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與蘇州評彈

[主題] 吳文化與蘇州評彈

[主講] 周明華

[時間] 2011年6月11日

[正文內容] [文檔下載]

  序言   一、領導的關懷   蘇州評彈是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曲藝藝術,長期以來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   *1962年著名彈詞藝術家王鷹參加第六次全國文代會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照片)   *1963年蘇州市評彈團赴京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周恩來總理觀看演出並且接見全體演職人員(照片)   *1979年亞雲會時,蘇州評彈團在北京頤和園蘇州街演出,時任人大委員長萬里聆聽接見評彈演員。(合影)   *1986年中央顧問主任、中央紀委書記陳雲在杭州聆聽蘇州評彈學校師生彙報演出,他很高興說:「可以打八十分!」並且提了「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指示,為2000年為新重建的「光裕書廳」「蘇州評彈學校」等題詞等。(照片)   *人大委員長喬石在蘇州博物館聽評彈留名簽字。(照片)   *江澤民同志多次聆聽評彈演出,並且親切接見演員。(照片)   *2004年朱容基來蘇州期間聆聽了京劇與評彈後,興味盎然地為其題詞「振興京劇」「繁榮評彈」(照片)   *2007年第八次文代會上,國家主席、總書紀胡錦濤和代表們聚會,接見文藝界代表,他和評彈演員盛小雲握手,盛說「我是評彈演員,向總書記問好。」胡主席親切地說:「蘇州評彈是一門很好的藝術,要繼承發揚。」   *2009年5月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蘇州山塘街聽評彈,親切和青年演員殷麒麟楊衣雲交談併合影。(照片)   *丁關根、唐家璇、楊潔篪等中央領導對評彈十分關心,在他們的支持和關心下,2010年投資1?8億的新蘇州評彈學校落成。   二、蘇州話的語言特色   在蘇州城區的市中心,幹將路和宮巷口有一座古牌坊,南北兩面均有四字:朝北:句吳神治。朝南:劍氣凌雲。(2500年前春秋時期,這裡曾居住著一對鑄劍的名匠夫婦:幹將與莫邪,為紀念他們在此設立牌坊)解釋一下讀音:這裡的「句」字並不讀(ju)「句子」的「句」,而應當讀「勾」(gou)這是古音字。「吳」字,蘇州話一般念(wu),這裡應念(ng)「一條魚」。   現代蘇州人一般「吳」字通讀為(wu)音,但是至今讀(ng)音的有:吳江市、吳趨坊等。 中國八大方言語系: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粵語、閩北話、閩南話、北方話(普通話)。   (1)吳儂軟語   吳語的範圍很廣包括:常州、無錫、上海、常熟、嘉興、湖州等地均屬吳語系。但是在同一語系中,語音的變化也很大。起源於吳地的蘇州話的發音,從聲腔上講發音的位子偏上,用嘴唇,口腔,齒音較多,它與普通話的發音方法有較大的區別。普通話用的胸腔共鳴和腦門音較多。例子:普通話=你好!蘇州話=奈好!蘇州話被稱為「吳儂軟語」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在我們來分折一下:在同屬吳方言語系的其他幾種方言中,如:常州話、無錫話、上海話、常熟話等都不如蘇州話來得軟糯。舉例:「你、我、他」吳語讀音:   常州話:你=伲(ni)閣(ge)、我=俄(e)閣、他=大(d)閣。   無錫話:你=伲、我=俄、他=大。   上海話:你=儂(nong)、我=諤(e)、他=夷(yi)   常熟話:你=喃(nan)我=餓(e)他=戤(gai)   蘇州話:你=奈(nai)我=吾(wu)他=俚(li)   比較一下,蘇州話音韻最軟粳,所以稱:吳儂軟語。   (2)形容絕到   蘇州話的形容詞好聽好記好懂:以「紅、黃、綠、白、黑」五字為例:   紅:喧紅。黃:臘黃。綠:碧綠。白:雪白。黑:墨黑。(二字片語)   紅:喧喧紅、黃:臘臘黃、綠:碧碧綠、白:雪雪白、黑:墨墨黑。(三字片語)   紅:血噴大紅、黃:赤臘焦黃、綠:碧綠生青、白:隔了絲白、黑:墨騰赤黑。(四字片語)   (3)簡明扼要   有人說:蘇州話嚕嗦其實不然,請看例子:   普通話:說一是一,說二是二(8個字)蘇州話:一是一,二是二(6個字)   普通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8個字)蘇州話:眼開眼閉(4個字)   普通話:真不象話(4個字)蘇州話:敗潮(2個字)   普通話:東西很多(4個字)蘇州話:呃實(2個字)   普通話:辦事幹練(4個字)蘇州話:爽氣(2個字)   普通話:成功了(3個字)蘇州話:局(1個字)   (4)蘇州話的二種讀音   蘇州話的讀音分為「文」「白」二種。約有八百年前北宋末期,有金兵南侵,大批達官貴人逃避戰亂到了江南一帶,南宋小朝廷在杭州建都。蘇州是一個繁華之地,受北方人的影響,交流的語言中出現了「中洲韻」和「本土音」二種語音。也就是「文」「白」二種讀音。   這在我們蘇州評彈、崑曲、吳歌小調中均有所體現。如:   「人」:文讀為(ren)白讀為(yin)。   「女兒」:文讀「女」(nu)「兒」()白讀「囡」()「圄」()   「吳」的讀音:文讀(wu);白讀(ng)   三、「吳」的概說   吳文化的概念很大很廣,內涵博大精深,流播範圍應在江浙滬長三角地區。我同意一種說法:吳文化的根在岐山周原;吳文化的源在無錫梅堰;吳文化的中心在蘇州。   「勾吳」是在商代末期,約三千年前,陝西岐山古公亶父(周族首領)的長子泰伯南奔,赴江南建立最早的「勾吳國」也就是吳國的起源。   到目前為止,蘇州城區還保留著紀念開吳先祖泰伯的遺迹。如:西中市上塘街:泰伯廟及<至德坊>牌坊、閶門弔橋堍:泰伯像、閶胥路:泰讓橋、幹將路:讓王廟等。   尤其是在無錫梅村,那兒有著泰伯廟、泰伯墓及大量與開吳國有關的歷史遺址,古村古鎮。還有清康熙皇帝的題詞《至德無名》乾隆皇帝的題詞《三讓高蹤》及范仲淹、方孝孺、文政明歷代名人的詩詞歌賦。明代方孝孺撰寫:「泰伯三讓王,採藥赴綱常。忠孝一身殉,皇山土也香。」   孔夫子《論語》中講:「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墓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其墓志銘上有一段文字:殷商之末,周太王長子泰伯秉承父意,讓王與季歷,借採藥為名,偕弟仲雍從陝西岐山經齊魯而至荊蠻江南梅里,入鄉隨俗,斷髮紋身,率妝地先民,修水利,授蠶桑,興農耕,傳周禮;築泰伯城,建句吳國,創吳文化,荊蠻之地從此由原始走向文明。   吳國經歷了25代君主,約六百多年,是春秋時期一個中等諸侯國,它最強盛的時期是第24代君主闔閭和25代君主夫差。一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司馬遷的《史記》上是這麼描述地:「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班固的《漢書》:「闔廬舉伍子胥,孫武為將,戰勝攻取,興伯名於諸侯」.<漢書?地理志> 公元前514年(至今建城2523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造「闔閭大城」即蘇州城。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滅;公元前306年越被楚滅,;公元前221年楚被秦滅。秦滅六國,一統江山,開闢秦朝。唐代大詩人劉禹錫詩曰:宮館貯嬌娃,當時意大誇。艷傾吳國盡,笑入楚王家。   秦設「會稽郡」下立」吳縣」。漢為劉濞的諸侯國:」吳國」;三國:孫權」東吳」」吳國」;晉代為」吳州」」吳郡」;隋初,隋文帝楊堅:廢郡改為州。公元589年改吳郡為蘇州。是以蘇州城西「姑蘇山」而定名為蘇州。(見宋:范成大《吳郡志》   (四)蘇州評彈   歷史的長河中吳文化形成了物質層面上的:古城古鎮、園林勝跡、絲綢工藝等有形的歷史建築。同時在非物質文化層面上有:崑曲、蘇劇、評彈、吳歌、吳門畫派、吳中醫派等。   蘇州評彈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江浙滬一帶。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合稱老百姓一般籠統地稱其為「說書」。建立於公元1776年(乾隆41年)蘇州評彈光裕公所是蘇州評彈藝人們的第一個行會組織。供奉吳地始祖」三皇祖師」神像即吳泰伯像。每逢正月二十四和十月初八是三皇祖師吳泰伯的生日。說書藝人要燒香焚燭紀念先賢。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個曲種的合稱,是運用蘇州方言進行說唱的地方曲藝。俗稱:說書。蘇州評話:大書;蘇州彈詞:小書。   蘇州評彈2006年6月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首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評彈發源於江蘇蘇州地區,流傳於漢語吳方言區,即中國東部的江蘇南部、上海全部和浙江北部,涵蓋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千萬。主要城市有:蘇州、上海、南京、無錫、常州、杭州、嘉興、寧波、湖州、紹興等。   蘇州評彈是從講史和小說發展起來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和吳語相結合的說唱。早在16世紀末期,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就有號稱「彈詞」的曲藝「說書」形式存在。作為採用漢語吳方言表演的蘇州評彈即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種形式,約在清代初期(17世紀末)趨於成熟,18世紀初期已經相當繁榮。   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著名評彈藝人王周士創建了評彈史上第一個行會組織——光裕公所(光裕社)。地址在蘇州市第一天門8號,現為蘇州市評彈團團部。光裕社供奉三皇祖師吳泰伯神位,(吳泰伯系吳國始祖,吳文化開創者)每逢正月廿四和十月初八舉行祭祀儀式,此活動一直延申至今。二百多年來,光裕社出了一大批評彈名家響檔,有「千里書聲出光裕」之稱。清代後期陸續建立「潤余社」、「普余社」等行會組織。新中國成立後,江浙滬各地相繼建立了蘇州市評彈團、上海評彈團、江蘇省曲藝團、浙江省曲藝團、無錫市評彈團、常州市評彈團、湖州評彈團、嘉興評彈團、常熟市評彈團、張家港市評彈團等評彈藝人們聚集的表演團體數十個。蘇州評彈主要通過師徒相襲,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另外設有專門培養評彈演員的學校——蘇州評彈學校和上海評彈團等舉辦培養評彈接班人的學館及培訓班用課堂教育結合拜師傳承評彈藝術。   蘇州評彈擁有其他曲種很少擁有的專門演出場所——書場。上海市、蘇州市各有一百多家書場日夜營業,周邊大小市鎮也都有書場,常年說書。據統計最多時江浙滬共有上千家書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州評彈的聽眾數僅次於電影的觀眾數。現有演出評彈的書場:1/專業性書場。2/茶樓書場。3/社區書場/4/農村書場等,約二百多家,另外還有電視書場、電台廣播書場和網路書場等。每天有近百萬的觀眾欣賞評彈藝術。   蘇州評彈的表演器具:1/不小於2X3米的表演舞台。(書台)燈光簡單。2/一張半桌和高腳椅子一至三隻及木製踏腳。3/書桌及高腳椅子用絲綢繡花的桌圍椅披圍著。3/桌子上放有茶壺和茶杯。4/表演服飾:男演員穿長衫,女演員穿旗袍。(現代書也穿西裝或短裝)5/評話表演器具:摺扇、手帕、醒木。6/彈詞表演器具:三弦、琵琶及摺扇、手帕、醒木。   蘇州評彈的腳本是至關重要的,以前的腳本是提綱式的,或僅有對白、唱詞。現在的腳本有的則較為完整、具體了。   蘇州評彈確立了以說、噱、彈、唱、演為主要手段的表演體系,。「一人多角、跳進跳出」「未來先說、過去重提」,憑演員的一張嘴,運用蘇州評彈特有的「六白」一、表白:演員以第三人稱來敘述故事內容,故稱敘事體。二、襯白:演員以說書人身份,對語意含蓄或不易理解的內容予以解釋與強調。三、托白:演員以說書人的身份對人物的言行進行補充與評說。四、官白:故事中人物所說的話,由演員代言,故稱代言體。五、私白:人物的內心獨白。六、咕白:人物的自言自語。做功(動作表情)、八技(口技)、彈唱等手段來交代情節、塑造人物。蘇州評彈時空轉換異常方便,大到千軍萬馬、前朝後代,小到人物內心、稍縱即逝,都可以任意揚厲、抽絲剝繭。和舞台劇相比,不僅可以傳達出舞台劇能夠實際展示的東西,而且可以傳達出舞台劇無法展示的東西。   蘇州評彈還有「大書一股勁,小書一段情;大書怕招親,小書怕開兵。」之說。在以蘇州方言為主的表演中串插「鄉談」(即各地方言)來塑造人物形象。同時藉助戲曲中的「生、旦、凈、末、丑」來表演評彈書目中的角色。   蘇州評彈注重: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功夫也。   「關子毒如砒」評彈的長篇演出,為了每天能拉住聽眾,必須組織好長篇書目中的情節安排,注意書情跌岩起伏,製造懸念「俗知後事,明日請早」。   清代王周士總結了評彈演員在書壇上所要達到的一些基本要求,提出了:《書品》和《書忌》。《書品》內容為:「快而不亂、慢而不斷、放而不寬、收而不短、冷而不顫、熱而不汗、高而不喧、低而不閃、明而不暗、啞而不幹、急而不喘、新而不竄、聞而不倦、貧而不謅」。這是對蘇州評彈演員提出的表演要求和應該努力做到的目標。《書忌》的內容為:「樂而不歡、哀而不怨、哭而不慘、苦而不酸、接而不貫、扳而不換、指而不看、望而不遠、評而不判、羞而不敢、學而不願、束而不展、坐而不安、惜而不拼。」要求蘇州評彈藝人在表演中應加以注意和克服,而不應暴露的藝病。   蘇州評彈反映江南人文精神,保留了豐富生動的蘇州方言,彈詞音樂優美委婉,曲調豐富,風格獨特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由於評彈書目中保存豐富的歷史知識、傳統道德、民風民俗等,折射著民眾的傳統道德觀念及生活理想。不少聽眾尤其在過去社會底層的勞動大眾,他們往往是通過聽評彈接受其教化。百年來聽評彈成為廣大市民文化生活重要內容之一,一直是當地社區的人們娛樂審美的主要手段和依託。   蘇州評彈還具有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如《玉蜻蜓》它就是明清時期吳地蘇州市民生活的活化石,蘊含著豐富的民風民俗。文人雅士採用蘇州彈詞的腳本體裁創作案頭文學作品,普通老百姓更藉助聽書了解歷史知識,蘇州評彈書目內容折射著人民群眾的生活理想和思維邏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評彈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到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展示吳地文化的風采。蘇州評彈數十次地赴台港澳演出,為同胞們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蘇州評彈始終是蘇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在方言大量流失消亡、蘇州話受到嚴重入侵的今天,蘇州評彈成了難得的吳方言原汁原味的典型標本。蘇州評彈還走進校園,弘揚民族文化。   (五)蘇州評話   蘇州評話只說不唱,俗稱「大書」。源於宋代「說話」技藝。明末清初蘇州說書中演說《岳傳》的情景,有表,有白,有類似於賦贊的韻文,和現在蘇州評話的表演基本相同。明末清初著名評話藝人柳敬亭曾在蘇州及其附近一帶說書,與蘇州評話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清代中葉,蘇州評話進入鼎盛時期,在咸豐、同治年間出現了說《水滸》姚士章等評話名家。   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其中語言由第一人稱即說書人的語言和第三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兩部分組成,第一人稱語言稱「表」第三人稱語言稱「白」,另外還念誦一小部分韻文,有賦贊、掛口和韻白。賦贊:用於場景的描述和烘託人物的心理及性格特徵。掛口:一般中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韻白:是情節鋪敘或承上啟下的衍接。   蘇州評話通常為一人表演,注重說、噱、口技、起角色,還藉助醒木、摺扇、手帕等道具來製造氣氛或演示神、形,表演時講究「精、氣、神」。評話的「手、眼、身、法、步」「大書一股勁,小書一段情」解釋。   蘇州評話很注重「噱」即笑料的發揮。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一為「肉里噱」一為「外插花」。所謂「肉里噱」是指有人物性格和書情矛盾發展中產生的內在的喜劇效果。「外插花」是通過打比喻,襯托、借喻和解釋性的穿插,諷刺戲虐。另外還有一種稱為「小買」用片言隻語,非常簡明扼要一句話來引得聽眾笑聲。   蘇州評話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風」。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由說書人用近似故事人物的語言、語調、形態一表演,這被稱為「起角色」。   評話演員的演出因其演員本身的素養不同和說法、語言、所啟角色等方面特點,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員說法嚴謹,舞台語言基本固定,被稱為「方口」。有的演員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於即興發揮,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心變化叫作「活口」如評話名家金聲伯擅演《七俠五義》等被冠以「巧嘴金聲伯」;有的演員說表妙語連珠,聲音鏗鏘有力,稱之為「一口乾」如評話響檔楊震新擅演《東漢》冠於「評話狀元」,他還以「扇子功」著稱書壇。評話演員以書中角色的表演給觀眾褒以如:表演《三國》的汪雄飛稱為「活關公」擅說《英烈》的張鴻聲人稱「胡大海」擅演《水滸傳》的吳君玉有「江南活武松」之美稱。演出《三國》擅長分析人物內心,以說表見長的唐耿良被冠以「唐三國」;衷氣足,口齒清,書路清的曹漢昌被稱為「曹派岳傳」等。   蘇州評話還著重口技的運用,俗稱「八技」。如:戰鼓聲、舞刀槍、馬嘶、汽笛、家畜聲、水聲、風聲等,為單一的評話表演藝術增添色彩。如擅長表演以「舞槍」為特點評話名家鍾士亮稱為「鍾家一條槍」   蘇州評話書目豐富,傳世的傳統長篇書有五十多部。評話有講史類的《三國》、《英烈》、《岳傳》、《西漢》、《英烈》、《金槍》、《隋唐》等「長靠書」,又叫「著甲」書。一類是《水滸》、《七俠五義》、《血滴子》、《小五義》、《綠牡丹》等稱為「短打書」、「武俠書」。還有《包公》、《彭公》、《施公》等「袍帽書」「、公案書」五十多部。這些書目都是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續演出,每天一回,約110分鐘。能連續說幾個月,長的可達半年之久。建國後,蘇州評話創作、改編了一批新書目,如《江南紅》、《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橋龍飈》《敵後武工隊》等及中篇、短篇評話作品。   蘇州評話《岳傳》的傳承普系:——清道光年姜如山——陸少帥——鍾士亮——鍾子亮——曹漢昌——周明華。   蘇州評話的《三國》傳承為例:陳漢章(創演者、清嘉慶年間名藝人)——朱春華——許文安——黃兆麟——張玉書——張國良——陳希伯(目前仍在演出)。   (四)蘇州評話的傳承人   蘇州評話的傳承人   金聲伯:男,1930年生。國家級蘇州評話藝術傳承人。江蘇省曲藝團退休。16歲師從楊蓮青習《包公》,從徐劍衡習《七俠五義》。語言幽默生動,有「巧嘴」之稱。擅放噱,尤以「小賣」見長。傳人有徒朱悟伯等。   張國良:男,1929年生。國家級蘇州評話藝術傳承人,張家港評彈團退休。其父傳授《三國》,能自編自演,擅長說表,語言生動,善於組織關子。所整理編寫評話《三國》演出本上海文藝出版社分集出版。收徒有陳希伯。   朱雍伯:男,1931年出生,蘇州通安橋人。蘇州市蘇州評話傳承人。師從張震伯學《隋唐》,後隨曹漢昌學《岳傳》,說表老辣,精氣神十足。收有上海評彈團張小平為徒。   楊玉麟:1937年生,蘇州人。師從評話名家楊震新學《東漢》後自編自演《清代三俠》,參加創作現代長篇評話《江南紅》等。收徒陳燕燕等。   (六)蘇州彈詞   蘇州彈詞既說又唱,俗稱「小書」。通常為二人合作的雙檔,(亦有單檔、三個檔)操三弦、琵琶自彈自唱,講究配合默契,注重情感抒發。自明末以來,蘇州彈詞在蘇浙滬一帶廣泛流行。 蘇州彈詞以說表為主,講究語音、語氣、語調的變化運用,注重用詞的精確生動,結合不同的書目,形成不同的流派說功。一般有鏗鏘有力的「火功」,柔綿悱惻的「陰功」,說表語速較快的稱之為「小走馬」。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擅演《啼笑因緣》的姚蔭梅角色生動,以巧嘴之稱;以「陰功」之稱的周玉泉其拿手書《玉蜻蜓》、《文武香球》風靡一時;蔣月泉、朱慧珍《玉蜻蜓》更是評彈同仁的範本。「描王」(指《描金鳳》)夏荷生;「彈詞皇帝」嚴雪亭等等,行內有一名話「千斤說表,四兩唱」由此可見,說表的重要性。   蘇州彈詞的唱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早在清代中葉就形成了陳遇乾的「陳調」俞秀山的「俞調」馬如飛的「馬調」三大彈詞流派唱腔。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膾炙人口的「蔣調」,蒼勁有力的「張調」纏綿悱惻的「麗調」似行雲流水一氣貫通的「小飛調」感情激越,扣人心玄的「香香調」等多達二十四種流派唱腔,蘇州彈詞流派分呈,百花齊放。另外,蘇州彈詞還借鑒運用「九邊環」「銀絞絲」「剪剪花」「山歌調」等曲牌。   蘇州彈詞還注重彈奏,台上分工明確:上手彈三弦,下手彈琵琶。伴奏樂器三弦與琵琶,為江南絲竹的主要樂器,在外形與材質上也與同類樂器有所不同。比如琵琶的「品相」,通常器樂演奏使用的是24品,用以伴奏蘇州彈詞吟唱的,則是13品或18品;弦線的材質,用的是絲質弦,與器樂演奏通常使用的鋼絲弦也有不同。而且在伴奏技巧上創造了獨特的支聲復調法。   蘇州評彈的唱詞是詩讚體,七字句居多,其格律直接繼承七言詩,講究精鍊、形象、抒情。唱腔則是從流傳久遠的吟詩腔基礎上吸收民間小曲小調逐步發展而成,有鮮明的吳地民歌特點,能敘事,能抒情,吐字軟糯,曲調優美,歷代名家又結合自身特長創造了許許多多風格各異的流派唱腔。目前仍傳唱的還有俞調、蔣調、薛調、張調、琴調、麗調、周調、夏調、楊調、嚴調、侯調等二十幾種。另外還有金絞絲、銀絞絲、亂雞啼、費家調等曲牌近二十種,來自於明清俗曲、南北曲、時調等。   蘇州彈詞的演出本有長篇彈詞《珍珠塔》、《玉蜻蜓》、《三笑》、《落金扇》、《描金鳳》、《雙金錠》、《大紅袍》、《西廂記》、《白蛇傳》、《倭袍》、《顧鼎臣》、《楊乃武》等七十多部。還有《老楊與小楊》、《劉胡蘭》、《老子、摺子、孝子》、《白衣血冤》、《大腳皇后》、《孫龐鬥智》等一大批中篇及《車廂一角》、《風雨桃花洲》等短篇數十篇,廣為傳唱的開篇則有《杜十娘》、《鶯鶯操琴》、《宮怨》、《新木蘭辭》等一百多首。   蘇州彈詞的傳承方式數百年來都是口授心傳、師徒相襲,學書目並學習其表演技藝。以彈詞《三笑》為例:吳毓昌(創演者、清乾嘉年間名藝人)——郁懷嘉——王子香——王麗泉——王少泉、謝少泉——夏蓮生——徐雲志——孫珏亭——范林元(目前仍在演出)。   蘇州彈詞的傳承人   邢晏芝:女,1948年生國家級傳承人。師從其父邢瑞亭,演有《楊乃武》等。嗓音清麗圓潤,尤精祁調、俞調及楊派俞調,創立晏芝調,收徒盛小雲等。   邢晏春:男,1944年生,。國家級傳承人。師從其父邢瑞亭,演《楊乃武》角色形象生動,注重人物塑造,尤精嚴調、薛調。遣詞用語精當,   王月香:女,1932年生,國家級傳承人。出身於評彈世家。與徐碧英合說《梁祝》,創造了高彈響唱、節奏明快、感情熾烈奔放、「王月香調」,收徒趙慧蘭。   金麗生,男,1944年2月出生,回族,國家一級演員。1961年蘇州評彈學校,1963年進入蘇州市評彈團至今。2008年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州評彈代表性傳承人。   蘇州彈詞流派唱腔統計表(請看下載的文檔)

推薦閱讀:

為什麼北方人都長得偏高,而南方人都長得偏矮小?
姓 氏 最 新 排 名!
潘金蓮真的有罪嗎?她有別的選擇嗎?
為什麼有些書的最後會有一兩張空白頁?
如何高冷地裝逼?

TAG:文化 | 蘇州 | 評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