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6)

大願法師

(視頻與講稿同步)第四講以我心念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諸位法師,各位居士:首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了一切如母有情可以速速地從生死流轉之中解脫出來,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藥師經》。昨天我們講到了序分的通序和別序,然後講到了正宗分,東方凈琉璃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以及它的成因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第一大願就是生佛平等願,也講了藥師法門裡面,認為導致人生病的四種因素。怎麼知道我們可能會生病呢?怎樣能夠「上工治未病」(還沒有生病之前我們預先看到那個徵兆),我們昨天講過了彭用光《指掌圖歌》上面所說的「命宮心部小腸遷,官祿肝經膽福全」,透過這個歌訣可以知道,我們身體將容易產生怎樣的疾病。疾病產生的原因,當然有四大增損、五臟增損和鬼神干擾,以及第四種就是業障病。導致業障病的原因是因為犯戒:前生如果有犯殺生戒,今生容易有眼睛和肝臟的毛病;如果是有犯偷盜戒,容易有鼻子和肺的毛病。人的人中其實很重要:好像女眾來說,如果將可能會有子宮肌瘤或者是宮頸癌這一類的毛病,首先在人中這個位置就會出現變化;乃至於說,如果人中的中間有一條直紋,是長子難養。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叫做人中呢?其實人生天地之中,我們這個鼻子是呼吸的,吸入天所提供的氣,這個口是吃東西,把地所生的五穀吃進來。所以說天養人於五氣,地養人於五谷,分別就是鼻子和口在吸收進來,鼻子就代表天,口就代表地,天地之中就是人,所以稱之為人中,她是我們人體氣機的一個樞紐,如果說生命有危險的時候,掐這個人中應該是能夠暢通體內的氣,能夠有搶救生命的作用。身光破暗願(開曉事業願)【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第二願是稱之為身光破暗願,也叫做開曉事業願。我們從四個方面來解釋第二大願。首先,第一大願是側重於開顯法性身,顯示眾生與諸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所以藥師佛發願說:願大家和我一樣,能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是講本體;第二大願就是由體而起用,重在於從法性而起應化,從法身而起應化身來開曉眾生。藥師佛因地為琉璃光菩薩時,在寶頂佛面前就發願說——願我未來世中,得成無上大菩提時,身相猶如琉璃寶的光明,「身如琉璃」,猶如琉璃寶一樣,身體內外都極為明亮瑩徹;「凈無瑕穢」,凈潔得沒有絲毫的瑕疵和垢穢;「光明廣大」,能夠照破眾生無明的黑暗;如此功德莊嚴之身,巍巍不動,如須彌山王一樣,所以說清凈佛身,善於安住,「身善安住」;「焰網莊嚴」,佛身的光明熾盛,光光相照,形成一個莊嚴的焰網、光明網,光明遍照,超過日月的光明;幽冥界的眾生都能夠蒙到藥師佛佛身智光的開曉,隨其意樂所好而去作各種各樣的事業,「隨意所趣,作諸事業」。第二個方面我們特別講,「焰網莊嚴過於日月」。這個是講藥師佛身的光明,可以從深淺兩個方面來說:從淺的來說,藥師佛放光的時候,住在黑暗世界,一向不見光明,不聞佛名的眾生受到藥師佛的光明照耀,就能夠開曉智慧,做他樂意做的種種事業。就好像太陽從東方升起來的時候,一切眾生都從睡夢之中醒來,各做各的事,做工的去做工,讀書的去讀書,做生意的去做生意,種田的去種田。從深層來說,藥師佛身放琉璃光,開曉眾生本具的佛性,幫眾生去掉無明的黑暗,使眾生的大腦很快能夠開發起來。然後大腦智慧開發,按他的興趣,按他的喜好去做他的事業——科學家就去多搞發明,教育家多培養人才,經濟學家多為人類提供指導創造財富的方法,政治家就能夠更好地治理國家為人民謀福利,宗教家就能夠更好地凈化人心。這樣子都是可以說藥師佛的光明所照,所以才能夠做得更好、更圓滿。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上面有說到,佛的化身有三類,其中有一種就是技藝化身,就是佛菩薩可以示現為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等等。你不要以為佛菩薩就只是示現在四眾弟子之中,任何人群之中都有佛菩薩的化現,只要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和解脫有利,佛菩薩都會示現,然後他可以示現為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你看上古時候發明耕種、紡織,發明文字,發明建築技術造房屋,乃至於種種的技術,種種的工藝,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這個裡面都有佛菩薩的化現。所以說人類文明的進步都發生在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之中,從本源上來說都是因為佛菩薩的慈悲心為動力,智慧光明能夠成就文明的進步。佛陀不單單是凈化眾生的心靈,幫助眾生提高修養,並且他也示現為各行各業裡面的專家,以各種世間的技術和知識來開導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讓眾生的生活更加便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更加明白我們無時無處不在藥師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之中,隨時隨地都在藥師佛智慧慈悲光明的護佑之中,所以這個稱為「焰網莊嚴過於日月」。第三個方面講「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第一大願是側重於成就根本智,第二大願就側重於開發後得智。藥師佛發願說:希望我的光明超過日月的光明,並且一切眾生蒙光普照以後,能夠開發大腦的智慧,使他們智慧增長,事業廣大!事業既包括出世間解脫的事業,也包括世間的種種事業。藥師佛的法門是講入世的事業成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在入世的事業成就之中也就能夠開顯本具的性德,事業要開發,然後辦事業來度化眾生,所以非常善巧方便。有後得智,有種種的技術和事業,然後再以這些技術和事業來接引眾生就方便多了,這也是我們共同學習藥師法門的本懷。不是說讓大家知道怎樣單純地去養生,或者是求長壽,或者只是說學習一些保健的方法,事實上是要通過讓我們身體轉化的同時,就能夠得到藥師佛願力的加被,能夠開發根本智,開發本具的佛性。所以學後得智的同時,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忘記根本智。也不是說好像教大家通過這個相看自己將來身體上面會有什麼病,不單單是這個,而事實上通過修習藥師法門,能夠轉凡夫的業障相為聖者的解脫相。相相離相,成就福慧莊嚴相,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心心印心,印在菩提心,能夠開顯我們本具的、不生不滅的真如妙心。菩提心我們講過多次了,從根本上來說,菩提即心,心即菩提,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菩提。我們要成就,歸根結蒂就是要成就不生不滅的佛果位,歸根結蒂就是開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說菩提即心,心即菩提,心心印心印在菩提心。並且藥師佛的願力非常特別:你看其他的好像阿彌陀佛,他是引導眾生成就後世樂,將來臨命終時可以往生極樂凈土去。藥師佛是讓我們能夠成就現世的事業,現生都很圓滿。所以藥師法門也就好像華嚴法門一樣,《華嚴經》裡面講華藏世界,講佛的境界,華嚴富貴,不是窮得要命,一貧如洗。藥師法門也是如此,讓我們每個人修此法門都能夠得到相好莊嚴、事業順利、幸福圓滿。不要一學佛就說「金錢是毒蛇,夫妻兒女是冤家」,開口閉口都是這樣說。我們藥師法門就說,要能夠成就廣大的世間的事業,財富自在,並且在福慧增長的同時就能夠成就解脫。並且世間的事業圓滿成就是福慧增長的表現,所以說財富增長是福報,你懂得恰當地用錢就是智慧,事實上福慧在其中。所以藥師法門說,金錢並不會障礙我們,障礙我們的是我們對於金錢的這種貪求心、執著心。藥師法門也說,不要一學佛,你就變成孤家寡人,與社會大眾格格不入;修藥師法門就是要能夠成就我們眷屬廣大圓滿,轉世間的夫妻兒女為菩提眷屬。第四個方面,1932年戴季陶在邀請九世班禪大師做的藥師法會上,就是依據藥師佛這個第二大願發願說:「第二遵行世尊本願,培植德本,發揚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實,光輝普照。」智慧資生願(無盡資生願)【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這是智慧資生願,也稱為無盡資生願。第三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質文明建設,第四大願就是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從六個方面來講這個第三大願。第三願和第四願稱為導入大乘願,第五願稱為得戒清凈願,所以大家可以在這個三願的底下,標三個字就可以知道他的意思了:第三願是講慧,第四願是講定,第五願就是講戒,事實上就是告訴我們戒、定、慧。前面你看藥師佛已經講了,他成佛的時候要幫助眾生開顯不生不滅的法身,這是第一願,然後由法身本體要起妙用,要能夠「作諸事業」,這個都是依滅諦來發的願。這個十二大願,我們可以用苦、集、滅、道,四諦-把它包含起來:一、二願是屬於滅諦,依滅諦而發的願。三、四、五願都是依據道諦而發的願。我們要成就佛的法身、報身和應身,怎樣才能成就呢?歸根結蒂就是要修戒、定、慧三無漏學。你把這個提綱知道了,後面他的願力詳細講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有一個完整的網路。道諦如果廣泛地來說,就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都是道諦;如果簡略地來說,就是三十七道品;再進一步濃縮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後面的六、七、八願是緣苦諦來發的願。我們看第三大願,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要維持生命,必須要有足夠的飲食、衣服、卧具、醫藥,要有所受用物不乏少。所以藥師佛在因地發願說:願我未來世中得證無上菩提時,不但要使眾生獲得謀生的知識和做事的能力,這個是第二願。承這個第二願接著發過來,而且要以無量無邊的廣大智慧和微妙的方便,來生產多量的受用物資,令一切眾生凡有所需都能夠得滿足,得到受用無盡,無有乏少,並且讓一切眾生都能夠過著富足、安樂、豐衣足食的生活,絕不會讓眾生在物質供應上面有所乏少,發生你有我無的現象。所以這個是從第二個方面,我們來略說第三大願的內容,是物質文明建設。第三個方面,我們特別地來闡釋「智慧方便」四個字。「方便之自體即智慧,智慧之妙用即方便」。可以說事實上,佛,他的一切法門都可以用「智慧方便」四個字包含起來,以智慧成就法身,以方便成就色身。這個是智慧方便。「無方便無以顯智慧之深廣」,你沒有方便法門,那麼智慧無形無相,他的深廣難以顯發出來;「無智慧無以起方便之巧妙」,要有非常好的善巧方便,讓眾生很容易地就能夠學會技能,就能夠生活便利,這個是需要,他裡面是有內在的智慧在支持,所以「無智慧無以起方便之巧妙」。「智慧方便」,就是佛陀十種尊號裡面的「正遍知」,正知就是智慧,遍知就是方便。所以我們看這個願力,就可以看到如來的十種尊號怎麼成就的:第一大願是成就十種尊號裡面的「如來」,開顯法身;第二大願是成就十種尊號裡面的「應供」,由體而起用,所以「作諸事業」,應受九法界眾生的供養;第三大願就是成就「正遍知」,就是「智慧方便」。《瑜伽師地論》上面說:「菩薩學法,當於五明處求」。《瑜伽師地論》,梵文的說法就是瑜伽師,就是與法相應的修行者;他修行的次第稱為「地論」,是彌勒菩薩的開示,就說內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這個菩薩的五明之學。我們要知道,內明是佛學,是開顯智慧的;其它的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因明,這個四明其實都是屬於方便,都是濟世利人的方便妙用。第四個方面,智慧和方便是一體的,智慧圓明,一定能夠起方便妙用,來隨機說法。方便妙用,一定要以智慧為本體,否則就是有用,而不是妙用;方便裡面缺少智慧,它可以有用,但不是妙用。這種智慧是指解脫的大智慧。好像我們今天科學很昌明,在衣、食、住、行上面所享受的種種的物質都很豐富、很便利,但是我們內心之中並不快樂。-因為這些方便之中缺少真實智慧,所以越方便就越刺激人的慾望,人類就更加起貪瞋痴的爭奪,世界的不太平就由此而起。所以我們學習藥師佛的大智慧,學習有利於一切眾生幸福安康的種種的技能來造福大眾,好像世間的賢人也說:「謀利當謀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如果我們內在有智慧,-外顯為方便,這樣子來利益眾生是最適合的方法。並且要能夠廣泛地學菩薩五明之學,永遠都不知足。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學習要不知足,這三個方面做到,就能夠實踐藥師佛的第三大願,才能夠幫助眾生解除因為物質缺乏而引起的痛苦和罪惡,在滿足無量眾生外在物質生活豐富的需求這個同時,又能夠巧妙地開顯眾生內在的智慧。第五個方面,藥師法會戴季陶他們的發願文就說:「第三遵行世尊本願,廣行四攝,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萬事咸宜。世尊第三本願,如實成就。」戴季陶他們在寶華山建藥師法會所造的十二大願,跟我們現在都還是比較相應,比較實用的。第六個方面,藥師法門裡面講了八大方便:第一個是聞名脫離三惡趣苦。能夠聞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如法修行,能夠永不歷三惡道苦。因為內心不起貪、瞋、痴,因為藥師法門本來就是圓滿我們外在的一切世間的求願,而又能夠開顯我們的智慧,所以內心不起貪、瞋、痴,自然就永不歷三惡道苦了。第二種方便是聞名脫離魔的干擾。好像我們昨天所說的患癌症的人,他體內有一種叫做堆惕鬼,修藥師法門就能夠排除鬼神的干擾,病就容易好。第三種方便是聞名解脫眾苦,乃至成就菩提。第四種方便是聞名離種種的惡緣,能夠轉惡緣為善緣。修藥師法門就能夠四緣成就,所以修行容易圓滿。首先是親因緣,開顯本具的佛性;然後是所緣緣,我們的目標是圓滿成佛;等無間緣就是,因為修藥師法門很方便,她能夠等無間,能夠不間斷,能夠精進,因為她就在我們的呼吸、飲食和睡眠之中來修,我們的呼吸是不會斷的,所以我們修行藥師法門也不會斷,所以非常方便,在生活中間修,所以能夠連續不斷,並且人離不開現實生活,離不開飲食、呼吸、睡眠,就在此地來成就等無間緣;並且能夠成就增上緣,修藥師法門,外在的資生物質容易得到,容易圓滿,世間的求願容易成功,所以順緣、增上緣也能具足。成就四緣,所以我們解脫的心法容易成就。第五種方便是,聞名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後面的經文裡面有講到,八大菩薩來接引。第六種方便是,聞名,如有犯戒,戒體還得清凈。這個願力裡面就講到了,第五大願裡面就是得戒清凈願。第七種方便是聞名不會遭遇意外的死亡,不會橫死。經裡面有講到說九種橫死,我們修藥師法門都能夠免離,不會做短命鬼,一切的病苦都可以消除。第八種方便就是陀羅尼法。在《藥師七佛經》裡面有講到五個咒,我們本經就講了一個藥師灌頂真言。這是我們從六個方面來講第三大願。導入大乘願(安立大道願)【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這個是導入大乘願,也可以稱為安立大道願,也可以稱為建設精神文明願。我們從五個方面來討論藥師佛的第四大願:一、第四大願是成就「明行足」。藥師如來因地發願的時候就說:願我未來世中,能夠得成無上菩提、圓滿成佛時,如果有眾生行邪道者(行邪道,就是說他不能夠按照八正道來修行,身、語、意三業都造罪業,所以是行邪道者),藥師佛的願力就能夠引導他們,安住於三乘菩提正道之中;對於已在正道之中,但是停滯不前的聲聞乘、緣覺乘的修行者,則引導他們發菩提心,修大乘佛法,「皆以大乘而安立之」。其實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乃至於佛乘,都是以八正道為基礎,為根本。八正道之中,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成就「明」,後面的七種是成就「行」。「明足」就是智慧足,「行足」就是福德足,所以福慧兩足尊。我們看這個就知道了,原來藥師佛十種尊號裡面的明行圓滿或者明行足,就依這個第四大願而得成就。並且我們看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一開始第一個是正見,後面最後是正定,這個第四大願是側重於講定無漏學。前面的第三願是側重於修慧無漏學,以種種的「智慧方便」來讓眾生成就資生物質,那是慧無漏學。這裡面側重於講修定無漏學,引導眾生都能夠走到正道上來,進一步都能夠求成佛道導入大乘。凡夫是不覺,外道是邪覺,藥師佛的願力能夠引導他們出離邪道,歸於三乘的菩提正道之中,也就不會再退轉到凡夫的地位了;二乘,進一步引導他們,來發自利利他的廣大菩提心,趨向佛果,不會再退墮到二乘的果位。所以我們看第四大願裡面有四個字,就是「安住」和「安立」。「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然後「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事實上「安住」和「安立」都有定的意思,都有不退轉的意思。所以本願是側重於講修定無漏學。並且這個願也可以稱為導入大乘,如來的究竟義趣都是幫助眾生成佛。二、第二願是開曉事業願,第三願就是智慧資生願,都是側重於事業的開發和資生物質的豐富,所以都可以說是建設物質文明;第四願是側重於培養眾生的正知正見,是建設精神文明。藥師佛在因地發願說:願我未來世時,成就無上菩提時,遇到行邪道的有情,不信因果,否認三寶功德,作殺盜淫妄種種罪業,將要趨向於三惡道的有情,我都能夠幫助他們舍離邪道,擺脫惡趣,永遠安住在三乘菩提正道之中來。對於下根的眾生,讓他們明因識果,修苦、集、滅、道四聖諦,安住於聲聞菩提正道之中;對於中根的眾生,令他們修十二因緣,安住於緣覺菩提正道之中;對於上等根機的眾生,成就出離心以後進一步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安住於大乘菩薩菩提正道之中來。這個是對於凡夫和外道,讓他們回邪歸正。然後對於已經在菩提正道之中,但是止於化城停滯不前,只是在修聲聞緣覺的法門,對於這些修二乘法門的修行人,藥師佛就以大乘究竟法門「而安立之」,引導他們成就佛的果位。所以第四大願也包括了回邪向正、回小向大。三、「若諸有情,行邪道者」。什麼是「邪道」呢?事實上如果我們對佛法沒有正見,雖然掛名是佛弟子,往往是在邪道之中而不自知。行正道首先要有正見,世間正見就是業果如理取捨;出世間正見就是空性智慧。所以說世間的倫理道德,等等世間善法,以及出世間的三乘菩提法,這個是正道,其它的虛妄分別的見解都是邪見,如果你執著於它為有道都是邪道。並且外道他會執著於他們的學說,執著他們的見地,然後他所執著的這些與諸法實相,和世間的倫理道德相違,好像日本那個邪教麻原彰晃,那種事實上就是引導眾生行邪道。但是邪見重的眾生安住於邪見之道中,雖然有菩提正道,跟他們說也不相信,所以要由諸佛威神之力,方便善巧之用,才能夠醒其頑迷,使他們舍邪道,安住於菩提正道之中來。藥師佛的第四大願很重要,在物質文明成就的同時,要能夠開醒我們內在的智慧,要能夠安住於菩提正道之中。四、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發展精神文明,否則,人類物質文明越發展,其實就慾望更多。人類的文化包括了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我們看兩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和亞里斯多德,他們那個時代跟現在這個時代來比,物質文明是進步了很多:原來他們住在草房子裡面,我們現在住在高樓大廈裡面;原來他們是依靠步行和馬車,我們現在乃至於有航空的工具——飛機,交通也非常便利了。所以物質文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更加便利,物質更加豐富了,但是人文文化還是停滯不前,人類的道德修養跟孔子和亞里斯多德相比,不單單是沒有進步,可能還是退步了。所以科學文化的發展,它並不能夠必然地提高人的精神修養。如果沒有提高人內在的精神修養,那麼物質文明越發展,就越會刺激眾生的慾望的膨脹,就好像打開了所羅門王的魔鬼瓶子一樣,凡夫對於財富和物質的追求,就好像夸父追日一樣,永遠都不滿足,至死方休。現在看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人類的種種問題,不管是環保問題也好,自然逆境問題也好,很多其實都是因為人類瘋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奪資源,那麼就導致環境污染和水災、沙塵暴等等,種種的自然逆境,並且也導致了戰爭等等種種的人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衣服,但是不是這些衣服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呢?並不是我們真的用得上那麼多,而是只是我們的慾望需要。人類不是不知道問題的存在,不過是很難控制凡夫的慾望。科學文化就好像一匹馬一樣,人文文化就好像騎在馬上的主人,失去主人駕馭的馬,就將沖向懸崖,走向毀滅而不自知。人類片面發展科學文化,也就好像這匹失去駕馭的馬一樣,不知道提高道德修養,萬一將來如果出現一個好像希特勒這樣子的政治瘋子、戰爭狂人,那麼人類就可能是自取滅亡。所以我們要能夠了解藥師佛的第四大願來導邪歸正,讓眾生將身心安住於菩提正道之中來。我們遵循藥師佛的願力,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能夠將無量的眾生安住於菩提正道之中,並且讓他們有定力,不會被邪見所干擾。好像儒家的四書《大學》上面所說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由定而生慧。同樣的,我們也要能夠有定力,安住於菩提正道,才能夠開顯智慧。五、「皆以大乘而安立之」。這一句就可以概括全部的佛法,也可以包含整個的《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的本懷就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引導眾生都成佛,-也就是藥師佛這個願力裡面的「皆以大乘而安立之」。如來說五乘、三乘,歸根結蒂都是要引導眾生修一佛乘。對於根機沒有成熟的人,首先教他們修五戒、十善,讓他們能夠明因識果,這是講人天乘;對於中等根機的眾生,跟他們說四諦、十二因緣;對於上等根機的眾生,教他們修六度萬行。最後都是為了要會三歸一,開權顯實,匯三乘五性,同成佛道。所以其實五乘佛法、三乘佛法,歸根結蒂都是要歸入到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事實上全部的《妙法蓮華經》也就可以用這一句——「皆以大乘而安立之」。1932年的藥師法會的願文也就說:「第四遵行世尊本願,服務社會,盡瘁人群,使一切人民咸歸大乘,捨身救世。世尊第四本願,如實成就。」得戒清凈願(戒行清凈願)【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這個是第五願,得戒清凈願,或者也稱為戒行清凈願。義凈法師的譯本比玄奘法師這個譯本還更完善。義凈法師譯本說: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業,無有毀犯墮惡趣者(就是說都能夠在藥師法門之中,受戒以後都能夠防護三業,不會毀犯三業,身、語、意三業清凈,所以不會墮惡趣)。設有毀犯,聞我名已,專念受持,至心發露,還得清凈,乃至菩提。這是義凈法師譯本裡面的藥師佛第五大願。前面的四願是依藥師如來的自證功德來利樂眾生,從這個第五願開始,就是講眾生有了缺陷,有了痛苦,需要援助,需要救濟,所以前面的四願是與樂,從第五願開始都是拔苦。藥師如來對於苦難眾生的慈悲救濟,幫助他們消災免難的願力,從這個第五願開始逐步地顯示出來。藥師佛因地為琉璃光菩薩時發願說:將來成佛時,如果有無量無邊的有情,於我藥師佛的正法之中修行清凈梵行,「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那麼他們修藥師法門受戒,不問他所受的是比丘戒,或是沙彌戒,或是居士五戒,或是菩薩戒,凡參加過藥師法會,聽聞過《藥師經》,稱念過藥師佛名號的眾生,藥師佛的願力都加持他們獲得圓滿的不缺戒,「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也就是說「不缺戒」,就是戒能夠圓滿。「缺戒」就是僅僅能夠持一分,或者少分戒,或者雖然是全部都受了,但是有犯戒,這樣子就稱為「缺戒」。不缺就是能夠圓滿地受持,比如說受持五戒,-全部都能夠守持得很嚴格、很清凈,就是不缺。如果只能夠受持一條戒、兩條戒、三條戒、四條戒,這樣子都是屬於「缺戒」,或者是有部分地犯輕垢罪,也是屬於「缺戒」。仗藥師佛慈光的加被,威神的加持,所受的戒都能夠圓滿受持,並且同時都能夠具足大乘菩薩的三聚戒。「具三聚戒」——具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好像五戒或者沙彌十戒,或者比丘二百五十戒,這些他會側重於從攝律儀戒,「諸惡莫作」這個上面來說;攝善法戒,應該就是「眾善奉行」,好像我們不單單是消極持戒,而且努力為善,放生,或者修行六度;饒益有情戒,就是指大乘菩薩一切的行持都是以利益眾生為前提,如果只是為了自利而不利他,-就是犯戒。所以依藥師法門去修,就能夠得到三聚凈戒圓滿不缺。萬一眾生如果是因為煩惱的業力障礙等等緣故有犯戒,聽聞到藥師佛的名號專念受持,並且至心發露懺悔就能夠罪障消除,還得清凈,自然就能夠不墮三惡道,因為罪業消了,所以持清凈戒直至圓滿成佛。這個是講「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凈,不墮惡趣。」這個願力很重要,我們這個末法時期,要圓滿清凈地持戒就不容易。所以修藥師法門,一方面能夠順緣具足,讓我們持戒清凈;另一個方面,也能夠讓我們,萬一因為業力有犯戒,也能夠通過藥師法門的懺悔,「還得清凈」。「修行梵行」,「梵行」其實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是指一切的清凈行;第二個是專指出家戒法的不淫戒;第三個,凡是佛所制的戒行,都可以名為「梵行」。好像《普賢行願品》上面所說的:「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修藥師法門為什麼能夠持戒圓滿呢?我們要明白兩個問題,這樣子對第五大願就更容易理解。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修藥師法門能夠容易持戒圓滿?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修藥師法門,如果是有毀犯戒法,為什麼能夠「還得清凈」?
推薦閱讀:

藥師佛聖誕日,佛光佑你永平安
【引用】藥師七佛、葯叉十二神將(經文、修持與法象集)
到底是念佛好?還是持咒好?抑或是誦經好? ---以藥師法門為例
4月4日,清明節恰逢藥師佛節日,稱念藥師佛聖號可獲五福,消災延壽
藥師經功德利益

TAG: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