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 論道德文化復興 (上)

以史為鏡 論道德文化復興 (上)

——修身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熊春錦

全文目錄:

一、道德治世神州顯

二、道德流失禍之端

三、背叛道德禍循環

四、偶崇道德奇蹟現

五、道德修身天下公

各位教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年的老子聖誕節以及清明節都已經過去了,這次所講的內容其實是在老子聖誕節之前準備好的,是作為向今年老子聖誕的一份獻禮而準備的。但是因為在講學的時間上安排不過來,就移到了今天,在這裡講一下這一篇的內容。

由於這一次的內容,涉獵到了5000年漫長的歷史階段,所以就比較長一點,可能要三次才能講完。請大家還是在三調以後,處在松靜自然的狀態當中進行聽講,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以史為鏡論道德文化的復興》,副標題是《修身是中國文化的靈魂》。主要是將:

五千餘年文化史,鉤陳一篇論雄雌;

釐定涇渭評道德,復興民族弘老子。

一、道德治世神州顯

世界東方的中國,是一個世界上文化歷史最悠久、文化沉澱最豐厚的文明古國之一。如果從有文字記載相傳的炎黃時代算起,中華民族已有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

5000多年以來,東方的中國人一直把自己居住的這塊熱土,自豪地稱之為「神州」。「神州」的意思有多種解釋,但是都離不開以下幾種意思:這是一塊大道暢行尊道貴德的土地;是天神與人類和諧共處的沃土;是最利益於人類居住繁衍發展的凈土;是能夠培育眾多道德人才成為神仙的福地。

披閱歷史的記載,對比西方的歷史,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東方這塊土地在古代被稱為「神州」——名不虛傳。中國古代的精神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進的文明。

精神文明,始終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靈魂,是物質文明正確發展的導航人。古老的中國之所以被稱之為「神州」,依據老子對精神文明和社會發展分期的揭示,我們不難看出,神州期就是道治、德治社會和仁治社會的時代。老子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老子·德道經》)

《老子·德道經》是一部百科全書,包羅萬象。老子在「德篇」開卷章中,就以敏銳的目光,洞察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六個階段的必然性。道治、德治社會時期和仁治社會時期,社會細胞的人類祖先們處在德性淳厚尚未朴散的狀態,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老子·德道經》)的境界,人們心中崇敬、信仰、順應「無(○)」的大道,尊順、服從道,恪守德的規範而展開行為。心靈和行為都充滿著上善,心中無善無惡,所以德性完整而且淳厚,沒有分解朴散開來,那時就是自然的無為而治時代,道治、德治、仁治三個社會發展時期,就是中國精神文明的神州時代。

「無為而治」的本義,是一種唯道而治,是唯道獨尊而以德作為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進行治身和治國的方法論。「無」,是老子虛無生萬有,用一(德)就足夠了的「道」。「無」,是道的一種代稱。「無為而治」,是道為而治,因為道生德養,道並不司理直接治理之職,故用「無」字表述尊道而治。當時的人類通過修之身,天人合一,而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在道之下,人人一律平等,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善惡美醜之別,人人都自覺地慈愛萬物,平等相待。萬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老子·德道經》),道生德養,在唯道獨尊的自然信仰中,眾生平等,人與人都是兄弟姐妹,物我一體,沒有分別。「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恆自祭也。」(《老子·德道經》)。只有道是最崇高至上之尊,而人類無貴賤,尊道而禮祭大道是社會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

當人的私心慾望逐步滋生以後,由於修之身而天人合一實踐的普遍性開始降低減少,能夠達到修之身而天人合一境界的人數也同樣逐步減少,這就使人們對道的絕對信仰開始產生動搖。由於當時社會的領導者仍然是修之身天人合一的佼佼者,他們在民眾的公推下擔任公職管理社會,因此社會的主流仍然是「無為而治」。當人們的心靈和行為的德性品質開始下降,進入德的崩解初始狀態,這時整個社會就下滑進入了仁治時期。這是道治、德治轉折過渡到仁治時代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仁治時期,人類就需要「法」的規範和制約,維護心靈德性和行為不離道德。因此作為五帝之先的軒轅,這位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的黃帝,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並且撰寫了一部修身治世的經典之作——《黃帝四經》。尊道貴德,順天應人而維繫著整個五帝時代的仁治社會狀態。

古代中國的神州時期,在道德治世開極和仁德治世開極時期,各誕生了一位大智慧的聖人級人物,這就是伏羲和黃帝。這絕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大道無為化生的必然結果。

伏羲,修之身天人合一步入道境而創造了東方震旦的易道文化;黃帝,修之身天人合一步入道境而創造了法道文化;易道文化和法道文化為中華道德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中國文化的DNA,就是唯道獨尊,尊道貴德的道德文化。在自然科學中,生物學超越了細胞水平,發現了生物的基因DNA,才使得人類進入了生物工程時代;而物理學超越了分子水平,發現了原子、電子、中子、質子等物質基因,才使人類進入了原子時代。

人類的精神文明要想進一步飛躍,就必須找到人類文明的文化基因,找到文化誕生的源頭活水。由於任何基因都是產生在它本身的原生態之中,而中國文化的原生態只要展開歷史的畫卷,就不難發現她並不是春秋戰國文化,不是義治、禮治時期的封建文化。依據老子五千言開篇中的揭示,義治與禮治時期的封建文化只是次生態文化,並不具備中國根文化的全息性,它只是全息性基因的一種蛻化變質。所以,只有代表道德文化最高形態的伏羲易道文化、黃帝法道文化和老子的德道文化,才是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基因文化。基因文化不能全面把握,那麼社會發展也就必然殘缺不全,社會的偏殘缺廢也就在所難免。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大系統性上,是一部道德文化而不是單純的儒學文化,道德文化的歷史遠遠早於儒學文化數千年之久,並且道德文化是儒學文化的源泉。道,是中華傳統文化各家學說、各個學派的總歸宿和最高境界,也是世界各宗教理義中的最高境界之一。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上溯其祖根,是初創於伏羲的「易道文化」;成形於軒轅黃帝的「法道文化」;成熟於老子創立的「德道文化」。這個「易道」、「法道」、「德道」,全部都是唯道獨尊。「抱道無離論天下」、「執一以為天下牧」的學說和思想,她們共構成「以易闡道、以法論道、以德證道」的三部曲,非常完美地構成了中華道德文化大系統。

道德文化,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也是中華民族衍生髮展的靈魂,同時也是後世各家學派誕生形成的生命源泉。道德文化這個基因,主宰著中華民族2500年以前的漫長歷史發展時期;同時,她的升降浮沉、殘缺重拾決定和影響著250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社會進程的迭盪起伏。

中國道德文化之肇始,易道文化之發明:

太昊伏羲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國遠古時期的聖明帝王,又名太昊、太皞、宓犧、庖犧,風姓,以木德(仁)而王,是為春皇,都陳(今河南淮陽),在位百十一年,一雲百六十四年。太昊伏羲葬於陳。神農氏踐位。

伏羲以龍紀官建制,自號龍師,其部落的子民也就是龍子龍孫。這些龍子龍孫繁衍生息,數千年之後演變成如今的中華民族,故華人就有「龍的傳人」之稱。因此,伏羲為「人文始祖」,「以木德繼天而王」。

班固在《白虎通德論》曰:「謂之伏羲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覆後,卧之去去,起則吁吁,飢則求食,飽則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革。於是,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伏則觀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天下。治下伏而化之,故曰伏羲也。」

漢代《遁甲開山圖》云:「女媧氏歿,大庭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矢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15代,襲庖羲氏之號,1260年」。可見伏羲氏又代表原始氏族,並延續了上千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黃帝時有萬諸候」。

另據《竹書紀年·太昊庖羲氏》,載太昊伏羲氏「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造屋廬。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裡;栗陸為水龍氏,繁滋草木,疏導泉流」,「以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是謂龍師而龍名」。這些記載,說明伏羲氏族是由眾多氏族組成的較大的部落群體,並以龍為氏族圖騰。龍在當時也肯定是一種廣泛存在而尚未絕跡的動物。

伏羲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國人確認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如《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現在能夠見到的、最早期的有關伏羲的記載,多散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的著述之中,自秦漢至明清約二千年間,至少在將近數十部的經史古籍中,保存著伏羲事迹。

據文獻記載,太昊伏羲氏繼有巢氏之後,早於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為百王先」,為「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在人類社會文明進化時期,伏羲尊道而修身,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慧識和智識同步雙運,具有豐富的科學創造力。他通過修身運用內求法證出身內的河圖,從而天人合一感悟出無相的大道自然和有相宇宙的真理,從而演畫出八卦,成為易道文化創始者。據文獻記載,在中華民族流傳的人文始祖中,燧人發明火,有巢發明居,神農發明農業、藥物,惟有伏羲,他幾乎集中上古時期所有的發明創造,立下了齊天功績,後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讚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像日月那樣光明無私,是道在人間的化身。

《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裡面記載了伏羲氏的出生。

由漢儒戴聖整理的《禮記》,又稱《小戴記》,是較多記述伏羲事迹的儒家重要文獻。如《禮記·月令》,載「伏羲制以儷皮嫁娶之禮」,「執伏犧牲」。《禮記·曲禮》,載:「伏羲作琴瑟以為樂」。《禮記·樂記》,載:「伏羲樂名《立基》」。

《漢書》、《帝王世紀》、《史記·補三皇本記》等古代文獻中,仍然保存了大量原始的伏羲史料,彌足珍貴。如: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律曆志》中說:「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三代稽古,法度章焉」。《漢書》敘事周密詳盡,具有很大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班固在這一部史學名著中認為夏、商、周三代國家典章制度的建立可以上溯至伏羲時代,對伏羲的歷史貢獻給予了很高評價。

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記》載:「太暤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之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以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其帝太昊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十一年崩」。司馬貞的這段記載,主要以《帝王世紀》記載為依據,對伏羲的生平、功德和傳說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成為目前研究伏羲事迹的主要文獻。

伏羲是中華文明的肇啟者,以畫八卦為標誌,將中國歷史帶入新的文明時代。然而伏羲畫八卦又是建築在河圖的基礎之上,關於河圖歷史上眾說紛紜,在此有必要作出一點探討。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國道德根文化初始的基因文化,是八卦靈感的源起,是陰陽五行術數文化的發端。河圖洛書誕生於伏羲天人合一深度狀態的真知中。他是在運用修之身內求法,達到天人合一之境後,通過體之於身獲得此圖案,然後繪畫成可觀性的圖形進行保存,一直保存至周末而被毀。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貴德修身、天人合一的內求法,已經在社會上明顯隱退,能夠通過內求法獲證至內境出現河圖而與宇宙外河圖相應的人,明顯稀少下來。人們都開始外求於前人書畫記錄下來的河圖進行探索研究。按照傳統的說法,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找到最原始的河圖、洛書就等於找到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源頭。直到周成王時代,記錄下來的河圖、洛書還在皇宮陳列著;經幽王之亂,西周的國寶被犬戎劫掠一空,河圖、洛書從此也就不見蹤影。

孔子因為沒有掌握系統性修身的內求方法,只知外求於歷史的記錄,因此天天祈盼河圖、洛書能夠重新再出現,但是他一直等到晚年也未能得見。河圖、洛書究竟是什麼樣子?它們在上古時代有什麼用途?歷史文獻未能記載下來,成為了千古難解之謎。

河圖洛書,是中國道德根文化中來自上古時代修身內求法而產生的圖案,伏羲正是通過修之身而內求,進入天人合一狀態以後,觀察到而誕生出這一圖案,並且記錄下來,並且由此而產生易理哲學而畫出八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源生於此。它們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易經、風水、五行、子平八字、紫微斗數、擇日等占卜學中。

「河圖」一詞,最早記錄見於《尚書》,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尚書》記述:「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書·顧命》有「天球,河圖。」傳云:「河圖,八卦;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時「河圖、洛書」是指什麼?尚無記載。《周易·繫辭傳》:「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因此孔子從古籍中記載得知,河圖為伏羲時代黃河出現一匹龍馬,其身上有文采圖案,謂之龍馬負圖,伏羲將其文字記載下來,因其出於黃河,謂之「河圖」。另外於《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禮記》中的這一段解釋,將古人在修身內求法中的觀察所得,移植成身外的實景現象,頗為有趣。其實,在修身內求法中,本身就將心意比喻為龍馬,而腎氣之精則喻為神龜,當實踐至金水分形階段時則會呈現龜形的全息圖像。人體脊髓內的腦脊液循環系統則喻為漕溪黃河。拴心猿鎖意馬,進入深沉的靜定之中,心液(擒龍、伏意馬)下降,腎氣之精(神龜)上升(亦稱伏虎),心內陽中陰精與腎內陰中陽精自然結合以後,必然會自動進入黃河漕溪的脊髓之內運轉,逆行而上進入大腦,在腦中呈現圖像,少數人可以在大腦出現內河圖全景圖像,類似旋極圖。當內河圖穩定以後,必然會由光點產生光柱衝出頭顱而與宇宙全息星象相連接;宇宙中的河圖亦同樣形成光柱下降,與這些光柱相連接,從而在心身了了若無之中,產生更為細緻的全息圖形與圖像。記錄下來也就是河圖的產生之源,這就是古代修之身內求法而獲得河圖洛書的秘密,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種修身狀態。

中國的道德根文化,完全是一個「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真文化,也就是一種通過修身而達到天人合一,獲得自然、宇宙真知的文化。古代中國的文字以及歷史記載,都緊密地與修身實踐的結果相連。但是從夏啟以後,由於整個社會開始離道失德,家天下的「天下為家」取代了「天下為公」,人的私心貪慾與日俱增,修身文化才逐步退出主流社會,流傳於民間。而主流社會則純以後天智識為用,缺乏修之身的實踐。所以對古代修身實踐下所誕生的文字以及文化記載,逐步失去準確的解讀能力。這些現象早已萌生於夏啟時代,逐步嚴重地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自此肢解、歧解文化的現象日增,發展至近代似乎已經面貌全非。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像栩栩如生,與近代幾無差別。河圖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而且墓葬主人在被埋葬時已經預知必被後世所發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龜腹玉片,則為洛書圖像,距今約5000多年。可知那時人們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圖、洛書之數了。據專家考證,形意墓中之星象圖可上合二萬五千年前。

這一考古發掘成果,更為明顯地驗證出中國道德根文化完全是誕生於「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內求法之中。青龍和白虎以及朱雀和玄武的圖像,全部都是在修之身而內求實踐之中,在人身內身國中可以完全呈現顯示的圖形,並且具有活力性。當修身進入內求法深層時,不僅四象可以呈現,整個宇宙的圖形皆可出現,這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之境。所以古人才有「人身一宇宙」之說。

在宋朝之前,太極與河圖洛書的記述只有文字,一直到道家一代宗師陳摶,他又號稱「陳泥丸」。「泥丸」即是人體大腦中央區域,整個大腦又全息地與整個自然宇宙相對應。他採用此名,說明他的大腦中天人合一狀態極為完整細緻。由此修身內求法所得,他才提供出了久已失傳的河圖、洛書、太極等完美的圖案。但是近代的研究者,卻罔顧陳摶是一位道家的宗師,棄道家修真運用內求法,獲得天人合一的體驗於不顧。妄言和誤導後學,推測陳摶老祖曾經在中原地區進行長久的考古工作,將道家一代宗師描寫成了挖別人祖墳的「盜墓賊」,說他可能是因挖掘出伏羲、神農乃至黃帝時代的古文書,而破解了太極圖與河圖洛書的千古之謎。

陳摶首創「龍圖易」,融合了漢朝至唐朝的九宮學說以及五行生成數的理論,提出圖像,名之為「龍圖」,始將消失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後天圖、陰陽太極圖重現於世。

陳摶老祖提供出河圖洛書,並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因為宋代及明朝時期,道德根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將會由於儒家理學派的出現使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再次出現嚴重的文化「基因突變」,使傳統文化向離道失德方向墮落更遠。理學派根本沒有承傳系統性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修身內求方法。理學派只知僅憑後天聰明的智識,從古籍和道家學說中移植文字所記載的理論,裝扮充實自己的理論。如果河圖洛書仍不出現,理學派將會使中國的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徹底丟失,畸變成難以想像的形態。陳摶正是由於修之身達到天人合一之境以後,具有超前的預見性,才將自己的實證所得貢獻於社會;從而在將來理學出現時,能夠保護中國道德根文化的基因,不至於徹底敗喪於理學的絕境之中。為後代接續道德根文化基因,恢復尊道貴德的根文化留下了一線光明。

「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方法,在尊道貴德的前提下,自古迄今不易不替。伏羲當年,同樣是依據修身而天人合一獲得河圖,依據河圖而畫出八卦。據《易·繫辭》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田以漁,蓋取諸《離》。」這短短72字,是有關伏羲生平活動的最早記載和描述,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繫辭〉》中記載完全一樣。「以通神明之德」,則是易道文化的靈魂之所在。以易為工具,以修身為基礎,才可能跨弦通靈,通靈達神,而明明其德,遵循其德而行、而為。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的記載,知上述72字乃孔子所為,並且在出土的《帛書〈二三子問〉》中同樣得到了證實。

我們從孔子的評述中,也不難看出孔子當時修身的層次和天人合一的狀態,還只是「志於道,據於德」,而遠不及於伏羲、黃帝和老子。他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概念模糊,未能闡明「修身合道」之意,孔子曾說:「《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者而義行之耳。」這一段話足見孔子並不沉迷於易術的高尚品格性,但也反應出孔子缺乏修身內證的逆向求證,只能用後天智識觀察吸取易中之德,而未能見易中之道。所以,他未能直接揭示出伏羲的易學源於道,就是易道文化。以易尊道、論道、證道、合道;以易演化「道生德養」萬物之義,天下循道而治理之理。

作為《易》的基本組成部分,八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是道家文化的創始,同時也影響了儒家幾千年,所以《易》又有「中華文化之源」的說法。八卦的誕生,是伏羲易道文化的結晶。《賁》卦《彖》曰:「剛柔相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由此發源,因此八卦是中華文化文明起始的重要標誌,也是人類文化史的首創,源自於肇始文明的伏羲。太昊伏羲氏時代,「不設法度而天下不亂」,所依靠的就是人們自覺信仰尊奉大道的心靈和八卦的經天緯地之功用。

八卦易道揭開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八卦是古老一元四素學說(德與道為一元,象數理氣為四素)的完美體現,她既是道的規律性,又是德性能量物質,又是數,又是象,又是術,又是理,又是氣,又是方位。人們把八卦的八個符號稱之為「無字天書」,把「易術」稱之為「天機」。其有廣大悉備的體系,囊盡道○、德一、太極、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九宮萬象之體用。八卦的核心理論是陰陽一斷一連兩個爻符號,建立了「一陰一陽謂之道」,即一虛(道、○、無相)一實(德、一、有相)表述著「道生之,而德畜之」(《老子·德道經》)的真理,是修身治世實踐道學的源頭體系。中國古來史家奉《易經》為「群經之首」,是「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八卦高深精奧的理論,即使在六千年後的現代,當代世界的一流科學家也無不為之驚嘆不已。

《易》為中華文化群經之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中國古代各種學術支派,無不起源於此易道文化。綜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易經》這部古籍文獻使古今中外的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乃至君、百姓均對其特別關注,千百年來探求不已,玩索不止。清朝乾隆欽定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盛讚其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易經》是七千年中國文明史的源頭活水,被中國三大學宗奉為圭臬:道學尊其為修身治世天人合一秘笈的奠基之作;儒學奉其為《十三經》之首;佛學也推其為「理宗」;而且她也雄居世界著名經典之列。其地位之顯赫、聲譽之崇高、影響之深遠、作用之神奇,不可不謂之為「天下第一書」。這在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和空前絕後的。

歐洲的哲學權威榮格,在英文《周易》再版序言中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周易》(八卦),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周易》(八卦)相延6000年之久仍然具有價值,而且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有相同的地方。」

瑞士一代心理學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1875-1961),讚譽《易經》:「很可能再沒有別的著作像這本書那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生動氣韻。」

德國辯證法大師黑格爾(G.W.F Hegel),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

美國哲學家卡普拉(F Gapra),在《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中說:「可以把《易經》看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權威們認為,它在中國幾千年來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聖經》才可以相比。」

丹麥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玻爾(N.H.D.Bohr),在1927年建立了互補原理,引起世界轟動;但當他在1936年到中國講學時見到《易經》太極圖時,便驚嘆「中國人幾千年前就有了互補的理論思想,並以圖形表示」。他手捧《易經》如獲至寶,將太極圖定為其族徽勳章的標誌圖案。

日本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時,統御大權的皇室就宣布:「不知《易》者不得入閣。」正如唐太宗開國宰相虞世南所云:「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德國現代生物遺傳學科學家申伯格(M.Schonbergre),在1973年出版的《生命的秘密鑰匙:宇宙公式<易經>和遺傳密碼》一文中說:「首次發現的六十四個生物遺傳密碼的『詞』,與六十四卦相對應。」

美國國際易經學會主席成中英,在《大易集成》中說:「我們說《易》是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的原點和源頭活水毫不為過……」

英國劍橋學者李約瑟(J.Needham),在他著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中國類似《易經》等古代科學技術知識曾極大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為全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

《易經》推動西方科學發明的發展,創造產生了豐厚的成果。萊布尼茨(Gottfled Wihelm Leibhiz 1646--1716年),率先翻開了西方易學應用史的新篇章。

萊布尼茨,是德國人,他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大數學家和微積分的奠基人。1666年獲阿爾夫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他因長年研究數學的結果,與牛頓同時獲得微積分創始人的殊榮。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11月間,萊布尼茨收到了他的朋友寄給他的太昊伏羲氏的「64卦卦序圖」與「64卦方圖」。寄件人,是他的好朋友在中國的傳教士鮑威特。這位苦於研究二進位的世界著名大數學家看後,大吃一驚。原來,他大半生所研究的「算術二進位」,中國的太昊伏羲氏在六千多年以前已經解決了。萊氏以連畫為一、斷畫為零判斷,不但在這兒發現了數字和符號的涵義,而且由八卦的八個符號的寫法悟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數值意義與數序關係,從而發現了二進位的二元算術理論。

後來,在他給鮑威特的信中說:「我的二元算術和伏羲易著之間的關係,人們知道伏羲是中國古代的君王,是世界有名的數學家,中華帝國、東方科學的創立者。這個易圖可以算現代科學最古老的紀念物。然而,這種科學依我所見,雖為六千年以上的古物,數千年來並沒有人了解它的意義,這是不可思議的。」他驚嘆道:「中國人,了不起!」

萊氏正是運用太昊伏羲氏的「算術二進位」,繼續做出了「二元命數法」及其相關的一系列的工作,包括他對「加法器」的改進與製造的世界上第一台手搖計算機。更重要的是,他首次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演繹出著名的「數理邏輯」。今天仍為國人所仰慕不已、並引以為自己行動圭臬的西方「數理邏輯」思維,其淵源竟來自於中華的古老易學!這真是一個黑色幽默。

萊氏的「數理邏輯」迸發出八卦的慧靈,並未就此遏制,假借萊氏之手又傳到了英國。1854年英國昆士學院數學教授布爾(George Boole LLD,1815--1864年),發表的《思想研究》一書,「對邏輯作一數學分析」,就是萊氏數理邏輯思想的繼續。

然而,對「二元算術」的認識是一碼事,利用「二元算術」大律掀起波瀾形成潮流又是一碼事。直至1938年,這個塵封六千年的「二進算制」八卦,被美國一個名叫冼能(GlandeE.Shannon)的碩士班研究生所接受。這位碩士研究生以非凡的天才,產生了「火花放電」的世界科技劃時代效應。冼能將二進位邏輯應用於電路中,著為《替續器及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論文,打開了伏羲八卦二進位實用塵封的閘門。即陽連畫為一,陰斷畫為零,逢二進一,終於使「手搖計算機」發展成了「電動計算機」,乃至電子計算機,也就是當今風靡全球的電腦。終於,人類打開了電腦時代的閘門。

八卦的魔力,在6000年後使萊布尼茨的哲學、數學乃至數理邏輯學永遠載於世界文化寶庫中,使冼能躍居於「落實於電路之中」的首功地位。太昊伏羲氏也被推舉為世界尖端科學舞台的巨擎!

太昊伏羲氏所創畫的八卦,作為當代世界尖端科學的標誌,被嵌在完成於1946年的世界首台電子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上,成為中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對世界尖端科學貢獻的歷史見證。

正是由於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世界其他尖端科學亦籍以迅速拓深和發展。當代世界尖端科學,諸如混沌理論、一元數學理論、物元分析理論、天地生偶次序理論、全球地質構造呂德斯線理論、地球經絡穴位理論、地球自然節律理論、自然同期可公度理論、生物全息理論、宇宙全息理論、生物64種遺傳密碼破譯理論、人類基因工程理論等等,其中就有十三項的母體理論皆源於「八卦」原理。

由此可見,古往今來,人們盛讚「八卦」,稱之謂「無字天書」,這種說法的確不是空穴來風。正因為八卦以大道最簡潔、最直觀、最簡易的象數形式,高度概括涵納了天地萬物的變易氣理,才使她具有了無中生萬有的無窮生機和魅力。

這些智者的真知灼見,以及無可辯駁的科學成果,都充分反應出《易經》中具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的易道真理,一個陰爻「○」和一個陽爻「一」中所蘊含的自然以及宇宙的真理,既簡明扼要又豐富萬有。居於○而用於一,才是駕馭宇宙萬有的根本之道。離開道○和德一而研究萬事萬物,必定自生歧途萬端,最終還是必然要回歸於道○德一,從而整體綱領性地把握自然之道。與其遲歸,不如早歸速歸。

再次回顧這些史實,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十六世紀後西方取得了如此輝煌的科學文明創造成果,而屢屢將中國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遠遠地甩在身後了。當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拋棄尊道貴德,遺棄「修之身其德乃真」以後,在大肆篡改割裂古人道德智慧文章,並且痛加否決毀滅之時,她卻悄然西遊歐洲和世界各國,以頑強的生命力在西方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憑藉著西方精神文化信仰尚未沙漠化的土壤,結出了令國人驚羨不已的輝煌科技成果,至今也仍為炎黃子孫們所仰以鼻息。

我們離道失德丟失文化基因的病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罹患,在漢代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開始侵入肌膚,在明朝的「八股興而經說亡」之後就已經病入骨髓,在國家教育中徹底背叛了易道文化、法道文化和德道文化,異化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基因,離棄了自己精神文明的源頭活水,衰敗也就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中華文明肇始的易學,在國內至今仍僅以街頭擺攤卜筮的末流身份苟延殘喘地寄身於中華大地,我們羨慕西方文明中的科技發明創造成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國家人才輩出富於科學創造力,可是我們的教育卻將自己民族祖先通過修之身而在天人合一狀態下獲得的科學成果,視為迷信和糟粕。這,的確是民族丟棄道德根文化的劇痛和科學的悲哀。

道德文化之發展,法道文化之誕生:

翻開《史記》第一卷,太史公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尊道貴德、依法修身、法治昌明的時代。這一歷史時期,共有五位賢君聖主統領天下,協和萬國,他們分別是軒轅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

三皇時代的道治與德治社會,隨著社會人們私心和貪慾的增加,尊道貴德的信仰與信念開始在私心貪慾的阻隔中相對道治和德治時期有所淡化,不能保持住純真的「少私寡慾」的狀態。不能無私無欲,也就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見素抱樸」,也就不能毫無條件地尊從順應大道。此時,易道治世也就失去了道德心靈並行不悖的穩定支撐。僅憑易道就難以達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的發展。

此時,在整個社會離道失德出現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就誕生了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修之身而治天下的一位奇才,他就是軒轅黃帝。黃帝通過「修之身,其德乃真」,天人合一而掌握著無所不包的道法,依據道的法則,創造制定出世間法、人間法、社會法規範心身,實踐天人合一以明大道之法。他創造出法道文化,針對人們離道失德而產生的身國內現象和社會國家的共象,進行符合自然大道法則的規範性制約,使中國社會離道失德的現象不至於失控而迅速衰敗,法道文化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不要脫離大道。這就是他所創造的法道文化,他的法道思想、修身而治天下的理論和方法,主要保留在他的《黃帝四經》一書之中。

黃帝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黃帝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黃帝時各部落之間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黃帝修之身,其德乃真,天人合一而依道法治理社會,他整頓軍隊,用武力統一各部落,於阪泉戰勝炎帝,又於涿鹿擒殺九黎族的首領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擁戴,被擁為聯盟共主,建立道法為治基礎上的民主聯盟共和國。

黃帝法道文化與伏羲易道文化,有著極深的淵源,都是源出於修之身天人合一以後,感悟自然大道法則規律誕生的大智慧和科學創造力。例如伏羲氏「造書契,作甲歷,定四時,造琴瑟」;而黃帝則招納以道修身而有造詣的人才,共同進行「造文字,定干支,作甲歷,作音律」等,這些都是在先祖伏羲易道文化的基礎上,全面予以繼承和進一步發展。黃帝軒轅氏帶領先民開發原始農業,研討醫藥經典,發明指南儀,製造干戈、戰車,燒制陶器,冶煉寶銅,立銅為幣,定曆法律率,官有官室,民有定居,集五行之大成,立干支算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依據史載,在太昊伏羲氏作甲歷之後,就只有黃帝這位遠古帝王製作甲歷。在中國歷史上,伏羲氏和軒轅黃帝作甲歷,中國的紀元與紀年就正式開始了。

從太昊伏羲氏至炎帝神農氏,從炎帝神農氏到黃帝軒轅氏,中華古姓氏伴隨著龍的圖騰一脈相傳。至黃帝軒轅氏之後,一直到舜、禹,個個古帝,皆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即龍的子孫。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姬氏。」

《尚書·序》記載:「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藉生焉。伏羲、黃帝、炎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從《尚書》的「言大道也」和「言常道也」兩句綱領性概括之中,大道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祖根,是文化的源頭活水。自從中國有了歷史的記錄,我們就不難看到,東方文化史就是一部尊道貴德而修身的文化史。尊道貴德修身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德修身與中國文化血肉相連,永遠也無法抹去。一旦分裂開來,也就無法正確地解讀中國文化史。社會的發展一旦離開道和德,也就必然誤入歧途。

《列子·湯問》中有一段有趣的記載,但是稀見有人作出正確的解釋:「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翼若垂天之雲,其體稱焉。世豈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江浦之間生麽蟲,其名曰焦螟,群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棲宿去來,蚊弗覺也。離朱子羽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虒俞師曠方夜擿耳俯首而聽之,弗聞其聲。唯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齋三月,心死形廢;徐以神視,塊然見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氣聽,砰然聞之,若雷霆之聲。」

這個故事並不是寓言,也不是神話。它就是一個修之身,突破有相宇宙環境以後,與道同體進入無相自然的高維空間內(古代亦稱為「虛空」、「法界」),親身觀察體悟所得。只有修身才能「徐以神視,塊然見之」、「砰然聞之」。在古代人們惜紙墨如金的時期,祖先們為什麼要將這種史實詳加記載呢?這不就是要告誡後人:有相的世間之外,還存在著無相的自然環境,昊天之上,存在著道的環境,只有修之身才能知曉嗎?!

正如這段歷史記載所言,黃帝就是一位歷史上傑出的「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成功實踐者。據史料所載,黃帝生有異於常人的稟賦,早期即遇到廣成子的一位徒弟而初識「至道」。他29歲改姬王而稱玉王時,就以德令行天下。並且親自前往崆峒山拜廣成子老先生為師,「再拜稽首」其「至道」,前後達3個多月。廣成子曰:「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大約十年後,寧封子在青城山著成《龍騰經》,黃帝專程前往拜讀,並築壇于山祭拜大道而領受經典,他賜封寧封子先生為「五嶽丈人」。其間又垂問先生真一之道的奧義,寧封子則指引黃帝尋找峨嵋山天真皇人,軒轅遂又前往峨嵋山請問「真一之經」。《抱朴子內篇·極言》篇中介紹說:「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咨涓子,論道養則資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秘要,窮道盡真,遂升龍以高躋,與天地乎罔極也。< div="">


推薦閱讀:

漢語中有哪些詞語是外來語的音譯?
形式的旋律
為什麼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
三千世界的色彩與喧囂 | 印度 · 目的地
如何優雅地腳踏 N 支船,還被深深愛著?

TAG:道德 | 文化 | 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