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太極拳論經典十三篇白話解(四)-理論研究-中國太極網 -

第十一篇 界限說 附:爭走要決界限說 原文:何謂界限:凡分茅胙土設官分職,以及動靜語默,莫不各有界限,一逾分一失言即過界,過界即與人有干涉矣。凡事如此況拳乎! 白話譯文:什麼是界限?可以這樣說:凡是國家的疆土分界,官員的職務分配,以及人的言語舉止都各自有各自的界限,舉動過份,或者言語差錯就是過了自己的界,就會影響到他人即和他人相干了。世上只要是事情都是這樣,何況拳術? 原文:如人之行步,盡足可開二尺五寸,此勉強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隨便行步,約不過尺一二寸。上體之手與下體之足趾齊,此即是界限。 白話譯文:比如人在練功時或日常中的邁步,可以開有二尺五寸,但這是勉強作到的,不能很隨便的連續,不是天生自然的做法。自然的做法:隨意邁步,約有一尺一、二寸闊。手伸出去與腳趾齊,這就是上步的界限。 原文:大約胳膊只展四、五分,內精只用一半,足步只開尺余,如此則一身之上下左右,循環周轉無不如意。蓋動不越界,如將士在本界內;山川地理人情風俗,一一了亮於心,故進攻退守綽有餘地。一入他人界里,處處更得小心防護,稍有不密,即萌失敗之機,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白話譯文:大體上說:手臂只展開一半,內在的精意也只用一半,腳開只有一尺多點,這樣的話,全身上下左右,無論向哪裡運行,都會圓轉無礙,沒有不如意的地方。因為運動起來而不越出自己的邊界,好比將士在本國內打仗,所有地形人情都瞭然在胸(知已功夫)所以不論攻或是防,都有轉環的餘地。若進入別人邊界之內,處處要小心在意,稍有不察,就會萌發失敗的苗頭,這是聖人教誡的意思:品德端正的人想的是行事不出自己的範圍位置,即不超出本位。 原文:打拳原為保身之計。故打拳之時,如對敵人長進愈快。然又恐啟人爭鬥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規矩,不言其用,至後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輕試!如不獲已,為保命計,用之可也。 白話譯文:練拳本來是用做防衛身體的,所以在自己練習時,假設面前有個對手,進步就會較快;但是這樣又恐怕引發自己爭強好鬥的意識,因而在前半部的運動中,多講究法理規矩,後半部才講技擊,以表明體用的方法,要漸次才能知道,而且不可輕易試驗!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保身護命,才可以應用。 原文:大約此拳是個人自耍之勢,徒手空運,非有敵人在其前後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數愈多愈好。根固而枝葉榮,況衛生保命之道,莫善於此。 白話譯文:大體上此拳都是自己徒手無意的運動勢子,並不是真有敵人在周身四下相陪。自己練習拳勢,遍數越多越 好,所謂熟能生巧,好象大樹的根基深穩,枝葉自然繁榮,何況養生護命的方法沒有比太極拳更好的!原文:學者但先難可也。至於後獲則當置之度外,不可以毫髮望效之念,中分吾專心致志之功。金針已渡,學者勉哉。白話譯文:學習的人只管下功夫循規蹈矩的練習,至於能達到哪種地方哪種境界,則千萬不可存有絲毫的期盼功效念頭,以至分散了專心致志的功夫。我說的可算是可以度過劫難的金針,學拳的人要勤勉進取啊! 附:爭走要訣 原文:兩人交手,各懷爭勝之心。彼此擠到十分九厘地位,只餘一厘,分勝負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佔據,我即失敗,我先佔據,彼亦失敗。蓋得勢不得勢,全繫於此,此兩人俱到山窮水盡也。 白話譯文:兩個人對陣交手中,各自都取會懷著要獲得勝利的思想。彼此間將對手擠到將到賓主易位的十分中差一厘的地界時,勝負就在於這一厘的地位。對方佔據這一厘位置,我就失敗,我若佔據,則敵敗。因為得勢與否,全在於是否能佔據地位。這是因為彼此都到了山窮水盡處,得到此地自然就得到了勝利。 原文:當此際者,該如之何?曰:必先據上游。問如何據上游?頂精領往中氣,手略提起,居於敵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勢,力貴迅發,機貴神速,一遲即失敗,一迅疾即得勢,勢得則手一前送,破竹不難矣。 白話譯文: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回答是:必須先佔據上風。怎樣才能在此情況下佔上風?要頂上精神領起體內的中氣,手上不用力就能稍微向上一點,使稍高而在敵手之上。身體上下一致稍微向前侵逼。使敵無法得勢。這個做法要神速疾行,心念一起,形體已動,稍有遲緩就是給對方的機會,我若迅疾就會得勢,得勢後只須手向前送出,對方必然會就手跌出。 原文:如兩人對奕,棋到局殘,勝負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者先得之。又如兩國興兵,先奪其輜重糧草,此皆據上游盬腦之法也。 白話譯文:這好比兩人下棋,到殘局時,勝負就在一步之間。又好比追逐獵物,只有技高足快的人能先得到。又好比兩國興兵打仗,先奪去一方的軍械糧食,這些都是佔據上風獲得形勢的方法。 原文: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 白話譯文:所以平常練習拳法,練的就是一個開始和轉變,想得到機勢必求得來意的源頭本意。能夠出奇制勝,則是因為我轉換轉變形神的無形跡。 原文: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往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即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來脈轉關,顧可忽乎哉! 白話譯文:如這一勢手要起來的時間,必須先想到要讓手怎樣接住上一勢的意思,不致於割斷兩勢之間神氣和血脈的相連相承,接住上勢意思後又必須想要怎樣運動才能得到機勢。來意真切,機勢得到,關鍵的轉變就會自然而且靈活。能夠這樣練習每一動的運轉,往後和人交手時,就可以先處於不會失敗的地位,指揮敵人也能隨心如意。由此可見,從接來意的一開始到得勢後關鍵處的轉變,是不容忽視的。第十二篇 太極拳纏法精論 原文:太極拳纏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 白話譯文:太極拳運行規律是纏繞運動。在運動中無論前進後退左右轉動、上下伸縮、里外變換,大小幅度,順逆方向所有的形體都要體現纏繞的意思;在應用中更要做到在引進中具有纏繞,有引即有纏,有進有纏,決不能是引進是引進,纏繞是纏繞,那樣就違背了太極陰陽互為其根的原理。 原文:世人不知,皆曰為軟手,是一外面視之皆跡象也,若以神韻論之;交手之跡,剛柔並用,適得其中,非久於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蘊,兩肩軃下,兩肘沉下,秀若處女見人,肆若猛虎下山。 白話譯文:世上的人不了解太極拳陰陽變化的原理,看太極拳是軟手,這只是外在的表現跡象,若從神韻上說,臨場對敵時,剛和柔一併使用而是都恰好應用適中,但若不是長久的在太極拳理中探究者,就不能得到其中蘊含的真意。兩肩下垂,兩肘下沉,要靜時好象沒有出嫁的姑娘見到生人,動作時好象猛虎撲食。 原文:手即權衡,稱物而知其輕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權衡,因他之進退緩急,而以吾素練之精神臨之,是無形之權衡也,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跡象,宜輕宜重,而以兩手斟酌,適得其當,斯為妙手。 白話譯文:手就是稱量物體的秤錘(權)和秤桿(衡),所以能查知彼意。但是太極拳的功夫,可以讓人在心中設有權衡:因為對方的進退的緩急輕重,而應用我平時養練的精神,指揮肢體隨機應以變化,這是沒有形狀的衡器。用無形的衡器來衡量有形的現象,應該輕還是應該重,可以兩手的感覺斟酌變化應用,能夠剛好得當,就是真正的拳道好手。 附:太極拳纏絲法口決 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 白話譯文:人的一身,動則為陽生,不動則為陰生,所以陰陽動靜可以互相為根本。太極的妙處全在一個圓上,即陰陽相生循環不斷的道理,能夠感受到身體運行的圓通,就可以達到動靜皆能合於自然運行規律的自然而然可窺見天機的境界。 陰陽無始又無終;來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參透,圓轉隨意運鴻蒙。 白話譯文:陰陽的變化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練拳時身手的屈伸往來都隱寓著天地間陰陽造化萬物的神妙契機,若是能夠參透體悟到其中的消息關鍵處,就可隨便的運用先天的自然元氣使有益自己的身心。 一陣清來一陣迷,連環闔闢賴斯提,理經三味方才亮,靈境一片是玻璃。 白話譯文:練拳的認識是一會明白一會糊塗。這是體悟天地開闢時生機的自然道路,真正的道理要不斷連續的經過多次的明味才能真正明白,明白後才知道:虛靈的境界就是真實平常自然的存在。 五言古體原文:(太極)理境原無盡。大道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永無盡時。太極拳理陰陽生生不已,理即源此。原文:(功成)端由結蟻誠。欲想功成當如蟻搬物,百折不撓,原文:(學中)三年不窺園。專心致志,不事他顧。原文:(只為)一志求神凝。人心散亂,不一志則神散。神凝則功夫易成。原文:(入門)自當從良師。求學要入門,當找一明理師。原文:(悟後)又宜訪高明。積有體識,須與友朋相互驗證,師徒間差距太大,可證大悟不可驗小得。原文:(形意)處處循規矩。形體心意的運動處處要遵守規矩。原文:(自有)一線啟靈明。循規矩行功日久,可以周身一家時,自然的靈機就會顯現。原文:(妙理)一層深一層。每進一步就有進一步的道理。原文:(陰陽)層層意無窮。陰陽變化每一個層次都有新意。原文:(身形)一開連一合。身體的運動每動必然是一開一合。原文:(虛實)開合遞相承。形體的開合要由心意的虛實主宰。心意的開合要由形體的虛實表現。兩者循環相承。原文:(日久)有時引入勝。行功日久,偶然的妙悟足以引人入勝,厚積薄發,理所當然。原文:(始覺)工欲罷不能。悟見天機心神嚮往。想不練已不由身體自身能做主。原文:(循序)勤習加勖勉。勤行不怠,猶須鞭策。原文:(漸漸)日上自蒸蒸。日久技精功夫境深。(樹人案,練習日久,偶見勝境,仍須循序勤修,時時加以勉勵鞭策,才能漸漸接近太極真境。修鍊之路其難可知,非具大智慧而不能深入其中)。原文:(大道)一旦無障礙。心靈妙悟時日積久即可識得本來:障礙皆由心生,心凈則障消,無形無象,自然圓通。原文:(機發)恍然悟太空!妙明靈動之機發於無心,無心於事自然無事於心,體靜自然心寂神明,致空無所空之境時,則大道自在我身! (樹人案:行功至能自然運行則無跡象可尋,符合老子大道無為宗旨,又與佛祖「無所往而生其心」之要旨同一,練習者若能忘已忘物,自不難進入境界之中。註:括弧中的為譯者添加,後五字為原文。第十三篇 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說 原文:此圖乃伏羲氏所作也。世不顯傳,或謂希夷所作。雖周子亦未之見也,乃自作太極圖,觀任道遜之詩可見矣。詩云:太極中分一氣旋,兩儀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卦渾淪具,萬物何嘗出此圓!又云:造化根源文字祖,圖成太極自然天,當時早見周天子,不費鑽研作正傳。夫既謂八卦渾淪文學祖,則知此圖為伏羲所作面非希夷明矣。 白話譯文:太極圖是上古先王伏羲氏繪製,但世上沒明顯的記載,都說是希夷先生陳摶創繪的。這圖連周敦頤也沒有見過,所以他自己繪製有太極圖傳世。我們看任道遜的兩首詩就可以知道到底誰是作者。詩義如下:渾鈍雖為太極從中分為陰陽,但仍然旋轉相生一氣不斷,仍是一體渾圓。其中兩儀四象五行俱全,又與先天八卦圖相合的渾元無間,世上萬物的生長都不出這個圓的範圍。其二:河圖是萬物造化理數的根源。伏羲是創造文字的祖先。他繪製的這幅圖表現了太極大道的自然天地。如果我能早見到周文王就會勸他不要浪費時間而演算後天八卦了。既然指出了先天八卦(伏羲所作)和文字始祖這兩點就足以證明這圖,不是數千年後的陳摶所繪。原文:其外一圈 者:太極也。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一點白者,陰中陽也。白中含一 點黑者,陽中陰也。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 白話譯文:此圖外邊一圈 就是太極。中間有黑有白的就是陰陽,黑中有白點,是陰中的陽,白中的黑點是陽中的陰。圖中的陰陽交相互應,動靜相互倚靠,表現的既詳細又活潑,妙趣自然而然產生。 原文:其圈 外左方自震一陽馴至乾之三陽,所謂起震而歷離兌,以至於乾是已。右方自巽一陰馴至坤之三陰,所謂自巽而歷坎艮,以至於坤是已。其間四正四隅,陰陽純雜,隨方布位,自有太極含陰陽,陰陽含八卦之妙。不做安排也。豈淺見近識者所能及哉!伏羲不過模寫出來,以示人耳。 白話譯文:圈外左(下)方東南從震位順行到正南乾位,中間經過東方離位及東北兌位;右(上)方從西南巽位順行到正北坤位,中間經過西方坎位及西北艮位。這中間四正(東西南北)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是根據陰陽的變化,隨方向而定位的,自然之中即具有太極、含有陰陽,陰陽中含有八卦的妙機,是不需故意安排的。這其中的玄妙豈是學識淺薄的人能知的!伏羲不過是把自然法則以這種圖形表現出來,用以教化百姓。 原文:予嘗究觀此圖:陰陽渾淪蓋有不外乎太極而亦不離乎太極者,本先天之易也。 白話譯文:我(作者)曾經研究這幅圖,覺得它的陰陽相抱而分,分而又合,真是渾元一體毫無間隙,而且它的變化都是太極理所當然,變化的形體又不離開太極的本來--即伏羲先天的易經。 原文:觀周子太極圖,則陰陽顯著,蓋皆太極之所為,而非太極之所倚者,實後天之易也。 白話譯文:再看周敦頤的太極圖,陰陽的劃分很明顯,因為他所講敘的是太極的作為,而不是太極所倚靠的大道原理,實屬文王后天發明的易理。 原文:然而先天所以包括後天之理,後天所以發明先天之妙。明乎道之渾淪,則先天而天弗違,太極體立也;明乎道之顯著,則後天而奉天時,太極用行矣! 白話譯文:但是先天能夠包括有後天的道理,而後天可以闡明先天的玄機;能夠明白大道所以能夠渾元無間,自然先天順乎自然,太極的本體就產生了。能夠明白大道所以變化的道理,在後天就會奉依天時的生髮機宜,太極的體用就開始運行了。 原文:使徒玩諸畫象,談諸空玄,羲周作圖之意荒矣!故周子詩云:兀坐書房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色幽;誰道二十年遠事,而今只在眼睛頭。白話譯文:但是如果只是賞玩圖譜,空談玄義,則伏羲、周敦頤製作圖文的本意就永不會有人知道了。所以周敦頤曾有一首詩說:一個人坐在書房裡,覺得萬事萬 物都引不起自己的興趣,雖然暖風和暢,草色情幽,也無法使我減輕惆悵,回想起二十年前與人談論研究太極的大道義理,而今只剩下無望的眼神了。 原文:豈非孔子所論太極者之旨:容有外於一舉目之間哉?是可默識其妙,而見於性理,指要可考也。 白話譯文:這和先師孔子論說太極大道所發的奧旨是一樣的:大道容納萬有,舉目所見儘是正法,但若沒有身體力行則都是道外之物。這些道理的玄妙處只能是一個人獨處時默默思考,期望得到領悟而已。後 記 先賢遺訓有「要言不繁」之語。其意有二:一是重要的話說的再多也不嫌多(繁),二是重要的話說的再多,也不嫌煩。但事實是:老師教學時道理講的再多也不嫌煩(麻煩)繁(繁瑣),而學生聽著是既嫌多又嫌煩。當然也有人理解為:重要的話語,不能繁瑣的重複。 陳鑫詩曰:……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 唯願修習太極拳者,功夫成與不成,且不要在意,卻萬萬不可辜負了賢者傳藝引路之心!
推薦閱讀:

從對江西詩派的評價看本世紀宋詩研究的興衰
(12)[轉載]冰鑒七篇之研究 氣色篇
八字研究斷例留存(四)論壇或qq
徐偉剛八字研究3

TAG:中國 | 經典 | 理論 | 太極拳 | 太極 | 白話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