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葉先生笑談武林人情江湖事理

一葉先生笑談武林人情江湖事理.太極網難得斑竹還記得我,我最近一直在默默的注視著論壇,但已經很難提起興緻再發表我的謬論。 我現在在思考,我們愛好武術的人究竟目的何在?是想成佛、成聖?還是想百戰百勝?還是要繼承發揚一種文化的精神?如果是一種精神的追求,一種文化的薪傳,那麼武術是否集中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品質呢?是否有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行呢?這種品行是否是唯一的,或者僅僅武術就是戲台上的道具,是千人千面的呢?武術的價值何在?他能否抵禦外來文化的侵蝕,或者有沒有能力對外來文化進行融合消解呢?我個人認為,武術在成為一種精神的力量方面還遠沒有成效。相對於日本的武士道、西方的基督文明、伊斯蘭的宗教狂熱,武術只是形而下的器,沒有同道合一,門派的出現,加劇了武術價值的沒落,大家基本上是雞同鴨講,我們崇拜的是變形了的神人,是唯力、唯勝論的信徒。如果我們的武術還象今天這樣,流派紛紜,神話迭起,動輒以不平等的規則戲弄一下美國的拳擊、泰國的泰拳,自以為是的話,我們的將來是不樂觀的。武林魔障談.一葉武學本為求理明道之學問,今人思過於行乃有以下諸病,如同瘋魔,令旁觀者厭惡不已,實有損於武道之昌明也。一、盲目跟風 當前的社會風氣有迷信「8」字為發的,如新試行的自選車牌號,一下子滿街都是8888;168等等,其實中國人性格上就有從眾的心態:一個人因為流鼻血而抬頭,於是滿街人都望天。武學中也是如此,一會是大成拳鋪天蓋地;一會是截拳道橫行霸道;一會孫家;一會軌跡;忽爾結構;忽爾朴真;宣傳者口若懸河;旁聽者如痴如醉。潮流變來變去,真功夫一點沒有上身。其實,吹的越響的,越不可信;源流越玄的,也越難以自圓其說。武林各派皆有所長也不乏其短,從來拳種都沒有排過名次,我們何必飄搖不定呢?二、翻云為雨 物極必反,盛極而衰。中國人最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從文到武,都有立有破:余秋雨牛吧,有人敢出來將其打翻,於是無名小卒一舉成名;大成拳火吧,我偏要來揭你的老底,我比你更厲害,我是不是站在巨人的肩頭啊?從社會效應看,批駁眾多數人所喜歡的東西,一定可以贏得市場,為什麼?因為喜歡的人首先會賣來看看,同意與否,一加評論,還會形成熱點——即炒作也。因此,今後還會有人起來質疑孫家、李瑞東、楊家,可說真的,破了之後你是不是真能立起來呢?三、自視過高 有的門派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老是以為自己的功夫最高、最好、最科學;可他們沒有運用科學分析的方法,而是採取一種小學生都會識別對錯的邏輯——他們的邏輯是:既然A(某人)屬於X(某派),B(某人)屬於Y(某派),因為A>B,所以X>Y。這種邏輯每每在傳奇中被用來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雖然有時說的隱晦,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實在是叫人笑掉大牙,我只能奉勸他們多學點數學。四、閉門造車 現在武林中可以看到「金家」功夫(非蜀東金家,乃香港金庸家)盛行,如降龍十八掌、六脈神劍、紫霞功、獨孤九劍、九陰真經都紛紛現世,眼花繚亂,令人目不暇接。所不同的是江湖上沒有為了搶奪秘籍而血雨腥風,大家都還遵守21世紀的遊戲規則——先按地址,或打電話,或發EMAIL,然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我有的時候真的很懷疑自己是否也象楊過對瑛姑所說的那樣,因為久居蠻荒而不知世間武學多途,諸家修為各有所長?但是,我經過深思還是認為是他們在造假,而非我是井底之蛙。也許,有一天會發生一場浩劫,所有的武學典籍都毀之一旦,只留下金庸的十四本書,那時我們也許會想小蝦米一樣去將他們視為天書。但現在,起碼我們不應該如此。五、君子動口 隨著,網路、雜誌的盛行,武林中的君子也有人滿為患的趨勢:他們堅守動口不動手的祖訓,從來就打筆仗。你罵我,我罵你,罵來罵去,只是筆墨春秋。要動手?你不知道還有王法么?先上一堂法制教育課。說真的,你看多了這些,還真能學到點法律知識呢。六、玄妙無窮 有一類人談武,可以從天文談到地理,從五行八卦,談到醫理易學,可以談到電子計算機的運行法則,也可以談到外星文明的悄然來訪。他們談柔,柔到你一肚子都是水;他們談氣,氣到你滿腦子都是星,談來談去,實際上他們是在談哲學,談人生,談世界,談自己,他們知道有另外一種人喜歡聽,喜歡這種心靈的溝通,也喜歡武術成為一種充滿性靈的藝術,然後就算我不練,我也可以用「心」去體悟——這就是他們憧憬的不流臭汗,一朝得道。其實,他們不是學武的,他們是玩武術心理學的,氣功界也有這類專家。寫了上述種種,我的臭名可能會熏遍整個武壇了,大家也會越來越討厭我。有的時候自己都挺反感自己的——為什麼老挑大家不愛聽的東西來說?這就是我的性格缺陷了。下面我最後談幾點建議,聽不聽,看不看,都在你。第一建議武術雜誌少登廣告,不要為了拉資金,將一些虛假廣告刊登出來,你們應該打假,而不該幫助造假;第二建議大家學武時少聽是是非非,風風雨雨或為發財,或為成名,與我們沒有關係。真理不僅僅在武學中,我們最好把自己的身體練好,追求科學的真理;第三建議有關部門成立武學質量驗證中心,從武警中抽調年富力強的戰士為認證員,哪個門派想揚名立萬,哪個武學大家想出人頭地的,先到驗證中心來打上一場,看你可以打倒多少戰士,再定段位,發牌照,不要老是體委的那些人論資排輩,普渡眾生。那樣就是混個臉熟罷了,有什麼真功夫?圍棋的段位靠比賽,排球的名次靠比賽,惟獨武術靠印象、靠歷史,豈不可笑?言盡於此。一葉先生笑談武林神話當代武林中流傳著很多引人入勝的神話。這些所謂神話,我個人認為既不是神所說的話,也不是象神一樣的話,而是一些造神者僅憑臆想造就的,如果本文引起某些人的不快,特此道歉,你們還是不看為好: 一、海燈神話 當年八十多歲的海燈號稱是少林正宗,身懷童子功、一指禪、梅花精拳三門絕技,使神州風靡,一時間從者如雲。事實證明,其人只不過是個一般的習武者,其武功多有造假之嫌,是個不太高明的騙子。 二、意拳、大成拳神話八十年代開始,國內開始流傳大成拳的神話,其鼻祖王薌齋成為戰無不勝的戰神,其弟子趙道新、姚宗勛也被人為地抬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實際上稍微掌握一點史料的人都清楚,意拳的實力不過而而,但是這種家族式的傳奇一直延續下來,而且在王選傑的手中發揚光大,王選傑號稱是王薌齋的衣缽傳人,功夫不知繼承了幾成,但為人處事的方式卻和王薌齋一脈相傳,記得八十年代楊鴻塵先生以「穗滿頭更低」為題在武林雜誌上介紹王選傑時,王還僅僅是一個和王薌齋先生通過信的後學,但時隔不久,他就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成拳的掌門。更加是勝人無算,戰績赫赫,而王安平的出現又給意拳打了一支強心針,可惜我認為他們標榜的武功都是神話而已。 三、 孫門神話 孫祿堂、孫存周、孫劍雲都是武功蓋世的人物,作為孫門的愛好者,我不想否認這一點。但是近年出現的一些言論,雖然表面上是稱讚孫門,實際上是以神化的形式否定了孫先生。 包括:1、孫先生在天津練拳時踏雪無痕。 2、孫先生靠劍氣外發,擊昏百餘人。 3、孫存周先生虎形一縱四丈(就是12米)。 4、孫存周先生練成了八卦中的凌空八步。 這些可能么?四、金庸武俠小說武功成真神話 1、徐濤號稱自己會降龍十八掌 2、甘陝一帶有人賣廣告有華山九劍傳授 3、雲貴有六脈神劍五、狂生們紛紛創拳的神話 1、李紫劍的軌跡拳學 2、河北某人的朴真拳法3、吳志剛的盧式結構 4、清玄散人《拳經洞極》中所演示的拳法其實這些拳種的肇始人都是沿著王薌齋、趙道新的軌跡去完成自己的理論的,無非是對傳統的反叛,兜了一圈之後又回到原地,開始造拳。至於武林中的復古派更是將風氣搞的烏煙瘴氣,其實何必多此一舉呢?安安心心練拳不行么? 可是假如你不幸看黃易、莫仁的書走火入么魔了,那麼網上可能又會多了一個仲某某,一會把軀體練的空蕩蕩消失了,一會又獅子大抖毛氣震後腦了,真是粉碎虛空,撥雲施雨啊!可是武功就是這樣么?難道練到最後的境界都和義和團大師兄口念咒語,陽神出竅時一樣么?可悲啊。武學的明天武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可避免的日趨勢微,隨著競技體育項目的日漸多元,人們的選擇決定了運動的生存市場,武術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運動項目之一,又應該如何面對挑戰和競爭呢?我認為,做為一個愛好武術的人,應該具備科學、理性的態度,具有分析批判,吐故納新的精神,不應再沉湎於不可證實的掌故、傳奇中,或是一相情願地製造武術的光環。一、 破除迷信崇拜,明確習武目的抬得越高,跌得越重。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實事求是,以實踐檢驗真理,這是人所共知的原理。再偉大的人,再優秀的門派,如果我們道聽途說地去誇大他神化他,或者是出於感情,不基於事實地去反覆謳歌他,那麼物極必反,他最終有可能會走向為人所不齒。記得讀顧留馨先生的武學回憶錄,說孫祿堂先生的武功過人,出神入化,平時和人一搭手,兩個指頭一動,對方就東倒西歪,重心失准。但同時,顧先生又說,孫先生一生謹慎,時刻防備別人的偷襲,他從不把背對向別人,連坐下的時候都要用手抓住椅背,緩緩坐下。我認為,這段文字描述是真實的,他打碎了人們對神的幻想、憧憬,告訴了一個真實的孫先生。我們研究武學,不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都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我們是要拜師,要尊師重道,但是絕對不應該盲從,不應該成為別人的影子。武學的目的應該說是實踐,高不高,神不神,一伸手就知道了。可惜,目前有的人用氣功那套東西來愚弄人,講精神、講氣感,氣路,甚至自己武功練得不怎麼樣,就可以給老師寫氣功口訣,反過來給老師指點氣路了。可笑的是竟然還有這樣的老師,照著練了還大聲贊好,我覺得這不好象是傻子在教騙子嗎?二、 消除門派分歧,共同發揚武學門派之爭由來已久,記得九十年代初,為了王選傑的師承問題,意拳門人口誅筆伐,在武魂上大打筆仗。可是沒有人記得最早提出廢除師徒關係的正是王薌齋,而王薌齋本人也曾經因為吹噓師承,遭到各方面的討伐,歷史何其相似也。至於田克延一怒告上法庭,那更是一個極端了。 再看現代,光孫門的嚴正聲明,我就看到過兩則:一是聲明孫先生沒有向傅振嵩學過劍;一是聲明關永年標榜的老架孫氏太極和孫家沒有關係。其實,繼承、發展、交流都是武術前進的必要手段,沒有必要將其嚴重化。孫先生的武功可能在郝為真前輩之上,但此並不礙於拜師學藝。莊子中雲,道進乎技。實則,我們習武,並不只是習藝,更多的是求道明理。據我所聞,孫先生是極謙遜的人,見到同道中輩份高於己的雖年紀小於己,必撩衣下跪行禮,而且一生中也從未說過誰誰不行的話。 武學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好象千頭萬緒,門派紛紜,彼此之間你來我往,不失熱鬧。可是從整個世界的角度看,我們之間的問題,其實就是內訌,就是內耗罷了。現在武林中有的人受娛樂界炒作的影響,專門研究名人的小道消息,今天你贏了我,明天又聽說他贏了你,可說來說去也沒有辦法擺脫窩裡斗的嫌疑,且不說這些比試是否規範,有的提法本身就帶有局限性,一開口就錯,好象說孫先生是「天下第一手」,我倒想問問,什麼是天下?一百年前的人不懂,現在寫文章的人也不懂么?真的放眼天下,就更應該團結,有民族意識,共同搞好一個武學。 三、 釐清理論迷霧,樹立科學觀點少林的七十二項絕技,有幾個人練成?武當功家南派的武功又有幾個人照著范克平的書練成了?踏雪無痕、刀槍不入、飛檐走壁、劍氣傷人,來力不入、去力不留、挑起周身十二條大筋、渾身是手、沾衣即出……這些都是每一個習武者夢寐以求的境界,可惜真正有人練成么?就算練成了又有什麼用呢?董海川教導子弟:你又不作賊?所謂「神拳還怕一溜煙」。而且練成了,也用不上,我習武至今,動手不過二次,一次是我眾敵寡;一次是為了救人,把人從對方手中搶過來就跑(對方手持兇器)。兩次後來想想都沒有招法,頂多是思維比對方快一點而已。所以我認為,武學的目的就是強身健體而已。神話一文,是我的舊作,由於措辭不當,在論壇中引起了很多爭論,是我實料未及的。綜觀全文,我的意思其實是指武林中的一些言論有言過其實的問題,對於所列及的武術家,我沒有否定他們功夫的意圖,只是想告訴大家,他們其實沒有說的那麼神。關於你文中的一些觀點,我是這麼認為的:1、首先氣功和武術,我一直認為是兩個概念。武術是務實的學問,訓練的人體的綜合素質,勝負只在一抬手之間;而氣功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有軟硬輕重之分,需要很高的悟性——武術中也有氣功,如形意的丹田功、武當的潤氣功、甚至張三門中基本上是功多於拳的,這些氣功對於增強人體素質,提高身體某一部位的抗擊力和打擊力,是很有幫助的,但是氣功沒有武術為形式是不能運用於搏殺的,所以某些人吹噓自己功力多高,實際上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戲——解放前,劉高升是硬功大師,但是遇到初出茅廬的曹宴海卻一敗塗地,最後羞憤自殺,為什麼?就是自認為氣功是與武術等同的。凡一指、一足之力皆為局部之力,練到登峰造極也只能用於炫耀。2、我認為傳統和創新並不矛盾。武術發展到今天,每個門派都基本上有一百年的歷史,這一百年是冷兵器向熱兵器發展的一百年,其實真正對武術有影響的也就是2、3十年,因為無論是加農炮還是核彈都對武術失去意義了。那麼每個門派面對這種改變,其實都或多或少的在思考,思考歷史和理論,這就暗藏了創新的苗頭。可以說,我們無論怎麼改造,都不可能靠血肉之軀戰勝槍炮。與其吹噓自己的工夫如何厲害,如何可以速成,我認為還不如把精力化在對各門派的理解與融合上。武術有其通性。孫祿堂先生在著作中提到:十二形每一形都有其特性,但是歸總起來,不超過三體式的規範。其實照目前的發展,十二形可能過100年會變成12個門派也說不定,但是這樣一來其中的共性就沒有了。我認為無論形意、八卦、太極、八極、披掛都有共性,如果將他們中的一些針對提高素質的招法抽出來反覆訓練,效果是迅速的,但是這樣是不是就可以說是創新了呢?我看不見得,因為我們應該側重的是對人體勁力、技術體系的研究,而不是什麼招法的高明。可以說武術本來沒有招法,是在形成了人體的動力定型後才產生了招法,招法的指向也是人體的協調。所以早就有人說過,如果沒有對勁法的把握,那麼所謂的心會掌也只不過是多出一套雜式捶罷了。3、武術應該是練用合一的,嚴格說來訓練的體系有先後之別,有站樁、拳架、單練、對練、散手的區別,但是用法一定要即學即用,精神一定要時刻如臨大敵,這些不可能等到最後再練習。談了這麼多,有點言不達意,其實我早就離開論壇,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我認為武術一靠悟、二靠練。以今人的水平,不妄自菲薄的說,其實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領會武學中的很多原理,但是練到身上的時間就絕對不可能比前人少。前人的論著已經將武學的道理講的很清楚了,所以我還是只看不寫,只練不說的好。一葉二○○一年五月二日研究武術應該分類我認為,武術應該分類。1、健身強身類。針對自己。2、格鬥技擊類。針對同道中人。3、自衛求生類。針對的是敵人、不講武德的個別人。從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到,過去的武者和今天的武者有本質的區別。過去的武者不少是以武為生的,他們面對的是生存中的競爭者、心懷惡意的暗算者。從董海川、楊祿禪、楊健侯到車毅齋、孫祿堂、楊澄甫、李書文無一不在一生之中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暗算。好一點的如董、楊、車可以化險為夷,次一點的想楊澄甫就在早上洗漱的時候被萬賴聲擊倒在地,再次一點如李書文被人下毒客死異鄉,張兆東醉酒後被百餘人追殺。他們的武功是凝聚著鮮血的,是經驗也是教訓。好象顧留馨眼中的孫祿堂,他從不把自己的背部對著別人,坐下的時候也不忘記要手扶椅背慢慢坐下。和我們在文章中想像中的多麼不同!求生存是武術的最初意圖,到今天這個意圖已經向著健身防身的方向作了面目全非的變化,所以在不同的遊戲規則下,我認為武術應該分類研究。當然類與類之間不乏融合,界限似乎也沒有那麼嚴格。但是象邵發明的三十六路流氓拳、浙江陳某某的無限制格鬥法(左手持鉤右手拿剪刀的那種)就無論如何不能列為健身類,而輕歌曼舞的木蘭拳、敦煌拳也不應該列為求生類。比較古人的拳術和今人的拳術似乎應該放在這個框架下進行,而且今人從事拳術研究的動機也和古人不同了,受生活節奏的影響,研究的時間也少多了,所以韓星垣先生才說:「今人理論高,前人工夫好。」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前的體制,武林中的地位和名氣待遇不是同技擊成績掛鉤,或者說沒有提供這樣一個激勵的機制,可以靠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進行擇優汰劣,於是武林中就不可避免的充斥著口舌之爭和紙上談兵。沒有分類,就不會有公平的比較。不應過分重視樁功為什麼我說不應該太重視樁功呢?因為練樁功只能培養內氣,而意拳的樁功被列為七妙法門之一,據我所知「七妙法門」見於天台宗的童蒙止觀或小止觀,並非層次的意思,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意拳的整個體系中,站樁只不過佔七分之一的分量,不能說特別重要。我個人也曾經涉足過意拳的一些東西,據我個人研讀拳經的心得,早期的意拳和晚期的意拳是有一定差異的。表現在樁功裡面,早期的意拳有很深的形意拳味道,他所側重的是通過樁功換勁使人更快的找到整勁;晚期的樁功裡面加入了很多意念,可以說這是因王老的學識、思想轉變分不開的。意拳求的整體勁(或渾圓勁)是很多門派都在積極追求的東西,只不過意拳的見效快而已;晚期的意拳更側重於化勁的境界,這也是太極拳的終極目標。內家拳的很多東西都是共通的,但這並不等於就可以把他們混為一談。拳意論近來看了論壇上的一些發言,感到大家關於形、意,樁功與拳架的爭論有可能會演變成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派的氣、劍之爭,所以覺得有必要將此問題略加論述。象形、會意是中國文字「六書」的二途,有濃郁的中國文化底蘊,討論拳意不能不結合這個背景來分析。因為世界上只有象形文字發達的國度,其神秘主義、其與自然的關係才相應發達、密切。上古聖人設教,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依百獸之跡以畫卦,漸至六十四卦以應無窮,這是象形文字的由來,也向我們揭示了一條創造的規律:由會意而象形,因象形而達意,知其意、象其形,最終寓意於形,水乳交融。形、意二者不可偏廢,非有形無以達意,非意足無以盡性。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練功夫。我們知道,西方乃至印度的武學中是不講究意念的,而祖師西來,十年面壁,悟道所得正是心意二字。並非是將西方的成法全盤照搬。心意二字的妙處,在於賦予刻板傳承的拳術以道的內涵,使拳道從機械的仿造向自主的創造發生質變。三豐祖師觀蛇鵲相鬥而創立本門拳法,他的高明,不在乎創造了13式或96手,而在於將蛇之纏繞柔綿,擊首尾應,擊尾首應和鵲的機警靈動,閃戰騰挪,變化無窮貫穿於拳術之中。如果沒有此意,那本門拳法就成了體操;如果沒有此形,那本門拳法也無以區別於其他拳種,相應的內勁也無法獲得。前面有的先生講靠樁功可以如何如何。我不同意,樁功各門各派都有,佛道兩門氣功中也不是乏善可陳(如少林內氣外發功和武當中和功),他可以使人得到內氣,但此內氣並非拳中的勁法,如果不經過拳術練習,也不能形成本門的拳意。這就好象你有一碗水,可是不加青菜,不加肉,不放味精,不在火上燉,就不會成為一碗湯一樣。道經中言,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拳經中雲,太極者,無極之母,動靜之機。凡事皆有兩端,善者用之,如運劍之兩刃,遊刃有餘;不善者用之,如操兩刃之矛,顧此失彼。後人有感於外而得之於中,乃對拳術加以增減。常人看來,是多了招法,分了派系,其實呢,不過是因各人資質、閱歷的不同,而充實了拳意而已。而拳意之充實,在我看來,經過三段歷程:一、自然景觀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潮起花落,比較直觀,松柏參天,鷹飛猿縱,風中旗、水底魚皆有美感,古人創拳多取法於此,是為意中得形。二、物理特性隨時代的變遷,今人已經對拳法進行科學的剖析,於是,槓桿、滑輪、三角、斜面、球體等物理術語漸次融合於拳法之中,此為形中寓意。三、功能用途從拳術的功能看,人們已經意識到拳法除了強身健體、克敵制勝外,還可以頤養性情,返老還童。如意拳中的假設三尺外有毒蛇猛獸環繞;又如鄭悟清的耍拳說。特別是後者,即太極拳為遊戲說。我認為是個思想的飛躍。其實,宇宙乃一遊戲也,人生也一遊戲也。何況拳術?拳術之道,從自己練習(知己)到克敵制勝(知人),都無非是取材於實際的一項遊戲。無論單人訓練,還是雙人對搏,他所追求的已經不再是一己的得失成敗,而是身心舒泰,身手敏捷,特別是有了強壯的體魄,也應有健全的精神(參見宋世榮前輩的道藝、武藝之說)。這也正是遊戲可以帶給我們的。但是,遊戲隨小道,我們不應以小道視之。如果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過分偏重於形或意的追求,就難免會有過與不及的偏差,而對勝負的執著、對用法的偏愛、對自我感覺的過分推崇,都與勿忘勿助,道法自然的宗旨相違,都可能會使人離道日遠,乃至於背道而馳。所言不當之處,望方家斧正。天下豪傑,欲開宗立派,以武學揚名立萬、發家致富者,必讀下文:總綱一、淵源流長,科學包裝凡有所創立,首重立好根基。各門皆有歷史,不能唯我獨無。創立祖師可道可僧,祖師姓名最好不雅不俗,創派時間不能明言,託名明清,最為巧妙。宣傳用語,非古非今,常用術語,結構、螺旋,軌跡、三維,尤需熟練,人體解剖,亦應稍懂,五行八卦,縱橫其間,科學名詞,屢試不爽,舊水新瓶,引人入勝。二、戰績累累,口說無憑古今名人,應有盡有,戰績如何,縣誌無存。口中吐蓮,舌根不爛,天花亂墜,如入迷霧。中外戰場,一併開搞,他派名人,隱名不具,以示風範,不揭人短,免招非議,不惹爭端,外國選手,名可直譯,國外戶籍,從何查實?各派公關,尤需重視,互相捧場,有錢平分。三、內外剛柔,體用兼備所創之學,先要系統,內外兼修,長短並重,軟硬輕重,奇絕特技,都應具備,上至八十,下至黃口,無分男婦,皆可修習。收費公開,檔次明晰,落實責任,實行三包,如有不滿,可以退貨。四、體系開放,兼容並包學海無涯,唯我多舟:太極八卦,泰拳截道,皆為我用;金庸古龍,卧龍蕭逸,靈感來源;立足泰岳,一覽眾小,如不學我,始終痴迷,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五、左右互搏、上氣下通報社雜誌,要搞關係;政府支持,必須攻堅;財政稅收,我來創收;遠交近攻,先村後鎮,電視廣播,立體宣傳,政府表彰,名利雙收,一統江湖,為期不遠,到此地步,何人能撼?如有不滿,先打後奏,來者不拒,騙光再走。六、售後服務,保證到家學院武館,要講效益:學成之後,小則護院,月薪兩千,中則保鏢,月薪五千,大成之人,推薦表演,或成明星,或成偶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如此種種可導引至三十六種神通也。以上六條總綱,如果能夠詠頌默記,倒背如流,那麼功名富貴只是彈指間事。現場示範:本人一葉,號知秋子。自幼嗜武,現願將所學之秘傳雲貴屯蒙山鏡月洞武學整理如下,與武林中人共同探討。1、淵源簡介:本門武功形成於明末清初。故老相傳,當時,明朝政府為了阻止陝西李自成起義軍入關,特召集明初十八家(即螳螂拳王朗所采之十八家)傳人在潼關擺下擂台,而農民起義軍也邀請隱居山林的十三宗脈(包括少林、武當、華山、崆峒、九華、啟真、蛾眉、崑崙、雪山、玄鳳、五台、文聖、瀾滄)於之對壘,雙方共進行了十六天的比武,最終以十八家的失敗告終。本門創派祖師幻空子當時是十八家中的高手,經此役失敗後,師門星散,從此隱居雲貴屯蒙山,潛心研究雙方武學之優劣,創立本派。幾乎同一時期,代表十三宗脈的一名高手隨著起義軍敗於清兵而隱居回疆,創立天山派。本派幻空子為開派祖師,併流下「幻真衍道形,法密宗玄風,秋月皎天際,萬象映本元」二十字道統。本人知秋子,為第十一代傳人。2、所學內容:一樁二胎三丹四術五能六絕。一樁者,屯蒙十三樁也,前十二樁通十二正經,最後一樁通奇經八脈;此十三樁外觀上是熔煉了明初十八家武藝的精華,可謂一樁含一家;從內景上看,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間架結構引發體內真氣遵循一定通路行走,最終沖關通脈,無須任何意念導引,即可完成大小周天的飛躍。二胎者,混天胎息經也;乃採用原傳易筋經和道家胎息經,融會而成。共有結胎、抱胎、運胎、化胎、養胎五部功法,成功之後第一可將周身經絡運行之氣化歸腹內,結成聖胎;第二可將口鼻呼吸之氣從每分鐘十二次降低至四次,內氣充沛,從不衰竭,為今後運用毛孔呼吸打下基礎;第三可使身內力道增加一至四倍,兩臂最少有千斤之力。三丹者,包括:一、丹道正途十六層,功成後有四象,一為漏盡通,永無元陽走失之險;二為三球齊備,即孫祿堂前輩所說的骨如銅球、筋如鋼絲球、內氣如氣球,實戰中外形無須動作,可使犯者立仆;三為體表呼吸代替口鼻呼吸,即赤松子胎息訣所言,可以入水火而無傷;四為內氣遊走全身,可從身上365處穴道中的任何一處外發,周身輕盈,百病不侵。二、胎力入丹功,即將胎息功練成的聖胎化成丹點,練成之後,發生質變,渾身骨骼變粗變密,筋絡縱橫如老牛筋,又如護身甲,練拳習武、搏擊應敵從不知疲倦,具備此基礎後方可練遮攔棒。三、繞指柔功,此功為本門前輩以印度瑜伽術為本,採取藏密日月神功、雲南苗家、傣族秘傳武功凝練而成,全套76個動作,練成之後,全身筋脈增長一至三寸,九大關節可做360度旋轉,有此功力後,方可練習本門纏綿索的功夫。四術者,拳術、械術也。拳為震天三十掌,取材於武當三道總之一的狗皮真人所創的二十四式形意拳(前身為丐幫的降龍十八掌),融會十八家中的拳法精華而成,共三十式,出手剛硬,如洪爐出鐵,使對手一觸即潰,保留了降龍掌剛猛無敵的風格;掌為綿絲柳葉掌,共64式,為碧氏三俠傳下的原始八卦掌的練法,練成之後雙手如有無形的繩索,敵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操縱得如同三歲小童;短械為鏡花刀(六路,第六路為刀中藏針,針為雪花神針,一出手就是六支針,專找人穴道,並能打成雪花狀,故名雪花神針,單練法為六出祁山),水月劍(108式,上承明末十八家,與武當、華山、雪山、天山齊名,並下啟昆吾、青萍);長械為昊天槍(乃融合啟真派真如槍、玄鳳派鳳凰戟以及瀾滄派之鉤鐮槍而成,槍中夾戟帶鉤,一械三用,厲害非凡)、六陽棍(乃融會西北鞭桿與蛾眉槍法而成,有三分棍法七分槍法之稱);奇門兵器有1、遮攔棒(乃融合山東陸家文龍槍,山西李家元霸雙錘而成,既有陸文龍連挑岳營十六員大將的威猛,又有李元霸雙錘打遍天下英雄的霸氣,特別是雙棒的質地乃採用屯蒙山上特有的黑鐵木製作,其木不畏刀劍,入火不焚,入水即沉,沉重異常,每條長兩尺,直徑五公分,但重量卻有十六斤,需有胎力入丹功基礎方可運用自如)。2、纏綿索(此索用十三個直徑十五至二十公分大小不一的銅環,銅環之間用鋼鈴連接而成。練習之初,將銅環一端連在巨樹上,一手持環抖動,此功需有繞指柔功夫,待到大樹上的葉子被一抖之力全部篩下,方謂成功。功成後才可練習三十六式招法。對敵時,將銅環套在手臂,一抖之間,敵已授首;平時與人交手,各環之間的銅鈴響聲連環,敵人神識漸失,必敗無疑)。五、能:一醫學治沉痾;二易理知休戚;三奇門遁身形;四氣成斷生死。此為文法,本門前輩認為武功到了一定境界,將會停滯不前,強行練功且容易產生魔障。故此必須加強慈悲普度之心和文化素質修養,才能踏上武學最高峰。本門的能,為每個修行者提供了普度眾生的方式,一般待到第四階段的功夫都已學成後,師傅會因人授教此四門中的一門,然後讓你出山以此技能試手三年後,再根據你的行止德行來決定是否授予你第六層功夫。六、絕:一狗皮簾,為武當狗皮道人傳下,又因為初練時以狗皮懸掛以練掌力,所以名為狗皮簾。實際上此即劈空掌也,練成之後,隔空排氣,傷人內臟,雖扁鵲在世不能醫也。二混真球、為三豐原傳太極,共十三式,乃天下太極之總樞,各派均發源於此。三禹步凌虛,輕功法。為九華派八卦掌秘傳功法。乃參照古代大禹治水時留下的足跡而演化成武功。此法練習時上應天象,下按節氣,以北斗七星為平時練法,而每一節氣又按照一種星座的走向布局練習步法,盜日月星宿之精華為我所用。功成之後,初步可以在立起的磚頭上,行走如飛;中成可以在牆壁上橫行八步;大乘可以在牆壁上上行八步;最高境界是凌空八步,傳說近代只有董海川一人練成。四陸地飛劍、五人仙慧劍、六天仙神劍。此三絕為道家三乘九派劍法真諦,所謂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形乃為真。此即練習有形至無形之法,但對人的要求甚高,至今我亦未能全部練成,只能加以簡單介紹。所謂陸地飛劍,即呂四娘殺雍正所用之法,雍正也曾窺其玄妙,固有血滴子之設,不過所學不全不精,流於下下乘也。所練之法為摘花傷人,練成之後可運用一張A4紙,甚至嶄新的百元人民幣,在十步之外擲出,要擊中人腦後大椎穴下的凹陷處,而不使其察覺,十天之內人頭自動脫落,民間俗稱落頭疤。所謂人仙慧劍,即在丹道正途練成以後,加練卯酉周天,將金丹練入眼球,產生慧光,此也就是西方的催眠術了,練成之後,慧光照人,人失其識,要生則生,要死則死,全不受自己控制了。所謂天仙神劍,必須選取十四周歲以下的男童方可修習,取齊元陽未失也。功成之後,可以運用液體傷人,如用水滴甩出,敵即受傷;最高境界可以呵氣成劍,一口真氣可以刺中穴道要害,殺人於無形之中。3、歷代傳人本門歷代傳人具有克敵制勝的佳績。遠的不說,就拿我的弟子海月生來談,他十六歲入伍,服役於貴州某部,後拜在我門下,學習兩載,參加西南地區全軍搏擊大比武,即一路披關斬將,獲得冠軍。旋又被部隊派往尼泊爾參加亞太地區軍隊比武大賽,順利進入決賽,遇到印度高手馬哈扎伊,只一回合就將其震飛,倒在擂台外面。馬起身後,又提出比試器械,蓋其家族為印度北部短棍術世家也。海月生拿出隨身攜帶的遮攔棒,邀請馬及其師兄弟五人一起攻擊自己,霎時間,之間只見短棍亂飛,人影歪斜,不到兩分鐘,就將其五人一舉擊倒。馬等人連豎大拇指,稱讚不已,並表示要擺海月生為師,海月生以自己尚未出師未由推辭,後經電話請示我同意,與馬等人義結金蘭,並將六陽棍中的部分招法傳授給馬,使其驚吒不已,心想神馳。本門武功一直隱逸與雲貴一帶,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以來流傳在佛道門內和民間流派的精華部分。各代宗師在外出修行的三年中也與中原各派不少高手過招,為他們指點迷津,促進了武學的發展。現具本門武學典籍《屯蒙傳習錄》中所記載,將交流情況簡單談幾點:1、江西龍虎山潘元圭道長曾到屯蒙山探訪我派第二代祖師真極子,真祖師將水月劍中的「秋萍一至遮天日」和「崑崙驚斷乾坤脈」兩式見示,潘道長流連兩月有餘,窺見此兩招劍法的真諦,後下山創昆吾、青萍兩派劍法。2、本門第八代祖師宗鐵生在外出期間,曾到河南洛陽董夢麟先生家(董家為明初十八家後人,所習家傳武功為「枝、留、盤、破、沾」中的盤門)向其傳授禹步凌虛功,後董又將本門雲盤掌與禹步結合,創八盤掌,並將此掌法傳給了李振清。而董海川先前曾到九華山學習碧氏三俠的柳葉掌,後在上京途中路過洛陽,得董單獨傳授禹步功(未傳雲盤掌,因怕與柳葉掌混淆),董海川將禹步與柳葉掌結合,創八卦掌。此為本門記載的八卦、八盤掌的淵源來歷。3、本門第四代祖師道合生,曾經在山西向一姓任的少林拳師傳授過饒指柔功,以補其剛過於柔的弊病,後來該派一直以柔功見長。4、本門第九代祖師玄玄不二,曾在直隸(河北)向一鏢師傳授過胎息功,並告訴其此功為明代三家共議而成,後傳聞該派以三皇易筋經成名。5、近代我的祖師曾經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河北與一形意拳師交流,並根據其修鍊中滯重神僵的缺陷,傳給其屯蒙樁法兩式。後祖師至上海,與一形意、太極高手交流後,將本派的丹道十六層功法中的十三層傳授給其,當時在場共同受教的還有祖師的世家友好趙某。此為本派大致情況,如果有人想修習上述功法,可與我聯繫。我的老師一葉先生出生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今年剛屆花甲之齡。一葉先生籍貫河北,自幼好武成痴,少年時代有幸拜在武學名家孫雨人門下,學練孫氏拳法。青年時代因受文革影響,參加上山下鄉運動,輾轉至雲貴地區。一次上山打柴迷路,結識了屯蒙山武學宗師風林老人。風林老人一眼看出我師傅具有絕佳的根骨和超凡脫俗的悟性,決意收我師傅為徒。從此我師脫離俗世,在屯蒙山一住二十年,全面掌握了屯蒙派的六層武學精華和二十七次第的修道心法。80年代中,先生辭別師尊,回到故鄉後,又潛心研究修鍊當前的各派武學,並雲遊四海,多方試技,經過長期實踐,大小千餘次的試手,我師終於樹立了屯蒙派確實高於當前各門各派的信念,破除了武林中長期存在的「舊不如新」的疑惑。90年代中,我師傅開始收徒傳功。他打破屯蒙派歷代單傳的慣例,先後收我、海桓子、海閔子三人為徒,悉心傳授屯蒙派武學。我師人品高潔,志向遠大,心胸寬廣,武學深不可測,有神鬼不測之功,驚天動地之技,但師傅虛懷若谷,從不自滿,總是告誡我們武林中一山還有一山高,切不可得藝便輕狂。各門各派雖然總體上不及屯蒙派壁立千仞,高不可攀,但「細推物理恣行樂」各家中也不乏真知卓見之士。人有一技之長者,皆可為我師。他對自己的入門師傅極為尊敬,對孫門也充滿了愛戴之情。他常說,孫祿堂先生雖身在俗世中修行,但其功夫確實已經達到了與道相合、沖虛騰空的道藝境界。「藝」者,毅也,孫先生之所以能夠在數百年武林中拔地而起,成為一座冰封雪遮直達霄漢的高峰,就是因為他有超出凡人的毅力支持。我師傅從不在外顯露自己的功夫,碰到有人提出切磋,師傅往往運用本門綿絲掌使人知難而退,不到萬不得已從不使用胎息、胎力等類霸道的功夫。更不要說天地人三盤劍了。從師多年,據我所見所聞,認為一葉先生的武學修為已經達到以下境界:1、已練就天地人三盤劍中的地盤和人盤劍法,對於天仙劍目前正在研究中,到此地步師傅心中已經沒有打人的念頭,與人試手,心態上純粹是幫助別人提高修行,而且出手渾然天成,沒有任何招數的痕迹,師傅說這就是所謂的「應物自然」——不管什麼門派的高手來試手,師傅往往能夠用他本門的手法點化他,讓他很順利地在武學上進步一個檔次。這也就是儒家孔聖所設的因人施教的方法。近代,我只知道董海川前輩達到過這樣的層次。2、在二十七次第的修鍊上,已經到達第二十三層身外分形的境界,可以在大千世界中同時顯示多個法身,行善積德,救難扶危,已經超越琉璃體,修成金仙不壞之身,長駐世間,功夫不息法自修;下一步據師傅講是空行體的修鍊,身體由液態變成氣態,可穿行於宇宙間的任何介質(包括許多修道人都不敢碰的黑洞)3、在武學上,已經達到百川歸海,萬佛朝宗的程度,世間法一經過眼,即為我用;體內罡氣從365穴道中外逸形成在身外形成一道厚3寸三分的氣罩,凡間呼吸之氣已然斷絕,完全通過此氣罩與外界交流,不僅杜絕了任何傳染性疾病,還可以白日飛升,到大氣層之外練功。同時,師傅身上任何一處又可以如黑洞一樣將你的攻勢化解得無影無中蹤,有一次師傅站住不動,令九人圍繞四周,同時進攻,九人的拳頭始終沒有碰到師傅身上,而師傅卻連腳也沒有動一下。師傅的雙手飛花摘葉,皆可傷敵。而這雙手一旦碰到人,那真有吸魂多魄之能。記得,我有一次跟師傅試手,師傅無意中用手碰了我的肩頭一下,我立刻感到好象世界末日來臨一樣,渾身上下難受的不行,說痛不是痛,說癢不是癢,就如被人一下子提到了太空,靈魂脫竅;又好象被甩進了地獄,周圍都是烈火刀山,真是生不如死。那次我大病了一個月,在師傅的悉心用藥調養下,才恢復元氣。右肩頭從此留下一塊碗大的黑斑。從此我對師傅的雙手也就敬而遠之了。以上所述,實不及我師功夫的萬分之二三,大家只有親自見到我師傅才能感受到什麼是世界上最威嚴,最高貴,最飄逸的人。海月生前面,我師傅知秋子一葉先生已經將屯蒙派的武學進行了簡要介紹。下面我遵照師命,結合本門《屯蒙傳習錄》中的內容談一些歷史淵源上的東西,這些資料是第一次向社會披露,其中對明末清初的歷史、現今武林各派的來源、宗門民間隱顯各派的絕技都有所涉及,必將使今後的武學研究進入一個更高更深的領域。一、關於本門立派之來龍去脈前面已經談了一些,這裡再補充一二。本門祖師俗姓張,是明初十八家中「洞」門中的傳人,祖師共有師兄弟三人,另外兩人一姓馬、一姓趙。在潼關擂台上,祖師前往參戰,祖師運用三人共創的混天胎息經中的功夫,連勝對方三人,後敗於武當狗皮道人的狗皮簾功夫下。之後,因明初十八家不敵十三宗脈,祖師也就跟隨狗皮道人上武當山深造。而當時的武當山實際上已經成為全國武學的聖地,因為隨著代表外家的十八家敗於新興的十三宗脈之手後,內家的興起已經是勢不可當的事情,加之中原板蕩,很多武林中人都來到武當學習內家功夫,本門祖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武當山一住十年,終於融會貫通了內外家二十三門的功夫,並因機緣巧合(武當山被清兵圍剿,祖師參加抵抗清廷的義軍,輾轉來到雲貴)來到屯蒙山開宗立派。二、關於明代十八家明初有十八家,此王朗螳螂拳譜中介紹甚詳。但是此十八家的功夫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發生變化,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所採取的十八家,已經不同於明初的十八家了。祖師時代的十八家是哪十八家呢?據本門典籍記載,為:枝留盤破斬長短單雙洞陸合拿跌扑顛鴻閉。其中每一門派都有史有據,如枝,是九枝子,為宋朝鄧良所創,今天,在北派為戳腳,南派溫家術已經失傳;又如留,為留手門,拳法講究來者不拒,留之不去。一直在福建閩南傳習,與南少林齊名,後來發展為鶴拳。斬為河北拳派,今天發展成西北八門(以斬法著名);長為萇家;短為高陽短拳,今天的翻子中也保留了短打的精華;單為撣,今天的劈掛、八極、通背都保留了單法;雙為山西李家雙捶(錘);陸為山東陸家槍;合為六合門;拿為鷹爪王;跌為千斤張,即張松溪,今為松溪派;鴻為呂紅,字鴻文,陝西紅拳、廣東洪拳還有大鴻拳等都是鴻門,該門也是反抗清廷最激烈的一個門派,成為天地會、洪幫所傳習的主要拳種,不過逐漸失真,到今天只有六合八法、八極等派中還沿襲了呂紅八打中的部分招數。因篇幅所限,其餘就不詳談了本門祖師所習洞門,得名於洪洞縣,是山西大移民時期流傳在洪洞縣的一門拳法,也有拳決中「出洞入洞緊相隨」之意。此派武功講究手如洞門長出入,胸如洞門緊庇護,兩肩開合似軲轆,專打三山並五嶽。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諸多支派,如山西的鬼扯鑽,洪洞通背、柴氏通備等等,凡是拳名中有「通」字的皆與本門有淵源,因為山西話中通、洞是同音的。值得一體的是,河南蔣家家傳武功無極拳,後到山西學得本門支派洪洞通背的拳法,回鄉後又常與「長」(萇)家切磋,體會到一些內家的手法,從此打下了俗家太極的基礎。三、內外分野,雲流星散內家功夫從何而來?據書中記載,是源於抗倭英雄戚繼光。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式,既取材於十八家又與之不同,拳法已經具備了內家的雛形。而後才有十三宗脈的確立。等到了潼關大會,兩派之糾紛發展到不可彌合,表面上是農民軍與明朝之爭,實際上是武林中內、外兩種觀念的衝突。這種衝突一開始造成武林發生了全新的技術性的革命,但後來當清廷統一全國後,作為中原武林聖地的武當,因為隨著內外兩家共同確立反清的宗旨而被剿滅。從此雲流星散,中原武林中的秘技絕學都紛紛失傳了。可以說,我派祖師是非常幸運的,據傳當時武當山學藝者上千,但劫後餘生的只有三人,一為天山派的創立者熊某,一為功家南派的始祖鄧某,還有一個就是我派的祖師了。我們所習的屯蒙原傳武學與現在流行的各門各派有何區別呢?本人認為:1、本派傳授真,立意高,所傳的都是明清武藝和原傳道法,同時由於長期在雲貴等地發展,受到藏密、印度瑜珈、苗族、傣族等氣功、武功影響,可謂融會東西,貫串古今;2、本派的層次非常豐富。在本派看來,現在武林的明、暗、化三層與佛道門中的九乘次第一樣,都只是初級功夫。對此,郭雲深前輩早有暗示:「三回九轉是一式」。即表明三層功夫與九層次第是異名同質。楊家太極因在京城接受過道門的真傳,所以門中相傳有十三層功夫(此層為次第的意思),最後一層為南天門。其實,真正的武學道法,功法共有三式(按現在的分法為九層,二十七次第),練精化氣等明、暗、化三層功夫僅僅是煉丹之法。丹成之後為轉為修道,還有18次第。而南天門只是其中的第13次第。本派典籍中有二十七種次第的詳細介紹,即「金關玉鎖二七重樓」也。練成之後,妙處難與君言,言者不能盡意,聽者也多不能信。3、練法簡易,多運用藥功、易理、奇門遁甲、異質器械加強練功效果,縮短修鍊時間。如本派修鍊丹道正途時,採用外用龍頸箍防止走失元陽,內服一氣何合散補漏,活子時可在十天內產生。上代祖師曾將此何合散傳授給一曹姓練丹者,其人在四十天內就打通大小周天,為俗家中所僅見。4、秘法絕技神鬼莫測。種種玄妙與別家大異其趣,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但是太過神妙,現在時機不到,還不能向大家公開。現僅講一宗,天仙神劍的練法中有千里授首一式,練習方法略同於馬來西亞等地的降頭術,非常駭人聽聞:練者頭顱離體而去,少則一二里,多則幾百里,颼乎而去,念動即回,可以傷敵於百里之外,但是練習時不能有人看見,否則頭顱自動飛走,練者必死。過去我們總是認為此乃馬來邪法,卻不知是中原大法(明代丹宗東派傳人所著《封神榜》中的申公豹也會此法,可見為明代以來的正宗丹道秘法)。四、關於《屯蒙傳習錄》此書為本門立派宗師幻空子所著,後歷代傳人皆有所增補。因為時間不同,物換星移,很多東西都被發現和創新,不補充是不行的。該書目前有1500多頁,將近200萬字,還有大量的演武、修真、械具、藥物、天象、易理等方面的圖譜,內容極為豐富。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後人不斷補充的。如遮攔棒,先前只是一套棍術,後代祖師在屯蒙山上發現了黑鐵神木,才將此棍完善為一套無堅不摧的神兵利器;又如混天胎息經,開始只有陸地十八式,現在已經完善為陸地三十二式,水中十五式共四十七式;其他尚有後人補充的參天地之機,奪造化玄妙的種種武功、法術,因為我們尚在研究修行中,不能亂講。如今我師一葉先生,正在不分晝夜地著手整理翻譯這本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一定可以一睹此隱逸數百年的武林絕學,窺見中華武學的博大精深。註:此文和上面的開宗立派者必讀乃一葉閑來所發之一夢也。今人多有發白日夢者,一葉見之,羨慕之餘,乃端坐入定,得遊戲觀之三昧,身中湧現諸種妙象神通,入大夢四禪摩地,心內竊喜不已。醒後草成此二文,以記夢中所見。願同好者也以夢相示,共入兜率宮第二十七境地也。我所知道的武術——太極拳太極拳相傳為武當先師張三丰觀因觀蛇鶴相爭所創,最初為十三式。後來除在武當、全真等道門中傳承外,還因張松溪、王宗岳、甘風池等人傳播於山西、陝西、四川、江南等地。門中有派,派中含門,可謂內家第一大門派。據我所知,武當道門中的太極拳有:1、武當隱仙羽化猶龍太極拳,共分四氣,六十四式。現在天津一帶傳播。2、北京白雲觀原始太極拳,分動靜快慢四部。3、武當鐵松派太極拳,李兆生傳。太極北派以王宗岳、蔣發為祖師,在清末衍變為趙堡、陳、楊、吳、武、孫等大派,民初以來又經各派相互換技而有常(遠亭)、李(瑞東)、興漢架(劉)、楊氏府內(蕭功卓、汪永泉兩派)宮內(劉姓太監)、形意太極(山西)、八卦太極(程廷華)、夏(國勛)、北太極(為象形拳,姜容樵、姚馥春所傳)等小派。南派以甘風池為祖師,有金陵、江南等派,有十三丹、奇門八法拳,傳人不多。另外,四川松溪派內的太極長拳、僧門太極(又名崑崙太極,為藏僧所傳),山西少林八法門的王氏太極、傅山拳法、武當魚門拳、太乙五行二十三式都和太極拳多多少少有一定關係。太極就是太極,太極是生成萬物的因數,也是養育萬物的載體。太極最大,除太極外可謂無物。在拳術上,太極拳的思想理論貫穿於整個內家武術的理論體系,可以說是各門派的終極追求,所以太極拳的理論和體系都是最廣博的。過去人們對太極的理解是從鬆柔的角度,其實既名太極必然是陰陽相濟,只不過他的剛表現為一氣貫通的渾圓丹氣,絕非肢體骨骼的機械動力,因此單向的過與不及都非正道。我所知道的武術——楊氏太極拳漫談楊氏太極拳肇始於楊露蟬前輩。由於學拳不易,(傳說楊先生三下陳家溝先後用了十八年工夫)所以在傳授時,就難免保守,據說武禹襄先生就是在向楊家問技不果,而去趙堡向陳清平學的拳,時至今日,保留在楊氏太極拳中的原汁原味已然不多。下面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老輩們所練的較為原始楊氏太極拳是個什麼樣子,以及所謂的真髓又在哪裡。一、 當時,在練法上應該有很多種架子,絕非目前的那種四平架一統天下的局面。細言之,如楊班侯所練的架子就有大、中、小、快、提腿架、撩挎八卦掌、炮捶七種,據馬同文先生言,楊、武兩家皆有炮捶練法,李、郝等人皆會打,尤以班侯先生練得最好。又如,王蘭亭先生代師所收之徒李瑞東先生所傳的李氏太極拳,有大小鬆緊慢快柔剛中平九種不同練架,又有天盤(猶龍)、地盤(江南地煞)、人盤(五星捶)三種拳架。富英傳授給蕭功卓的太極拳也有九種練法(見李正先生的「楊氏皇家太極」網站介紹)。而由楊露蟬先生的女婿夏國勛傳下的夏氏太極和由楊健侯先生傳給程有龍,又由程先生創造的八卦太極拳中也保留了不少原始楊氏太極的東西,包括堅持走底盤,多擒跌閃賺等。精武雜誌第八期登錄了田兆麟(學於楊健侯,後拜楊澄甫先生為師)之子田穎嘉先生的《楊氏太極拳問答堂奧》中論架子與練功層次之言甚為詳細,有興趣者可找來一讀。而且,當時的楊家拳不僅與當今的楊家拳不同,拳架與陳氏拳也略有差異,如楊、吳、武都沒有金剛搗捶一式,由此可見陳家拳也是有發展的。由上可知,原始的楊氏太極拳是包容多項練習內容,訓練人體多種能力以及在不同運動狀態下的反應的一種拳術。他所對應的理論是「太極為一小天地,人身亦為一小天地。」二、 在用法上,早期有較多的所謂「外家」手法,可謂「內外不分」。據祿蟬先師初至京師落腳教學之處——天義醬園東家張鳳歧家有關記錄:「太極拳功夫有崩啄拿劈、朋捋擠按、采列肘靠、哼哈呼吸、點擊推按、勾掛抖彈、搓折滾甩(抽)、掐筋、切脈、閉血(穴)、斷(截)氣,怒是真怒,笑是假笑,抖摟凌空」等等。據吳志青先生《太極拳正宗》內記錄的向愷然先生的文章中介紹,楊少侯先生所練拳架與楊澄甫先生決不相同,每一手練時咚咚作響,與外家拳無異,令人大惑不解。三、 在理論上,有從剛入柔,由外家演變為內家的趨勢。楊家早期的拳論,據說有一部分保存在李氏太極的創始人李瑞東先生手中,但是就目前李門所錄出的陳長興菊月序的文字來看,似為偽造。而李瑞東先生的序中所提到的王蘭亭所傳的六十四式、單殺、雙殺……皆偏重於外家手法。楊班侯先生傳出的理論為太極九訣,對於該文解釋的最好的一本書就我所見應該是吳孟俠、吳兆峰所著的《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值得一提的是該文中所論的亂環、陰陽二訣曾被金庸先生原文摘錄,作為小說《飛狐外傳》中趙半山向胡斐傳授的心得。而吳氏書中的拳路則為楊班侯傳下的大功架,手法、身法都與楊澄甫先生所傳迥異。而據說是抄自端王府的楊氏太極拳論多篇(見楊振基的《楊氏太極拳術》和吳公藻的《太極拳講義》,值得一提的是,後者論述太極拳的文章是我所見的最好的太極理論之一。)其中,在講述打法上,與外家拳手法並無不同,全部理論中也無以柔克剛之語。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中說拳的越來越多,而且對於很多人練是為了說。鄙人雖功夫一般,但走南闖北這麼多年,至少還積累了點淺見。這幾天對孫門爭論的挺激烈,其實真是浪費精神。老一輩的拳家我還是見過不少,如楊松山、楊奎山、劉志清、郝家俊、馬禮堂、李天驥、沙國正、何福生、周元龍、顧留馨、萬籟聲等等等等,不一一枚舉了,提起孫祿堂先生,老練家子們沒有一個不服的,皆認為孫祿堂先生是絕頂的功夫。這本來就是早已蓋棺論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後,人們爭論當年貝利、馬拉多那會不會踢足球一樣,吵的天翻地覆,簡直是太無聊了。據我多年的見識,孫門的情況正如周元龍先生所說:真正的傳人極少。因為孫氏拳多少年來都是師選徒,而不是徒找師。記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東西。這與錢無關,全在緣份。真正得孫氏拳真傳的,據說除了孫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個弟子壽關順,功夫確實超凡。上海還有一位老中醫程大夫,是孫門傳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陳。程傳給了原浙江省武術隊教練、省傳統武術挖整負責人凌耀華孫氏八卦盤根和孫氏太極拳。凌得孫氏拳之一鱗半爪,功夫脫俗。此外,北京的孫劍雲據說尚有其先人的形跡,至於其內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張烈,也許是他太聰明了,他的拳理與孫氏拳的拳理大相徑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脫俗。與張烈談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鋼絲鎖。黃萬祥真正的師傅是萬良,萬良解放後一直被管制。黃萬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體認,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錚錚。談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難算是孫門的正宗傳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軟,推手馬馬乎乎。童旭東在研究歷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說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見過幾面,他確實掌握不少資料。不過他幾乎沒有什麼功夫,當老闆的人,盡忙他的項目了。張振華以前就認識,天生不是練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個小劉還行。也是很一般。開封還有幾個練孫氏拳的,小魏、小馬、小時,名字忘了。不過那時他們幾個還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練拳一直沒仍下,現在夠得上人物了。這是我了解的孫門的大致情況。我說這些話,孫門的人要罵我,一門心思要貶低孫門的人也要罵我,笑罵隨他便,反正這是我的親身經驗。下面再談談楊氏的情況。有人說楊氏到了楊澄甫先生時,就沒真東西了。這是胡說八道。楊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厲害的。散手、推手都行。當年楊澄甫先生去廣州,李濟深不僅借給他一幢小洋樓,還送給他兩個小姐(相當於現在的二奶)。沒真功夫,哪能有這種待遇。這事不是我胡說,廣州的朋友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據我的體會楊氏太極練的好的還是在上海。比較出色的田照臨一支,田的徒弟葉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還有位姚師傅據說是武匯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說是藏龍卧虎。但脫俗的高手也沒有見到。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確實很高。蔡松芳並沒有傳說的那麼神,與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傳人葛先生髮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響。傅鍾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細。田照臨的徒孫李歌清,觸人甚輕,發力生脆,但是得進他的點,應變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北京練楊氏的,解放後兩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說實話與上海練楊氏的比差了一節。兩邊的練法也不一樣。崔毅士是個踮腳,靠在樹上跟徒弟玩推手,看著都彆扭。汪永泉是說拳的主兒,北京話老頭兒拳,老頭兒玩玩的玩藝兒,離實用遠了點。仲浩群說魏樹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麼標準。根據我的體會,基本沒什麼功夫,推手恐怕還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遠了。北京人懶,在公園裡儘是湊在一起說拳的,上海人講究實際,在公園裡練的多說的少。看來北京人要罵我了。北京練楊氏的還喜歡空談高境界,什麼空啊、意啊。這點倒與上海吳式的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談些,吳、武、陳式的情況以後再談。吳式太極拳沒有什麼可炫耀的歷史,吳鑒泉的功夫比楊澄甫差了一節。不過吳鑒泉不保守,時間一久,他的後人的功夫倒出來。上海的趙壽村、吳耀宗都是好手。常遠亭的傳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仔細體味他們幾家的味道也不同。趙壽村、吳耀宗還有些硬的東西隱隱的在裡面,有點咯噔勁。常家傳下來的東西,好象更柔軟。馬岳梁的東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可是他卻喜歡演示氣,所謂凌空勁。吳式太極拳各支的東西用來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擊。聽說這幾年出了位嚴子元專去打老頭兒,沒見過面。吳公儀與陳克夫的錄影,實在沒什麼東西,比現在的散打還沒有內容。確實談不上輸贏。這幾年吳家的人猛吹這件事,這不是不打自招說自己沒東西嗎?這本是件醜事,還拿出來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麼想的。說這些話,練吳式的要恨我。練吳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藝兒相似,玩玩勁還行,不能真用。為什麼這麼說,前面有位朋友已經點明了,生理沒有發生質的變化。骨頭、筋、肌肉的性狀沒有大的改變,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場面。北京練吳式出名的有兩個半,楊禹庭、王子英、吳圖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隊的教練,但是當時的隊員牛勝先不服他,根本不聽他的,牛勝先只服李天驥。王培生有氣,跟牛勝先推手,連推七次,牛勝先贏了七次。王培生窩了口氣,沒辦法走吧。83年牛勝先拿了全國推手冠軍,從此牛勝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隊的教練。所以上了真場面,只會玩玩勁就不行了。楊禹庭活著的時候,沒聽說他推手好,我曾親耳聽他說他只會套,不會推。不知道是不是對外保守。王子英能推兩下子,但不能打,也沒教出什麼徒弟。吳圖南有吳式的基礎,也有楊少侯的技術。只能算半個吳式。吳圖南也沒教出象樣的徒弟,什麼於志鈞、陳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吳式推手好的是劉晚倉,老頭有真功夫。劉晚倉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勛、王選傑都怕劉晚倉。劉晚倉讓給帶過話,他們就是不敢來。劉晚倉尤善發人,如果遇到功夫差點的,真能把對方發出去離地一尺多高。劉三爺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現在小馬,馬長勛還有點三爺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爺差了一截了。練吳式的功夫好的還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經五,不過李經五也跟陳發科練陳式。李經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錯,尤其棚勁好。有人說他能用氣發人,沒體驗過。李經五推手時喜歡把兩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轉,就把人送出去了。吳式中的現在最有風頭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獨他沒有什麼功夫。如果吳式朝著他的路子發展,就要全毀了。仲浩群對於我評價汪永泉的功夫耿耿於懷,認為我貶低了汪老。仲浩群真是個文人,怕是即沒有參加過對抗性比較強的比賽也沒有經歷幾次真正的搏鬥。所以對於真功夫三個字的含義與我不同。關於功夫脫俗是個什麼樣子,我暫不想在這裡做具體的描寫。因為,估計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但是,這樣的人現在還有,而且不久中央電視台就會進行介紹。這比我在這說效果要好。那時再討論什麼是脫俗的功夫吧。汪永泉的功夫屬於俗手。當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朱懷元、孫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趙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沒有脫俗,都是俗手。要吹,也都有些資本。孫德善在地壇當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氣不在劉晚倉之下。我曾親眼見孫德善讓幾個人排成一個縱隊來推他,他讓誰出去,誰就一準被發出去,排隊的人並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並不是作秀。作為玩藝兒,這手功夫夠得上高妙。但這也只能作為玩藝兒。朱懷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說是高超,當時一塊玩的有位翁師傅,看見朱懷元了,從後面拍了下朱懷元的肩膀,結果怎麼著,手拿不下來了,一步一趨地跟著朱懷元屁股後面走,惹得大家都笑。這沾勁,能讓老翁的手找不著著力點,夠傳神的吧。但還是俗手,因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在一定強度、一定力度的對抗範圍內,技巧可以表現的淋漓盡致,近乎於神。中國足球隊也是這樣,自己練著玩的時候,球也漂亮著那,好象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盃上,就跟不會踢一樣。對抗性強到一定程度,玩藝兒就沒了。作為健身,走走意、玩玩勁挺好。作為修身就欠些,作為實用就差的遠了。說起武式太極拳,其理論貢獻不能不提。李亦畲的五字訣,是真正從實踐中來的理論,所以能對實踐有實際的指導作用。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這是武式太極拳的特色。說這話,有人說我是話裡有話,明褒暗貶。但是又能讓我說什麼呢?到現在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傳人的拳術造詣還不如前面幾派。郝少如在上海就沒教出什麼象樣的徒弟。天津么家楨的工夫太一般了。姚繼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見他能發人。小孫(名字是建國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鄲聯誼會上見過。喬松茂一門心思的給自己提大輩,搭過兩回手,江湖的很。第一次使暗腳,沒得手。第二次看有人圍過來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說:「不錯,不錯!」象演戲一樣了事。薛乃印就更沒什麼功夫,好面子、講虛榮,真本事一點沒有,錢倒有一些,是個武林中的混子。吳文翰也是個說拳的,基本上沒什麼功夫,推手還不如魏樹人。高連成的推手還馬馬乎乎,繼承了些姚繼祖的東西。但還是頂,手法還是比較熟的。還有王善德是靠打筆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練,口氣倒是挺大,勁僵的很,沒有真功夫。武式前輩對太極拳貢獻很大,又是儒生,應該修養不錯。但是傳到今天,真是沒落了。當然,我接觸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沒有接觸到,不能以偏蓋全說武式太極拳不行。一些隱藏在民間的高手,不是誰想見就能見得到的。這裡也有緣分。小賈已經介紹了壽關順,不過我一直覺得象壽關順這樣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來描寫,很容易引起誤解出偏差。據一位朋友講中央電視台準備專門做壽關順的節目,我本想在他做出來功夫給大家看後再討論他,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不錯,壽關順的功夫是脫俗了。幾十年來我遇到的功夫脫俗的高手也只有一、兩位,壽關順是其中之一。實事求是的說壽關順是學過許多門派的東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礎是孫門的,他的內功完全是從支燮堂那得來的。支燮堂去世時他還沒有來得及系統的學習孫門的用法,他的推手技術來自楊式,以後又學過攔手(上海叫操拳)、綿拳,與心意拳的人也經常交流,所以他這人融會了多種技藝,沒有門派之見。有人說壽關順完整地繼承了孫祿堂先生的拳學,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據童旭東講孫存周先生也只是繼承了孫祿堂先生拳學的一部分,有個說法,不到十之二、三。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孫門真傳,但是得到的掌握的東西不可能比孫存周先生更多。因為童旭東說支燮堂先生跟孫祿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介紹人物時一定要力求準確、客觀。壽關順是有神通的,小賈介紹了一些,不過在這裡我不想做進一步的具體介紹,還是那句話容易引起誤解。當年李天驥對外一個說法,對內又是一種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怕對外界介紹內家藝業時,話說不準一點兒都會引起很大的誤會,需要加上很多解釋。尤其是自己沒有練到的時候,是很難解釋確切的。但是既然說壽關順的功夫脫俗那與俗手就不是在一個層次上,完全是質的區別。這不僅僅是實用不實用的問題,確實是層次問題。無論是人體的功能還是骨頭、筋、肌肉的性狀都已發生質的變化。陳式太極拳的陳發科先生是位令人神往的人物,雖然我沒見過他,但他的拳照實在是漂亮。那勁勢超過了楊澄甫先生早年的水平,與楊澄甫晚年拳照的水平相仲伯,確實是好。陳發科的傳人我見過一些,沒有一個能打出陳發科那股勁勢。陳正雷、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都比陳發科差遠了。老一輩的田秀臣架子還不錯,推手就不行。馮志強的推手靠力氣,連摔帶頂,散手幾乎不懂。馮志強上了點歲數後也大談養生了,結果現在他的身體還是很糟。天壇的李師傅、老劉、地壇的老鄧功夫也有一些,他們都不服馮志強。但是也沒覺出他們比馮志強強在什麼地方。話說回來,跟馮志強學的人還是要感謝他,因為他的東西好賺錢,這是一有陳式太極拳這塊招牌,二有馮志強的名人招牌,三是馮志強的推手中摔交的玩藝兒比較多,這也是陳式的特點,掌握起來用起來都快。其實真對陳式有研究的還是濟南洪均生的一支。洪均生自己的功夫並不高,但他真研究,教出來的學生水平比他高。象老劉、小李、小張、小蔣以及再小一輩的小黃等都不錯。雖然都是俗手,不過功夫還是有的,推手尤其好。小蔣在《武林》上不斷介紹太極拳的散手,其實那隻能用來玩。真正的太極拳散手練法小蔣並不懂。陳式的洪派架子用來鍛煉身體比陳家溝的架子要好。陳兆丕的功夫比陳發科差著一節,我在西單體育場見到陳兆丕最後一次出來打拳時,金雞獨立腿已經抬不起來了,身體很糟。練太極拳起碼要做到活著的時候有精神,死的時候要快,不拖累人。長壽不在練不練拳,遺傳和環境最主要。所以我從來不拿壽命長短論造詣。陳兆奎功夫是很一般的,推手也是喜歡使拌子,結果碰到個懂點摔交的自己就栽了。他也是靠他父親的名聲吃飯。馬虹、陳正雷只能表演,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都不行。陳小旺推手還馬馬乎乎,步太死,但馬步扎的還比較結實。推一般人還是可以的。但他不懂散手。還有一個王西安本力不小,有些力氣。他推手是跤勁、跤拌加力氣,同樣也不懂散手。都說陳式太極拳古樸,這種古樸體現在哪兒呢?體現在步上,陳式太極拳的步不是用拳的步,而是用桿或用槍的步。拳腳相交,至少是兩個拳頭兩隻腳,可用來同時使用的武器至少是「四對四」,加上近身時的膝肘肩胯臀以及頭則可同時用來使用的武器就更多。所以拳步既要穩更要活。絕不能死,步一死就要挨打。但是兩槍相對,是一對一,兩條腿以及膝肘等一般夠不著對方,用不上,所以對步的要求重點是穩固,在靈活上的要求不如拳腳那麼高。陳式太極拳的步是桿步,陳式太極拳原是作為用桿的基礎功夫,所以陳式太極拳的步不是很靈活。在這樣的基礎上練散手是要吃虧的。或者說你練的東西與你用時的東西必然要脫節。說這話,練陳式的一定不愛聽,但是如果撇開門派,從道理上技術上分析分析,也許火氣會小一些。練陳式的特點是上功夫較快,但很少有人能以輕制重,哪怕是玩玩勁,他們也很難做到,在這點上他們不如楊、吳。從技術特點上說,陳式推手可以稱為柔跤。李玉琳先生本是位了不起的大武術家,功夫非常好。但是他的兒子李天驥是個有頭腦的人,就是不許宣傳他父親,李天驥在國家體委幾十年,從他哪兒就把他父親的名聲冷凍起來了。為什麼?李天驥明白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在國家體委坐穩。現在的年輕人對解放後中國的政治環境沒有感性認識,那時即使是文革前也是政治背景決定一切,在舊社會做過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斂,想不到的災難就會不斷而來。李玉琳曾隨李景林去山東國術館,並擔任國術館的教務長。李景林是什麼人?是被魯迅點過名的大軍閥,是魯迅罵過的鎮壓群眾的噲子手,以後又投靠了蔣介石。這樣的人雖然對武術有重大貢獻,但是在那種政治形勢下,誰敢跟他沾邊啊。所以,李天驥很聰明,把他父親冷凍起來,他盡量不提他父親的事。別人提起來了,他也盡量壓住。這樣實際上就是保護了他父親。所以現在的人沒有幾個知道李玉琳的,即使知道這個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功夫到底怎樣。天津人稱李玉琳是「鐵胳膊李」,咋一聽以為李玉琳是練硬功的,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是因為李玉琳的胳膊就象楊澄甫說的棉裹鐵一樣,特別重!不用說打在人身上必受內傷,就是抬,一般也沒有人能抬的動。楊澄甫先生的五虎將沒有一個能推過李玉琳的,北京武術圈的三老四少更抬不動李玉琳的胳膊,推手就更沒門了。所以,自從有推手比賽以來牛勝先的學生的成績相對比較突出,他這裡面還是有傳承上的訣竅的。牛勝先是李玉琳的徒孫。我看他們的特點主要是形意拳的三體式樁步和劈拳的鑽翻勁並結合進了太極拳的手法。他們發人常常能把人打的象飛起來一樣。不過在比賽中他們的這種用法常常被判為犯規,所以,大牛的弟子經常是打翻的對手自己反倒丟分。所以,我常疑問推手能用來比賽嗎?大牛這派推手是作為散手的基礎,能與散手結合的比較自然。但是用於推手比賽則要被扣分。吳圖南、汪永泉這派推手,勁玩的精巧細膩,但需要雙方配合,雙方都要按照不丟不頂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時候也不許硬抗,要順著對方的勁出去,玩的是道理。但是很難用於比賽,比賽中對方玩命一抱一頂,你不能講對方不懂勁啊。但是面對這樣的對抗強度自己又沒辦法,只好自己出去吧。所以也不能適應比賽。於是現在的太極拳推手比賽越來越朝著一種四不象的對抗形式上發展。推手本是技擊訓練的輔助手段,如今卻成為一種獨立的競賽形式,這玩藝兒不變形才怪呢!關於孫祿堂先生的三篇文章1、《我所知道的孫祿堂先生》孫雨人(定興文史資料第二輯)2、《孫祿堂鎮江授拳側記》陳登臨(鎮江文史資料第八輯)3、《孫祿堂與「孫氏太極拳」》完縣政協(河北文史資料三十五輯)註:此三篇文章的作者中孫雨人是孫祿堂先生的隔代弟子,陳登臨是陳健侯之子。一、孫先生之武功1、與孫雨人推手身手敏捷,化打使人無法防範。2、立起腳跟,右手向前,人推挽不動3、可掙斷綁住手足的麻繩。4、輕功:入屋時走在人後,前面的人抬頭掀門帘,腋下一有空隙孫先生就可穿入,後發先至,人不能覺察;足尖一點可過一丈寬的水面(以上孫文)5、對打中一劈掌將對方指甲劈碎。6、卧在地上使人摸其肩膀有觸電的感覺。(陳文)7、見程廷華前與其女弟子周旋而不能勝。8、在保定茶館中一招打敗前後兩名偷襲者,餘人皆服。9、打板垣時,是孫先生仰卧,一手在背後一手在胸,板垣跨坐在孫先生身上,雙手緊緊抓住孫先生胸前之手。孫先生抽出背後一手急點板垣的氣海,使之跌出。10、弟子九人分列九宮,孫先生穿行其間,每人身上打一下,只須3秒。(完縣)二、孫先生受傷一事據陳登臨所言,其父建侯為名醫,為孫先生診脈時發覺孫先生有內傷,問之方知,是孫先生一次乘電車往上海先施公司購物,因車上人多,被人偷襲用肘頂了後背肺腧穴。回寓所後,即吐血盈口,孫先生閉門令弟子守侯,療養一周方小愈,直到遇到陳健侯,悉心調理方痊癒。三、萬字手及其他據陳登臨講:萬字手為太極真傳,是練太極所用之手法。五指下垂,大指前伸平放,食指挺直下垂,中指平橫向內與食指成直角,無名指與小指併攏微曲,小指且略帶鉤形,此種手法如佛教的萬子,所以叫萬字手,五指分為平、直、橫、環、鉤,猶如槍膛上有來複線,弓弦上有箭。陳健侯言孫先生曾講:太極與人交鋒有沾、粘、隨之勁,不畏接近強敵,有膽迎其銳鋒為沾,擒拿對方不放,令對方無退避餘地為粘,順對方之勁而發,不逆其性,巧籍對方之勁還擊之為隨。八卦動量大,速度快,太極架勢小,悠悠徐徐,大則易為人乘隙,惟小方可擇虛而入,動量大,速度快則易耗氣;悠悠徐徐,才有利於涵養吾氣。太極、八卦同屬內家,其區別在此。孫先生授徒分站樁、練手(法),學套數,習推手、嘗喂手、對打等階段。孫先生的獨門兵器有乾坤日月劍(兩半月形鋼製四周開刃之武器,用時合壁圈套腕上)及點穴七星桿。該文中,孫祿堂先生尋程廷華先生時遇到惡犬,打了該犬一拳,於是出來一個少女,對孫先生打了三掌(沒有打到),後來爭執起來,孫與該女打在一處,女的使出八卦掌,一時間彷彿有無數少女在攻擊孫先生。文到此處引出程廷華,請問這是否可以叫做周旋不能勝?實際上,我早就感覺到目前有一伙人喜歡挑刺,我寫這篇文章只是轉述,並無個人意見,如上面留言中所講我一葉講什麼八卦、太極之分,實在是抬舉我了,那是文中陳健侯轉述孫先生的話,是真是假,大家可以商榷,但不必針對我一葉,否則實在難於對話。尤其是一些人往往針對隻字片語發動攻擊,未能了解此文的本意。我是想告訴各位在早期的一些文章中,孫先生是什麼樣子,不要神話他了。不要再用一些神光啊、慧劍了之類的連你們自己都不懂的語言來形容孫先生了,那些實屬語言暴力,有的的自認為自己會使用這些語言就很了不起,其實他們什麼都不懂,他們只是需要用一個光環來套住孫先生和他們自己罷了,其實孫先生是孫先生,你自己是自己,說話前請先問問自己是誰吧。孫式太極拳是孫祿堂前輩綜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之所長而創。拳意述真中,孫先生曾引用郝為真、陳秀峰二人之言,談及太極的體用之道。下面我結合自己所學所悟談一談太極拳的基本練法。1、孫式太極與其他門派太極不同的地方,主要在於身法的提高。其他太極要靠較大的步法、較低的身形來蓄勁、發勁。一旦實用,招數全變,尤其是在擂台賽上,遇到其他門派的選手,簡直就是不知所措,如同街頭苯漢對打。而孫門棄大架不用,採取極為接近實戰的高身法應敵,如此一來克服了歷來太極體用不能兼備的弊病(也就是人前練一套,人後練一套,套路與散手脫離)。但是,身法提高了,勁力就會相應減少,於是孫先生首先在步法上加以改造,採用進步必跟、退步必隨的活步,這是近百年來的創舉,又與實戰接近了一步;其次,孫門還特別講究通過單練站樁來增加內力,做到腳下有跟,敵人一觸即飛,克服架高難以發力的問題。2、孫式太極的練法上有三層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說,實際上是運用內勁之法。人之力產生於足底,通過腰脊,運行至手指。孫式太極求勁,首先是將站樁所得之內勁,直接運用到周身,要將周身與空氣的阻力感練到如同在水下行走一般;之後在求得整勁的前提下,著重練腰的中樞作用,也就是求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陰陽分合之感;最後練到身如行走水面,是身法上極輕靈、內勁的運行也無跡可尋,與人接手,別人找不到我的點,而我則可以用身體的任何一點重創對手。這種練法,實際上就是形意的三層功夫。3、孫式太極在練習時,要注意單式,而且要左右演習。孫門武學重中和,重視人體的平衡發展,形意是左右單練,八卦左旋右轉,惟獨太極是一套拳。他種太極是從左往右,手往左右運行,而身體基本上是朝前方,頂多是臉轉一下;而孫門則在拳式中將身體始終對向手的遠行方向,也就是對準敵人。同時,也加強單式的練習,太極三十七,招法要單操,進退全練到,方可明道藝。而且單練要佔去全部練習時間的十分之九以上。4、孫門太極是道藝拳,內練精氣神,可以通過拳式來調動內氣,達到靜坐丹道的功用。孫先生在《拳意述真》一書中的《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義》一文中談及自己的體會,拳與道合,不是空言。而這種體會,我認為是孫先生學練太極日久後才產生的。也是通過太極,使孫先生了解到三拳本為一理,一理並無二致的道理。這一理就是中和之理,也就是一氣貫通,外用為武,內用為道的一理。孫式太極與道藝相合,此道為練虛還神的內丹之道,孫先生練就馬陰藏相,就是內丹的高明境界。他當時練的拳應該就是孫式太極,因為孫式太極的不少拳式,也同時具有培養運化內氣的功能。舉例來說,通過反覆單練開合手,可以使人產生一開穀道上提,內氣潛升;一合周身勁斂,內氣歸田的感覺,內中之意與丹道運作並無異處。關於拳與道合需要練習者長期堅持不斷的修習、體認、探求,決非此處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5、孫式太極拳的用法與練法是一模一樣的,通過單操可了解每式的用法,而且孫式太極中包含大量的形意(心意)、八卦的招法(或者說運動軌跡)。在有形有跡階段,還可以通過練習孫式太極體悟到其他拳法的神髓。而且,孫門講究一步到位,不論你練什麼,練好了,多實戰,就能用上。6、太極拳用法的原理是避實擊虛。講究敵人打不到我,而我能夠打到敵人。即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這講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就象楊班侯與人交手,將其打飛,而自己的袖子卻被撕掉了,還要遭到父親的責罵一樣。真正對手時,能夠擊倒對方就很了不起了,還哪管的了其他?孫門的要求不同,第一,他要求習者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要能夠抗打;第二,要通過訓練將身體的感應能力發揮到極至,要在敵人的打擊點上能夠卸力,進而能夠在此一點上找到敵人的重心將其震出;第三,要達到敵人找不到我的點,好象面對著一個大氣球,而我可以調動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點來打擊敵人,好象氣球突然被針扎破,啪的一聲爆炸了,打到你一機靈,與氣球爆炸不同的是內勁已經滲入,傷及內臟。這也就是神明的境界,看似神秘,實際上需要有一定的悟性,要掌握人體結構和運動學的知識,比如孫先生曾經舉例:敵人慾起腿,必先抬,所以敵人一抬肩,我就知道他下一步要怎麼。這也是說的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但是確實有人能夠做到,而且還可以做到讓自己的一舉一動全不露兆機,外形不動重心可以任意轉換。所以老人可以勝壯漢,一在明理,二在可用集四兩之力於一點。7、太極拳的應用要遵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原則。招法是有限的,用法是無限的,只要合乎太極之理,就可以應用無礙。那麼太極之理是什麼呢?陰陽變換,陰可以為陽,陽可以化陰,攻可為守,守亦可為攻,打既是顧,顧既是打。形意是功夫拳,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我的整勁比你的整,我就能贏你;八卦是悟性拳,講究以少悟多,參透造化;太極是道藝拳,要不斷的摸索其中的道理,到最後要泯滅後天的思慮,全面發展先天的靈機,不但左右平衡,內外如一,先天與後天也要中和,如此方為陰陽合和,名之太極。習而用之,終身受益無窮。
推薦閱讀:

[轉載]收功和注意事項:李錫堃先生《丹道養生功》(節選三)
風水先生聯手古董商盜了嵊州70座古墓
不小心砸了算命先生的卦攤子
聊齋先生——蒲松齡
蔡長福先生太陽病表證歌

TAG:江湖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