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槍鑒賞
從1895年開始,湖北槍炮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21廠改造中正式步槍,本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
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武漢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抗戰時其步槍廠於1938年交與21廠,因此從1939年至1944年生產的漢陽造在槍匣上印有卍字廠徽及『漢式』字樣。
1938年2月,漢陽兵工廠改稱第1兵工廠,後因日軍逼近武漢,奉令遷往湖南辰溪,將制炮廠交給炮兵技術處,後成立50廠忠恕分廠。並將制槍廠併入民國軍政部兵工署第21廠(當時在四川重慶,原南京金陵兵工廠),繼續生產88式毛瑟步槍。
1946年,因抗戰勝利,兵工複員,該廠於9月奉令結束。
漢式(漢陽造)步槍
作業原理:旋轉槍栓,雙前栓榫鎖定,手動
彈匣容量:外露單排彈倉,5發,曼里夏式彈匣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口徑:7.92mmx57
槍管長度:29.13"
槍重: 4.14 kg
相容性: Commission Rifle
製造廠:兵工署第21工廠 製造年代: 1941
目前狀態:古董
---------------------------------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
1934年時財政部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了一萬支1924年式毛瑟步槍裝備武裝稅警總團(著名的新編第三十八師的前身),並得到該廠提供的圖紙技術資料,由鞏縣兵工廠負責籌備製造1924年式步槍。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最早生產,從1935年初就開始小量試產,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原定名稱為「二四式」。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得名於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中正。1935年10月,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
中正式步槍
口徑:7.92毫米(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作業原理:旋轉後拉式槍機,毛瑟式前栓榫鎖定,手動(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彈倉容量:內藏式彈倉,5發,橋夾裝彈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槍全長:1.110米
槍管長:600毫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刺刀全長:575.5毫米
全重:4千克
電視劇《生死線》中國軍軍國龍文章把中正步槍玩的很溜,基本上百發百中。
--------------------------------------------------------------------------------
三八式步槍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類別: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
口徑:6.5 毫米
彈藥:6.5×50 mm 步槍彈
彈倉容量:5 發
全長:1,280 毫米
槍管長度:797 毫米
重量:3.95 公斤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彈頭飛行穩定,雖然侵徹效果好,但是高穩定特性,使得殺傷力反而不高。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在太平洋島嶼戰鬥時三八式步槍
使用這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發現狙擊手潛伏的位置。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
「三八大蓋」的機匣上方和右側各有一道縱向溝槽,用來安裝和規正其獨特的「大蓋子」(防塵蓋)。在防塵蓋的後端,有一個供拉機柄穿過的方圓形孔,當槍機拉開時,防塵蓋隨槍機一同向後滑動,讓開機匣的裝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以供射手向彈倉內填壓槍彈以及完成抽、拋彈殼動作;當推槍機時,防塵蓋又隨槍機一同向前滑動,直至完全封閉機匣的裝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塵土進入步槍的核心部位。這一點在世界各國所有的步槍上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由此帶來的戰術技術效益也是舉世無雙的。這一點即使用我們今天的眼光看來,也不失為點睛的一個妙筆。
M1式加蘭德步槍
M1式加蘭德步槍(正式名稱: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 .30, M1) 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裝備的制式步槍。
約翰·伽蘭德(john c. garand )從1919年10月開始在美國陸軍的春田兵工廠從事武器研究和設計工作,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mm口徑m1半自動步槍,也稱為伽蘭德步槍。1936年1月9日,美軍開始裝備m1伽蘭德,歷經二戰和朝鮮戰爭,至1957年全世界共生產了m1伽蘭德近1000萬支。
類型:半自動步槍
口徑:7.62 毫米
彈藥:M1906斯普林菲爾德0.30-06步槍彈(7.62×63mm步槍彈)
彈倉容量:8發
槍機:導氣式, 迴轉閉鎖式槍機
全長:1.1 米
槍管長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槍重:4.37 公斤
槍口動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準工具:片狀準星,覘孔式照門
產量: ~ 550萬
M1式加蘭德步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式閉鎖方式。導氣管位於槍管下方。擊錘打擊擊針使槍彈擊發後,部分火藥氣體由槍管下方靠近末端處一導氣孔進入一個小活塞筒內,推動活塞和機框向後運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沿機框導槽滑動,機框後坐時帶動槍機上的兩個閉鎖突筍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迴轉實現解鎖,槍機後坐過程中完成拋彈殼動作同時壓倒擊錘成待擊狀態。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後端面,由復進簧驅使開始復進。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帶動槍機轉動,直至兩個閉鎖突筍進入閉鎖位置。復進過程中完成子彈上膛,槍機閉鎖。機框繼續復進到位,槍又成待擊狀態。相對於同時代的後拉式槍機步槍(手動裝填子彈),M1加蘭德步槍的射擊速度有了質的提高。在戰場上其火力優勢可以有效壓制手動裝填子彈的步槍
M1步槍可靠性高,射擊精度高,易於分解和清潔,它被證明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
在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叢林、非洲沙漠、歐洲戰場,M1步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多數戰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是美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美軍士兵對M1非常喜愛,美軍的報告稱:「制式步槍(M1步槍)在朝鮮半島充分的發揮了性能,受到了部隊的好評。這一稱讚並不是光來自於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而是來自美軍全軍的。M1步槍出色地通過所有極限環境下的考驗,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裝備M1步槍,從未提出過要進一步改進之類的建議。」美國著名將軍喬治·巴頓評價它是「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Kar 98k毛瑟步槍
Kar 98k毛瑟步槍,由Gew 98毛瑟步槍改進而來,Kar 98k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步槍。從1935年開始服役,直到二戰結束前都是納粹德軍的制式步槍。Kar.98k成為二戰期間產量最多的輕武器之一。
1898年,7.92毫米口徑1898年式毛瑟步槍成為德國陸軍制式步槍,德國陸軍命名為Gewehr 98(簡稱:Gew 98)。Gew 98融合了第一次大戰的實戰經驗加以改進,首先有98a,是槍管比Gew 98標準型短的騎槍,槍管長度由Gew 98的29.1寸槍管縮短為23.6寸,採用了下彎式的拉機柄。後來有98b,仍然是29.1寸槍管,或稱卡賓槍型,98b雖被稱為卡賓槍,但長度與Gew 98步槍相同(槍管長度讓「卡賓槍」這個稱呼聽起來不大恰當)。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了德國軍用武器的研製和生產,戰後德國受到凡爾賽合約的限制,不能製造或出口軍用武器,但是德國仍利用西班牙內戰及與瑞士等國家兵工廠合作的機會,繼續研發。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Gew 98步槍進行了多次改進,包括在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特許生產長度縮短的多種變型槍。1924年毛瑟公司推出了一種標準型毛瑟步槍,是98式步槍的改良型。在Gew 98步槍的基礎上將槍管縮短為600毫米(23.6寸),全槍長度由Gew 98的1.25米縮短為1.11米,採用新的瞄準具, 標準型的名稱是因為槍管長為60公分步兵及騎兵通用。事實上標準型也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鮮為人知。中國在30年代採購了一批該型步槍,並進行仿造,稱為「中正式步槍」。後來,在Gew 98步槍的改進型Kar 98b的基礎上,改進的標準型毛瑟步槍被德國郵政部、海關、鐵路局等准軍事組織採用。這種改進的標準型毛瑟步槍與後來定型的Kar 98k式步槍基本相同。
20世紀1930年代,納粹德國重整軍備, 98k步槍在1935年在Kar 98b的基礎上結合標準型毛瑟步槍經過改進的步槍被命名為Karabiner 98k(簡稱:Kar 98k或者98k),k為「Kurz」的縮寫,德文意為「短」,表示它比98b式卡賓槍縮短了(這就是所謂「短卡賓槍」的原因),被德國國防軍選作為制式步槍,並正式投產,大量原有的Kar 98b和Gew 98步槍被送到工廠改裝成Kar 98k。Kar98k作為德國陸軍的主力步槍,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間經過多次設計更改,大多是為了易於生產,例如槍托底部在1944年改為罩杯式衝壓組件;前護箍由切削件改為點焊;彈倉底部及護弓也改成衝壓鋼板。一般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生產的Kar.98k的質量是最好的,隨著戰爭的進程,98k式卡賓槍在加速生產後,生產工藝和質量都下降了。戰爭期間為了滿足軍隊裝備步槍數量的需求,縮減成本,經過了多次簡化生產工藝的設計更改,1944年之後的98k,因為戰爭形勢的轉變,質量也每況愈下。後期的一些步槍,連刺刀座都省略了。
Kar 98k步槍在戰後被一些國家翻修和繼續使用,Kar 98k作為一種經典的武器,仍然受到槍械愛好者的歡迎,並用於收藏、射擊運動或狩獵。 98k的特徵:除了標準毛瑟的刺刀座、葉片保險、分岔左槍栓閉鎖榫和彈殼片外,還有在左側的槍背帶、準星護罩、下彎拉柄、槍托在拉柄頭位置有對應凹槽、槍托中間有供分解撞針用的金屬洞等。Karabiner 98k步槍規格
產地 :德國
製造商 : 毛瑟 兵工廠
類型 :手動步槍 手動,單發
運作方式 毛瑟旋轉後拉槍機式
供彈方式 5發內置彈倉
重量 3.9 千克 (無彈藥裝填)
口徑 :7.92毫米
彈藥 :7.92×57mm步槍彈
長度 1100毫米
槍管長度 600 毫米
射速 :約15發/分
槍口初速 755米/秒
有效射程 800米
瞄準具 :弧形表尺,V形缺口式照門,大麥粒式准心(倒V型)
生產期間 :1935年-1945年
製造數量 :1,450萬支
德國毛瑟98狙擊步槍
100年後的今天,毛瑟98型槍機基本結構仍保留在產品中,即便是毛瑟步槍本身,在戰後的很長時間內都在被使用,甚至時至今日,在一些非洲戰亂的國家,我們還能看到它那老而彌堅的身影。不管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更長的和平時期,20世紀沒有看到其他任一種武器比它有更廣泛的用途。應該說,毛瑟98式/98K式步槍是手動步槍發展的一個極至,大多數現代手動步槍都是以毛瑟步槍為藍本,但已經沒有改進的餘地。它真正稱得上世界槍械史上的「一代宗師」。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由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氏步槍(李-恩菲爾德彈匣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正式命名為「李-恩菲爾德彈匣式短步槍」,1903年投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朝鮮戰爭中是所有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首創了「短步槍」的概念(全槍長度介於傳統長步槍與卡賓槍之間),全槍長度由李氏步槍全長1257毫米縮短為1130毫米。它的特點在於,採用由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 Lee)發明的,後端閉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與前端閉鎖槍機(例如毛瑟步槍)相比,後端閉鎖可以縮短槍機行程,裝填子彈速度比較快;安裝盒型彈匣,雙排彈夾裝彈(在使用中彈匣不拆卸,子彈由兩個5發彈夾通過機匣頂部填裝),這樣就有10發子彈而不是比同時代的步槍容量的5發,提高了持續火力。是實戰中射速最快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操作方便的優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中,它迅猛的火力給它的敵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間恩菲爾德兵工廠曾生產了可裝2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用於埑壕戰。恩菲爾德步槍通常帶有刺刀,但因為糟糕的設計而通常被捨棄不用。 恩菲爾德步槍有多種基本型號,還有基於基本型號持續改進的眾多改進型號,為此採用了煩瑣而複雜的命名方法。
四款英軍制式步槍外形對比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基本參數
操作:單發手動
口徑: .303
彈藥:7.7×56mm R步槍彈
彈匣容量:5發/彈夾(雙彈夾)
重量:8.8磅
全長:1130毫米
槍管長:640毫米
初速:738米/秒
射程:1000碼
李-恩菲爾德短步槍基本型號
No.1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廣泛使用。前槍托與槍口齊平是它外形上最顯著的特徵,擁有多種改進型號,1907年定型的Mk.III是主要的改進型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滿足提高步槍產量的需要,Mk.III簡化型1916年投產。No.1改型Mk.III的簡化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仍大量生產、使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英軍裝備的主要步槍。
No.2型:採用0.22口徑。訓練用步槍。
No.3型:仿自毛瑟式(前端閉鎖)槍機,槍管長660毫米,容量5發子彈的彈倉供彈。也稱為P-14步槍。1916年轉給美國承包商生產並裝備英軍彌補步槍需求的空缺。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軍隊裝備步槍數量不足,美國將P-14步槍口徑改為7.62毫米(M1917式)大量裝備赴歐洲參戰的美國軍隊。戰爭結束後,英、美軍隊全部撤裝封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新服役。No.3型結構上已經不屬於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但恩菲爾德兵工廠一直將它包含在恩菲爾德步槍名錄中。
No.4型:No.1型的改進型,主要改用覘孔式照門,為了更容易生產簡化了主要零部件。前槍托不再延伸與槍口端面,外形上與No.1型很容易區分。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期間一直進行測試而未投產,1939年英國軍隊選定為制式步槍,1941年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943年之後英軍才廣泛裝備使用。No.4的基本型號Mk.I主要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改進型Mk.2主要在朝鮮戰爭中英軍大量使用。No.4型生產一直持續到1955年。
No.5型:No.4型的縮短型,槍管縮短為520毫米,為了克服槍管縮短導致槍口焰過多的問題在槍口安裝了喇叭形消焰器。1944年定型投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用於東南亞戰場。
恩菲爾德狙擊步槍,是在恩菲爾德步槍加上了一個3.2倍率光學瞄準鏡。它具有官方刻度、轉換狙擊參數。瞄準鏡座安裝偏出機匣中心線,在機匣左側,可不妨礙機械瞄準具的使用。
最後的恩菲爾德
到了60年代,由於No.4 Mk.I(T)狙擊步槍的性能日漸落伍。恩菲爾德兵工廠在李一恩菲爾德No.4步槍基礎上,通過更換重型槍管研製成了L42Al狙擊步槍。
L一42A1狙擊步槍採用10發裝梯形彈倉供彈,但是扳機與扳機護圈銷接在一起,而不是 裝在機匣上。L一42Al的木製槍托很長,一直延伸到槍管中部,貼腮板也是木製的。護木上和槍托後面分別固定有前、後背帶環,扳機護圈前面的螺釘上還裝有一個附加背帶環。
該槍採用LlAl式步槍的光學瞄準鏡,瞄準鏡座上也可安裝像增強瞄準具。該槍還配有機械瞄準具。準星為開裂式,焊接在槍管上,可用螺釘調節高低。準星可以從0.3081毫米,遞增在0.7623—1.905毫米範圍內調整歸零。L一42A1一直使用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並參加過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而英國警察至今仍在使用L一42A1。
時至今日,除了L一42A1外,曾經輝煌一時的恩菲爾德步槍都已經功成身退,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作為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見證,恩菲爾德步槍將長久的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SVT半自動步槍
SVT-40半自動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使用「莫辛·納干」1908式凸緣步槍彈,彈匣容量10發,SVT-40半自動步槍曾作為狙擊步槍在二戰戰場上使用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當大多數國家仍舊使用手動裝填步槍時,只有美國和蘇聯率先裝備了半自動步槍,美軍裝備的是著名的M1式加蘭德步槍,而蘇聯紅軍裝備的則是SVT 7.62mm半自動步槍。
最早提交蘇聯軍隊服役的是SVT-38半自動步槍。「38」表示該槍在1938年定型。1939年2月26日,托卡列夫的設計最終獲勝,但軍方對全面裝備SVT-38仍有疑慮。據說後來是斯大林親自干預此事。 SVT-38開始試產是在1939年7月下旬,在改進了一些缺點後,於1939年10月正式開始批量生產。1940年4月便停產了,準備生產該槍的改進型SVT-40半自動步槍。有報道說SVT-38共生產了約15萬支,但由於量產時間只持續了6個月。所以比較接近現實的說法是不足10萬支。後來大多數SVT-38在戰鬥中丟失、損壞或被送回工廠重新改裝成SVT-40。
SVT-40是根據冬季對芬蘭作戰所取得的經驗教訓總結的成果,在SVT-38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目的是改善步槍的操作性能和提高可靠性。該槍於1940年7月1日開始在圖拉兵工廠投產,同時莫辛-納甘M1891/30步槍則開始減產,因為當時蘇聯打算以後所有的步兵單位都裝備新的半自動步槍。由於其結構和工藝比莫辛-納甘步槍的複雜,所以生產速度比較慢,不過SVT-40的生產速度比原來的SVT-38要快,這主要是因為一些零部件被簡化,而且生產工人也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據報道,SVT-40第一個月的產量就有3416支,第二個月達到8100支,隨著更多的生產線調整完畢以及工人熟練程度的增加,每個月的產量都穩步增長,到1940年12月月產量估計約有18000支,1940年共生產有66000支左右。1940年末-1941年初,科若庫兵工廠也開始投產SVT-40。科若庫兵工廠主要是為蘇聯空軍生產機槍和航炮,所生產的SVT-40數量很少,現已成為收藏家的搶手貨。
結構特點
SVT步槍是一種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彈匣供彈的自動裝填步槍。短行程導氣活塞位於槍管上方,後坐行程約36mm。導氣室連同準星座、刺刀卡筍和槍口制退器,構成一個完整的槍口延長段。這樣的設計簡化了槍管,但槍口延長段頗為複雜。導氣室前面凸出的是一個五角形的氣體調節器,有5個不同的位置,分別標記為1.1、1.2、1.3、1.5和1.7,可根據天氣條件、彈藥狀況或污垢的積聚程度選擇合適的導氣量。有一個專用扳鉗用於調整調節器。
SVT採用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雙閉鎖凸耳。槍機框底部的開/閉鎖斜面與槍機頂部的開/閉鎖斜面貼合,在自動循環過程中相互作用,使槍機後端上抬或下落,完成開、閉鎖動作。FN公司的FAL步槍的槍機就與SVT的非常相似,區別在於SVT的閉鎖支承面在機匣前方,而FAL的在機匣後方。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的優點是剛度好、結構簡單、便於生產,勤務性也比較好,但由於槍機單面受力以及開、閉鎖時的碰撞,對連發射擊精度會有一定的影響。不過,SVT作為半自動步槍,這方面的影響並不大。
SVT採用擊錘式擊發機構,手動保險位於扳機後面,將其向下扳動時能阻止扳機扣動;向左上方扳起後,就能正常射擊。
槍口制退器兩側各有6個泄氣孔,使部分火藥燃氣導向側後方,從而起到降低後坐力和槍口消焰的作用。據說一些早期的槍口制退器有8個泄氣孔。
從上到下分別為:SVT-38,SVT-40,AVT-40,SVT-40卡賓
SVT-38全長1226mm,槍管長620mm,有4條右旋膛線,空槍重3.95kg。SVT-40機匣部分稍有縮短,因此槍重稍輕,全長1226mm,槍管長625mm,空槍重3.85kg。
SVT-38狙擊型
SVT-40狙擊型
口徑:7.62x54R
槍口速度:840m/s
自動方式:導氣式
整體長度:1226毫米
槍管長度:610毫米
重量:3.85公斤
火力:半自動
彈夾容量:10發
總體而言,SVT並不比美國的M1伽蘭德步槍差(在某些方面,如供彈方式等,甚至優於M1步槍),而且比早期的德國Gew41半自動步槍明顯要好得多。但由於SVT-40結構比較複雜,使用後擦拭非常困難,而偏偏當時蘇聯生產的槍彈使用的發射葯具有腐蝕性,如果不勤加保養會導致槍的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當時蘇聯步兵教育程度低,而且訓練水平不足,在對槍支的保養方面沒有精銳部隊那般專業,於是就認為這種槍不好用。而訓練水平和教育程度都相對較高的精銳部隊,如海軍步兵,則認為SVT-40比莫辛-納甘步槍好得多,兩種素質不同的部隊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安裝一種罕有消焰器的SVT-40
推薦閱讀:
※中華詩詞鑒賞(春、夏、秋、冬、山、水、日、月)
※《詠懷古迹五首選二》杜甫唐詩鑒賞二
※中央級高官八字鑒賞
※詠史懷古詩鑒賞學案
※.【精品繪畫】古代畫家作品鑒賞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