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孩子」是這樣形成的,爸媽須警惕!

  根據各項統計資料顯示,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家境越富裕的孩童越可能有高度的情緒問題,因此研究人員開始探討導致這項驚人發現的可能成因。經過研究發現,無論是比較幼小的孩子、較年長的孩子,或是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有兩種因素會重複出現,造成這些孩子出現高度情緒問題。第一種是「成就的壓力」,第二種則是「與父母的疏離」。

  雖然成就的壓力以及與成年人的疏離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得要有某人對他們加諸壓力),其實並不然。事實上,成就的壓力通常來自於過度介入的父母,他們太過關心子女的成績表現是否優異,卻對孩子的其他生活領域流於疏忽。也許在我們過度關切不對的事情的同時,卻對該注意的事情不夠介入。成就的壓力  研究和經驗都告訴我們,焦慮的父母往往會調教出焦慮的子女,子女會接收到來自父母的訊號。無論父母體驗到的世界是充滿慈愛、危機四伏或詭譎莫測,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就。面對挑戰時,對孩子說「去做吧」的父母,與把所有最惡劣的可能後果都列舉出來的父母,兩者相較,前者所受到的鼓舞絕對迥異於後者。對孩童而言,焦慮尤其容易讓他們產生困擾,因為它會破壞孩子基本的安全感。   有了孩子後,最令父母憂慮的事情,無疑就是學業成績。父母過度擔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必然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和憂心,但最危險的是可能導致孩子成為完美主義者。研究顯示,父母過於強調成績和孩子變成社會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兩者息息相關。當父母的愛是以成就為條件時,孩子就有可能發生嚴重的情緒問題。孩子因為想獲得父母的愛和接納,在這種心情的驅使下會努力去追求「完美」,而無可避免的失足註定將引發孩子強烈的羞愧感和絕望。  這種不切實際的成就壓力,讓我的診療室里頻頻出現熱淚盈眶、縮成一團的孩子,儘管認真努力,拿到夠好的乙等成績,卻還說:「我讓父母失望了」與父母的疏離  不快樂的富裕年輕人身上還可以發掘出另一項一貫的特質,無論生理和心理上,他們都會感覺到與大人,尤其是與父母間的疏離。這項發現顯示,整體而言,富裕青少年比起寒門子弟,感覺上似乎與父母更疏遠,比任何其他族群的青少年更不親近他們的父母。  疏離與隔絕不是上班族媽媽的專屬,是所有實際或情緒上過於忙碌父母的通病。我們就像無頭蒼蠅般亂竄,不但為我們自己,也給子女帶來壓力,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一種教養方式,這種教養並不能讓子女,或者我們未來的子孫,經得起日後的考驗。如果我們能做到「常伴左右」,會比匆忙地多趕一場活動更讓我們的孩子受惠。試著放慢腳步,唯有在安靜、沒有壓力的時刻,孩子才能向內心深處探索,展露出他們發展自我最脆弱細膩的一面。  父母還要明白,朋友、保姆、管家、幫傭或較年長的兄姐,都無法取代父母所扮演的關切和介入的角色。  對忙碌的家庭而言,家居生活中某些層面很能發揮「以小搏大」的效果。比方說,父母需要記住孩子喜愛的儀式,靠這些儀式取得連貫和親密感。或許對某些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一項儀式就是與家人共進晚餐,平均一周全家共進晚餐五次或更多的家庭,比起少於兩次的家庭,其子女較不會染上抽煙、酗酒或抽大麻等惡習,並且學業表現較佳,較少罹患抑鬱症,也比較不會想自殺。一起吃飯可以加強家庭成員間的共同興趣、互相陪伴和彼此關切,在固定的時間和場所里齊聚在一起,彼此分享成就、挑戰和憂慮,讓親子和兄弟姐妹間能親身接觸,感受身為家庭一分子的滋味。本文選自《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美)瑪德琳·萊文著。富裕時代,我們應該怎樣養孩子?本書讓父母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關注當下,檢視自己的教養行為,走出教養誤區。特別聲明:所有內容均獲中信出版社授權連載,其他平台及個人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婚前要問對方的13個問題
第一次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
索達吉堪布回濟群法師有關藏傳佛教的十九個問題(八)
【愛對婚姻】程光輝:了解你的婚姻問題所在
王羲之_晚年歸隱剡東考——兼及墓葬問題

TAG:孩子 | 問題 | 這樣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