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誌·民情·節慶習俗
海豐縣誌·民情·節慶習俗
一、春 節 海豐民間過春節,在農曆十二月下旬就開始準備。家庭主婦們必須「采塵」,即把房子上下的灰塵打掃乾淨,連傢具碗筷也要認真洗滌一遍。農曆十二月二十四送神上天,傳說這天眾神要赴天廷「述職」,各家都備牲儀香燭祭神,祭畢,將紙神座揭下當天焚化。二十六日開始蒸年糕(甜粿)。三十日,家家戶戶蒸「發粿」,發粿有「發財」之意蘊。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家家戶戶貼對聯和門神像。這天是全家大團圓日,男女老少都必須回到家中,即使在外地工作或在港澳的也要趕回來。家家戶戶殺雞宰鵝鴨,備辦牲儀香燭,先拜神明,後祭拜祖宗。巨姓大族,還要集中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當晚各戶男女老少都洗澡穿新衣,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飯後,長輩給未成年的晚輩分送紅包,稱「壓歲錢」。已出嫁的女兒不得在娘家過大年夜。
正月初一早晨,各家拜神,燃放「開門炮」,吃素菜,虎獅班上門拜年。上午,一家之內,一村一族之內,晚輩向長輩拜年,出門見熟人,互道「恭喜發財,萬事如意」。這一天,人人都要說吉利話。初二日開始,親戚之間互相拜年(稱「相巡」),各家備辦酒席接待親朋。「相巡」要以輩份大小為序,如先外公外婆母舅,次岳父母,然後是其他親戚朋友。「相巡」須帶紅柑、發粿、甜粿、豬肉等禮品,還要給長輩及晚輩送「壓歲錢」。「相巡」相延到農曆正月初八。在這期間,各地做大戲、舞獅、唱曲等等,熱鬧非常。初三日,每家每戶將幾天來堆積在家的爆竹紙屑或其它垃圾送到遠處的河邊,俗稱「送窮鬼」。初四日,家庭主婦帶著孩子及禮品回娘家,俗謂「初四返外家」。至初七日,吃七樣菜。客家山區則吃「七樣菜茶」,即是大蒜、芥蘭、荷蘭豆、生艾、茴香、薄荷外加芝麻、花生和綠茶為原料,擂成粉漿,沖入開水的客家擂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家庭於除夕夜到酒樓吃「團圓飯」。親戚朋友拜年,也在酒樓擺席宴請。機關團體於春節期間舉行「團拜會」,向烈軍屬、老革命及有關人員拜年。各地還組織文藝匯演,節目內容豐富,氣氛濃烈。
二、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初八起,海豐各地城鄉在祖祠前搭起彩棚,叫「燈棚」。十三日為開燈日,凡去年新添男女嬰者,須於燈棚內掛上喜燈。舊時這種燈掛得越多越好,說明人丁興旺。開燈日晚上,男女老少都出來賞燈,拜神,還集中在一起飲「燈酒」。更熱鬧的場面是「搶炮頭」,人們在鞭炮心裡裝上竹管子,稱「炮頭」。由兩個人登上高梯,點燃鞭炮,炮一響,紙花飄飛,人們爭先恐後四處尋找「炮頭」。搶到者,謂是年運氣亨通。第一炮為最尊,叫頭炮,搶得頭炮,全家慶幸。是夜,青年男女一邊打鞦韆,一邊對歌。歌詞自編自唱,多為歌頌太平、喜慶豐收或表達青年男女戀情等等,極具地方風情。山區客家則把一根綠竹尾插在雞籠上,把四枝大麥穗插在大門上方兩側,以祈求豐收。
元宵喜慶,從正月十三日開始,至十六日結束,謂之「十三開燈,十六圓燈」。當今,元宵燈會規模比舊時更為隆重新穎,除民間舊例之外,各地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大型彩車及載歌載舞的遊行隊伍,製作各種新穎的紙燈、紗燈、自動電燈,進行盛大的游燈活動。使元宵的內容更為豐富多彩。
三、清明節 是海豐民間最為隆重的拜祭祖先的節日,有「清明無回(家)無祖」之說。因此,清明拜祖掃墓,男女老少必須到齊,即使遠在外地或在港澳,都不辭千里回來拜祖,以示孝敬祖宗。掃墓之前,必備辦牲儀、發包、香燭、紙錢、鞭炮等祭品。到達墓地,先給祖墳除草、插上紙花(叫「掛紙」),擺放祭品,接著點燭焚香祭拜。祭畢,焚化紙錢,紙衣服、紙衣箱等冥器。並將酒、蚶殼等少許祭品灑放於墳前,然後鳴放鞭炮。現在,則將現代生活用品如汽車、電器、手錶等冥器焚燒,以示送到陰間供逝者享用。全村或全族掃公墓,多在祖墓前圍著吃中飯。如果是頭一年祭拜的新墳,稱「做頭年清明」,子孫要哭一陣,表示哀悼。
是日,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和學校也要組織幹部、學生到所在地的烈士陵園舉行祭拜追悼儀式,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清明掃墓從春分後開始,清明日(一般在公曆4月5日)為最高潮,至農曆四月初一日結束,據說這天是「鬼仔關門日」,不再接受陽間祭祀。
四、端午節 又稱「五月節」。各家在門上貼符咒,掛上蒲葉和艾條,屋裡點燃用蒼朮、白芷打成的薰條,家家戶戶包粽子、吃粽子。傳說這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沉水有關。這天中午的河(井)水(稱「午時水」),據說可以祛除百病,因此小孩要到河裡洗澡,婦女把午時水挑回家珍藏起來,備作配藥用水。
端午節前後各地多舉行「扒龍船」。從初五日開始,一連幾天,凡沿海城鄉都舉行龍舟競賽活動,男女老幼盡興觀賞,氣氛十分熱烈。龍舟競賽或在河或在海,規則有「割索扒」「牛仔踏稻」等。獲舟賽冠軍者,要做大戲還要設宴請客,表示慶賀。自古至今,端午龍舟賽的習俗相沿不斷,成為海豐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有當地童謠為證:「含悲蟬,叫勻勻,叫到五月節,人扒船……」。
五、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又稱「鬼仔節」。這天,各戶備辦牲儀,祭祀祖先,還用米粉摻糖做成圓形或長方形、上面印有谷穗的祭品,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民間於此日捐出祭品,集中擺於宮廟或大墳場上,舉行「盂蘭會」,以祭祀那些無主可祀的孤魂餓鬼,祈求它們不要作祟,以保合境平安。還要用紙紮的「大士爺」(鬼頭)豎立於祭台之上,主持幽靈們會餐。新中國成立後,「祭孤」之典即被廢除。
六、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民間對中秋節的重視程度,僅次於春節。在外地工作者及港澳同胞,均按時趕回家團聚。家家戶戶備辦月餅、柚子、芋頭、糖果等拜月娘的祭品。親朋好友互贈月餅、柚子等物,晚輩要向長輩敬送禮品,叫「送節」。近來送節的禮品多以罐裝花生油、茶葉、酒、高級月餅等為尚。是晚,家家戶戶拜月吃月餅,還請朋友或鄰居一起飲茶飲酒談心賞月,全縣城鄉處處呈現一派團圓祥和的景象。
七、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海豐歷來有重陽登高的習俗。舊時文人雅士有登高吟詩作賦之習慣。現在仍有登高放風箏、野遊等活動。這個節日現作為敬老尊老的活動日,由各單位自行組織離退休老人開展野遊、旅遊參觀等活動。
八、冬 至 俗稱冬節。是日,海豐為人夫者必須回家過節,故俗有「冬節無回無嬤(妻)」、「冬節大過年」之說。這天家家戶戶都做甜丸拜神,備辦牲儀祭拜祖先。每人要吃「冬節丸」、「冬節蛤」,以報一年已平安過去。民間傳說,吃了「冬節丸」,人人長一歲。
推薦閱讀:
※洪江習俗
※客家婚嫁歲時習俗
※相約端午,體驗風俗
※【走進非遺】貴州天柱侗族婚戀習俗
※各族喪葬習俗
TAG: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