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腸道疾病的種類病因及防治
06-20
豬腸道疾病種類繁多,病因複雜,給養豬生產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現就疾病種類、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作一簡要概述。 一、種類 1.豬腸道病毒感染 豬腸道病毒有六種不同的血清型。獲得感染的方式通常為:小豬斷奶後不久,母源抗體消失時感染;幾窩小豬混在一起時感染。 2.輪狀病毒感染 該病多發於8周齡以內的仔豬,死亡率較高,可達50%。病豬精神沉鬱,不願走動,常於食後嘔吐,排水樣或糊狀黃白色或灰褐色糞便,常因脫水而在3天~7天內死亡。 3.腸腺瘤複合症 又叫豬增生性腸病。多見於3日齡~8日齡豬。根據病變特徵可分為腸腺瘤病、壞死性迴腸炎、局部迴腸炎和增生性迴腸炎4個類型。 4.耶爾森氏菌病 以夏季和冬季多發,呈散發性,病豬潛伏期2天~3天,初期體溫40℃~41℃,食慾減退或廢絕,水樣腹瀉,糞便中常混有黏液和脫落的腸黏膜。後期體溫下降,皮膚髮紺,消瘦,脫水。剖檢可見結腸和直腸孤立淋巴濾泡腫大,向漿膜層或黏膜層突出。小結腸和直腸粘有潰瘍灶。 5.豬流行性腹瀉 主要發生在冬未春初的寒冷季節,病初體溫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鬱,食慾降低,排水樣灰黃色或灰色糞便,日齡較大的豬癥狀較輕。 6.豬傳染性胃腸炎 各齡豬均易感,以2周齡以下仔豬多發,且具有較高死亡率。仔豬哺乳後常出現嘔吐,不久出現劇烈腹瀉,排水樣黃色或灰白色糞便。斷奶以後的豬癥狀輕微,僅表現減食、腹瀉,個別豬食後嘔吐,但死亡率較低。 7.豬大腸桿菌病 主要包括仔豬黃痢、白痢和仔豬水腫病。黃痢可發生於出生數日內的仔豬,病豬排黃色或黃白色稀糞。白痢多發於10日齡~30日齡以內的仔豬,病豬糞便呈乳白色、淡黃綠色或灰白色,常混有黏液而呈糊狀,其中含有氣泡。豬水腫病多見於生長發育旺盛的斷奶仔豬,病豬眼臉水腫,共濟失調,後期出現神經癥狀。 8.豬密螺旋體病 又叫豬痢疾,以7周齡~12周齡的幼豬多發。病豬初期體溫可達40℃~41℃,排黃色或灰色軟便,後期糞便呈水樣,常混有血液、黏液及黏膜,使糞便呈油脂樣或膠凍狀。病豬拱背呈吊腹,迅速消瘦,食慾減退,渴欲增加,後期營養不良,脫水死亡。 9.豬梭菌性腸炎 主要發生在1日齡~3日齡的初生仔豬,病豬排血便,有些豬糞便為灰黃色。慢性病例呈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 二、病因 豬的腸道痢病種類繁多,病因複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飼養管理不當。如在開放或半開放豬舍飼養的豬兄,過熱過冷的環境溫度易使豬產生應激,擾亂機體的正常代謝,造成腸道痢病的發生。在密閉豬舍,往往由於通風不良,造成有害氣體嚴重超標。如果濕度較高,更有利於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繁殖,為腸道疾病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另外,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突然更換飼料或改變飼餵習慣等,均易造成腸道疾病發生。二是飼料品質不良。如飼餵了霉爛變質的飼料、冰凍飼料及末經煮熟的豆類製品等。三是細菌、病毒侵襲。由於以上各因素的存在,擾亂了豬胃腸道正常的消化機能,各種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使胃腸道發生程度不同的病理變化,影響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大腸對水分的吸收作用明顯降低,造成腹瀉;腹瀉又使體內水分、電解質、氯化物等喪失,造成機體脫水;伴隨著脫水、失鹽而發生酸中毒,使體內血液濃縮,外周循環阻力增大,必臟負擔加重。同時,由於腸黏膜的脫落和壞死,使機體的屏障機能喪失,細菌和毒素大量進入血液,使機體發熱,引起中毒,嚴重時造成豬只死亡。 三、防治 按照防重於治的方針,生產中應著重搞好預防工作,豬發病後,首先應查明病因,然後進行治療。在具體做法上,一是要加強飼養管理。改變飼料品種要循序漸進,逐步進行。冬季注意保溫防寒,夏季注意防暑降溫。飼餵要定時定量定溫定質,嚴禁飼餵發霉變質、毒素含量高及冰凍飼料。二是嚴防細菌病毒侵襲。搞好環境衛生,定期對環境、用具等進行消毒;定時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盡量減少細菌病毒的侵襲機會。三是豬只患病後,應及時補充體液。可用口服補液鹽2.75克兌100毫升水,按每公斤體重50毫升飲用。四是調整胃腸功能。可在飼料中添加0.1%~0.2%HF複合酶和適量食醋。五是使用抗生素,防止炎症發展。由於病因複發,在選用抗生素時,最好進行葯敏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選定藥物品種。同時要針對豬齡狀況和發病特點,注意強心、補液、止瀉和調整綜合進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黃鑒易醫疾病診治實例彙集
※有哪些疾病是西醫治不了,中醫有明確療效的?
※推行按病種付費需組合工具
※蚊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傳播艾滋病嗎?
※若愛是一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