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琴亂象:樂亂、人亂、琴亂

不像琵琶、胡琴、嗩吶這些樂器,是從西域傳來,儘管已經完全中國化,終究出身有些尷尬,不能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的代表。古琴就不同,一則是聖人做琴,(有伏羲說、神農說、黃帝說,史記載:舜做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以後也有了南風這個古琴品牌)二則,古琴是卿大夫的禮器,天子諸侯聽鐘磬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養行義而防淫佚也。古琴成了歷代文人不可缺失的文化符號,琴棋書畫,琴列其首,可見古琴的地位。然自清末始,世事離亂,名琴或散軼或毀於兵燹,古琴人才凋零,據說建國之初,可著全中國會彈古琴的人不足百人。建國時,各項文化事業曾經一度出現恢復的跡象,好多前輩,幸而留下影視資料。十年文革間,古琴又再次遭遇重創。

查埠西先生的一池波

作為中國的文化烙印的古琴,終究不會輕易磨滅。近幾年在一些從事古琴文化傳播的工作者和商人的努力下,曾經一度出現了好一陣的古琴熱,古琴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這是令人欣喜,也是令人擔憂的。喜的是文化不滅,傳承有望,憂的是良莠不齊,名傳實滅。漸漸古琴甚至有了一種裝十三的味道在裡面,市面上充斥了價格昂貴的假琴、劣琴,真正想學琴的人面對價格高昂的琴又望而卻步,使古琴完全淪為有錢人炫富和裝高大上的玩物。

小編雖非古琴大家,仗著讀過幾天聖賢詩書,就腆著這張帥臉,說幾句實話,若有不當之處,請大家見諒。

眼下古琴有諸多弊病,其中有三大亂,是其根本。

一、樂亂。琴者,禁也。聖人制琴的初衷,是通過古琴的中和之音,達到正心的目的。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所謂雅樂不美,中和而已。所以自古流傳的古琴曲,並不是非常複雜,只要好好練習,大多數人都可以掌握。

傳至今世,樂曲權被一些音樂學院的教授所掌握,而不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這些學樂器的教授(這些教授只是在樂器方面達到了教授的水平,當然有的沒有達到,當時大多數人的文化水平其實並不高,當然,小編這裡說的文化水平是比較寬泛的概念,但是總是有些標準的),他們的出發點是樂器和樂曲本身,要好聽,要繁複,要和外國樂器、樂理接軌,要炫技。以至於建國後很多古琴曲被重新打譜,漸漸接近於西方音樂。說實在的,這也是一個方向,文化要豐富,要與時俱進,總不能一味的故步自封,這種嘗試也是好的。但是有問題的是,文化也需要傳承,不能有了這種就要滅了那種,終究中華文化的傳承是有根本的,要有一個主體脈絡。因為自己在自己文化價值取向上沒有自信,就主動放棄和否定自己祖國的文化,是不可取的。

樂曲優美,結構繁複,吸引人,這個在中國的審美價值中,地位並不高。樂過則淫,志窮則凶,豫不可鳴。象傳:盱豫有悔。傳統的價值取向是內斂的,內省而得的快樂。古琴的審美如宋畫,如汝瓷,要清新淡雅,於簡潔和諧中得到一種清晰不迷而理智的喜悅。

管平湖先生和他心愛的落霞式古琴清英 管先生頭型很帥的樣子

二、人亂。什麼人都想彈古琴,這是好的。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怕就怕,什麼人都裝作自己會彈古琴,以至於明明是個棒槌,就敢於噴古琴大家,說這個琴人這裡不好,那個不好。有一次遇到一位二杆子古琴愛好者,誇她師父多厲害多厲害,言談中連管平湖彈得都沒她師父好,儼然一日月神教教主了。小編一句話都不敢回,生怕哪句話說錯了,她叫她師父會用南海神音炸死小編。

裝模作樣,琴都放反了!

這樣的棒槌有好多的,小編遇到的幾乎都是,捂臉。

三、琴亂。以前也有賣琴的,雷威家族就是做琴賣的,做得很好,也為人推崇。但是古代的讀書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錢賣高價琴,做琴其實不難的,很多彈琴的人都是自己斫琴的。管平湖先生有一張猿嘯青蘿,說是晉琴,但感覺琴的風格像是明朝仿的。管先生很鍾愛它。不過看看它的做工,恐怕不是匠人所做,有些地方處理的並不精緻。

頭型很有派頭

目前市場上有南北兩家,北方忒貴,且有些偏斜了,南方的還算本分。其他幾家也是為了掙口飯吃,這個我們也不去說什麼。只是一點,追求貴貨華器美音,不是讀書人的本分。

讀書人知道琴的作用,就沒有必要去追求個千年古琴,名家做琴的。那樣太貴,不符合讀書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負。網上廉價琴是有,就是太劣,不堪彈。好琴有忒貴。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張,小編自己做了一張,比自己在淘寶上買的五六千的琴音色還好。總共成本三千左右,完全可以承受。

關注小編,小編得空把古琴製作的數據上傳,你們要是想自己做,就可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推薦閱讀:

古琴有哪些小知識?
與琴友蘇軾的一次對談
古琴——一個文化的奇蹟(組圖)
古琴學習的精髓 --「得道」丨好文推薦

TAG:古琴 |