小淋巴結,雙側腹股溝區小淋巴結,胸12椎體左側低密度灶;骨掃描:相當於第4、6胸椎,右肩胛骨,第2腰椎水平可見異常放射性增高區。
診斷肺腺癌Ⅳ期,廣泛轉移,預後很差,中位生存期僅數月。向患者家屬充分解釋病情並建議其行化療或生物靶向治療,患者返當地醫院化療。
惡性腫瘤和結核始終是血性心包積液最常見的病因。儘管研究表明大量進行診斷性心包穿刺陽性結果不多,但從病因診斷方面,穿刺液細胞學檢查、心包活檢仍可以獲得較準確的結果。而對於已發現心臟外病灶的患者而言,應首選進行原發灶的組織活檢。
肺癌作為全世界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目前仍居癌症致死的首位。肺癌的局部進展常引起惡性胸腔積液、心包積液、中心氣道阻塞、支氣管–食管瘺,大咯血、上腔靜脈綜合征等急症,常常需要進行緊急處理。在屍檢病例中,惡性腫瘤發生心包及心肌轉移的佔21%,而這些惡性腫瘤中,36.5%為肺癌。由此可見,對於血性心包積液患者,在惡性腫瘤的考慮方面需首先進行肺部檢查。有癥狀的惡性心包積液需行急診心包穿刺以挽救生命,而複發性惡性心包積液則還需外科干預、硬化劑治療、局部化療等治療。對於肺腺癌患者,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可考慮行外科干預,如心包開窗術,來防止反覆心包填塞的出現。對於惡性心包積液的處理應個體化,需充分考慮原發腫瘤的病理類型、進展情況及患者對化療的反應來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
本例患者原發腫瘤分期較高,已失去手術機會,因此只能考慮其他如化療、生物靶向治療等方式。而針對惡性心包積液,由於其複發率較高,可考慮外科干預或心包腔硬化劑注射等治療方式,但即使積極治療後患者的預後也較差。
點評
從該病例來看,最常見的導致血性心包積液的內科疾病(非創傷性)包括結核、惡性腫瘤和結締組織病,而在惡性腫瘤中肺癌轉移致心包積液非常常見。對於血性心包積液,一方面需要積極尋找病因以給予早期治療原發病,另一方面還需要注意觀察心包積液增長速度,警惕心包填塞,一旦出現,需緊急心包穿刺引流以挽救生命。
參考文獻(略)
查看更多微病例
推薦閱讀:
※胸悶氣短要重視!
※做完心臟支架後,出現胸悶、心慌正常嗎?
※重視胸悶與心慌
※重用生黃芪配五倍子外敷治療自汗(心慌、胸悶、氣短、乏力、咳嗽少痰)
※艾灸這幾個穴位,幫你解決心悸胸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