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國GDP世界第一真來了嗎:早已不再唯數據論

「按照購買力平價(PPP)的計算方式,中國的經濟總量9月29日正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微博])10月份數據,2014年美國經濟規模是17.4萬億美元,中國經濟規模是17.6萬億美元,根據購買力平價演算法,2014年中國趕超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

  最新一波關於中國GDP世界第一的說法,不出意外,又引發吐槽:第一,購買力平價科不科學?第二,熱炒中國GDP世界第一的用意何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成就一個接一個,國人對「世界第一」的認識越發理性。對於中國GDP,早已不再唯數據論。當前,國人更關注的是,GDP的質量如何進一步提升。

  「第一」真來了

  2014年10月,當中國人從「國慶黃金周」的假期休假回來後,發現自己即將成為全球GDP第一的國家的公民。

  10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2014年10月號《世界經濟展望》。該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GDP將是17.416萬億美元,中國GDP將達17.632萬億美元。這就意味著,中國GDP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關於中國GDP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說法,老生常談。

  今年5月,世界銀行[微博]在名為《2011國際比較項目發布匯總結果》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1年已經達到美國的86.9%,比2005年的43.1%提高一倍多;而從2011年到2014年期間,中國經濟規模將增長24%,而美國僅增長7.6%。據此,中國經濟規模有可能今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早在2009年,當代最著名的經濟歷史數據考證與分析專家安格斯·麥迪森就預測,中國可能在2015年恢復其世界頭號經濟體的地位,到2030年,中國佔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2010年公開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大膽預測,中國GDP總量將在2016年超越美國,2016年將成為「中國世紀元年」。

  從IMF最新的研究報告來看,「中國的世紀元年」將提前到來。有人測算,中國GDP超過美國的時間節點是在2014年10月10日。也有人測算,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節點是在9月29日。

  不過,顯然沒什麼人會在乎究竟是9月29日還是10月10日,人們更想知道的是,這個第一是怎麼算出來的?也就是這17.6萬億美元是怎麼算出來的?

  3.47靠譜嗎

  購買力平價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這一經濟學的專業辭彙近來總是不斷充斥著中國人的耳朵,因為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是採用這個方法得出「中國2014年GDP將超過美國」這一結論的。

  所謂購買力平價,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以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購買力平價理論最早是由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

  簡單地說,購買力平價是國家間綜合價格之比,即兩種或多種貨幣在不同國家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時的價格比率,用來衡量對比國之間價格水平的差異。

  例如,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一籃子商品,在中國用了80元,在美國用了20美元,對於這籃子商品來說,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是4∶1,也就是說,在這些商品上,4元購買力相當於1美元。

  中國2013年的GDP總量為568845億元,按照GDP年增長率7.5%來算的話,預計2014年中國的GDP總量為611508億元。如果說,根據IMF所預計的那般,2014年中國GDP為176000億美元的話,也就是意味著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是3.47。

  然而,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基本保持在6.15的水平,這與3.47的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相差甚遠。

  其實,對於各國GDP統計,目前所採用的方式,不是購買力評價法,就是匯率法。而如果按照匯率法來計算的話,即使使用比名義匯率更高一點的實際有效匯率進行計算,2014年中國的GDP僅為10.1萬億美元。

  之所以目前國際權威機構都採用購買力平價法來統計並比較各國GDP,是因為匯率法雖然簡單,但是存在很大缺點。一是匯率不能準確反映一國經濟實際增長的實績。按現匯率法的確定應決定於國際市場上對各國貨幣的供求關係和各國貨幣對產品的實際購買力。但實際上匯率變動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諸如外匯管理政策、政治事件等,因而用它難以反映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也不能準確反映GDP的變動。二是匯率只有與各國國民產品中的對外貿易產品有關,與大量的國內貿易產品無直接關係,但是後者卻占國民產品的大部分。匯率主要在外匯市場上發揮作用,而與一國國民產品的關係松馳,難以反映GDP的變動。

  專家們吐槽

  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2014年中國GDP將超過美國」的預測後,越來越多的國內及國際經濟學家紛紛表示以購買力平價匯率方式比較中美兩國的GDP不靠譜。

  10月8日,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舉辦的一場論壇上說,IMF的統計顯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2014年GDP為17.4萬億美元,而中國則達到了17.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不過按實際匯率計算,美國2014年GDP為17.4萬億美元,而中國則為10.4萬億美元,中美之間的差距依然較大。

  10月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微博]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中國今年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衡量一國經濟實力要看綜合因素。她敦促美國儘快批准旨在給予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更多話語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與治理改革方案。

  儘管,世界銀行預測了中國2014年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考希克·巴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將市場匯率因素計算在內,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中國要超過美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摩根大通更是在其報告中指出,中國GDP超過美國是一個「錯誤警報」,購買力平價演算法不靠譜。摩根大通公司駐紐約負責全球經濟協調工作的漢斯萊說:「按更普通、更被廣泛接受且在我們看來更有用的衡量標準,美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經濟體。」至於購買力平價,「那不算數的」。購買力平價用來區分錢在每個國家能買多少東西,卻無法體現這兩個國家當前的相對位置。如果只看經購買力平價調整的GDP數字,往往會誇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分量,因為這種比較基本忽略了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情況,因而也就無法準確反映不同國家對世界資源的不同掌控能力以及它們對全球事務的不同影響力。

  「從技術上講,購買力平價法不僅克服了匯率波動的致命缺陷,也能反映出不同國家商品與服務的真實成本。但是,使用購買力平價法的前提是有關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相似、勞動生產率和貿易條件相同,而這一點,購買力平價法只能望洋興嘆。」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同時,購買力平價法也有自己的軟肋,如比較時所選商品與服務缺乏代表性、價格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過於靈活、可能高估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購買力等。」

  平價法缺陷

  採用購買力平價法進行各國的GDP比較,首要的條件就是選擇「一籃子」合適的商品,看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國家售價,進而得出各國貨幣之間的購買力平價比率。然而,選擇合適商品的難度是很大的。例如,同樣的一杯星巴克咖啡,在美國用4美元可以買到,而在中國需要花30元,那麼人民幣兌美元(6.1243, 0.0005, 0.01%)的購買力平價為7.5;而一個寇馳包包在中國售價為4000元,在美國為300美元,那麼人民幣兌美元購買力平價是13.3。如果說,上述兩種商品不怎麼具有代表性,那麼最普通的麥當勞[微博]漢堡,在美國一個賣3美元,在中國一個漢堡15元左右,人民幣對美元的評價購買力大約為5。

  實際上,一個大眾所熟知的事實是,在衡量不同國家經濟規模對比時,使用匯率法和購買力平價法所得出的結果往往天壤之別。如使用匯率計算,2011年全球GDP為70.3萬億美元,而用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世界GDP總量達到90.647萬億美元;用匯率法計算,當年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全球GDP總量中的佔比僅為32%,用購買力平價法計算,該比例上升到48%;用匯率法計算,2011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6.46,中國GDP僅為7.3萬億美元,只有美國經濟總量的43%,同時佔世界的比重僅為10.4%。由此不難發現,如同匯率法一樣,購買力平價法也無法真實反映一國的經濟規模,其最終統計結果就不能信以為真。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PPP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匯率決定理論,並沒有闡述清楚匯率和價格水平之間的因果關係。首先,購買力平價法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儘管購買力平價理論在揭示匯率長期變動的根本原因和趨勢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在中短期內,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越來越大。其次,購買力平價忽視了非貿易品因素,也忽視了貿易成本和貿易壁壘對國際商品套購的制約。另外,計算購買力平價的諸多技術性困難使其具體應用受到了限制。

  中國三不變

  從幾年前各金融機構紛紛預測中國GDP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到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後大家又開始前仆後繼地預測中國的GDP何時能超越美國,其實,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對於這個第一似乎淡然。

  其實,無論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帽子,還是第一大經濟體的帽子,中國的老百姓戴得都不舒服,而且是帽子越大越難受。大家普遍的感受是,我們又「被」第一了,因為數據與現實的感受差距太大。

  IMF在其發布的2014年10月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到201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20%。然而,中國老百姓更多感嘆的是,中國人的生活質量何時能趕上並超越美國人。即便就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仍不足美國的1/4。有學者預測,在人均GDP方面,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可能在50年或70年。

  同樣是今年4月世界銀行發布的國際比較項目報告顯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4,在世界上名列第99位。如果按匯率計算,中國的人均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國和美國的國土面積相差不大,但是屬於貧困地區的土地面積,中國遠比美國要大得多。中國公民所享有的教育、醫療等福利待遇相比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更是望塵莫及。」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彥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奚君羊指出:「GDP只是增量,而非存量,一年的GDP規模超越美國其實根本證明不了中國經濟超過美國。上百年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累積出來的財富,不是中國30年市場經濟的發展能比的。」

  如果說,4年前當「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消息傳來,中國老百姓還略感興奮。如今,中國GDP超過美國的消息則更多地引來反駁聲一片。

  對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權威機構接二連三地宣布中國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有不少人都提出了陰謀論一說。西方發達國家「捧殺」中國的做法並不少見。

  近些年來,鑒於中國持續高速的GDP增長率以及不斷擴大的GDP總量,一些發達國家開始以此為由,欲將中國歸類至發達國家行列,進而讓中國無法享受發展中國家應享有的待遇,甚至希望中國承擔本不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美國總統奧巴馬此前就曾公開表示,中國長期搭了現有國際秩序的「便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既是認識中國現狀的基調,也是我們如何面對「世界經濟規模第一」這頂帽子的指針。

  就業問題最大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這兩年來中國經濟的最大目標已經逐漸從高增長轉至調結構。不可否認,GDP是一項衡量經濟的重要指標,在我們希望國際機構以及西方國家不再緊盯著中國不斷擴大的GDP說事兒的同時,中國也不能再「唯GDP之高」了。

  10月13日,中國央行[微博]發布報告稱,預計中國2014年的GDP增速在7.5%左右。在近日召開的第30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C)部長級會議上,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處於合理區間,就業情況好於預期,通貨膨脹穩定在較低水平,結構調整和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預計全年GDP增速在7.5%左右。儘管房地產市場調整、環境污染治理和製造業增速放緩等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速產生了一定影響,但隨著城鎮化推進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經濟中長期將實現更可持續和更高質量的增長,中國政府將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其實,不少經濟學家及市場分析人士都認為,中國的GDP增速即使回落至7%之下,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本屆政府更是首次提出了GDP增長「區間論點」,高層表示出對經濟數據下行的容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致辭時表示「大家都關心中國經濟增長的數據,但是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最關注的還是中國的就業情況」。

  中國第三季度GDP數據公布在即,目前金融機構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第三季度GDP增速將較上一季度的7.5%進一步下滑至7.2%或7.1%,而今年全年GDP增速不太可能會超過7.5%。而對於2015年的中國GDP增速,包括惠譽、高盛、世界銀行、IMF等在內的國際機構普遍預計將低於7.0%。

  10月10日,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在北京發布秋季報告。報告認為,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為7.3%左右,比今年春季預測下調0.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報告同時預測,中國經濟2015年增速將繼續放緩至7%。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外需難以大幅提升、消費總體平穩、投資因製造業產能過剩及創新技術相對不足、房地產庫存較高等因素而難以長期維持高速增長,投資效果係數及投資回報率都在降低。當前,投資對於穩增長仍起關鍵作用,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卻在減弱。

  不過,即便GDP增速有所下滑,各機構普遍認為,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調並不會改變。而周小川近日在IMFC部長級會議上的講話,也正印證著這一點。

http://d5.sina.com.cn/pfpghc/a57cbf1d583d4dc18ad5bab37fb912c4.jpg

  「改善民生已經成為本屆政府工作的重點,而中國人對GDP的認知也正在逐步轉變,只要老百姓生活切實得到改善、人們的幸福指數不斷上升,GDP增速下滑一個或者兩個百分點都不是問題。」奚君羊指出。

  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繼宣布中國2014年的GDP將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之後,有人翻出了美國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發表的一段演講,值得一讀。

  即使我們消除了物質的貧困,我們還面臨一個更大的任務,那就是——滿足的貧困,目標的貧困,尊嚴的貧困——還困擾著我們每一個人。在太長時間裡,我們太注重物質的積累,而放棄了個人的美德和社會的價值。

  這個國民生產總值不包括我們孩子的健康,他們教育的質量和遊戲的快樂。不包括我們詩歌的美麗,我們婚姻的堅強,我們公眾辯論中的智慧,和我們官員的正直。

  它不包括我們的機智和勇氣,不包括我們的智慧和學問,不包括我們的同情心,不包括我們對國家的熱愛。總之,它衡量一切,卻把那些令人生有價值東西排除在外。它告訴我們美國的方方面面,卻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為她自豪。


推薦閱讀:

如何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希阿榮博堪布
電訊報:圖說世界 2009月10日22日
當男人被性騷擾,我們看到了全世界的狂歡
在推崇社交的世界裡,內向的人應該如何自處?

TAG:中國 | 世界 | 數據 | 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