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
長耳跳鼠英文名:long-eared jerboa學名euchoreutes naso.隸屬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科跳鼠科,而在分類上歸於跳鼠總科,長耳跳鼠由於耳朵較大,被稱為「沙漠中的米老鼠。」我國有數種跳鼠,其中長耳跳鼠基本上是我國特產,分布於我國西北地區。國外僅見於蒙古的外阿爾泰。長耳跳鼠形態比較特殊,可獨自構成一亞科,與其它跳鼠相比,長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極大,幾乎有頭體長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體長8~10.5厘米,尾長15~19厘米,尾端具尾穗;與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極大,長3.8~4.7厘米,占體長的40~50%,後足5趾。分布區狹窄,基本上為中國的特有種。見於中國內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於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外阿爾泰戈壁。長耳跳鼠大多喜歡在夜間活動,而白天則會待在地下的洞穴里。 由於居住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近年來長耳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目前長耳跳鼠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列為瀕危物種之一。-----------------------------------------------------------我以前養過倉鼠。。。現在我想養長耳跳鼠。。。耳……朵……好……大……(誰擰的?)尾……巴……好……長……(誰揪的?)
海豆芽舌形貝(Lingula Bruguire),俗名海豆芽,有4.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已發現生物中歷史最長的腕足類海洋生物,生活在溫帶和熱帶海域,肉莖粗大,能在海底鑽洞穴居住,肉莖可以在洞穴里自由伸縮。絕大部分時間在洞穴里,只靠外套膜上的三個管子和外界接觸。 活化石海豆芽特徵舌形貝呈殼舌形或長卵形,後緣尖縮,前緣平直。兩殼凸度相似,大小近等,但腹殼略長。殼壁脆薄,幾丁質和磷灰質交互成層。殼面具油脂光澤,飾以同心紋。肉莖特長,自兩殼間伸出,深埋於潛穴中,並在腹殼假鉸合面上留下一個三角形的凹溝,稱為肉莖溝(pedicle groove)。外套膜邊緣具剛毛,促使水由前方兩側進入腕腔,再由前方中央排出。小舌形貝兩殼大小相等,長卵形至亞三角形,前緣圓。腹殼後緣比較尖銳,有清晰的假鉸合面和莖溝。背殼稍短。殼面具同心紋,有時呈斷續的層狀,或具放射紋。發現2004年有報道,澄江化石庫中最新發現的舌形貝型腕足動物--海口西山貝(Xianshanellahaikouensis gen.et sp.nov.)。方法運用經典古生物學方法,結合化石解剖、形態比較進行研究。結果貝體輪廓呈圓形,剛毛長、濃而堅硬,肉莖長而粗大,經鑒定為一新屬、新種。結論形態研究表明它們應屬於圓貨貝類,但可能的肌肉系統顯示這類生物可能與神父貝類相關;結合形態特點和生態特徵,認為這類生物並非可能穴居生活,而以肉莖固著海底、營濾食生活。它們的發現豐富了澄江化石庫腕足動物的多樣性,對於理解早寒武世腕足動物分異有重要意義。舌形貝類lingulid包括現存和古代絕滅類型的一類腕足動物。最初見於寒武系,很可能起源於寒武紀以前。舌形貝類是無鉸小腕足類,殼由幾丁質組成。現生屬(海豆芽屬〔lingula〕)見於正常的海洋環境,但在不適於大多數生物生活的多泥、缺氧的半鹹水中更為普遍。小舌形貝屬(lingulella)是寒武系的化石,外形和構造上都與現代海豆芽屬類似。鱗舌形貝屬(lingulepis,大致限於晚寒武世)外形不同於其他舌形貝類,形態更像淚滴。舌形貝類是提供環境信息的有用化石;對於地層對比作用不大;是寒武紀腕足動物群的重要成員。--------------------------------------------------------很古老的動物 活化石阿。。。看到圖 大家想歪了沒。。。
鼩鼱食蟲目鼩鼱科的通稱。體型纖小、肢短,狀如鼠而吻尖長。約20屬200餘種,除極地 、大洋洲和一些大洋島嶼外,各大陸均有分布,但南美洲只見於北部。中國境內有10屬24種。絕大部分棲於濕潤地帶。現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一般體長3.5~18厘米,尾長0.9~12厘米。臭鼩體重僅2克。覆毛細短而密,多數呈褐灰色,有些體側有臭腺,繁殖季節味更濃。眼細小,視覺差,聽覺、嗅覺發達。外耳殼不顯著。部分水生種類的足下具毛櫛或蹼(如蹼足鼩)。臼齒齒冠具發達的齒尖,呈W型排列。適於食蟲。地棲者居多,亦有半水棲或穴居者。晝夜活動或僅夜間活動,不冬眠。平時獨棲。食蟲或其他小動物。唾液腺中常含麻醉劑,可使俘獲物麻醉 。溫帶3~11月繁殖,熱帶終年繁殖。孕期17~28天 。年產數胎,每胎2~10仔。野外壽命12~18個月。因食蟲,對農業有益。小鼩鼱分布於從歐洲西部、俄羅斯到我國西北、東北等地。它的外形有點像家鼠,但鼻子略長些、嘴尖一點。小小的眼睛,能顧盼到兩側和後面。小而圓的耳朵,尖細而能伸縮的吻部,赤色的牙齒,齒式也不同於鼠類。體毛主要為褐色,腹面白色。尾巴長而裸露。鼩鼱的體長僅4—6厘米,尾長4—5厘米,體重3—5克,可以說是世界最小的哺乳動物了。鼩鼱等食蟲類的被毛比較柔軟細密,吻鼻延伸成靈活的吻突,具有五趾型附肢,並具鉤爪,多跖行性,足和尾上有鱗。乳腺開口處具乳頭。它們的頭顱扁平,腦小,大腦半球無溝回,向後不能掩蓋小腦,智力相對低下。嗅葉較大,嗅覺非常靈敏,但眼睛不發達。牙齒一般為26~44枚,雖然是異型齒,但分化程度較弱,顯示出原始的特點,並且伴隨著體形的特化而出現齒數減少的現象。鼩鼱等食蟲類是最早的有胎盤類動物,產生於中生代的白堊紀,大多數是以昆蟲為食的小動物,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原始的一類,現生的食蟲類在全世界有400多種,均為身體被以柔毛或硬刺的、外形似小老鼠的小型有胎盤類獸類。有胎盤類又稱真獸類,是比原獸類(單孔類)、後獸類(有袋類)更高等的動物。胚胎器官在母體子宮壁之間接觸的區域稱為胎盤,是富有血管的海綿狀器官。胚胎在母體子宮內發育,通過胎盤從母體吸取營養一直到成熟。胎盤是真獸類所特有的器官,它們的幼仔一生下來即為活潑的小動物。現生的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屬於有胎盤類。鼩鼱等食蟲類似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動物,但在哺乳動物的進化史上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在中生代上白堊紀地層中就已出現,是有胎盤類哺乳動物中最原始和最古老的一支,在獸類的進化史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大多數比較高級的哺乳動物類群的祖先,特別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目動物、世界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嚙齒目動物和能在空中飛行的蝙蝠等翼手目動物等,都是先後從早期的食蟲類直接分化出來的。不要小看小鼩鼱,它的胃口可大哩。它一天到晚總是忙個不停地吃,每天至少得吞進同自己體重一樣重的食物。如果食物豐富,它甚至一天能吃下相當於自己體重3倍的食物,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肚漢」。小鼩鼱的齶下長有唾液腺,能分泌出一種毒液。如果人去捕捉它,不小心被咬上一口,手臂就會發熱腫大,引起劇痛,要過幾天後才能消失。小鼩鼱也用這種武器來捕獵食物,小動物若被咬傷,將頓時失去知覺,不能動彈。科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將鼩鼱唾液腺分泌出的液體,注射進老鼠體內,很快就會引起老鼠的生理變化,血壓降低,心臟跳動變慢,呼吸也發生困難。不到一分鐘,毒液發作,老鼠便進入癱瘓狀態。小鼩鼱成熟得快,生命也短促,壽命僅有14—15個月。雄獸在「求愛」時,總是在洞口興奮地鳴叫,雌獸如果不願意,就發出嘶叫,示意它快快走開;如果雄獸還是喋喋不休,纏繞不去,那雌獸就改用尖叫來下「逐客令」。小鼩鼱雌獸的懷孕期為24—25天。每年產1—2胎。每胎產4—8仔。幼仔們長大後,雌獸常帶著它們排成一列縱隊,相互銜著尾巴,穿過原野,去尋覓食物。其中,到處都有的蚯蚓是它們最早階段、最容易獲得的佳肴。如果小鼩鼱遇到敵害,一時逃遁不了,就裝模作樣起來。它們會立即將背隆起,磨牙擦嘴地發出尖銳的吱吱聲。有時,索性躺倒在地,伸出四腳,邊踢邊舞,並發出斷續的叫聲,以便嚇退敵害或者請求救援。------------------------------------------------------它真的很可愛阿~~~咬尾巴一個接一個去覓食,還有嚇敵那段~~~想想都好萌阿。。。只不過我完全記不得黑貓警長 汗。。。太久遠了 膜拜記憶好的童鞋們~~~
看到豪豬忽然就想到龍貓了~~~~特地去搜了下小海豹的那個,還有視頻的居然……看得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求傳送門。。。我去搜了一下 搜到一個遠離海洋的南極小海豹。。。口憐阿,眼神好無助,一看就是很怕人,上岸還被人抽回去,我心都糾起來了。。。好想摸摸它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_Bp_beaOZI/
金裳鳳蝶金裳鳳蝶種名: 金裳鳳蝶分布:安徽、陝西、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西藏、台灣;泰國、越南、緬甸、印度。寄主:幼蟲取食馬兜鈴(Aristolochia tagala卵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tubiflora管花馬兜鈴)等。學名: Troides aeacus (C.& R. Felder 1860 )科屬: 鳳蝶科 Papilionidae別名: 黃裳鳳蝶、黃扇蝶生態描述:1.雄蝶,翅展約125mm。2.卵,直徑約2mm。3.一齡幼蟲,體長約12mm。4.三齡幼蟲,體長約43mm。習性: 此蝶種在廣州以南,每年可發生六代,粵北地區則只有兩代。幼蟲寄主為多種馬兜鈴屬(Aristolochia spp.)的植物,成蟲訪花,喜歡滑翔飛行,較緩慢。分布: 龍洞、南昆、羅浮、鼎湖、南嶺、香港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類昆蟲之一。此物種屬於:《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級別: 二類。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分布:安徽、陝西、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西藏、台灣;泰國、越南、緬甸、印度。寄主:幼蟲取食馬兜鈴(Aristolochia tagala卵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tubiflora管花馬兜鈴)等。簡介: 金裳鳳蝶是我國體型最大的一種蝴蝶,雌蝶翅展160mm左右,雄120mm左右。體黑色,頭、頸和胸側有紅色毛,腹部大部分金黃色,有光澤,前翅黑色,各脈兩側半透明,白色;後翅金黃色,由一條條黑色脈紋分割成一塊塊的「金磚」。雄蟲沿後翅外,各室有三角形黑色緣斑,雌蟲除緣斑外,各室中央另有一個三角形斑紋。全蝶圖案像披上一件鑲金的衣裳,故名「金裳鳳蝶」。金裳翼鳳蝶系鳳蝶科翼鳳蝶屬,是國際野生動物二級保護對象,為我國特大珍奇種類,飛行時,金光閃閃,耀眼炫目,觀賞價值極高。成蟲喜吸百合、海桐等花蜜,在安徽南部山區5月上旬可見成蟲。分布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中國最大的蝴蝶,這種鳳蝶的身體黑色,頭和胸側有紅色的毛,腹部背面黑色有金黃色色斑、側面和腹面大部分鱗粉是金黃色。前翅黑色,各翅脈兩側為白色。雄蝶後翅大部分為金黃色,僅翅的邊沿有黑色斑,翅脈黑色。雌蝶後翅黑底上有多塊金黃色斑。該蝶飛翔的時候姿態優美,後翅黃色斑在陽光照射下金光燦燦,顯得華貴美麗,所以人們把它命名為「金裳鳳蝶」。分布:安徽、陝西、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西藏、台灣;泰國、越南、緬甸、印度。---------------------------------------------------------感覺很眼熟阿。。。難道我看過?江西確實有分布阿。。。顏色配搭得很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