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飛:再說人格教育

再說人格教育曾飛  如今中國的教育深陷於應試教育的泥潭而難以自拔。有些領導人卻一廂情願地想用所謂的「素質教育」來擺脫困境。但所謂的「素質教育」理論本身充滿謬誤,充其量也只能誤導人們從一個泥潭爬出來而陷入另一個泥潭。能夠從根基上解決中國教育與中國振興的歷史使命相脫節的科學方法本來就是人格教育,然而出於某些人的私利,他們寧願充耳不聞,繼續搞他們的應試教育或亂七八糟的所謂素質教育,而置人本中道精神於不顧,置13億人的根本利益於不顧。  所謂的「應試教育」 是恢復高考制度以後逐步被強化的, 從20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愈演愈烈的很不完善的教育模式。「 應試教育」如今被認為是重視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 重視少數學生、輕視多數學生, 重視選拔教育、輕視普及教育, 以應試為目的, 片面追求升學率, 圍繞考試構建教育體系,安排教學內容,以犧牲多數學生選拔少數「尖子生」上大學為目的,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處於被動地位,不能全面發展而被詬病。而所謂的素質教育則被認為是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為目標,按照學習者自身發展的規律安排教學, 重視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的最佳升級換代的教育模式。還被認為是對應試教育的揚棄,二者的對立統一。所以也就被當成是今後教育的必然的選擇。  此前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所謂的素質也就廣泛被界定為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諸方面素質也就包括了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審美素質在內,因而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並且被闡釋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並非反義詞。其中機械唯物論的影響相當明顯,如今實施的素質教育也就有了1+1=2的素質合成的實質。這與中華文化的整體哲學以及現代系統論的觀點相悖。以此為指導也就有了從單一考知識走向又考知識,又考才藝,又考體育,又考能力,甚至考品德的考試泛濫的鬧劇。  所謂的素質教育忽視了人格的整體統一性,忽視了教育為了人本身而不僅僅是為了國家的根本屬性。這樣的忽視也就背離了一切為了人本身的人本精神和教育必須為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總目的,這就不利於中國的振興。  孔子早就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有教無類」,「朝聞道,夕死可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也強調了教育為了每一個人的人本精神和重視先天秉性的發展與後天習得的養成。強調了學、思、行結合促使人格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老子則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強調人要治理人事和服事於天,最妥當的莫過於像務農那樣。唯有像務農那樣依照事物的本性而行事,及早地服從天道,厚積其德,掌握了治治人治事的根本,才能保持長久不衰,長生久視。  老子又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強調人們以其多說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行事切中於道的原則。人像地,地像天,天像道,道像大自然那樣。深通之「德」的法度,是只要有「道」就服從它。最完善的作為就像水那樣。水最善於有利萬物而不與之爭利,自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位置,所以最接近於道。居住善於選擇適宜的地點,思維能做到深刻,與人交往懂得待人的道理,說話有信用,當政懂得如何能大治,辦事有才能,舉止合時宜。也就強調了人之所以能夠成功遂事很好地生存都取決於完美人格的養成。  因而,不注重整體人格的養成,而止於1+1=2的素質堆積的素質教育也就背離了中華人本中道的根本精神。  西方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也明確指出:  「兒童所經歷和參與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了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將這一現象稱之為兒童人格的統一性。兒童人格統一性的發展是兒童行動和行為方式相互協調形成的單一模式。這種人格的發展從兒童的童年時期就開始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要求引導兒童整合和統一他們自身的反應,不僅使兒童對不同情境的統一反應形式形成兒童的性格,而且還使兒童其他的行動有別於其他兒童,更加個性化。很多的心理學派在研究兒童人格時都忽視了兒童人格的統一性,即便沒有完全忽視,也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  「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學校的作用,我們就會認識到,學校總是試圖按照各個時代的社會理想來教育和塑造個體。學校在歷史上曾經先後為貴族、教士階層、資產階級即中產階級和平民服務,也總是按照特定時代和統治階層的要求來教育兒童。今天,為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理想,學校也必須作出相應改變。因此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是獨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那麼學校就得作出相應調整以培養接近這種理想的人。」    「整體人格依據每個個體的存在而存在。每一個個體都是由其整體人格所塑造的,是其人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的代表。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幅畫作,同時又是這幅畫作的作者。這幅畫作的內容就是其自身的人格,但是每一個個體都不會是完美的畫家,也無法對自身的靈魂和肉體具備完整的認知。每個個體都是以經常犯錯和不完備的形式存在著。」  「個體心理學正是根據社會情感的基本原則來研究相應兒童的教育方式。兒童的家長和其他教育者不應該讓兒童只與其中一個人建立緊密的聯繫。如果這樣,那兒童勢必無法準備好投入到將來的生活中。」  「學校不僅是一個向孩子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還應該是一個向孩子傳授生活知識,表現生活藝術的場所,所以好的學校是家庭和現實世界兩者的中介。」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就強調了學校教育必須有利於每一個學生人格統一性的發展,而不能只按照統治階層的要求來實施教育。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人格一詞被解釋為「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人的道德品質,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人格一詞多義,本文討論的主要是教育心理學的含義,而不是道德學或法理學方面的含義。在這個含義下,人格也就是指個性,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有機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使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個性的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個人的人格是否完美影響著他的一生活動的成敗。因而教育就應當作出相應調整以培養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也就是必須輔助「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這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的根基。而不是利用教育體制來對學生進行層層選擇,把社會分裂成貴族與賤民的對立階層,從根本上扭曲教育的社會功能而為貴族階層服務。
推薦閱讀:

教育 什麼樣的老輩能帶好孩子
害苦孩子一生的五大習慣
中國填鴨式教育贏了起跑線輸了未來
要不是窮,誰不想玩素質教育

TAG:教育 | 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