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備課的十點建議
建議1:備課要有把課改新理念內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行為的意識,但不必期望一節課能體現課改的所有新理念。
新課程的全新教學理念得到了廣大教師的普遍認同。如「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德育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積極的情感;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經歷,拓展學習時空,關注學習過程,豐富學習經驗;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實踐、敢於創新等等。但這些理念能否有效貫徹,關鍵還在於每一位教師是否真正把這些理念咀嚼、理解、消化、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在實踐中落實課改精神。
從備課入手是落實課改新理念的第一步,教師要在備課中有把課改新理念內化為可操作的教學行為的意識,並自覺地把這種意識貫穿於備課的全過程。有了這種意識,才能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形式的組織等方面自覺以新理念為指導,努力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而傳遞出新課程、新課堂的清新氣息。
但在備課中,我們也應客觀地看到期望一節課中完美地體現課改的所有新理念是很難做到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備課並不是把課改的所有新理念簡單相加,生搬硬套地貼上「標籤」,而是應根據這節課的教學實際有選擇地突出新理念中的幾點,並能有效地貫徹到教學實施過程中,這樣的備課才是真實的,才是有意義的。「沒有最好的備課設計,只有最適合的備課設計」。備課中學會了選擇,才能抓住課改新理念的精髓。
建議2:備課要著眼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起點與終點,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設計。
儘管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有所不同,但各學科教學的共同價值卻是一致的,即通過各學科豐富的育人資源,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下,備課往往只關注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訓練。而在新課程理念下,備課要關注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包括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等。
這些綜合素養構成了學生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在備課中我們要在每一環節上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如,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和情境的設計是否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的選擇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是否預留給學生足夠思考和討論的時空等,簡單說就是要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從學生的發展著眼,要求備課要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出發進行設計,要找准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和終點,還要了解學生心理、生理和認知特點、學習態度,了解學生已具備的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等。
從學生的發展著眼,要求備課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情況,並盡量把這些納入到教學設計的每一環節。備課還要備學生的種種「可能」,並細化到考慮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的程度。
從學生的發展著眼,要求備課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設計,包括教學要求,教法設計,重點、難點的考慮,作業和訓練的分層設計等等。
建議3:備課要對教學全過程和教學基本要素進行周密思考和整體策劃。
任何一種有目標的教學活動,為了達到預期目標,都必須在活動之前進行周密思考和整體策劃,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一般認為,備課主要涉及到教學對象(學生)、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這四者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過程的基本要素。上述建議2中,已對教學對象(學生)進行了分析,以下僅談在備課中如何備好其他三個要素。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做到科學、合理、適切,要有可操作性與可檢測性。教學目標關係到在具體實施教學前必須明確「要到哪裡去」的問題。因其他要素均要圍繞實現教學目標來進行,又都要受到教學目標的制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極其重要。教學目標要以全體學生為行為主體,從「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設計,目標指向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教學效果影響巨大,會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因此更要精心思考和設計。
教學策略要有利於教學的整體規劃。教學策略是在具體條件下,為實現預期目標所採用的途徑和方法,也就是在明確「要到哪裡去」後,解決「怎麼到哪裡去」的問題。教學策略主要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一般認為,教學策略不是教學方法,而是教學過程的綜合解決方案,是方法的方法。備課中,對教學策略的考慮一般包括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內容傳遞策略和教學資源管理策略。其中,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結構程序策劃、教學媒體材料設計與開發等,均屬於教學策略的範疇。在教學設計視野中,教學策略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
教學評價要通過反饋來調控。教學評價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三部分,它的目的是將學生的反應輸出狀態與預期目標相比較,看看「有沒有到哪裡去」。備課中,要先確立評價指標,然後從成果和影響兩個方面進行教學評價設計,使教學設計工作沿著預定的方向進展。課後,還要對收集到的教學反饋信息進行分析與處理,從而獲得對教學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進行修改的信息,使教學更加趨於完善。
建議4:備課要在深刻理解課程標準基礎上,解讀教材,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課程標準不但是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引。課程標準對本學科的課程目標、各個知識模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如果能細細研讀,對實現各個知識模塊之間的溝通與整合,對備課都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備課大可不必匆匆從備教材開始,而是要從備課程標準開始,這樣才能居高臨下地解讀教材,把握教材,進而超越教材,用好教材。
解讀教材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掌握教材的特點。教材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備課的結構、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同教材的特點要選擇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老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特別要理出教材的特點,才有助於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科學的教學方法。
吃透教材,是對教材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吃透教材要做到吃透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目的;吃透教材主要線索,把握知識點縱橫聯繫;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訓練點;吃透教材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密度;吃透教材的德育因素等。
超越教材,是對教材的再創造、再組織,體現了新的教材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的話早就點明了教材只是教學的媒介和手段,而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即教學要「用教材教」,而不要僅是「教教材」。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沒有自己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就不會用好教材。
建議5:備課要重視教學環節的有效設計,關注環節間的梯度、過渡和合理性。
教學環節是把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進行合理鏈接,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在備課中,有效的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然而,事實上,備課中教學環節的有效設計卻往往被廣大教師所忽視,大量的無效環節充斥於課堂,這主要表現在環節與目標相脫離;環節設計留於形式;環節間的銜接脫節;環節順序安排顛倒或混淆等等。一般而言,進行有效的教學環節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提出問題環節,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和虛擬情境。並通過新鮮有趣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問題解決環節,要圍繞學生已有的經驗、體驗及未來的發展展開,設置合適的台階,運用恰當的教學組織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討論,凸顯解決問題的過程。
得出結論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得出結論,教師不要越俎代庖,分析彼此的長短處,總結該方法與以前所學的有何不同,反思合作性學習的有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的發展。
其實,從比較成功的一些課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有效環節設計的主要特點。如有效的環節關注到了環節間的梯度,為課堂教學的逐步推進搭建了「台階」,降低了達成任務的難度;有效的環節關注到了環節間的過渡和銜接,給人以行雲流水般的感覺;有效的教學環節關注到了環節設計的合理性,不僅符合學生思維的認知規律,同時還教給了學生如何探索新知的方法;有效的環節關注到了教學容量、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與方法與目標的一致性;有效的環節還考慮到了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的合理性和所採取的課型與教學內容的特徵相符合。
建設6:備課要關注師生雙邊活動,既要重視備教法,也要重視備學法。
新課程倡導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這打破了以往教師對學生的「控制」,教師把話語權下放給學生。由此師生的關係也由以往的「一言堂」轉為一種「對話」。師生雙邊活動具體表現為與每個環節特定教學內容或任務相適應的教學組織方式與方法、學習方式與方法、學習工具的具體運用和操作。尤其是教法和學法更是教師備課時要關注的。
備課要備教法。「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體現了教學方法的層次多樣性和形式靈活性。教師備教法既要熟練掌握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單一的傳統教學方法,還可以採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法、快樂教學法、誘導教學法、感悟教學法、探索教學法等。
備課要備學法。教師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
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方法為重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因此,教師在備課中還要備學生的學法,即根據學生年齡、心理和已有知識水平及教學要求等特點,給學生以高效的學法指導:從課前預習、聽課筆記、知識記憶、分析運用,到課後訓練、筆記整理、知識梳理拓展等方面都應該有相應的學法點撥和示範指導,以便讓學生效仿。
建議7:備課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教學媒體。
教學資源是構成教學的要件之一。教學資源的融合包括社區,家庭資源的整合;媒體,網路資源的整合;其他學科資源的有機整合等。備課中的教學資源的整合包括對大量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分類、篩選,剔除無用資源,使零散的資源變為系統資源,以便發揮其最佳教學作用。整合教學資源要求給學生提供的資源是優質的,這樣,資源的教學效用才能充分發揮。整合教學資源要求分門別類自建資源信息庫,儲備大量的教學資源。那種把備課僅僅定位在研究課本資源的作法,是很難整合出優質的教學資源的。
教學媒體的選擇成功與否也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樹立正確、科學的媒體觀是教師的當務之急。關於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標準,來選擇相對最佳的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是否適合於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是否適合學習者的智力水平、知識水平;教學媒體是否達成教學目標的需要;教學媒體的使用與學習的效率是否相一致等。教學媒體的選擇也並非越現代越好,越貴越好,能用簡單的教學媒體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需用複雜教學媒體。也可以整合各種教學媒體,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整體功能,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
建議8:備課是對課堂教學的預設,但這種預設不應是封閉的、剛性的,而應是開放的、彈性的,要為教學的生成留有空間。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前備課中必須對教學目的、任務和過程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開放的、彈性的預設應具有這樣幾個特點:預設要有預見性,儘可能從學生角度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所考慮。預設要有情境性,創設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的教學情境來推進教學,生成課堂亮點。預設要有靈活性,要為課堂教學的調整留有空間,真正實現預設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預設,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備課中,開放的、彈性的預設要對教學過程的多維設計,不同教學思路的追問,學生間交流與質疑,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方面加以考慮。
建議9:備課不但要體現各學習領域的共性要求,還要凸現該學習領域獨特的個性化要求。
任何一個學習領域的備課除了要對以上八條建議中基本的、共性的要求進行思考外,還應認真分析該學習領域對於學生而言獨特的教育價值,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備課。也就是說在個性化的備課中,不但要考慮該學習領域所涉及的知識對學生的發展價值,還要考慮該學習領域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和不同的路徑;該學習領域發現問題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該學習領域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該學習領域給予學生的特有的學習經歷和體驗等。唯有如此,體現學習領域個性化要求的備課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以下,對七大學習領域及其所屬學科的備課提出一些個性化的建議。
語言文學學習領域包括語文和外語這兩門學科。語言文學學習領域主要是通過字、詞、句、篇的學習和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來實現該領域所特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特徵。但因為一個是母語教學,一個是非母語教學,因此,在備課上,所屬的兩門學科又呈現出不同的個性化要求。語文學科要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注重整體感悟,加強與生活緊密相連的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考慮到字、詞、句、篇的因素,考慮到蘊含在字、詞、句、篇中的語言知識和思想意義。英語學科則要遵循英語教學的規律,注意英語中語言知識與社會文化的內在聯繫。在備課中,教師既要注意教材中有關的文化因素,還要注意思維因素,以話題為主題、以活動為主線,開展「任務型(Task-based)」教學。
數學學習領域包含的學科是數學學科。數學領域對於學生髮展的獨特價值在於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和數學素養,學會用抽象符號表達和提高數學語言表述的水平。因此,數學學科的備課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考慮學生對新的概念、定律、法則、公式等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程度,已形成的數學基本能力等。在教學過程的組織設計上要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引導學生從已知探究未知。在練習上,例題要體現典型性、示範性和啟發性。習題的設計和選擇要體現基礎性、層次性和可選擇性,使數學練習適應不同學生髮展的需要。
自然科學學習領域包括小學自然、中學科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理(自然地理部分)等學科。其中,自然學科、科學學科和生命科學的備課要體現自然科學領域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特點,在探究中體驗過程和方法的思想。在教學內容上,應以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接觸到的自然事物和現象為主。對比較抽象的教學內容,應採用實驗演示、圖表、模擬等直觀手段使之具體化,關注學生產生問題、探究質疑、形成結論的思維過程。在教學組織的設計上應注意內容和活動的層次性,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物理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對落實教學目標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備課中要加強實驗教學的設計,使學生掌握和運用物理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提高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發展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化學學科強調滲透人與自然關係的教育,培養學生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和動手「做科學」的積極性。因此,備課要將守恆、平衡和結構決定性質等思想方法的學習融入整個化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科學思維方式,並努力為學生提供實驗機會和實驗環境。在日常教學中,要解決一些實驗危險或者受設備等條件限制的問題,要充分發揮計算機模擬實驗的特長,將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適時、適量、適度的整合。
地理學科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點,對培養科學精神和培育人文素養具有學科獨特的價值。地理學科的備課要突出概括性、應用性、有遷移價值的地理原理性知識和對地理學科基本知識結構的理解。在教學內容的確定和組織上,要以地理技能的培養帶動地理知識的學習圍繞地理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提高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要積極建立地理與生活的聯繫,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導學生參與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解決地理問題上,給學生創造體驗主動學習的機會和探索的過程與經歷。
社會科學學習領域包括品德與社會、地理(人文地理部分)、歷史、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中學社會等學科。其中,品德與社會學科和思想品德與思想政治學科要以品德教育為核心,對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富有民族精神及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起到奠基作用。在教學設計中要堅持認知、體驗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融知、情意、行於一體。教學方法上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通過生活模擬、情境體驗、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得到啟迪和發展。
社會學科對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社會,並運用既有知識和經驗,多角度地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備課中,應將其視角放在應用學生的既有知識和經驗,分析、判斷和解決具體的問題上,逐步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訓練要注意緊密聯繫社會生活,包括通過歷史、現實與未來等演化發展的比較,對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等的相關分析,對社會的普遍性問題和差異性問題進行探究等。
歷史學科對幫助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認識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培育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具有獨特價值。歷史學科的備課要始終關注讓學生獲得與形成「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通過「情境活動」「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問題研討」「多媒體輔助」「人機交互」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的設計來開展教學。
技術學習領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勞動技術學科。信息科技學科以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過程為主線,以培養青少年具有能適應信息社會需要的信息素養為主要目標。備課中,要設計與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學習中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逐步具備進行信息收集、處理、傳輸和表達的簡單技能,提高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信息判斷的準確性。教學內容的組織應該充分體現「做中學、做中悟」,通過觀察和體驗,將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融入學生感興趣的項目或活動之中。
勞動技術學科是培養學生具有技術知識、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未來國民技術素養的重要課程。這門課程融科學、技術、人文於一體,教學中要重視學科間的相互聯繫,提升學生知識綜合運用水平。備課中要重視動腦設計活動與動手操作活動的合理安排,注重操作實踐。
藝術學習領域包括音樂(唱遊)、美術和藝術學科。音樂學科是學校實施美育、普及音樂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提高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處理上,要正確把握音樂教科書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通過感知、表現、鑒賞、創造四個內容要求,設計音樂教學活動。在學習方式上要充分重視音樂學習過程中個體的內心感覺和自我體驗的客觀規律。在學習訓練上要讓學生投身於「聽、動、演、賞、創」等音樂學習的綜合實踐,注意讓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和創造的活動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各種體驗,挖掘與發展他們的音樂潛能。
美術學科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備課中,要重視對美術學習內容的整體設計,注意針對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設施設備等實際情況,有重點地選擇教學內容。要設計好審美的實踐活動,注意通過審美體驗,使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提高。在學習方法的設計上,通過探究性方法主動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開展「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玩玩」等學習活動。
藝術學科是為提高學生綜合審美能力,開發多元智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設置的一門新的綜合課程。備課中,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針對不同藝術範例主題的具體要求,還要注意不同課型或教學環節的特點,要注意顯性目標與隱性目標的有機結合。要整體思考藝術課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處理要注意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各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融合,以及與人文科學,技術等學習領域相關課程的相互滲透,以促進學生的藝術通感、遷移思維和整合素養的形成。
體育與健身學習領域包括體育與健身學科。體育與健身學科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發揮「健身育人」的課程功能。備課中,對教學內容的選取,應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興趣意向、生活經驗和體質基礎,全力確保基本內容的教學。運用教學機智,合理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關心體育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
建議10:備課要注意不同課型的差異性,從不同角度來探索與創新課型設計。課不但要體現各學習領域的共性要求,還要凸現該學習領域獨特的個性化要求。
新授課以學習新知識為主要任務。在備課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同時也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熟悉的實際生活背景,兼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一般只要求學生初步形成概念、認識規律、了解方法,體現教學目標的分階段要求。對新授課的重點、難點以及如何採取有效的方式來突破,要做到心中有數,並加強反饋訓練。
練習課是為了鞏固和深化所學內容。練習課的目標設定一般略比新授課和實驗課高一些,制定目標時既要考慮訓練內容、形式以及學生的實際基礎,又要體現層次性和個性化要求,以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訓練。
複習課是為了對已學過內容進行綜合、歸類、轉化和辨別,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繫,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準確,從而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複習課的備課要明確複習重點、難點、步驟、方法反饋與評價等,要在雙基練習、能力訓練方面做文章。通過多種方法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知識網路,構建成知識框架。複習課中的配套練習,要做到精選、精練、精講。要選取學科知識點、能力點、學科思維特點和考點的題目。
實驗課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實驗藥品的準備、教具的使用和如何演示實驗是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和合理安排的。對於實驗用的藥品,事先要進行周密的檢查,以免臨時發生了問題,措手不及。教師還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教具,使講授內容更加生動活潑、形象易懂,引發學生興趣。對於需要演示的實驗,教師應預演一遍。最好是用正確的和不正確的操作方法各做一次,把實驗中可能產生的現象搞清楚,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周到。
講評課對於鞏固雙基、規範解題、熟練技巧、開闊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學科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重要意義。講評課的備課要求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答題的情況進行分類統計,了解答卷基本情況、各題得失分人數,對學生的典型錯誤要找准原因,並按知識點歸類,設計變式訓練。(來源:中國校長網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揭示防癌抗癌的12個建議
※遊記:如何利用半天的時間,儘可能的把香港遊玩個遍(建議收藏)
※再造中國區劃的建議書
※給女人的10項約會建議(好好體會
※專家建議:女性15歲前盡量少戴胸罩會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