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當今社會流行這樣一句話:「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的成才,情商佔80%,智商僅佔20%。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情商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影響因素。
究竟什麼是情商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將情商(簡稱EQ)定義為「擁有認知我們自己的感受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從而促進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並且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
不過,對於愛子心切的父母來說,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體會到持續的快樂、開心等正面的情緒,不希望孩子經歷憤怒、嫉妒、沮喪、失望、悲傷、焦慮、不耐煩等負面情緒。有些父母甚至還會給這些負面情緒貼上道德的標籤,如果兩個小朋友因為爭搶玩具發生打鬧,我們總喜歡給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而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因為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奪而產生的憤怒情緒,藉由身體語言進行表達的行為表現。
其實,情緒是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對錯的。只要我們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這些負面情緒。如果孩子無法了解這些感受,他就不能學會認知自己的這些情感,當別人經歷這些情感的時候,他也無法去理解,更談不上管理好自己的這些情感。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只會發泄自己的這些情緒,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0—5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時期。丹尼爾戈·爾曼強調,人們 EQ的形成開始得極早,嬰兒已經開始感受和學習,進而在整個童年期逐漸形成,建立我們已有的觀念,孩子腦部的發展在0-5歲時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別在情感能力的學習方面。丹尼爾·戈爾曼和他的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五歲的時候就訓練他們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些孩子在八歲時,他們的身心狀態會更好,他們的學習和與同伴的社會交往會表現更好,身體也會更健康。
由於認知能力和心智水平逐漸提高,小學階段的孩子比學齡前的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情感,能識別情感背後的原因,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呢?
讓孩子學會暫停自己的情緒
「衝動是魔鬼」,我們很多人都深有體會,當人在情緒而非理智操控的情況下,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往往會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從潛意識做主掌控的「衝動反應」狀態,進入到意識做主掌控的「理性回應」狀態。只有在意識主宰的情況下,人才有辦法去做新的選擇,才能夠有效地去解決情緒問題。
那麼怎麼才能從潛意識狀態,就是情緒控制的狀態進入到理智控制的狀態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暫停,讓自己先冷靜,然後再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喜歡在生氣的時候動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讓孩子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預先設置只要舉起手,在腦子裡馬上就會有聲音大聲喊「停」!
我教給伊伊的暫停方式是,讓她給自己設置一句話,當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就下意識地說:「我很生氣了!」聽到這句話,別人就會明白她快要控制不住了。這句話也是在告訴別人需要趕快離開現場了。
引導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波動暫停以後,父母就要讓孩子察覺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這就需要父母成為一個積極的傾聽者,認可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壓制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我們還要幫助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些恰當的與情緒對應的詞語,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利於讓孩子更清楚地識別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1、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導師,我們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機會教孩子掌握一些表達感受的詞語,讓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被作業難住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鬱悶吧!這道題好像很難」;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訴孩子一些關於感受的身體反應。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基本常識,讓孩子了解當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比如,當人們害羞時,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視化材料來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通過繪本、視頻、照片或圖片等可視化材料,聲情並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歷的不同感受。比如,「這張圖片中的阿姨正在為丟了手機傷心不已,眼淚快要掉下來了」;「電視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媽媽,害怕得大聲哭了」;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瑪奶奶走了,思達是不是很難過啊」等等。
4、教孩子通過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來識別他人的感受。我們經常會帶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購物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多留意一些場景,觀察和識別他人的情緒。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隊時突然看見有人插隊,讓孩子觀察被擠到後面的人的反應,了解他人生氣的感受。
5、利用機會讓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們既可以利用真實場景,也可以通過玩遊戲的方式,來為孩子創造機會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你是不是還在為弟弟搞亂了你的抽屜難過呢?你生氣了嗎?」;「如果你的金魚死了,會很傷心嗎?」等等。
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不分對錯的,都是人性的體現。任何人都會體會到快樂、痛苦、抑鬱、嫉妒等令人愉悅和令人傷心的情緒。而父母卻往往不希望孩子表達自己的不良情緒,但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孩子就會去壓抑這些不良情緒。
情緒是可以面對的,不需要被壓抑的,是可以被接納的,疏導的。當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情緒,並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調節和控制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就會向良性發展,自控能力就會逐步增強。
伊伊的很多愛好,往往讓我們這些成年人看不懂。她每次出門,最喜歡撿拾地上的樹葉和石頭,常常把這些分文不值的東西帶回家。這些成人眼中的「垃圾」,卻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寶藏。
她還專門準備了一個盒子來裝她撿來的東西。而愛乾淨的外公,往往看不慣伊伊的這些行為。有一次,趁大掃除的時候,外公把伊伊的寶藏進行了徹底清除,她眼裡的很多「寶貝」都被外公扔進了垃圾桶。
伊伊知道後,跟外公大哭大鬧了一番。一邊哭一邊指責外公:「我的東西,你為何不經過我的允許,就把它們扔掉了呢。你趕快去垃圾桶撿回來。」等外公下樓去看的時候,這些「寶貝」已經被清潔工拉走了。伊伊只好氣得跺腳,我能明顯感受到孩子的傷心和對外公的氣憤。
「寶貝,這些東西是你辛辛苦苦撿來的,有一次為了撿一塊漂亮的石頭,還差點掉進水裡了。如果是我,也會很珍惜這些寶貝的。現在已經被拉走了,你就是把地板跺穿也沒有用啊!爸爸知道,你一定很難過,對嗎?」伊伊慢慢停止跺腳,非常傷心地哭著點了點頭。
我接著對她說:「但外公也是為了讓家裡變得更整潔,才會收拾這些東西的。你現在無論怎麼對他生氣,那些東西都不會長腿跑回來的。外公每天都給我們拖地抹屋,買菜做飯,是不是很辛苦的啊?」
聽到這裡,她若有所思,由剛才的大聲哭泣轉為低聲抽泣,還哀求說:「爸爸,你能不能告訴外公今後不要亂扔我的東西啊?他老是把我的東西扔到垃圾桶。」外公正好在旁邊聽到,趕緊答應她以後一定先問問她再收拾。
為了轉移她的注意力,我馬上接著外公的話說道:「伊伊,爸爸以後帶你去更多的地方旅遊,然後撿更多的寶貝回來收藏。如果把你的收藏箱擠破了,那該怎麼辦啊?」
聽說要帶她出去旅行,伊伊馬上破涕為笑:「我們明天就去廈門玩吧!媽媽說那裡的海灘有很多貝殼,我要撿一大箱回來。」
「寶貝,哪有這麼快呢?爸爸答應你,春節後我們全家都去廈門海邊曬太陽,撿貝殼。」說完,我們還進行拉鉤確認。吃了定心丸的她,又手舞足蹈地跑去給全家人通報我們的旅行計劃。
讓孩子體驗父母如何管理情緒
言傳身教是訓練孩子管理情緒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去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孩子對情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在真實的場景中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在教育女兒的時候,也會遇到情緒崩潰,控制不住的時候。比如,有一次,伊伊對別人出現很不禮貌的舉動,我讓她一個人反思,但是她非但沒有認識到錯誤,反而情緒激烈地說:「你不是我的爸爸了,我沒有爸爸了!」這句話讓我怒火中燒。面對這個令人生氣的場面,我是這樣調節自己情緒的。
首先,我大聲地說:「你這樣說爸爸很生氣」,然後我離開她,讓自己先冷靜冷靜。
其次,當我冷靜以後,我以觀察者的身份重現了當時的場景,當我教育孩子的時候,因為我採取的教育方式,孩子很抵觸,說了很傷人的話。我覺得很生氣,有挫敗感。
接下來,我剖析了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我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覺得她怎麼會這麼沒有禮貌,而且不知好歹,我處罰她了,她還不改正。我其實最需要的是孩子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能改正錯誤。
然後,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女兒不是故意和我作對,是因為我的做法讓她情緒激動,她是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說出那番話的,而且還不是她的真心話。
最後,我的建設性行動是:我要採取一個她樂於接受的方式,讓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能改正自己的錯誤。於是,我改變了最初強硬的讓她自己反省的方式,而是先告訴她爸爸其實很愛她,不能忍受她說的不要爸爸的話。而且,爸爸還很生氣她的不禮行為貌,因為講禮貌是表達對別人的尊重,是每個人都要做到的,我還順勢講了一個沒有禮貌的小猴子的故事。
結果,女兒很配合,她的情緒也完全平復,而且最後我也達到了我的初衷,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願意做出改變。
(本文選自《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
推薦閱讀:
※聰明的媽媽不打孩子! 這樣說一句孩子就會很聽話!
※當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
※朋友親述:這個最常見的遊戲,差點要了我孩子的命!
※讀書會 | 第一輯《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第1期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是天生的學霸,你家孩子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